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朱熹教育理论的应用与思考

2021-01-03 14:11苏维兵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涵泳朱熹初中语文

朱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终身都投入到儒学的教育实践中。朱熹的儒学教育思想内容涵盖极广,包括学童的思想启蒙教育、道德教育、自然教育等。朱熹的教育理论与初中语文教育有着较深的联系。但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在教学上具有功利性的弊端。初中语文教学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借助朱熹的教育理论,从理论层面完善教学实践中的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初中生正面临着生理特征、思维品质等向上成长的重要阶段,使得个体发展显著、差异性突出。而初中时期又是学生交际接触扩大、学业压力骤深的变化阶段。学生在学习时候容易出现浮躁、困惑等心理困扰。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学生发展的特点,发挥语文教学的价值,让学生能够在人际交往、学习方法、自我意识等方面,不断完善教学。朱熹的教育理论重视学思结合、躬行实践等,对现代的初中教育有着可借鑒的意义。

一、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浅显的语文素质教育

对于语文素质教育在教学上的应用提出要求与改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已经由来已久。但是在语文教学上,素质教育一直都停留在浅显的层面,没能够对现实的课堂教学造成有效的转变,应试教育的影响深深植根于初中语文课堂之中。素质教育应该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道德理想、审美意识的改造,而不是在教学上只对学生知识的积累、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此文极为简短,都以自答的方式来论敌。其内容都较为简单明确,学生都能够对文章进行理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上,课堂教师只是围绕课文的整体结构分析,与主题浅尝即止的论述。虽然教师有应用互动活动与学生进行了交流,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但是却没有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有效的拓展,比如论证能力、思考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等。在课堂上的问题设问都是以解读课文为主,实际并未脱离应试教学的范畴。对于人文性的教育更是放在课堂最后的几分钟中,缺乏对主题的深度思考,只是对工具性目标作出基本的完成,缺乏人文性的熏陶。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育受到社会发展的历史影响,物化教育使得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脱离了正确的教育走向,工具化的教育主体脱离了素质教育的范畴,使得教育的本身脱离文化传承的维度。第一,语文教育应坚持语文教育目标,但是客观的外部环境压力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育目标与课程标准所给的教育目标出现偏差。第二,教师不仅要厘清“文”的思考还要注重对“道”的理念探索,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也要关注人文性的统一,不过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能力、思想两方面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教育过程。

(二)缺乏维度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的教学目标框架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虽然在教学范围上所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但是在制定具体的语文目标时,会导致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框架的生搬硬套;二是目标的空泛化。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例,部分教师照搬新课程标准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整体把握文章脉络,通识文意。

②欣赏并理解文中严谨的反驳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逐步学习反驳论证的写作方法。

④逐句解读语言句式涵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⑤坚持民族自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⑥把握文章主旨,深切感受鲁迅忧患意识。

虽然,在目标的整体上好像包括了“文”和“道”,但是在教学上却是割据了思维能力情感的整体性,将其划分得过于精细,如此一来在进行教学时,往往可能会导致内容安排上过于拥挤,在进行实际的授课时往往会导致目标完全无法服务教材知识。并且由于目标框架分类过于多,导致其中填充的内容也较为斑驳,缺乏层理,无法形成渐进性的教学过程。从目标的空泛化角度而言,教师首先要厘清“文”与“道”的关系,从“道”的角度而言,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要有所侧重,不同的文本背后承载的教育内容不同。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在教学上并没有重视“道”,例如教师在教学议论文时,在授课过程中主要就论证、论据、论点作为教学重点进行分析,忽视了文本中隐藏的情感。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例,本文属于演讲文稿,因此其中的主题表达较为明确,全文结构也较为明显,学生学习上手比较轻松。在此文中应该紧抓“道”即人文性,引导学生学习格物致知的精神品质,通过分析作者在演讲背后的哲理意蕴,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一词,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凸显教学上的“人文性”。

(三)单一的教学设计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但是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默守陈规,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灵活的调整制定课堂教学的小目标。而每一个学生的学情与身心发展区是不一样的,并且每个年级段的学生的素质教育也不尽相同。例如,初一学生刚处于新进中学校园的状态,对于新环境的适应在教学目标上应作出改变,让学生能够对更快地进入中学的学习节奏;而对于初二的学生而言,学生已经具备自我意识,生理成长已经到了叛逆期,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以引导学生人生观为主;而初三学生的情况更为复杂,在教学上除了新知识的教授,还要对以前知识的复习,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都有所稳定。在教学上同时还要面对升学压力,因此在进行授课时,教学目标主要围绕考试内容进行测试。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却没能够对教学目标作出适当的调整。教师普遍在教学上都是以课堂填鸭式教学为主,并围绕考试内容作出大量的课后练习,将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抛之脑后。长久以往,语文课堂气氛自然相对消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对知识的思考与自身的审查。部分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觉得语文教学只要掌握基本知识点就行,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较为单一化主要是针对课文的基本知识点。但是目前而言,我国的初中生在认知水平、审美能力上虽然能够对考试的阅读内容进行解读,但是对文本内容中生成的人文价值缺乏自主探究的能力,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而朱熹处于“大语文”时代,语文教学承担了对社会的教化责任,在理学思想下的书院教学形成了重视人格道德修养的书院精神。而重人格教化的书院精神放到今天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应该承担更高的人格陶冶的责任,实现语文教育的价值,因此在设计语文教育的目标时应该坚持学科特色,融合人文教育。

二、融合涵泳、精思、体察理念的初中教学策略

(一)以“涵泳”促进教学设计灵活化

朱熹在语文教育中的“涵泳”意义,即是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层式的解读,但是涵泳并非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长时间的日常积累,反复咀嚼中坚持对文本义理的探知。同时,涵泳也不是以一种认死理,苦专研的理性方式去解读。涵泳是以感性的角度对语言文字进行破除,从而深入语言之中把握对文章的主题体验方法。对文章的感性把握,是涵泳的核心所在。具体而言:首先,学生在阅读时候应该专心,集中精神去感知文本,专注于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切身体会文字中显现的义理。在精神层面上,要求学生能够摒除杂念,以一种自然清净的状态,全心进入到文本之中。其次,涵泳对学生的冶学方式的要求是一种持续性、日渐积累的过程,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切勿急功近利。但是对文章的积累也不是一味的摘抄读默,还要对文章进行情感化的思考。最后,学生对文章解读应该具有自然性,这也是朱熹文道合一理论下引导的价值追求。

“涵泳”的教学理念,特点在于它的灵活性。“涵泳”虽然追求文章知识的深层解读,但是在冶学的态度、冶学的方式上都讲究对环境的适应性。例如,在进行《白杨礼赞》的文章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其内真挚的感情、高亢的语言风格让学生在此进行单独朗读,使学生跟随作者的情感,沉浸到文本之中,在反复的朗读之中有序性进行对文章的思考。

比如,一读,从“作者情感”视野感悟全文的脉络。

二读,从“白杨树描写”视野感悟全文的脉络。

三读,从“白杨树精神”视野感悟全文的脉络。

四读,从“抒议结合”视野感悟全文的脉络。

五读,从“段落大意”视野感悟全文的脉络。

在基于学生学情的基础上,从多角度设计课堂教学目标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激活课堂的興奋点,借助反复的朗读理解文章中字词用意,并从作者的角度感知文章情感。融合“涵泳”的教学理念,抓住文本的特征,灵活设置教学方式,从而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二)以“精思”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精思”是朱熹的语文教育观中重要的内容。朱熹在语文阅读中重视读书应做到“心到”,强调对文章知识的思考作用,而“精思”的技巧在于对文章首先进行思考,从而产生疑惑,再进行解开疑惑。《学规类编》所言:“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学贵有疑,如果学生对文本内容不产生疑惑,那么便反映学生在进行阅读时没有进步,没有获取到知识,对文章知识缺乏批判性的认知。而“精思”则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勤于思考。朱熹在语文教育上重视引导,其认为教师的应该做学生的引路人,对待学生的问题应该与其一同“商量”,推崇“三人行,必有我师”,能够在一问题上各抒己见。同时,朱熹认为对世界真理的探寻要求学生具备活跃的思维,对真理的探寻要自信不移,并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念,具备明辨精神。

目前,我国的初中语文素养教育始终停留在浅层的教育之中。而要让素养教育变成深层次的教育,那么一定要重启发,以启发性的教育课程推动学生去对文本进行“精思”。例如,教师在用问题导学时,在教师设计导学的内容时,如果在学生能够轻松把握教学内容的情况,那么就可以选择新的角度,让学生去切入,从而启发学生新的思考。以《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文为例,部分学生在学习此文前便能够对文中的内容进行背诵,此文主要表达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治国思想。那么作者是如何证明这个论点的?教师可以抓住“忧患”与“安乐”两个词,串联到全文中进行分析,一“忧患”,成大志者必先经历苦难;二“忧患”,人应有反思意识;三“安乐”,安乐应内外兼并;四“安乐”,真正的安乐生于忧患之间。如此避免了枯燥填鸭式的讲学,有效掌握教学节奏,让学生从全方位的分析中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促使学生能够对文本内容产生疑惑,在思考过后解决疑惑,深化批判思维培养、探究思维培养等。

(三)以“体察”丰富教学目标维度

“体察”是朱熹提出的知行观念之一,同时也是朱熹重要的冶学理念。“体察”的核心是对文字的体验,讲究亲身所感,如此才能够准确真实的获得文本意义。“体察”又分为两层用意:一层是推己及人之感,将自己放置于创作的人物情境之中,然后获取文本的意义。另一层是切身性的感悟,学生在学习之时不仅要体察文本上的内容,还要对自己知识能力有所体察,重视自身心性的把握,并且要能够对自己的学习做到自省。及时的反思自我,才能够在下一次的体察中发现自我心性与文章圣心的偏差,实现与文章圣心共同的生命体验。“体察”被朱熹广泛的践行在冶学之上,特别在对自然万物进行格物致知时,更需要运用“体察”法,获取对书籍知识的实际理解。

融合到目前的初中语文目标教学中,可以帮助制定合理有效富有层次性语文教育目标,使其不仅涵盖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还能够结合学情,制定教学目标。

例如,《桃花源记》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

第一课时:

⑦通过朗诵,简洁地概括文章的故事内容。

⑧细读文本,掌握课文独特的构思艺术。

第二课时:

⑨利用合作探究方式,把握课文主题思想与语汇特色。

⑩借助课外资料,理解陶渊明虚构桃花源的理想用意。

上述的教学目标中不仅让学生代入到“陶渊明”的文本背景中,从而“体察”文本中“武陵人”所经历的时代背景,还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加强对自身的知识了解,“体察”自身的知识理解,并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反思成长,增进对文本的认识。

三、结束语

朱熹的教育观念虽诞生于宋朝时期“大语文”背景下,但是其关注学生发展现实,重视对学生的思维改造,并采用了科学合理的探究方式让学生加强语文学习。同时,涵泳、精思、体察三个维度的教育理念,不仅体现在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还着重的凸显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的修养。面对当今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困境,结合涵泳、精思、体察三者,在选取教育目标,转变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改变,从而为初中语文教学困境的改善提供有效帮助。

苏维兵,甘肃省通渭县北城铺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涵泳朱熹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涵泳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具象思维”的实践探索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涵泳: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朱子深衣”与朱熹
例谈古诗词涵泳教学的三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