农村社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创新*

2021-01-02 16:04广西警察学院骆彩玲卓金莲赵华
区域治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纠纷矛盾多元化

广西警察学院 骆彩玲,卓金莲,赵华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1]在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农村社区矛盾纠纷在无形中滋生各种不良的因素。对于国家的发展,农村的作用是个变数,要么是稳定的根基,要么是动乱的根源,这无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乡村振兴、数字信息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调解机制与新时代发展理念的碰撞与融合,诠释着农村社区纠纷调解机制随着多元化的方向与时俱进,解决更多权威性问题。

一、农村社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创新理论基础

(一)社会契约理论

在当代法治社会中的调解,包含“公正”与“功利”,“利己”与“共赢”两方面的“契约性合意”。正是通过契约关系这一中介环节,调解与法治结合起来了。[3]契约理论犹如给矛盾双方的一张保证书,可以在契约过程中达到商谈的结果,以一种最小的损失达到矛盾纠纷解决最大的合理化。双方在自愿的原则下,当事人的利益进行了权衡较量的理性选择之后,维持双方和谐的关系,取得以合意为基础核心的调解本质,达到“和为贵,冤家宜解不宜结”的现代新型农村矛盾纠纷治理体系模式。

(二)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既是重新定位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策略,也是一种重新审视政府再造和转型的学术旨题。治理是个人和机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管理其共同事务的所有方式的总和,是一个容纳冲突和利益分歧、采取合作行动的持续过程。[4]政府构建服务型的行政组织,就必须了解基层群众需求,对农村基层的资源配置进一步的完善,让新的管理模式与传统的乡村治理达到一定的冲击,从而对农村矛盾纠纷进行多元化治理、创新。

二、农村社区矛盾纠纷存在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一)存在的困境

一是多元化调解机制的程序混乱,责任不清。在农村社区中,由于本土的资源的局限性,多元化调解机制的程序受到一定的限制,传统调解机制模式只能应对简单的矛盾纠纷,不能适应大数据下的发展。部门之间的分工不明确,就形成了一个混乱的工作圈,多元化调解机制的工作程序受阻。

二是专业调解人员的缺乏。在农村社区调解部门中,调解人员的专业性缺乏,出现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在农村社区中基层的工作人员总体上相对较少,加之具有专业领域的工作人员缺乏,多元化调解机制的专业化建设就难上加难。

三是资金匮乏,调解力度轻,透明度差。在农村社区的多元化调解机制中,机能配置,工作场所,设施等条件在农村社区中并没有得到体现,只是小规模形式,达到的调解效果只是微不足道的。

(二)解决的策略

一是有效整合政府与乡村居委会机能配置联动协作。政府与乡村居委会的机能配置联动协作,这在很大程度能解决专业人员的缺乏。利用政府方面的资源与人才,解决调解矛盾纠纷。政府在公共服务过程中,发挥着兜底和主导的作用。一方面保障公民的权利不受到侵犯,另一方面引导矛盾纠纷主体人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与农村居委会的协调合作中,保证调解过程的透明性和真实性。

二是建立治理理论本土化调解模式。多元化调解机制与本地的乡土人情结合,对矛盾纠纷能制定一套本区域的多元化调解程序。

三、新时代农村社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的转型与创新

(一)基于“枫桥经验”自我调解模式

“枫桥经验”自我调解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矛盾双方通过自身的换位思考,不以法律手段的方式解决问题,坚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形成“干部多下去,信访少上来”的调解模式。以“枫桥经验”为守则,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做到“矛盾就地解决,矛盾不上交”,发挥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协调社会经济社会关系中发挥作用,从而推进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

(1)从矛盾主体出发,加强思想觉悟,道德建设,夯实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理念。矛盾纠纷的解决重心在于解决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的发展,社区形成对村民开展每月一次的教育活动,培训活动机制,在提升村民的道德建设的同时,能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

(2)从村居委会出发,发挥好村居委会自治制度。发挥村居委会的自治制度,在矛盾双方不能调解的情况下,及时出面协调。有些可以自主解决的矛盾,在村委会的月末总结中,推选“道德模范”采用奖励方式对道德模范进行表彰,在村公告栏张榜公布。树立道德模范示范作用,实现“矛盾纠纷不出村”。

(3)从政府职能出发,创建“党建+”机制,加大宣传影响力度。加强区域的组织引领,思想引领,创建“党建+”模式,加强党员干部,基层工作人员的理论、方法学习和培训。具有自我解决矛盾纠纷的能力,让矛盾不上交的思想深入每一个群众,达到全民性的思想觉悟。同时,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用自己学到的方法解决矛盾纠纷,很大程度减少政府职员的工作量,实现“矛盾纠纷不上交”。

(二)“三社联动”多元化调解体系

“三社联动”多元化调解机制整合了政府、社会组织、社区的资源,以党为引领,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5]“三社联动”多元化调解体系要立足于“多头对接”的联络基站,在“多头对接”的基础上保障了多元化机制与司法、行政的衔接。在第一时间解决矛盾,减短矛盾纠纷调解的周期。农村居委会社区坚持“早发现,早治理”原则,加大社区网络化管理,地毯式排查。农村社区居委会作为矛盾纠纷解决的第一把手,在社区区域内对村民的基本信息进行网络立档,设置矛盾纠纷咨询室,回访室,掌握矛盾纠纷发展的苗头、趋势,扼杀矛盾纠纷的恶化。同时,村社区在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资料,排查到矛盾主体的相关人员,紧跟矛盾纠纷的动态发展做出调解的第一套方案,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治理”。

发挥社会组织“安全阀”的标杆作用。加大资金投入,鼓励社会组织向农村地区的扎进、落实专业机构建设,鼓励专业人员向农村地区扎进,形成一种激励导向机制。社会组织加入后,加强社会工作者与村民的联系,在农村社区开设律师事务所,信访所等社会组织型机构,为基层人民提供专业的服务,成立农村矛盾纠纷调解小方队,不定期向村居委会了解本村矛盾纠纷的发生率,为“矛盾纠纷不出村”提供了保障。社会组织在矛盾纠纷调解中,有效缓解矛盾主体的情绪,理清情绪,将矛盾主体的“导火索”建立一道“防火墙”。

(三)“一站式,六大平台”多元化实体网络综合服务平台

“一站式,六大平台”多元化调解机制是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司法行政机关牵头带领,各单位各部门衔接联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集合社会各方资源,评估反馈为体,建立诉调对接平台,搭建案件速裁平台,专业纠纷解决平台,网络调解平台,信访化解机制平台,攻克执行平台来建立“一站式,一条龙”的全套服务平台。“一站式,六大平台”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种类,建立各种调解中心推动“六大平台”的有机衔接。“六大平台”利用中立评估机制对案件进行预测判断进行分层管理;其次,按照案件的轻、重程度,衔接好案件速裁平台,平台根据案件的严重性,影响程度等对案件进行解决。并推进在农村社区驻点开展“两代表一委员”调解、人民调解员调解、律师调解、仲裁员调解及矛盾纠纷调解监督制度,实现农村社区的多效整合。在“六大平台”的相互合作配合下,对矛盾纠纷进行评估、调解、回访等程序最后达到解决问题。

(四)创新三级联调组织,打造一支“三型”纠纷调解队伍

积极推动县区、乡镇、村居委会的多效联动,建立三级服务联系点。在三级服务联系点,专设政府体制专业人员,对上访人员进行专业指导、解答,疏导矛盾脉络。政府结合当地情况制定一套人员配置方案。在一级服务联系点,联合社会组织人员打造专业型调解队伍,形成一支特邀调解队。在二级服务点,打造特色型的调解队伍。主要结合本土的风俗习惯、乡土人情,聘请专业知识,经验丰富的的调解员进行协调。在三级服务联系点,建立学习型人员调解队伍,围绕调解的实务操作,技能学习,课程培训,案例分析等内容进行对村居委会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学习,鼓励村居委会人员和本地大学生进行学习,积累调解经验,形成调解领域发展的一支“后备军”。

(五)完善多元化立体纠纷网络,优化平台程序

完善多元化立体纠纷解决机制,一是加强组织和行政机关的沟通协调,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会议记录,整合每一季度的矛盾纠纷,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及存在的不足,形成信息流动对接,优势互补,协调配合的纠纷解决机制。二是要扩大村居委会,基层结构的对接,重视基层发展的每一环节,发挥村居委会的自治作用,三是要创新方式,强化突出纠纷解决的“实效性”。在网络纠纷解决中,加强层级之间的监督,畅通执行渠道,加大过程中纠错力度,扎实推进繁简程序,优化“一站式,六大平台”,“互联网+调解”,“两代表一委员”的调解方式。

四、结束语

农村社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作为农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的重要体现。随着十四五规划和乡村振兴的发展,农村社区以村民本位为核心,实现多效治理,整合治理,制定一套基于本土领域的多元化治理体系,推动农村社区构建和谐社区,优化农村治理体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

猜你喜欢
纠纷矛盾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误帮倒忙引纠纷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多元化——写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原则」
用“情”化解离婚纠纷
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