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的新格局及其实现路径

2021-01-03 08:29赵传莉李建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12期
关键词:院系三全育人资助

赵传莉 李建

高校资助工作是保障全体在校学生不因经济困难影响学业完成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感恩教育与诚信教育的良好契机,更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趋势。2018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务必将资助育人纳入学校建设考核指标。在“三全育人”背景下,以经济资助为基本保障,以资助标准为基本工作准绳,以公平公正为资助工作理念,充分发挥高校资助工作的思想政治功能,以资助育人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高校因承担着保持并重塑良好全民学历结构的重任而持续扩招,生源更具多元化,资助理念与方式方法顺应趋势变革。然而部分高校难以将资助育人工作模式与“三全育人”工作理念深度契合,未能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对“三全育人”工作的推动作用,导致高校资助育人新格局的构建受阻,具体问题如下。

(一)贫困生认定方法落后

现阶段,高校对贫困生申请的认定与审核依赖各项书面表格材料,如《贫困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贫困家庭学生认定申请表》等,以及各地政府部门或村镇开具的贫困证明。无法排除部分学生在达不到贫困资助标准的情况下,为获得资助名额,在填写材料时夸大经济困难情况,伪造贫困证明材料等不诚信、不道德行为。由于学生本人和高校贫困资助工作小组之间信息不对称,加大了审定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导致此类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传统的班级推荐、院系审核的贫困生认定方式已不再适用于“三全育人”背景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二)重资助轻育人现象凸显

目前,高校资助工作重心仍然偏向于经济救助,精神资助投入相对较少。高校现阶段虽已形成相对完整的资助体系,但资助体系的核心在于规范经济资助流程,精神资助具有局限性,难以达到预期育人效果,这无疑偏离了高校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初衷,与高校立德树人目标背道而驰。

(三)精神资助具有局限性

高校精神资助方式较为单一,未充分将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发放经济资助的过程是高校加强诚信教育、勤俭教育的契机。然而,由于资助工作的复杂性,负责资助的专任教师被资助事务性工作缠身,难以做到对所有受助学生进行精神资助。对受助学生的教育一方面依赖课堂思政教育,另一方面依赖辅导员与受助学生的日常交流谈心以及学院开展的各项资助讲座与实践活动。鉴于部分老师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时无法将育人与资助相结合,对学生的精神资助浮于表面,容易出现精神资助与经济资助相背离的现象。

二、“三全育人”背景下构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新格局的路徑

结合正在组织推进中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对标当代高校师生思想特点与发展诉求,从高校体制机制、组织实施等方面,开展高校资助育人系统设计,协调各方资源,创新各项载体平台,创新资助工作方式方法,将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融入学生资助、院系管理与学校长远发展规划中,将无形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有形的资助育人工作中。

(一)结合思政工作体系,创新资助育人理念

第一,培养、帮助师生树立“大思政”观。高校应立足当下,帮助全体师生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的重组、再造与结合。高校可将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作为资助工作的重要依据。第二,坚持“三全育人”理念与资助育人工作融合联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需要将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机结合,将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显性资助和隐性资助、受助和学生自助有机结合。只资助不育人,只是完成资助工作的基本工作量。完成育人工作,才算全部完成资助工作,才能与“三全育人”中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相契合。国家资助政策已施行多年,少数受助学生已将助学金获取视为平常,如果资助过程中不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则难以实现资助育人的应有效果。第三,提升学生德育意识。高校院系应将资助育人工作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实现学生个体与院系群体的和谐交互,营造风清气正、充满活力的资助育人环境。

(二)建设资助育人工作体制机制,明确院系核心地位

第一,将资助育人工作的管理权限下沉至各院系,使院系全面掌管本院系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第二,构建精准贫困学生认定模式。在传统的班级推荐、院系审核的贫困学生认定方式下,学生与院系信息不对称,致使学院审核出现错漏,导致审核结果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随着管理评价方法的精进与大数据技术的更新迭代,高校可结合现代管理评价方法与大数据技术,将衡量贫困标准的要素赋予相应权重,利用大数据技术为要素标准赋值,从而实现量化认定,消除评定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反映贫困学生真实经济状况和消费水平。第三,保障学院资助机制专业化。积极推动“三全育人”与资助育人的协同育人新态势,实现监督与约束并行。强化资助工作队伍人员建设,落实资助工作专职人员的选举、培训和任用工作,实现专职专用,保障资助工作人员能不断提高技能专业化水平,对标国家下达的关于资助工作新的政策要求;同时,保证资助工作专职辅导员能熟练应用表格系统分析、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手段,减少人工整理数据失误,提升工作效率,实现学生资助工作专职人员职能专业化。

(三)突出资助元素,融入院系各项工作

第一,应充分发挥高校院系党总支的政治保障与政治核心作用。保证院系资助工作完全符合资助工作流程,全程有迹可循,公开透明。资助全过程应接受全体师生监督,坚决避免和严肃查处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任何徇私舞弊行为。第二,实现院系资助工作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助力推行“党建+”资助育人。高校可以在受资助学生中选树“优秀励志之星”,值建党100周年之际,组织励志典型开展“四史”学习与资助政策宣讲,在融入当下学“四史”热潮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党、爱国之情;高校还可以组织师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与学生干部对受助学生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第三,充分发挥团总支、学生会与学生社团等群团组织育人纽带功能,开展“感恩资助”主题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形式多样、积极向上、格调高雅的活动,让受助学生充分感受院系的关爱。

(四)创新资助工作方式方法,拓宽资助项目载体

第一,营造校园资助文化。结合院系专业特色与优势,打造院系资助文化“一院一品”文化品牌。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多样形式,让受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同时,在受助学生同意的前提条件下,选树、宣传一批德智双薪励志典型,塑造院系“自强之星”,引导全体同学学习和效仿。第二,开展多样化的阶梯激励式资助项目。充分发挥优秀校友资源优势,努力拓宽社会优质企业资助渠道,争取更多奖助资金,以设立专项励志助学项目。保证每一笔捐赠资金应用合理公开透明,符合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体和捐赠单位的相关要求。第三,依托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培养受助学生诚信的意识和高尚品质。诚信教育是资助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一环,高校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学生感兴趣、受众广的诚信教育,使诚信意识能入眼、入脑、入心,不断强化受助学生的诚信意识,从而实现“受助—育人—感恩—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同时,设置多岗位形式的勤工助学岗,借助勤工助学岗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减轻家庭经济压力,激励学生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第四,发挥网络新媒体的宣传作用。拓宽网络平台,将网络主阵地集中在院系的微信公众号与抖音平台。微信公众号受众广,高校可将理论宣讲与信息公开、典型宣传、心理咨询、考研就业指导等内容集中于一体,及时满足学生个性化、动态需求。

三、结语

准确理解、深刻把握“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态势,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殷切期望,亦是持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推陈出新、完善学生发展服务体系的迫切需要。新时代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之一,将“三全育人”与资助工作融合,真正通过解决思想问题来解决学生生活问题,切实将育人目标融入对学生的经济帮扶过程,在高校层面坚决贯彻教育部“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学生资助要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N].人民日报,2019-03-01(13).

[2]黄韬.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模式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12.

(作者单位 德州学院)

猜你喜欢
院系三全育人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高师音乐院系艺术实践周实效提升策略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