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英语议论文写作中论据使用特点分析

2021-01-04 07:39刘应亮习梦陈愿
外国语文 2020年5期
关键词:语料论据论点

刘应亮 习梦 陈愿

(1.武汉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襄阳智投汇文综合高中,湖北 襄阳 441000)

0 引言

议论文是大学生写作中最为常见的文体之一,在诸如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英语专业等级考试、托福雅思考试中,议论文写作是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文体。近年来,学者们大多从语块、句法、语篇以及思维模式等方面来研究议论文写作。在语块方面,胡元江、石海漫、季萍(2017)对比研究了学习者与本族语者议论文语料库中词块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在句法层面,杨莉芳、王兰(2016)分析了不同水平高中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同龄人在英语议论文中句法复杂性的特征与差异。在语篇层面,王立非、孙晓坤(2006)通过对比中国大学生英语议论文语料和本族语写作语料,研究二者在中介语的指示语使用方面的特点和异同。在思维模式层面,罗明礼(2011)通过对比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认为,树立写前构思意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利用英语范文仿写是促进中国学生写好议论文的有效途径。以上研究主要集中于议论文语言表达层面,鲜有学者关注到议论文内容分析。

在议论文写作内容层面,论证能力是决定其质量的重要因素。论证的过程包含了提出论点、运用命题阐释论点和选择论据支持论点等必要步骤。英国哲学家图尔敏(Toulmin,1958)提出一套较为完整的论证模式,其修订版本中包括主张、根据、反方主张、反方根据、反驳主张和反驳根据等六个论证要素,为学生议论文写作提供了重要框架与示范,并引导学生通过运用这些要素完成论证过程。因此,图尔敏论证模式被运用于诸多研究来考查学生议论文论证能力与缺陷(如Nassbaum et al.,2005;Wolfe et al.,2009)。然而这些研究仅仅考察了学生议论文中是否出现了以上六个图尔敏因素,并未关注到学生运用这些论证因素的质量与效果。如果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遵从图尔敏模式的因素表征,用根据支持主张,支持三种主张的根据不够准确、不相关或者缺乏逻辑性与连贯性(Sampson et al.,2008),读者依然不会信服文章的观点。Stapleton和Wu(2015)发现,多数学生在写作中只是机械地遵循图尔敏论证模式的结构表征,论证因素完备,论证力量却很薄弱。他们指出,议论文表面论证结构和实质论证效力都应该被纳入文章整体质量考核范围之内。刘应亮、陈愿(2016)通过分析英语学习者议论文探讨了图尔敏因素的使用与英语议论文整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尽管六个图尔敏因素在学习者语料中均有涉及,但论证效果欠佳,导致论文整体质量不高。Wingate(2012)也指出,很多英语教师对论证的教学不到位,导致多数学生很难借助论据正确分析推理并利用有效资源信息来支撑自身论点。综上所述,诸多研究已经关注到论证结构表征下的论证质量问题。一篇优秀的议论文不仅应具备完整严密的论证框架,即包含图尔敏论证模式的六个要素,同时支撑论点的论据也要有较强的论证效力和较高的论证质量。

为了全面考查学生论据的使用种类以及质量,诸多学者将论据进行科学分类。言据性理论的代表人物Chafe(1986)从语言功能的角度将论据分为五类(言语证据、感官证据、演绎、信念和可靠度),并着重关注了语言是如何体现可证性这一功能的。孙自挥、陈渝(2010)使用Chafe(1986)的言据性手段分类标准考察了大学生英语议论文中言语证据使用与论文得分之间的关系。他们指出,言据性理论阐明了作者如何表达信息来源并论证其可靠性。Packer等(1997)将论据分为七类,即专家证言、统计数据、个人经历、示例、常识、逻辑推理和类比,前四种为事实性论据,后三种为非事实性论据。基于我国传统写作质量要求上的“有理有据”,现有学者将论据分为“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两大类(张杰等,2005)。相比较而言,Packer等(1997)提出的论据分类更为详尽,符合中国英语学习者认知发展特点以及逻辑思维特征,适合于分析我国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议论文的论据特征。姚晓蒙、徐永(2014)根据Packer等(1997)的论据分类,探讨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考生使用论据的意识、能力与效果。该研究发现,学生在写作中多使用逻辑推理、示例以及常识作为论据并少量使用专家证言,但无人使用个人经历、统计数据和类比。相对于评分高的写作样本,评分低的写作样本使用了不同类型以及更多数量的论据。这说明论据使用数量及类型与议论文整体质量之间并非一定是正相关关系。

综合以上研究,当前二语写作质量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构和语言等方面,考察内容有效性的具体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则关注到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议论文论据使用特点,重点考查学生议论文中论据使用数量和类型,以及其使用情况对文章整体质量的影响。

1 理论框架

图尔敏论证结构框架包含根据、反方根据和反驳根据这三种根据,分别支撑与证明其相应主张,其证明过程为议论文写作核心与难点。对于哪种论据以何种方式阐述论点,Packer等(1997)的论据分类标准则为研究论据使用种类与质量提供重要指导。Packer等(1997:170-177)认为,“任何有效论据都具有五个特性:相关性、代表性、准确性、详尽性与充分性”。同时他们将论据划分为七类,即专家证言、统计数据、个人经历、示例、常识、逻辑推理和类比。这些论据类型已被应用于多个议论文研究中,具有相对信度。其定义与示例如表1所示。

表1 七种论据类型的定义与示例

(注:所有示例来自本研究语料)

由表1可见,这一分类标准揭示了学生论据使用特征与思维规律,能清楚详尽地为议论文论据研究提供有效指导。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考察学习者英语议论文论据数量与种类使用情况以及其使用对文章整体质量的影响。因此,本文的研究问题如下:

(1)根据Packer等(1997)的议论文论据种类划分标准,学习者英语议论文中论据整体使用情况如何?

(2)高分组与低分组在英语议论文写作中分别有哪些论据使用特征?论据使用数量及类型与议论文整体质量是否有关?

(3)学习者英语议论文写作中存在哪些论据使用不当的现象?

2.2 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来源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中国某大学的100名一年级非英语研究生,专业包括材料科学、土木工程、信息管理以及计算机科学。学生年龄在21-24岁之间,在进行本研究时,已学习英语十年左右。所有学生均已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且无人有出国学习经历,英语水平无明显差异。本研究语料来自一次议论文写作任务,题目为:“Some people claim that the best way to solve the traffic problems in Wuhan is to limit the purchase of private-owned cars.What is your opinion?Justify your claim with reasons。”受试者须在45分钟内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一篇200-250字的英语议论文。受试者在本研究前没有系统学习过英语议论文的论据种类和相关知识。

2.3 议论文质量评估、数据标注与统计分析

本研究参照Nussbaum等(2005)和McCann(1989)所使用的5分制整体评分标准,分值为1、2、3、4、5分。评分标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议论文整体有效性、整体结构以及语言使用水平。此评分标准注重论证的逻辑性及有效性,即是否清晰地陈述观点并利用充足的论据加以支撑,且论据是严谨有效的。在所收集的125篇议论文语料中,有15篇议论文总体字数少于200词,十篇议论文有离题问题。因此,除去不合格的25篇议论文,本研究对其余100篇议论文作为研究语料进行评分与分析。两名经验丰富的大学英语写作老师首先分别从语料中随机抽取十篇议论文进行整体评分,一致率为0.82。两位老师基于整体评分标准的要求对分数差异较大的作文进行讨论协商以解决分歧。随后两位老师再对所有议论文进行整体评分,一致率达到0.898。

本研究以Packer等(1997)的七个论据种类划分标准为理论框架,对学生议论文语料中的论据进行编码与分类,七种论据类型分别为:专家证言、统计数据、示例、个人经历、常识、逻辑推理与类比。前四种论据类型为事实性论据,后三种则为非事实性论据。在标注过程中,论据中的一些显性表达可以帮助编码者较为精准地辨认论据类型。例如,在学生议论文论证过程中,“because”“for the reason that”“It can be referred/concluded that”等表达大多用于逻辑推理论据;“for example/instance”等表达可能引导出示例论据;“similarly”“likewise”或“equally”等表达通常出现在类比论据中;“It’s acknowledged that”和“As everyone knows that”一般可引导常识论据;“reach 30%to 50%”以及“about 560 people”等包含数字的表达往往被作为统计数据论据;“Previous scholars concluded from their research that”和“Some experts propose that”等表达一般可作为专家证言论据。除此之外,部分学生也会运用一些隐性语言表达来提出论据。在这种情况下,编码者则需运用自身所具备的论据知识结合语境进行判断。为了保证数据标注的信度和效度,论据类型编码由两位作者分别完成。经过编码者多次协商讨论,最终编码一致性达到96%。

在完成议论文整体质量评分以及论据种类人工标注后,本研究使用SPSS 20.0软件统计学生作文中论据数量及类型的总数、平均数和标准差,并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论据数量和类型与议论文整体质量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研究采用定性文本分析考查学生作文中的论据使用不当现象。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论据整体使用情况及高低分组议论文论据类型使用差异

根据Packer等(1997)的七种论据类型,本研究将学生议论文语料中的论据进行分类统计。学生议论文中七种论据类型的使用数量如表2所示:

表2 论据类型使用数量

如表2所示,语料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三种论据类型分别为逻辑推理、示例与常识,个人经历、统计数据与类比出现频率较低,但无人使用专家证言。这与姚晓蒙、徐永(2014)的研究结果有一定差别,造成这样的差异可能有几个因素:作文题目难度、受试者基数、受试者专业差异以及个人知识储备。本研究对象为125名理工科专业学生,受试者专业特性更有可能引导其在论证过程中使用统计数据。与此同时,个人知识储备也有可能影响论据种类使用选择。限时议论文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逻辑能力(Coffin,2004)。在限时作文条件下,学生如果缺乏作文题目相关领域知识,便可能导致其在使用论据时放弃部分种类的论据。

从论据类型使用数量上看,在使用论据支撑论点时,多数学生倾向于先运用自己的感性逻辑思维探究其内在关联,然后使用示例或常识来验证其逻辑推理过程的正确性。这也验证了不仅仅文科专业的学生倾向于运用逻辑与感性思维(姚晓蒙等,2014),理工科学生也大量使用逻辑推理论据。究其原因,第一,中国学生长期受到汉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影响。教师鼓励学生在写作中立足于逻辑基础,运用逻辑思维来增强论证的严谨性。逻辑思维能力也一直是高考语文考查的重点内容(赵静宇,2019)。因此在英语议论文写作中,学生有可能习惯性地运用逻辑推理。第二,在限时作文的条件下,如果没有全面充足的知识储备,学生则没有把握准确运用事实类论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便可能倾向于选择相对稳妥的逻辑推理论据。

为了回答第二个研究问题,即不同水平学习者是否具有不同论据使用特征,本研究将100篇议论文划分为高分组与低分组。在评分标准中,满分为5分,成绩等于或高于4分为高分,低于4分为低分。经过统计,在100篇议论文中,高分组包括58篇作文,低分组包括42篇作文。高分组与低分组论据类型使用数量与比例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高、低分两组论据类型使用数量最多的均为逻辑推理,而且高分组的使用频次几乎是低分组的两倍。高分组比低分组使用了更多的示例论据,而低分组使用了更多的统计数据。两组均无人使用专家证言论据并且两组使用了相同数量的个人经历论据。总体而言,高分组比低分组使用了更多的非事实论据。

表3 高、低分组七种论据类型使用数量与比例

在论据使用数量方面,如表4所示,高分组学生比低分组学生使用了更多的论据,而从论据类型的数据上看,高分组与低分组的差距并不大。这同样也是受课堂限时作文条件的限制,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准确回忆或找到合适的相关专家证言。

表4 高、低分两组论据使用类型与数量差异

因此,就论据使用数量而言,高分组明显多于低分组,因此内容也会相对更加充实。但在论据使用类型上,低分组与高分组并无明显差异。这与姚晓蒙、徐永(2014)的研究结果有一定差别。造成该差别的原因可能包含受试者英语水平、作文题目难易程度、作文评分标准差异等。但基于本研究可推测出,使用丰富的论据类型和论据数量并不一定会提高文章质量。若论据缺乏有效性,相反会削弱文章的说服力。这也强调了在写作过程中重视Packer et al.(1997)所提出的有效论据“五个特性”的重要性。

3.2 论据使用与英语议论文整体质量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将表4中的论据类型以及论据数量作为自变量,将议论文总体得分作为因变量,用SPSS 20.0进行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深入探究学生论据使用与其写作质量之间的关系。

表5 论据使用与议论文整体质量之间的关系

如表5所示,论据使用类型在0.01水平上与议论文质量显著正相关,但相关性较弱。与此同时,论据数量也在p<.01水平上与议论文质量显著正相关,相关性较强。由此可知,使用类型丰富且充足有效的论据有助于提高议论文整体质量,且相对于论据类型,所使用的论据数量对议论文整体质量影响更大。这一发现与姚晓蒙、徐永(2014)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

3.3 论据不当使用现象分析

通过对学生论据具体使用情况的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在高、低分两组作文中,均存在论据不当使用的现象。我们参照Packer et al.(1997)提出的有效论据之五个特性,发现学生对论据的不当使用呈现以下五种特征:缺乏相关性、缺乏代表性、缺乏准确性、缺乏充分性以及缺乏详尽性。除此之外,学生或许受命题方式“What is your opinion?”的影响,通常看到这样的题目,开篇会先提出个人观点,但另一方面,也会无意识地在论证部分将观点陈述与论据论证混淆,因此出现了将个人观点误用为有效论据的现象。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论据使用不当问题出现在低分组作文中,高分组学生则能够使用更高质量的论据支撑论点。这进一步证明除了论据类型与数量,论据不当使用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议论文整体质量。根据有效论据的相关标准,本研究将深入探究学生在论据使用上的缺陷。

3.3.1 论据缺乏有效性

3.3.1.1 论据缺乏相关性

论据缺乏相关性,即论据没有紧扣所论证论点的主旨,论据模糊不清、游离题外。有效论据应能够一针见血并直接明了地支撑相关论点(Packer et al.,1997)。本研究语料中有15篇低分组作文使用了共计20个不相关论据。例如:

(1)I think traffic problem in Wuhan is not caused by the number of private cars,but the road planning and public transport.Statistics show that every 7 out of 10 families own a private car.

在例(1)中,中心论点为“交通问题不是私家车数量过多导致的,而是道路规划和公共交通”,因此应该列举出相关论据来有效论证道路规划与公共交通确实导致了严重交通问题。而上例中所用统计数据论据的内容却与需要论证的论点无关,论据本身无误却不具有效性,因而论证效力薄弱,影响论文整体质量。

3.3.1.2 论据缺乏代表性

论据缺乏代表性,即论据缺少所论证论点中的必要语境信息和条件,以偏概全(Packer et al.,1997)。学生在选用论据时往往忽略了论点中的核心信息要素,导致论证片面。例如:

(2)The people of Wuhan enjoy a high standard of living.People from Wuchang and Hankou are wealthier throughout the province.

如例(2)所示,学生概述了当下武汉居民生活水平状况,却以偏概全,忽略了部分贫困人口。“汉口和武昌区居民比较富裕”并不能有效论证全武汉人民都过着高水平生活,该论据缺乏代表性。

3.3.1.3 论据缺乏详尽性

研究语料中有21篇低分组作文存在所用论据论述空洞的现象,论据缺乏详尽性。论述论据要具体详细,论述逻辑越清晰,论证效力也就越强(Packer et al.,1997)。然而许多低分组学生仅用一句话充当论据来支撑论点,论证篇幅简短,缺乏更详尽的论证过程,难以让人信服。例如:

(3)Nowadays,limiting the purchase of private cars is not practical.Living in Wuhan,people hope to have their own cars for convenience.The best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raffic congestion i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Only in this way can people go out in a more convenient way without worrying about traffic problem.

在例(3)中,第一个论点为“限购私家车不切合实际”,所用论据是“为了便利”。很明显论据内容过于简短单薄,导致逻辑上漏洞太多,难以支撑论点。

3.3.1.4 论据缺乏准确性

一些不准确甚至错误论据也频繁出现于学生作文中,论据缺乏准确性。其中有十篇低分组作文使用的论据缺乏准确性。

(4)One key measure should be taken to solve traffic problem in China is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but not limit of purchase of private-owned cars.The reason is that the best planning of urban,as Africa does,can distribute cars reasonably in the city and make the cars to reach the limited speed according to the rules as much as possible.

在例(4)中,学生以非洲国家城市规划为例来论证主要论点“应通过改善城市规划与管理来解决交通问题”,显然该举例论证不够真实准确,非洲目前为止也未能实现良好的城市管理与秩序。这一论据容易受读者质疑,难以使其信服,因而大大削弱了论证效果。

3.3.1.5 论据缺乏充分性

低分组议论文中所用论据数量不足,论据缺乏充分性。在图尔敏论证结构中,一篇完备的议论文必须包含三个有效论据来分别论证其相应论点。而在低分组作文中,有九篇存在论据数量不足现象,仅使用了两个论据。

3.3.2 将主观性个人观点误用为论据

在学生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据使用缺陷为论证过程中所出现的逻辑谬误和循环无效推理,主要表现为将主观性观点误用为有效论据。在高、低分组学生议论文中均出现此情况,低分组则尤为突出,即错误地将个人观点作为有效论据来支撑论点。

3.3.2.1 将含有情态表达的观点陈述作为有效论据

语料中诸多表达含有情态动词,比如“can/could、will/would、may/might、must、should”,均带有主观语气。在低分组学生议论文中,此种情况尤为突出。如下例所示:

(5)Only decrease the number of cars on the roads,we can be more convenient to go out in our daily life.

(6)First of all,people’s awareness of the traffic safety should be raised from the frequent occurrences of traffic accidents.

在上例中,情态动词“can”和“should”都仅表示某种可能性,带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在例(5)中,条件“减少马路车流量”并不一定会使“我们日常出行更加便捷”,其因果假设只是个人主观判断。在例(6)中,“人们交通安全意识应该会得到增强”只是作者基于自身阅历的试探性推断,而将它作为能够有效支撑论点的论据显然没有弄清论据的真正内涵。

3.3.2.2 将含有假设性表达的观点陈述作为有效论据

在低分组学生的议论文中,if条件从句被大量使用,但多数是无逻辑的个人观点表达。如下例所示:

(7)In fact,the traffic will be better if the street are wide.

(8)If the traffic jam is so heavy,why not prohibit the purchase of private cars?

上例均使用了“if”来表示作者对某种境况的假设,其实现的可能性很小且用在逻辑推理上缺乏严谨性和有效性。

3.3.2.3 将含有反问句的观点陈述作为有效论据

疑问句在议论文语料中也频繁出现,包括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以及反义疑问句。如下例所示:

(9)Firstly,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private-own cars isn’t the main reason of the traffic problems,is it?

(10)Many of us hope to have our own cars for convenience,some of us may ask that:Why the elder generation can buy cars but we can’t buy a car?

在以上例句中,学生试图用疑问句引发读者思考从而增强论证过程的真实可靠性。学生本应运用充足有效的论据来证明“私家车数量的增多不是造成交通问题的主要原因”以及“我们年轻一代也有权利买车”这两个观点,却使用反问句来代替论据,导致论证效果不佳。

3.3.2.4 将含有内涵意义的观点陈述作为有效论据

在学生议论文论证过程中,存在不少隐晦、甚至模棱两可的观点表述,立场不够坚定、明了。如下例所示:

(11)They hold that it’s unfair to those who have the ability to buy a car and buy a car is their freedom which we have no power to intervene.

(12)What’s more,the project is cruel to those people who have not got their private-owned cars yet comparing with those who have already had their private-owned cars.

在例(11)中,学生用“不公平”一词来表明自己对于“购买私家车”的立场和态度。同样,例(12)的论点是“限购私家车不人性化”,而并未列出确凿证据来证明自身态度及立场以使读者感同身受,其内涵意义仅靠读者根据个人经验推测和理解。

3.3.2.5 将带有无效“潜在个人声音”的观点陈述作为有效论据

有效论据不仅需要合情合理且富有逻辑,还要符合读者的经验认知,使其产生情感共鸣(Packer et al.,1997)。因此,在写作中需要运用“潜在个人声音”使得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呼应,然而许多学生却并未有效利用“潜在个人声音”,从而导致论证效果不理想。如下例所示:

(13)Limiting the purchase of private cars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ease the traffic pressure.So,let’s take action now!

(14)I hope that the number of cars on the street decrease and the traffic is getting better,and you must too.

(15)The less private-owned cars,the cleaner the road is!

学生不当使用了“潜在个人声音”以试图与读者构建情感共鸣,效果却不尽人意。在例(13)中,学生认为“限购私家车”很有必要,号召大众“立即采取行动”。很明显,学生并未弄清其发出的“个人声音”是否与目标读者存在对应关系,因为是否“限购私家车”这一政策不是由诸如读者等大众人群决定的,作者发出的“立即采取行动”的感召不在读者的情感共鸣范围之内。例(14)与例(15)中包含的“个人声音”语气过于强硬,而非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很难说服读者主动认同其论点。因此,以上论据使用问题均对议论文整体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4 结语

本文基于理工科专业的研究生议论文语料,分析其在写作过程中所使用的论据数量和类型特征,以及该特征对议论文整体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语料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三种论据类型分别为逻辑推理、示例与常识,学生未能较均衡地使用七种论据类型,非事实论据的使用明显多于事实论据。同时,高低分组学生在论据使用特征上也存在着异同。高分组与低分组在论据使用类型分布上呈现着相似之处,但就论据使用数量而言,高分组远远多于低分组。这就说明论据使用数量及种类能直接影响论文整体质量,但不是决定因素。整体而言,高低分组学生均使用了一定类型及数量的论据来论证其论点,高分组学生能更恰当有效地使用论据进行论证,但低分组学生所使用的论据往往缺乏有效性及说服力,多数论据不符合有效论据的五个特性,且习惯于将个人观点误用为论据,大大削弱了文章的整体质量。也就是说,除了能灵活运用论据类型和数量,论据本身是否有效也是决定议论文整体质量的关键因素。

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一篇高质量的议论文除了需要清晰明了的逻辑论证结构以外,论据的使用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建议教师在议论文写作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时事新闻和学术论文积累论据,同时运用有效论据的五个特性来评估议论文中的论据质量,以训练学生有效地使用论据。另外,本研究建议英语议论文写作的评分标准应更加注重对论据使用质量的考察。

猜你喜欢
语料论据论点
面向低资源神经机器翻译的回译方法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濒危语言与汉语平行语料库动态构建技术研究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英语教学中真实语料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