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万戈中国影像志考据

2021-01-04 11:20何国威
电影新作 2020年5期
关键词:胶片彩色历史

何国威

翁万戈进入电影史学家视野,源于上海音像资料馆的龚伟强先生在上海、天津、长沙等地举办了“回到现场——翁万戈电影作品展”系列活动。在活动中,龚伟强选取了翁万戈的《扬子江畔一小城》《杭州,中国的园林城市》《天津,华北的门户》《画中国人物》《中国皮影》等影视作品放映,让观众们看到了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宣传热忱的艺术家,也让电影研究者有了一个“重写电影史”的新视野、新材料与新视角。

著名艺术史学家、艺术收藏家翁万戈的影像资料几乎都是16mm胶片拍摄。除了16mm胶片拍摄的作品外,还有3本35mm胶片和28本1/4英寸的录影带。

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馆藏的目录可以发现,翁万戈制作或收藏的影视作品大概有1204本。其中,“中国大地”有30本影像作品,“李叔明赞助的电影”有46本影像作品,“中国艺术”与“中国工艺”中含有60本影像作品,“中国历史”里有306本影像作品,“翁万戈制作或导演之作”中有287部作品,“翁万戈收藏电影”中收藏的影像作品有67本,“杂项或身份不明的电影”里则有408本作品。这些电影几乎都是由翁万戈制作,包含了中国历史、中国城镇和中国艺术等内容。通过整理、考察和分析翁万戈的影视作品,毋庸置疑会找到一条中国文化的传播路径,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一、“中国大地”(Land of China,1948-1951)

这一时期,翁万戈的作品大都集中于中国的城市或乡镇,展现其风光、人文等。在影片所呈现的城市中,翁万戈率先拍摄了故乡常熟,即名义上的“长江之乡”。每部电影约10分钟,无声拍摄、彩色、英语字幕。据悉,这些电影都是翁万戈于1948年访华期间在中国拍摄的,且于1951年开始以教育电影的方式在美国发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电影几乎是该系列中最有趣的。这些影片以生动的彩色拍摄,描绘了街景、艺术和建筑的特征,以及工作中的人等。本系列主要包括:《扬子江畔一小城》《杭州,中国的园林城市》《故都南京》《天津,华北的门户》《北京,马可·波罗的奇观》。

《扬子江畔一小城》(Town By the Yangtze,A)共10本,16mm胶片拍摄。除了1本《扬子江畔一小城》是于1991年4月13日制作之外,其余的《扬子江畔一小城》都是1948年制作。其中,有2本《扬子江畔一小城》是描写长江边的小镇(常熟),约26分钟。在这10本《扬子江畔一小城》中,有3本《扬子江畔一小城》是由绘画电影发行公司制作(Pictura Films Distribution Corp),有2本《扬子江畔一小城》是由中国电影企业美国公司(China Film Enterprises of America)完成。此外,在龚伟强先生组织的“回到现场——翁万戈电影作品展”系列活动中,放映了1本《扬子江畔一小城》。在该片中,翁万戈由王辉的《长江万里》(1699)画卷开篇,进而介绍了家乡常熟的风土人情。通过镜头,翁万戈向大众展示了扬子江的湖泊、河流、小溪和稻田、向日葵、摇曳的船只、水牛、小白羊、鸭子、捕鱼的人们和施肥的农民,同时还勾勒了小镇赶集的境况——敞开的茶馆,白白的豆腐,案板上的猪肉等,以及言子墓道和一千四百年前的方塔等。按照翁万戈的说法:“这是我的家乡,我的祖籍。我的祖先们生死于此。虽然我并未生于斯长于斯,但无论我身在何处,都感到故乡存于我心。”

(This is my town, my old hometown.Here my ancestors lived and died. Though I was not born and

brought up here. I feel the town was in me wherever I am.)

图1.“中国大地”作品集

《杭州,中国的园林城市》(Hangchow, China’s Garden City,1948)共7本,16mm胶卷拍摄。其中,1本《杭州,中国的园林城市》中包含了5个片段,彩色、无声,长10分钟,介绍了杭州、剑池、西湖等地。另外,有2本《杭州,中国的园林城市》,长11分钟,彩色、无声,展现了杭州灵隐寺和剑池的景观,为中国电影企业美国公司(China Film Enterprises of America)制作。

《故都南京》(Nanking, the Southern Capital,1948)共4本,16mm胶片拍摄。其中,1本《故都南京》是无声、彩色的,长6分钟;1本《故都南京》的时长为00:10:596.25。

《天津,华北的门户》(Tientsin, Gateway to North China,1948)共3本,16mm胶片拍摄。1本《天津,华北的门户》为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制作。其余2本《天津,通往华北的门户》为中国电影企业美国公司(China Film Enterprises of America)制作,长9分钟,是无声、彩色的。在此次“回到现场——翁万戈电影作品展”中,放映的1本《天津,华北的门户》主要从经济角度切入,呈现了天津的毛纺厂、矿务局、地毯厂、中原公司和顺德饭店以及南开大学思源堂。尤其是,与《北京,马可波罗的奇迹》《扬子江畔一小城》《杭州,中国花园城市》相比,翁万戈在《天津,华北的门户》中展现了平民的生活情况。

《北京,马可·波罗的奇迹》(Peking, Marco Polo's Wonder,1948)共6本,16mm胶片拍摄,均为翁万戈担任制片人与监制,由中国电影企业美国公司(China Film Enterprises of America)制作。其中,1本《北京,马可·波罗的奇迹》是无声、彩色的,约20分钟;1本《北京,马可·波罗的奇迹》为英语配音,时长为00:10:55.83;1本《北京,马可·波罗的奇迹》是无声、彩色的,呈现了北京街道、市场和颐和园的景象,长13分钟;1本《北京,马可·波罗的奇迹》是无声、彩色的,聚焦“北平公园”、天坛、北海、动物与植物等内容,长6分钟。

“中国大地”中,翁万戈制作了30本影视作品。从这些影片来看,翁万戈是遵循了常熟—杭州—南京—天津—北京的路线,展示中国的风土人情。或者说,翁万戈是从常熟来寻根,再借由杭州、南京、天津和北京的文化来凸显他的中华儿女身份与中国性。事实上,翁万戈在这一时期所摄制的影片,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影子。这或许是源于翁万戈是画家。所以,在他的许多影片中,我们均可以看到如诗的画,如诗的词,从而流溢出“中国画”的韵味。

当然,这些影像也为我们了解1948年至1951年的中国历史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能够让我们回到历史,找到它的经济、文化、生活等。

二、“李叔明赞助的电影”(Films sponsored by Li Sumi,1949-1979)

这些有关中国传统工艺的电影是由1950年初期的中国银行家、实业家和发行人李叔明(1900-1973)赞助的,包含了《历代中国雕塑》《历代中国陶瓷》《历代中国画》《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艺术的故事》等。每部电影的时间约为15-20分钟,均为无声拍摄的彩色录像,再配以英语字幕。这些影片主要是以教育影片的题材在美国发行。

《国画》(Chinese painting)有3本。其中,1本《国画》主要呈现了中国原创绘画剪裁作品的制作过程,长7分钟,为无声、彩色的。

《中国艺术:青铜/陶瓷/绘画/雕塑》(Chinese art: bronze/ceramics/painting/sculpture)有1本,于1970年拍摄,是无声、彩色的,长11分钟。

《历代中国画》(Chinese Painting Through the Ages)有10本。其中,2本《历代中国画》为绘画电影发行公司(Pictura Films Distribution Corp)制作;2本《历代中国画》是由中国电影企业美国公司(China Film Enterprises of America)制作,导演均为李叔明(Sumin Li),编剧和制片为翁万戈;还有1本《历代中国画》于1949年6月13日完成,长11分钟,是无声、彩色的。

《中国艺术的故事》(Story of Chinese Art)共8本。其中,2本《中国艺术的故事》为当代电影/麦格劳-希尔发行公司(Released by Contemporary Films/McGraw-Hill)制作,3本《中国艺术的故事》为绘画电影发行公司(Pictura Films Distribution Corp)制作。另外3本《中国艺术的故事》为16mm胶片拍摄,英语配音,总时长是00:21:50.292。

《历代中国陶瓷》(Chinese Ceramics Through the Ages,)共6本。1952年,编剧、制片人翁万戈与导演李叔明(Sumin Li)合作了4次,拍摄了4本《历代中国陶瓷》。2本《历代中国陶瓷》是由中国电影企业美国公司(China Film Enterprises of America)制作,2本《历代中国陶瓷》是绘画电影发行公司制作(Pictura Films)——1本《历代中国陶瓷》主要介绍了中国陶瓷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纯瓷的演变史,凸显了中国陶艺家的艺术成就;1本《历代中国陶瓷》的时长为00:17:40.292。另外,1970年1月27日,翁万戈完成了2本《历代中国陶瓷》。同时,根据资料显示,1952年拍摄的《历代中国陶瓷》中有2本同时标注了一个时间,即1979年4月19日。

《历代中国雕塑》(Chinese Sculpture Through the Ages)共9本。其中,1956年拍摄的3本《历代中国雕塑》,均为李叔明(Sumin Li)执导,翁万戈为编剧、制片人。在这3本《历代中国雕塑》中,1本《历代中国雕塑》为中国电影企业美国公司(China Film Enterprises of America)制作,讲述了商代至唐代中国雕塑的发展史,展示了一些精美的雕塑作品,强调了中国雕塑传统的传承性、中国雕塑与宗教的关系;3本《历代中国雕塑》为绘画电影发行公司(Pictura)制作。其余的6本《历代中国雕塑》中,有3本《历代中国雕塑》为维度电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1本《历代中国雕塑》为无声、彩色,长2分钟。同时,另外2本《历代中国雕塑》均是英语配音,1本《历代中国雕塑》时长为00:19:59.625,1本《历代中国雕塑》时长为00:19:21.125。

《中国古代青铜器》(Chinese Bronzes of Ancient Times)共9本。3本《中国古代青铜器》为李叔明(Sumin Li)执导,其中2本《中国古代青铜器》为绘画电影发行公司(Pictura Films Distribution Corp)制作,1本《中国古代青铜器》为中国电影企业美国公司(China Film Enterprises of America)制作。在这3本《中国古代青铜器》中,有1本《中国古代青铜器》展示了商代、周朝和秦朝时期中国制青铜器皿的发展史。另外,在6本《中国古代青铜器》中,有3本《中国古代青铜器》时长为 00:15:25.875,英语配音;1本《中国古代青铜器》为无声、彩色,长8分钟;1本《中国古代青铜器》长7分钟,是无声、彩色的;1本《中国古代青铜器》长6分钟,是无声、彩色的,由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制作。

1949年到1979年,李叔明支助翁万戈拍摄的影视作品共46本。在这些影像中,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青铜、陶瓷、绘画、雕塑的发展史。这些影片的受众并非中国人,而是美国人。也就是说,这些影片都是在普及中国的文化知识,让美国人了解中国的青铜史、陶瓷史、绘画史、雕塑史等。这对宣传中国文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中国艺术”与“中国工艺”(“Art of China”and“Crafts of China”,1947-1991)

这一时期的电影主要通过熟练的工匠(包括绘画中的翁万戈)的演示,以及与李叔明电影中类似的艺术作品的拍摄为主,描绘了各种中国艺术与工艺。这些电影于50年代期拍摄,主要包含《中国皮影戏》《中国玉雕》《两种中国舞/中国民间舞》《画中国山水》《画中国人物》《中国制衣》和《中国鞭炮》。每部电影的时长约为10分钟,基本上都是无声拍摄的彩色影片,并配以英语字幕。

图2.“李叔明赞助电影”作品集

《中国制衣》(Chinese Dressmaking,1本),长12分钟,是有声片(英语)、彩色的。

《中国玉雕》(Chinese Jade Carving)共11本。3本《中国玉雕》为绘画电影发行公司(Pictura Films)制作,其中2本《中国玉雕》长10分钟,彩色,英语配音;2本《中国玉雕》为维度电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1本《中国玉雕》为当代电影公司(Contemporatry Films)制作,刻画了玉雕的基本技术,并通过雕刻样品展示了中国工艺的质量问题。

《画中国人物》(Painting the Chinese Figure)共5本,均为1960年摄制。2本《画中国人物》为当代电影公司(Contemporatry Films)制作,其中1本《画中国人物》为英语配音,时长为00:10:54.583。此外,2本《画中国人物》为中国电影企业美国公司(China Film Enterprises of America)制作,中文配音,彩色版,长11分钟。

《中国鞭炮》(Chinese Firecrackers)共8本。2本《中国鞭炮》为中国电影企业美国公司(China Film Enterprises of America)制作;4本《中国鞭炮》为绘画电影发行公司(Pictura Films Distribution Corp)制作——其中,2本《中国鞭炮》为H.C.Liu导演。此外,1本《中国鞭炮》为无声、彩色,长10分钟;1本《中国鞭炮》为1975年8月11日完成,是有声(英语)、彩色的,长10分钟。

《中国皮影戏》(Chinese Shadow Play)共12本。3本《中国皮影戏》为绘画电影发行公司(Pictura Films)制作,并于1978年6月5日摄制完成——其中,2本《中国皮影戏》为有声片(英语)、彩色,长9分钟,16mm胶片拍摄。2本《中国皮影戏》为维度电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其中1本《中国皮影戏》为有声片(英语)、彩色,长11分钟,为光学配乐(optical soundtrack)。1947年拍摄的《中国皮影戏》(1本)简要概述了中国皮影戏的历史,并提出了英语改编的童话故事《白夫人》事宜。并且,在半透明的屏幕后面使用涂有羊皮纸的人物来完成动作。表演结束后,影片又展示了木偶和其他后台设备。1972年1月24日,翁万戈制作了2本《中国皮影戏》——其中1本《中国皮影戏》(16mm)长9分钟,是无声、彩色的。

《画中国山水》(Painting the Chinese Landscape)共10本。1本《画中国山水》为维度电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6本《画中国山水》为绘画电影发行公司(Pictura Films)制作。其中,1976年8月25日,制作的《画中国山水》有2本;1952或1947年制作的《画中国山水》有3本,其中1本《画中国山水》时长为00:10:51.500,是有声片(英语);1本《画中国山水》则阐述了中国风景画的四个重要步骤,并从中国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评论。1960年11月18日,制作的《画中国山水》有3本——1本《画中国山水》为中文配音,时长00:10:51.500;1本《画中国山水风景》为无声、彩色的,长8分钟。值得一提的是,在龚伟强先生策划的“回到现场——翁万戈电影作品展”中,也放映了1本《画中国山水》。该片是由翁万戈现场作画,后期配音完成。在影片中,翁万戈首先从山水画的历史、特点说起:“翻开世界的美术史,我们可以看出来,山水画的发源在人物画以后。山水画的主题是大自然的景色、山水、树石,不再是人物的背景,人物反而变成了景色里的一部分。中国山水画在晋代已经成型,然后经过了唐宋元明清五代,达到了极成熟的地步。”尔后,翁万戈介绍了欣赏中国山水画的入门方法,“可是要欣赏中国山水画倒有一个入门的方法,那就是要了解那个简单几笔画出来的小人,他有时候在山坡上坐看行云流水,有时候在河边上逍遥游散。笼统说来他不是画家自己的写照,就是画家理想中的人物。因为他跟大自然和谐,得到天地间真正的乐趣。更进一步讲,中国山水画家心目中的自然,跟人时可以互换的,所以把白雪看作纯洁的君主,而花看作美人,明月看作良友。”最后,翁万戈从“布局”“勾勒跟皴”“渲染”“修点”四个方向进行山水画的讲述。

图3.“中国艺术”与“中国工艺”作品集

《两种中国舞》或《中国民间舞》(Two Chinese Dances /Chinese Folk Dances)共13本。1972年5月16日,翁万戈拍摄了1本《中国民间舞》,长12分钟,是无声、彩色的。1991年4月13日,翁万戈拍摄了1本《中国民间舞》。此外,有1本《中国民间舞》长12分钟,为有声片(英语)、彩色版。此外,中国电影企业美国公司(China Film Enterprises of America)和绘画电影发行公司(Pictura Films Distribution Corp)分别制作了2本《中国民间舞》,其中绘画电影发行公司制作的1本《中国民间舞》主要呈现了戴爱莲的表演。据资料记载,《中国民间舞》中的《哑子背疯》(The Mute Carries the Cripple)是现存最早的中国舞蹈之一,由戴爱莲(Dai Ailian)出演,是一人扮做两人的民间舞,叙述一个哑子老头背疯癫的少女去春游。影片中,戴爱莲盘旋着“腿”,手做着各种动作,脸部表情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除了戏曲式的动作外,舞蹈不仅带有滑稽、幽默的风格,还具有地方特色,以及采用了锣鼓打击乐和戏曲唱词。同样,在《瑶鼓》(Yao Drum)一节中,戴爱莲如《哑子背疯》一样是民族服饰装扮,脚穿绒球鞋,搭配红色上衣和小腿保暖衣,黑色褶皱裙,以及银色的头饰和胸饰。该片中,舞台是由一个描绘森林景观的绘画背景和一个巨大的圆形鼓组成。除了戴爱莲用两个鼓槌敲鼓来发出声音外,影片是没有音乐伴奏的。随着舞蹈的进行,演出通过节奏和动作的复杂变化而建立了紧张感。在高潮时,戴爱莲一边跳,一边击打鼓;一边落地,一边击鼓;一边用一只脚在鼓上扫过,一边把棍子放在头上……然后,一只脚在另一只脚后面快速转身,击鼓,动作不断循环。戴爱莲的视觉焦点一直停留在鼓上,直到舞蹈结束。当戴爱莲停止击鼓时,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鼓的后面,并把鼓槌交叉在头顶上,拱起身体向后仰看。

这一时期,翁万戈制作了60本影视作品。相对于“中国大地”的城市影像与“李叔明赞助的电影”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而言,“中国艺术”与“中国工艺”更集中于展示民间的故事,如瑶族的舞蹈和鼓等。尤其是,在《中国皮影戏》中,翁万戈展示《白蛇传》的皮影戏,以及外国人学习和操作皮影戏等内容,彰显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四、“中国历史”(“Chinese History”, 1963-1980)

这个由13个部分组成的有关中国历史和中国佛教的电影,是翁万戈在华美协进社(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的支持下完成制作的。1980年,翁万戈担任了该学会的主席。该系列影片摄制于1972年至1974年之间,并于1977年发行。它们最初在博物馆中放映,包括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和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St. Louis Art Museum)。这些电影主要是介绍了中国艺术以及博物馆中的文物,包括《起点》《文明的建立》《数百所学校合一》《第一帝国》《文化大融合》《黄金时代》《可汗》《成熟的年龄》《蒙古人的统治》《恢复》《满族规则》《西方的来临》《持久的遗产:中国佛教》等。每部电影大约长20分钟,并有英语字幕,是无声拍摄的彩色录像。

《中国佛教》(Buddhism in China)共39本,均由维度电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据相关资料显示,1963年摄制的《中国佛教》有3本;1972年3月7日,摄制的《中国佛教》有1本;1972年2月29日,摄制完成的《中国佛教》共2本;1972年11月4日,摄制的《中国佛教》有1本。

1972年9月24日,翁万戈摄制了《中国历史》10本。

1973年至1980年,翁万戈拍摄《中国历史》(Chinese History)达254本。其中,美国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和欧洲色彩产品制作人公司(Producer,European Colour Prods)联合制作的影片有13本,从第1集到13集;1975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制作了《中国历史》(第8集)。

1974年2月19日,《中国历史》有2本;1974年6月14日,《中国历史》共有42本。

1975年6月4日,维度电影公司(Film Demensions.Inc)制作了《中国历史》第6集和第7集(各1本)。

1975年7月2日,维度电影公司(Film Demensions.Inc)制作了1本《中国历史》(第8集)。

1975年6月18日,翁万戈制作了《中国历史》9本。此外,同一时期完成的《中国历史》(5本)包含了“新石器时代的艺术”“推车”“瓷器”“桑叶”“织机与织丝”等内容。

1975年9月10日,翁万戈摄制了《中国历史》(第2集)3本,由维度电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其中,2本《中国历史》(第2集)明确标注了“中国,文明的建立”(China, the Making of a Civilization),是有声片(英语)、彩色版,长10分钟,16mm胶片拍摄。

1975年10月15日,翁万戈摄制了《中国历史》(第4集)3本,由维度电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其中,2本《中国历史》(第4集)的副标题为“中国,第一个帝国”(China, the First Empires),着眼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中国历史故事,表现了秦朝和汉代形成的演变史与扩张史。该本《中国历史》(第4集)长20分钟,是有声片(英语)、彩色的,16mm胶片摄制。

1975年10月31日,翁万戈摄制了《中国历史》(第10集)3本,由维度电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其中,2本《中国历史》(第10集)总长22分钟,是有声片(英语)、彩色版,16mm胶片拍摄。该本《中国历史》的副标题为“中国,恢复“(China,the Restoration),讲述了明朝推翻了蒙古的统治后,开始了一段重建时期。

图4.“中国历史”作品集

1975年11月6日,翁万戈摄制了《中国历史》(第9集)3本,由维度电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其中,2本《中国历史》(第9集)的副标题为“蒙古统治”(China, under the Mongols),长19分钟,有声片(英语),彩色,16mm胶片拍摄。

1975年12月16日,《中国历史》(第13集)有3本,由维度电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其中,2本《中国历史》(第13集)总长20分钟,是有声片(英语)、彩色版,16mm胶片拍摄。该本《中国历史》的副标题为“中国,持久的遗产”(China, the Enduring Heritage),重点介绍了1911年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和文化成就。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持久的遗产》(China : the enduring heritage)摄制了13集,共13本,分别为:《开始》(The beginnings)、《建立文明》(The making of a civilization)、《百校合一》(Hundred schools to one)、《第一个帝国》(The first empires)、《伟大的文化融合》(The great cultural mix)、《黄金时代》(The golden age)、《可汗》(The heavenly Khan)、《成熟的年龄》(The age of maturity)、《蒙古人的统治》(Under the Mongols)、《恢复》(The restoration)、《满族统治》(The Manchu rule)、《西方的来临》(Coming of the West)、《持久的遗产》(The enduring heritage)。

《中国历史》(第1 2集)共3本,由维度电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于1975年12月17日完成。其中,2本《中国历史》(第12集)总长21分钟、有声片(英语)、彩色版,16mm胶片摄制。该本《中国历史》的副标题为“中国,西方的到来”(China,the coming of the West),表现了现代西方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对抗史(16世纪至20世纪)。同时,影片绘制了中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和日本建立的势力范围的图表,以及考察了孙中山为挽救国家所做的革命性事件。

1976年1月30日,由欧洲色彩产品制作人公司(Producer,European Colour Prods)制作了1本《中国历史》(第13集)。

1976年2月18日,翁万戈摄制了3本《中国历史》(第3集),由维度电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其中,2本《中国历史》(第3集)总长20分钟、有声片(英语)、彩色版,16mm胶片拍摄。该本《中国历史》的副标题为“中国,百所学校”(China, Hundred Schools to One),讲述了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中国历史,以及国家之间的交战、技术和农业的变化,最终导致了秦国的形成。另外,有3本《中国历史》(第11集)由维度电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其中,2本《中国历史》(第11集)总长19分钟,为有声片(英语)、彩色版,16mm胶片拍摄。该本《中国历史》的副标题为“满族统治”(China, the Manchu Rule),重点讲述了以清朝为标志的·中国历史故事(1644年至1911年)。

1976年11月17日,翁万戈摄制了1本《中国历史》(第10集)。

4.3.2 适期栽秧。临沭地瓜根据栽插期分为春薯和夏薯。春薯适期为5月上旬,种植密度52 500~67 500株/hm2。夏薯要在6月底前栽完,种植密度60 000~75 000株/hm2。栽插时选用薯苗长度、粗细一致的顶段壮苗,避免大苗与小苗、壮苗与弱苗混栽,确保苗匀,一插全苗。

1976年1 1月2 3日,共 有4本《中国历史》(Chinese History)(1-4集)摄制,由欧洲色彩产品制作人公司(European Colour Prods)制作;1976年11月25日,欧洲色彩产品制作人公司(European Colour Prods)制作了《中国历史》(第5集,1本);1976年11月29日,翁万戈制作了《中国历史》第6、7集(各1本),该片由欧洲色彩产品制作人公司(European Colour Prods)制作;

1980年9月16日,《中国历史》中的第1、2、3、4、5、6、7、11、12、13集(各1本)完成,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制作。

9本《中国历史》呈现了“白云飘”“阿里山风云”“台湾水流石”“钻石/干冰”“莲花”“警察”“沙漠山”“浓烟”“日光”“海”和“壁炉,火”等内容。另有8本《中国历史》则描绘了“日月潭”“蒙塔夫克日出”“自然”“竹林(中国台湾)”“云与雾”“塔“等风景。

此外,据资料记载,没有标注时间和制片公司的作品有:1本《中国历史》(第1 3集),1本《中国历史》(第8集),1本《中国历史》(第9集),1本《中国历史》(第1 0集),1本《中国历史》(第1 1集),1本《中国历史》(第4集),1本《中国历史》(第5集),2本《中国历史》(第9集),2本《中国历史》(第1 0集),1本《中国历史》(第1集),1本《中国历史》(第2集),1本《中国历史》(第3集), 1本《中国历史》(第4集),1本《中国历史》(第5集), 1本《中国历史》(第6集),1本《中国历史》(第7集), 1本《中国历史》(第9集),1本《中国历史》(第1 1集),1本《中国历史》(第1 2集), 1本《中国历史》(第13集),1本《中国历史》(第6集),6本《中国历史》,6本《中国历史》,1本《中国历史》(第11集)、由维度电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1本《中国历史》(第12集)、维度电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维度电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的5本《中国历史》等。

这一时期,翁万戈制作了254本《中国历史》,13本《中国:持久的遗产》和39本《中国佛教》。在《中国历史》中,翁万戈所摄制的内容从秦朝开始介绍,而后全面地概述了汉、元、明、清的发展史和孙中山的革命史等。每一朝代更迭、变化的历史,通过影像的方式传播,能够让西方人真切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文化史与精神史。值得注意的是,翁万戈所摄制的《中国历史》中包含了中国台湾的内容,如阿里山的云、日月潭等。

五、“翁万戈制作或导演之作”(Selected Other Films,Produced/Directed by Weng Wango, 1971-1980)

该系列电影由翁万戈制作或导演,创作于1945年至1979年。该系列的主要作品包括:《中国厨房》(未知)、《东西方》(1945)、《中国绘画》(1971)、《天地人》(1979)、《中国艺术》、《圣诞节的故事》(《大图片》的情节,约1961年,节目中士兵与家人一起庆祝圣诞节)。此外,《世博70年》(1970)是为在日本大阪举行的“70世博会”制作的三部短片,包括《陶瓷》《丝绸》和《印刷》。《松木大教堂的佛教服务》(1971)是关于新罕布什尔州松木大教堂的纪录电影。

《窗棂》(Chuang Ling ,Taipei) ,长12分钟,是无声、彩色的,16mm胶片拍摄。

《洗衣人》(Laundry Man,1本),长12分钟,为有声片(英语)、黑白版,16mm胶片摄制。

《成为我》(To Be Me,1本),长10分钟,为有声片(英语)、彩色版,16mm胶片摄制。

《可用的镜头:水牛剪影》(Usable shots:Silhouette of buffalo)有1本,包含门与墙等内容。

《竹》(Bamboo,1本)包含了竹和鱼两部分内容,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发行。

《香港/澳门》(Hong Kong/Macao,1本)于1973-1974年完成,长8分钟,无声、彩色,16mm胶片拍摄。

《东西方相遇的地方》(Where East and West Meet,1977)有1本,长15分钟,有声片(英语)、黑白版。

《万戈日报》(Wango Dailies,1本)于1974年9月24日完成,长4分钟,无声、彩色,16mm胶片拍摄。

《国画介绍》(Introducing Chinese Painting,1本),长7分钟,是有声片(英语)、彩色的,16mm胶片摄制。

《东西方》(East in the West,1本)于1971年11月11日制作,长31分钟,是有声片(中文),黑白版,16mm胶片拍摄。

《圣诞故事》(Christmas Story)由维度电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片,长29分钟,为有声片(英语)、黑白版,16mm胶片拍摄。

《中国绘画》(Chinese Brushwork,1971)共2本,由里奥·斯坦纳(Leo Steiner)监制。其中,1本《中国绘画》(16mm)长12分钟,是无声、彩色的。

《好球》(Good shots)于1972年1月4日完成,包括4个部分:打铁、女孩写字、女工用机器、拍谷子,总长7分钟,无声、彩色,16mm胶片拍摄。

《齐白石画》(Ch'i Pai-shih paints )有3本,由维度电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其中1本《齐白石画》(16mm)有2个视频,共长 6分钟,为无声、黑白。

《西海岸之旅》(ORIG West Coast Trip)有2本,其中1本《西海岸之旅》(16mm)长31分钟,无声、彩色;1本《西海岸之旅》(16mm)长29分钟,无声、彩色。

《活着的传奇:巨人》(Living Legend: The Giant)共2本,均为有声片(英语)、彩色。其中,1本《活着的传奇:巨人》长26分钟,1本《活着的传奇:巨人》为27分钟。

《日落/太阳》(Sunset/Sun)于1973年制作了6本:分别为落日、傍晚的云朵、河上的阳光波(河边1973)、海洋上空的日落(《中国佛教》使用的类似镜头)、落日映波、太阳等。

《星条旗物语》(Story of Stars&Stripes,1本),长29分钟,是有声片(英语)、彩色的,16mm胶片拍摄。该片描写了世界著名的军事报纸《星条旗报》的故事。这部电影是1951年至1964年上映的电视剧《大图片》(The Big Picture)的一部分。

《中国艺术:天地人》(Chinese Art: Of Heaven,Earth, and Man)有5本,由印第安纳大学视听中心(Audio-Visual Center, Indiana University)制作。其中,1979年制作的2本《中国艺术:天地人》,各长29分钟,均为无声、彩色、16mm胶片摄制。

《中式厨房》(Chinese Kitchen)共8 4本,由欧内斯特·席尔瓦工作室(Ernest Silva Studios)制作。其中,1972年9月16日,完成的《中式厨房》(1本,16mm)主要介绍了中式烹饪,长25分钟,是无声、彩色的。1本《中式厨房》(16mm),长11分钟,无声、彩色。2本《中式厨房》(16mm)长26分钟,无声、彩色。

《未使用的“艺术”镜头》(Unused“Art”shots)共93本。1974年10月30日,摄制了93本《未使用的“艺术”镜头》,其中31本主要介绍了“唐三彩”“红楼梦”“石狮”“西雅图”“宋人牧童册”“汉铜镜”“绘画”“波士顿骆驼”“黄公望绘画”“明螺钿漆盒”“十一面观音”“陶渊明”“元漆盘”“石刻”“国家绘画”“章怀太子墓壁画”“唐陶瓷板”“陶器”“布伦戴奇”等。

1971年11月7日,翁万戈摄制了3本《观音》(Kuan Yin),由绘画电影发行公司(Pictura Films)制作:2本《观音》主要讲述的是观音节、开罗寺等,各长15分钟,均为无声、彩色,16mm胶片拍摄;1本16mm胶卷制作的《观音》,长15分钟,是无声、彩色的,聚焦的是千手观音(佛教神)故事。

《古代汉语》(Ancient Chinese)于1973年12月4日完成,由朱利安·布莱恩(Julien Bryan)和国际电影基金会(International Film Foundation)制作,长24分钟,为有声片(英语)、彩色,16mm胶片拍摄。《古代汉语》重点介绍了中国主要的朝代,并且它把每个时期的杰出成就与现在联系起来,阐述了古代中国传统对当代中国生活方式的影响。

《香港:1973-1974》(Hong Kong:1973-1974)共2本,描述了南丫岛中的海水、戴帽子的女人和香港外景:船户、树神烧香、港湾造船等。其中,1本16mm摄制的《香港:1973-1974》长8分钟,是无声、彩色的;1本16mm胶片拍摄的《香港:1973-1974》则长24分钟,是无声、彩色的。

《松木大教堂的佛教服务》(Buddhist Service at the Cathedral of the Pines)共1 8本,由维度电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其中,1971年10月13日,摄制了1本《松木大教堂的佛教服务》;1971年11月11日,摄制了4本《松木大教堂的佛教服务》,其中3本《松木大教堂的佛教服务》长9分钟,是有声片(英语)、彩色的,16mm胶片拍摄;1本《松木大教堂的佛教服务》是无声、彩色的,长9分钟。1971年至1976年,翁万戈摄制了8本《松木大教堂的佛教服务》。1976年,翁万戈又制作了1本《松木大教堂的佛教服务》。

《70世博会》(Expo'70)共52本。其中,1本《70世博会》展现的是1970年日本大阪的“世博会”盛况,有22个视频文件,总长约144分钟,并且该片主要为无声、彩色。这些影片一部分采用16mm胶片摄制,一部分采用35mm胶片拍摄。此外,10本《70世博会》除了第4部分(无内容)之外,其余均为16mm胶片摄制;它有9个视频,即第1部分:1分钟;第2部分:1分钟;第3部分:4分钟;第5部分:4分钟;第6部分:3分钟;第7部分:1分钟;第8部分:5分钟;第9部分:4分钟;第10部分:4分钟。并且,该片是无声、彩色的。5本16mm胶片摄制,由维度电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的《70世博会》共5个视频——第1部分:6分钟;第2部分:6分钟;第3部分:1分钟;第4部分:3分钟;第5部分:3分钟——是无声、彩色的。3本16mm胶片摄制的《70世博会》有3个视频文件——第1部分:9分钟;第2部分:6分钟;第3部分:3分钟——是无声、彩色的。1本《70世博会》主要展现了世博会印刷、陶瓷、丝绸、蚕丝等内容。2本16mm胶片摄制的、无声且是彩色的《70世博会》,共2个视频文件——第1部分:12分钟;第2部分:3分钟。2本《70世博会》(16mm)均呈现的是1970年日本大阪的博览会(国际展览局)情景,其中1本《70世博会》时长为00:08:17.708,另一本《70世博会》时长为00:10:13.83。

这一时期,翁万戈共摄制了287本影视作品。在这287本中,除了中国的“画”“竹”“陶器”“红楼梦”“厨房”等之外,还包含了国外的“旗帜”与地方介绍——西雅图,以及“世博会”的录制、“大教堂”的服务展示等。可以说,这一时期,翁万戈的视角从国内转向了国外。或者说,这些国外的影像的目标群体是国内,目的是让国内的观众了解西方社会所发生的事情、城市风貌等。

图5.“翁万戈导演制作或导演之作”作品集

六、“翁万戈收藏的电影”(Selected Other Films,Collected by Weng Wango,1944-1967)

这些电影由翁万戈所收藏。尽管这些电影看似没有翁万戈的创作投入,但未来的研究可能会发现更多的信息。这些电影包括多部带有中文原声,且带有美国政府(U.S government)和联合国(United Nations)标签,这表明翁万戈可能参与了这些电影的翻译、重录或发行等工作。电影包括:《我们为什么战斗》(第7集),《中国之战》(中文,美国政府,1944),《捍卫和平》(中文,联合国,1946),《我们赖以生存的地图》(中文,联合国,1948),《绿金》(中文,联合国,1949),《中国农民进入市场》(约翰·古特曼,1949),《深冻行动》(美国海军,1957),《日本天皇的绑架》(丹尼尔·斯坦普勒、布拉德利·史密斯,1966),《诗歌儿童园》(威尔伯格,1966),《探索巧克力世界》(1967),《活着的传奇》(阿曼·丹尼斯),《巨人》(大象)和《国王》(狮子),《沃伦是位淑女》等。

《沃伦是一位女士》(Turbine Was a Lady)有1本。

《英国广播公司——北京街头的噪音》(BBC-Peking street noises,1本),由英国广播公司电影公司(Film BBC Enterprises)制作。

《中国农民》(Chinese Peasants)共39本,其中38本于1975年2月14日完成。

《探索巧克力世界》(Exploring the World of Chocolate,1本),由维度电影公司(Film Dimensions)制作,长14分钟,是有声片(英语)、彩色的,16mm胶片拍摄。

《钢铁:男人的仆人》(Steel:Man's Servant,1本)由美国钢铁公司子公司(电影发行中心)[United States Steel Corporation subsidiaries (Film Distribution Center)]制作。

《捍卫和平》(Defence of Peace,1本),联合国(United Nations)制作,长12分钟,是有声片(中文)、黑白版,16mm胶片拍摄。

《所有人都可以学习》(That All May Learn,1本),长19分钟,有声(中文)、黑白,16mm胶片拍摄。该片介绍了所有人都可以学习中文的故事。

《绿金》(Green Gold,1本)由联合国(United Nations)、联合国大学(Nations Unies)和电影部(Film section)制作,长24分钟,为有声片(中文)、黑白版,16mm胶片拍摄。

《琵琶歌》(Lute Song)共3本。其中,2本《琵琶歌》长15分钟,无声、彩色,16mm胶片拍摄。该片主要呈现了的是《琵琶曲》。

《棉花糖鸟》(Cotton Candy bird,1本)中包含了鹅绒、吹糖鸟、绒花等内容。

《深冻行动》(Operation Deep Freeze,1本)于1957拍摄完成,长20分钟,无声、彩色,16mm胶片拍摄。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图》(Maps We Live By,1本)由联合国(United Nations)制作,长22分钟,有声片(中文)、黑白版,16mm胶片摄制。该片追溯了巴比伦人的发展史,并说明制图对联合国的重要性,以及演示了地图制作的技术。

《日本天皇的绑架》(Abduction of the Emperor of Japan,1本)的编剧、导演是布拉德利·史密斯(Bradly Smith),长1分钟,是有声片(英语)、彩色版,16mm胶片摄制。该片取材于波士顿美术馆收藏的日本手绘卷轴《黑子漫记》(Heizi monogatari),讲述了中世纪绑架日本天皇的故事。

《一个儿童诗歌花园》(Child's Garden of Verse, A)有1本,由威尔伯格(Wil Berg)监制,长11分钟,是有声片(英语)、黑白版,16mm胶片拍摄。该片于1966年制作完成,改编于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经典著作《七首诗》,并通过视觉、音效、音乐等为阅读和诗歌营造了环境。虽然这一场景是现代性的,但翁万戈已对胶片所摄制的内容进行了精心编排,以达到优美的画质效果。

《中国农民进入市场》(Chinese Peasant Goes to Market,1949)有2本。其中,1本《中国农民进入市场》由约翰·古特曼(John Gutmann)执导,威廉·阿伯塞斯(Abbenseth, William)担任剪辑,由中国电影企业美国公司(China Film Enterprises of America)制作,长8分钟,有声片(英语)、彩色版,16mm胶片摄制。该片主要表现了云南省农民从稻谷播种到收割的全过程,以及呈现了人们在稻田里劳作的情景与闲暇时前往集市的盛况,凸显出了农民的勇气、尊严和幽默感。

《雷内·布里》《Rene Burri Footage》有10本。其中,由绘画电影发行公司(Pictura Film Corp)制作的《雷内·布里》有4本,其中1本《雷内·布里》于1973年完成;维度电影公司(Film Dimensions,Inc)完成的《雷内·布里》有2本;1本《雷内·布里》长7分钟,无声、黑白,16mm胶片拍摄。

《我们为何而战,7》(中国之战)[Why We Fight Episode 7(The Battle of China)]有2本。其中,1本《我们为何而战,7》大概于1944年完成,由美国政府(US Govt)制作。据翁万戈先生所说:“《中国之战》讲述日本1930年建立满洲国到1937年全面侵华的事。当时大部分采用的是新闻片、纪录片,需要一个懂中国又懂电影的人,而美国就一个这样的人,那就是我。……请我做技术顾问。就这样,1942年8月,我坐着头等车,一路到了好莱坞,跟那些大亨一块儿工作了四个月,跟我一起写剧本的,是非常出名的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

图6.“翁万戈收藏的电影”作品集

总体来看,翁万戈收藏的影视作品共67本。并且,这些影片大都是由联合国(United Nations)和维度电影公司(Film Dimensions)制作,既有面向中国的影片,又有投向西方市场的作品。

七、“杂项或身份不明的电影”(Combined, Miscellaneous,or Unidentified,1949-1975)

该系列电影由混合、杂项、身份不明的电影组成,共408本。有一些未知材料(影片)有明确的日期,而另一些材料(影片)有标题却没有日期,以及还有一些未被数字化的资料。

《堪萨斯城》有1本。

《日本》(Japan》有1本。

《格林伯格》(Grinberg)有1本。

《Orig. ANI 11&12 R》共4本。

《英国广播公司》(36)有1本。

《台湾-博物馆和地点》(Taiwan-Museum&Location)共3本。

《纳尔逊博物馆》(Nelson Gallery,1本)仅为音频。

《荒岛山》(Mt. Desert Island)于1964年制作了1本。

《昆明之旅》(Journey to Kunming)于1949年完成了1本。

“杂项内容”(Miscellaneous Contents)共130本。

《附加的超级乐趣》(Original additional super’s fun)共3本。

《万戈修剪最后的叙述》(Wango trim final narration)共43本。

《新疆》(Xinjiang,1本),长10分钟,无声、黑白版,16mm胶片拍摄。

《绘画1》(Painting 1,2本),长13分钟,无声、黑白版,16mm胶片拍摄。

《艺术品》(Art objects)于1974年12月18日完成,共4本。该片主要介绍了“隋骑兵”“孝经”“诸侯”“宋大藏经”等。

《颐和园》(Summer Palace,1本)由中国电影企业美国公司(China Film Enterprises of America)制作,长7分钟,无声、黑白,16mm胶片拍摄。

《全民免费阅读》(Free Reading for All ,1本),长22分钟,为有声片(中文)、彩色的,16mm胶片拍摄。

《莲花》(Lotus,1本),长15分钟,无声、黑白,16mm胶片拍摄。

《马可·波罗酒店》(MARCOPOLO BR)、《燕京》(Yenching)共1本,长7分钟,无声、黑白,16mm胶片拍摄。

《英国广播公司大师赛》有2本,呈现了“射击”等内容。另外,还有4本《英国广播公司大师赛》。

“未知”(unknown)的有61本。其中,1973年9月,1974年9月20日,1974年10月28日,1975年2月18日,1975年4月28日,各有1本。

《溜冰》(Ice skating )、《玫瑰大游行》(Rose parade),共1本,于1939年摄制,长13分钟,无声、黑白,16mm胶片拍摄。

《黄石》(Yellowstone)、《大峡谷》(Grand Canyon)、《斯坦纳的美国之夜》(Steiner's night over America)共1本,长8分钟,无声、黑白,16mm胶片拍摄。

《中国佛教》《Buddhismin China》、《深冻行动》(Operation Deep Freeze)共30本。其中,15本《中国佛教》和《深冻行动》内注明了“白磁”“原件”“老虎人”“黑色回合”“金狮”“皇家安大略木观音”“北魏”“面板”“镜中佛”“多伦多和尚”“绿色塔”“青铜”等标题。

《中国玉雕》(Chinese Jade Carving)、《中国皮影戏》(Chinese Shadow Play)、《扬子江畔一小城》(A Town By the Yangtze)共4本,由维度电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

《中国皮影戏》(Chinese Shadow Play)、《扬子江畔一小城》( A Town by the Yangtze)、《中国玉雕》(Chinese Jade Carving)共9本,由维度电影公司(Film Demensions,Inc.)制作。

《雷 内·布 里》(Rene Burri Footage)、《中国佛教》(Buddhism in China)共7本。其中1本材料上注明了以下标题:“杭州”“灵隐寺”“江南村落”“西安”“香和蜡烛”“平原”“日出”“草原”“西藏大师”等。

《台湾》(Taiwan)共4 4本。其中,14本《台湾》主要介绍了“水牛耕田”“水牛犁”“插秧”“耕田”“梯田”“香港鸭”“小 麦”“台湾梯田山景”“香港造船”“稻田”“台湾(农夫着汗衫)”等。

《优胜美地》(Yosemite)、《黄石》(Yellowstone)、《芝加哥动物园》(Chicago Zoo),共1本,长9分钟,无声、黑白,16mm胶片摄制。该材料主要包含“国家公园”“中国山”“云”“森林”“山脉”“船上的人”“大象”“起重机”“海狮”“鸟”“熊”“水”“海豹”“犀牛”“猴子”等。

《WK.PT.ART》(46本),其中1本的内容显示为“马王堆锦”“贵妃鸣”“荷塘纳凉画”“钱塘观潮”“瀑布”“锄头”“唐丝类型”“隋驰兵”“玉马”“中央研究院”“矛”“钟”“隋唐壁画”“农耕”“滨渊之盟”“龙门”“南海”“商爵”“普林斯顿之旅伊达卡”“武王伐纣”“武器”“龙”“梁楷”“晋丝鞋”“金器皿”等。

通过翁万戈中国影像志的整理与初步考察,我们发现,中国历史和中国艺术、工艺是其主要内容。事实上,翁万戈的中国影像志系列作品弥漫着浓郁的乡愁美学气息和深厚的中华文化主体意识。他从中国本位的表述立场出发,用电影的方式去呈现文化中国的古典神韵和现代性朝气,于诗情画意之中搭建起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翁万戈说:“我拍过不少小电影,都是讲中国的,比如书画,因为我对那东西熟悉。我是中国文化本位者,pan-Chinese culture,虽然吸收了很多西方文化,写了很多英文书,但我一生都是文化本位者。”

在“重写电影史”的视角下,我们整理和分析翁万戈的影视作品必将成为当下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因为翁万戈的影像作品记载了中国历史的文明起落、中国文化的艺术特征、中国城市的面貌和社会变迁等,是时代发展中的“佐证”。从最初对家乡常熟、南京、天津、北京等地的记录到完整地展现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艺术史,翁万戈的影像正建构了一幅中华民族史图景,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写照。整理、考察和分析翁万戈中国影像志,既是在“重写电影史”的视角下,不可或缺的内容,并且为电影史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考察中国城市变迁史、弘扬中国文化以及促进中美文化交流的视角;又是重新思考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典型案例。

【注释】

1中国电影企业美国公司,由翁万戈、郑用之和司徒慧敏联合创办。该公司第一部电影为《美国大观》(Two Chninese in America),郑用之、翁万戈担任制片人,孙瑜为编剧、导演,司徒慧敏任剧务主任,并且利用好莱坞第一家十六毫米影片公司——星球影片公司(Pianet Pictures,Inc)的设备。参考翁万戈.平民电影厂设备明年三月可抵华,中国电影企业公司美国公司成立[J].电影与播音,1946(6-7):153;中国电影企业美国公司的目标是摄制并发行关于中国文化的教育片。该公司所摄制的影片,一半在美就地取材摄制,一半在中国摄影后寄往美国编剪。这些短片的对象是美国、加拿大、南美、欧洲,以辅他们对中国认识之不足;又包括关于美国风土人情的长片,在美国摄制后加中文说明,以推销国内及南洋,因为长片资本太大,故自即采取独立制片人制度,由制片人筹资及负责,公司采取技术协助的地位,及商取制成后的发行权,译制要包括“中文字幕”及“中文说明”两种,前者用于艺术风味或教育性的长片,后者用于写实及教育短片。参考翁万戈.“中国电影企业”在美一年录[J].影音,1948(7):157.

2来自上海音像资料馆采集部,由龚伟强先生提供,《扬子江畔一小城》解说词。

3来自上海音像资料馆采集部,由龚伟强先生提供,《画中国山水》解说词。

4同3.

5参考Emily Wilcox.Revolutionary Bodies: Chinese Dance and the Socialist Legacy[M].Oakland,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9:15.

6同5,15-16.

7参考《收藏,是六代的传承和守望》一文。

8同7.

猜你喜欢
胶片彩色历史
胶片相机的维修 当胶片机出现问题了该怎么办
彩色的风
彩色游戏
胶片复兴?
彩色手表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彩色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