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分析

2021-01-04 08:52梁铭霖闵洁
医药前沿 2020年25期
关键词:肌瘤开腹直径

梁铭霖 闵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妇产科 湖北 武汉 430022)

子宫肌瘤是人体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由于平滑肌细胞增生产生[1]。患者多表现为子宫出血、腹部扪及包块、疼痛、不孕等症状,对患者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子宫肌瘤目前主要以药物、手术治疗为主。子宫肌瘤主要术式为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疗效较佳还具有保留生育功能的优势,并可使子宫维持正常机能[2]。手术方式包括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阴式手术等,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常用手术方式之一。腹腔镜下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因此接受程度较高,且术后恢复较快。为进一步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7 年3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子宫肌瘤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差异的研究,现报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3 月—2019 年6 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妇产科西区收治的132 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参考《妇产科学》[3](第九版)中子宫肌瘤的诊断标准,本次132 例患者均符合该诊断标准,并经B 超检查确诊。按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各66 例。对照组66 例患者,肌壁间肌瘤52 例,浆膜下肌瘤14 例,患者年龄在25 ~46 岁之间,平均年龄(34.8±6.2)岁,子宫肌瘤直径在2 ~7cm 之间,平均直径(3.9±1.5)cm;观察组66 例患者,肌壁间肌瘤54 例,浆膜下肌瘤12 例,患者年龄在年龄27 ~45岁之间,平均年龄(35.7±7.5)岁,子宫肌瘤直径在2 ~8cm之间,平均直径(4.6±2.0)cm。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年龄、子宫肌瘤直径大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3]:①单发肌瘤直径2 ~8cm,多发肌瘤个数≤4 个;②B 超检查所示子宫肌瘤位置在子宫表面或肌壁间,无黏膜下肌瘤;③患者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3]:①心、肺系统功能不全者;②肌瘤直径过大者;③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④腹部手术史患者。

1.2 手术方法

患者下次月经前的14 天左右,为进行手术的较佳日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可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术前常规做血液、尿液、粪便、阴道分泌物检查及生化检查全套。并对子宫双附件做超声检查,对患者的子宫肌瘤数量、直径大小及生长位置有全面的了解。术中两组患者在剔除子宫肌瘤前均需使用6IU 垂体后叶素(垂体后叶注射液,上海,国药准字H31022259)+10mL 0.9%氯化钠溶液(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626)注入到子宫肌层内,术后静脉输注20IU 缩宫素(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850)2 次/d,持续3d,可有效促进子宫收缩,预防术后出血。对照组患者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仰卧位,做腰硬联合麻醉,在下腹部做一条纵向切口,根据术前B超检查所提示的患者子宫肌瘤数量、直径大小及所在位置,确定位于子宫肌壁上切口的走向及位置,切口长度取肌瘤长轴的2/3 左右,将肌瘤完整剥脱后使用1-0 可吸收线将肌层逐层缝合,将肌瘤腔闭合,彻底冲洗盆腔,检查无出血点后关腹结束手术。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取倾斜15°~25°头低臀高位,全身麻醉,在患者脐部进行穿刺建立人工气腹,保持腹腔内压力在10 ~13mmHg,置入腹腔镜,并在左、右麦氏点各取10mm、5mm 操作口,置入trocar,探查盆腔脏器及子宫肌瘤数量、大小,确认所在位置。用单极电钩顺序切开子宫浆膜层、肌层直至到达肌瘤表面,长度需略小于肌瘤的直径,用齿抓钳对瘤核做向外旋转的牵拉,单极电钩进行分离,使用双极电凝切断,再用双极电凝对创口进行止血。小肌瘤从左下麦氏点切开处取出,若是直径较大的肌瘤可用取瘤器将其粉碎后取出。使用温热的生理盐水冲洗残腔,后用可吸收线2-0做连续缝合,将腔体闭合。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6.0 统计软件分析相关数据。术中术后情况等计量资料用(±s)表达,比较用t 检验;并发症人数等计数资料用%表达,比较用χ2检验分析,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

手术时长对照组患者为(82.65±15.96)min,显著长于观察组患者(75.33±14.78)min,术中出血量对照组患者(36.88±14.32)mL,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31.75±12.69)mL,术后排气时间对照组患者(29.88±4.59)h,显著晚于观察组患者(18.59±3.08)h(P 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s)

组别n手术时长(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排气时间(h)观察组6675.33±14.7831.75±12.6918.59±3.08对照组6682.65±15.9636.88±14.3229.88±4.59 t-2.7332.17816.593 P-0.0070.0310.000

2.2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发生切口瘢痕2 例,术后切口感染0 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17%;对照组患者发生术后切口瘢痕4 例,切口感染5 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4.28%,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3.892,P=0.049)。

3.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关于子宫肌瘤发病原因的尚无精准的定论,但较多研究认为发病原因是较差的环境、家族遗传史、较快的生活节奏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所致[4,5],子宫肌瘤高发年龄在35 岁及以上,但近年来研究显示,子宫肌瘤发病率逐渐年轻化,对患者产生的威胁逐渐增加。子宫肌瘤患者有子宫内膜增生表现,且各患者增生程度各不相同。内膜增生可表现为月经过多发生贫血,压迫膀胱、直肠等[6]。子宫肌瘤各种术式都各有优劣,传统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容易操作,是各术式的基础,并且可彻底发现并清扫深部不易发现的较小肌瘤[7,8]。但与腹腔镜下手术相比,开腹手术术中创伤较大,患者术后腹部创口较大,感染几率较高,且胃肠道恢复时间较慢[9]。随着为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选择腹腔镜下手术的患者逐渐增多,腹腔镜下手术可有效的填补开腹手术的不足,缩小患者术后切口大小、降低感染几率、减少住院时长,但同样存在对术者要求提高的问题。当技术在不断发展,我们也需要不断发展适应新型技术,不断的提升自身能力才会不被时代所淘汰。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下手术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率显著低于开腹手术患者(P <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亦显著低于开腹手术者(P <0.05)。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术中术后创伤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肌瘤开腹直径
各显神通测直径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山水(直径40cm)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爱虚张声势的水
预爆破法处理大直径嵌岩桩桩底倾斜岩面问题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术治疗胆囊息肉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