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损脑络”理论对痫病诊疗的启发

2021-01-04 00:04李静李亮杨萍李丰夏帅帅钟森杰张秋雁
中医药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风动络脉脏腑

李静,李亮,杨萍,李丰,夏帅帅,钟森杰,张秋雁*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208;3.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癫痫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的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征,是一种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痫性发作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主要以突发肌肉抽搐、意识丧失、口吐白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怪叫、角弓反张,苏醒如常人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目前据统计,全球癫痫患者约有6 500万[2]。我国约有900万例癫痫患者[3],每年约有4.5×105例新发癫痫患者[4]。癫痫发作具有重复性、刻板性、致残性、难控制、预后差等特点,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中西医研究癫痫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具有重大的医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癫痫在中医学中归属于“痫病”范畴,多因先天因素或后天所伤造成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痰、火、瘀互结,内风触动致气血逆乱、蒙蔽清窍而发病。其基本病机以脏气不平、气血逆乱、神机受累、元神失控为主。临床治疗上多以醒神开窍定痫、祛风解毒化痰法[5],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痫病发病仍难控制。王永炎院士课题组通过对历代文献分析并深入研究,对中风病进一步提出了“毒损脑络”理论[6]。自此,国内专家开始将“毒损脑络”用于探究神志病[7]。本文试从中医的病因病机角度、痫病临床特征和实践资料来分析,从痫病“毒损脑络”理论角度探讨,并对痫病的发病机制、解毒调肝息风治疗痫病的重要思路等关键问题进行探讨。

1 “毒损脑络”的理论基础

1.1 毒邪的含义

中医基础理论提出“毒生于邪、邪必含毒”[8]。毒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有内外之分[9-10],外来毒邪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直接侵袭人体,包括六淫过盛蕴积所化之毒和疫疠之毒;内生之毒是指因由于脏腑功能失常和机体阴阳失调,使体内的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蓄积体内日久而致经络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水津代谢失常。毒邪多在疾病过程中产生,既是原有疾病的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既能加重原有病情,又能产生新的病症[11]。正如王永炎院士认为“毒邪”可以作为研究病因病理学说的切入点[6]。毒邪侵袭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经络运行阻滞、气血阴阳失常,引起人体气血阴阳偏盛偏衰,诸病峰起,正所谓《金匮要略心典》言:“无邪不有毒,热从毒化,变从毒起,瘀从毒也”。张锦等[12]认为“毒”乃邪之甚,“毒”是风、火、痰、瘀更为剧烈的形式,痰瘀炽盛或诸邪蕴化积累,酿化成毒,毒邪的致病作用较原病邪更甚,主要特征表现为损伤络脉和损害形体组织。

1.2 “毒损脑络”病机理论

王永炎院士在多年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中风“毒损脑络”病机学说和新的诊疗方法——解毒通络法[6]。李澎涛等[13]提出,“毒损脑络”理论可认为是毒邪入侵脑络,络脉遭到损伤,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导致大脑失其濡养,神机失用,进而导致一系列脑部疾病。王永炎院士团队提出毒损脑络之毒,因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不能上荣于脑。内风丛起,风火上扰,气血逆乱,上冲于脑,或风、火、痰、瘀、毒内生,上犯于脑,瘀阻于脑络,致营卫失和而壅滞,则毒邪产生。毒邪致病,多夹痰瘀,易攻脏腑,与痰瘀胶结,易扰神明,蒙蔽清窍,使心神失司。脑为元神之府,不能容邪,邪犯即是重病,如神昏、意识不清。脑窍受损,瘀血内阻,经脉不畅,脑髓失养,使神志逆乱,昏不知人,发为痫病。

2 “毒损脑络”与痫病的关系初探

历代医家虽未明确提出“毒邪致痫”之理论,但许多医家在临床治疗痫病的过程中,倡导以毒攻邪之法,应用攻毒、祛毒、化毒、防毒等药物配伍,并取得一定疗效[14]。王净净教授[15]提出应重视毒邪导致痫病的发病,且胎毒、痰毒、血毒等毒邪均可致痫。胎儿在母腹中时,母多惊恐,气血逆乱,搅动胎气,聚而成毒,胎儿失养,此毒先天属胎毒致痫[16]。痰结日久,久而不消,过则成毒,积聚脏腑,痰毒上扰,易蒙闭清窍,此毒属痰毒致痫[17]。溺毒入血,血毒攻心,甚则血毒上脑,积瘀于内,扰乱神明,首蒙清窍,此毒属血毒致痫。现代医学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肢体跌仆损伤、出血,颅脑外伤或手术,以及药物、重金属中毒等为毒素积聚,导致毒邪瘀阻脑络,损伤脑髓,均属痫病外毒之范畴。痫病病位在脑,毒邪易损伤脑络致使痫病发作,同时是痫病发生过程中的重要病理环节,也是痫病病理演变过程中重要的一种致病因素,贯穿于痫病的整个病变过程,“毒损脑络”理论可为痫病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2.1 风动是痫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痫病是先天因素、痰热、惊风、虚瘀等致病因素造成的脏腑功能失调,以心脑神机失用为本,风、火、痰、瘀致病为标。痰浊内阻,神机受累,元神失控是病机的关键所在。痫病之痰,具有随风气聚散和胶固难化的特性。主要责之于心肝,究其原因为顽痰闭阻心窍,肝经风火内动。

痫病具有典型痫性证候特征,主要表现为突发性不自主的意识昏迷、僵直抽动,十分契合《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病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即凡是神识昏仆证候,大都与肝有关。掉眩之所以属肝,是因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主升主动,其病机极易化风动风。该条病机言简意赅的启发痫病以神识昏仆、意识障碍证候辨证,强调肝辨证的重要性。“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即一切突发性不自主的僵直抽动多由内风引起。此时的风邪不受外界六淫邪气影响而持续或间接发病,故认为是内生五邪之内风。痫病作为突发性抽搐颤动为特点的疾病,根据证候在辨病机时可归属于“风动”范畴。在五脏六腑中,惟有肝与风对应,经络循行上达巅顶,又开窍于目,同属五行木,在整体观念的思维下,内风致病,病位即在肝。黄金秀等[18]认为风是引起痫病发生的直接因素,风行内动,易夹痰上行,扰动清窍,脑神失控,发为痫病。黄运生等[19]认为肝之不及与升发太过,并提出虚风内动和阳升风动,风动则痰升,壅滞经络,蒙蔽清窍,遂发痫病的观点。同时,肝风内动,疏泄失常,津液不受调控,故常见口吐白沫、小便失禁等体液排泄失禁表现。“幡动即是风动”,运用中医学独特的取类比象法来分析痫病,可认为风动是痫病发病的重要因素,说明人体不由自主的动作均因风邪参与发病,与邹忆怀[20]认为风邪相似于毒邪致病有共同之处。

2.2 “毒损脑络”是风动导致痫病的关键病机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精明之府”,李时珍谓:“脑为元神之府”。吴彬才等[21]认为脑为清窍,不容分毫外邪,邪犯必有异常,且“头为诸阳之会”,脉络繁密,驱邪能力最强,外邪难以入脑,入则必伤脑络、脑府,甚则有损脑髓。且毒邪致病多易损伤脑络,多夹风痰。若痰聚气逆,风痰闭阻,气逆不顺,导致风火内动,挟痰上蒙清窍,内扰神明,清空上扰,横窜经络,伴两目上视、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可见“毒损脑络”与风动密切相关,其可能是风动导致痫病的关键病机。

毒邪行于经络,通于气血,中于肝经,致使肝经疏泄失常,肝气逆乱,引发肝风内动,气血失调,阴阳失和,毒邪循经上侵脑络,损伤脑髓,乃见神机失控,肢体抽搐反张,神明失司,五脏不用。从经络来看,肝经本经上行头部至巅顶,极易因肝风内动上扰清明,如眩晕、热厥昏迷等;动风后人体气血逆乱,跷脉受损,其主一身左右之阴阳的肢体运动功能失常,可见肢体拘急痉挛,导致痫病发作。肝主筋,筋司肢体运动,若肝有病,引起筋的功能失常,就会出现筋脉不能约束,肢体不能自持而动摇不定。肝脉随着督脉上会于巅顶,目为肝窍,故肝病可见头晕目眩。生理上经脉与络脉相连相通,且络脉是经脉循行的延伸和补充,内通脏腑,外联组织、器官,是气血营养脏腑、组织的桥梁,故病理上络脉易成为毒邪入侵的道路和传变途径。肝主疏泄,调畅人体气机,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经脉通利,水液和糟粕排出通畅。《内经》提出经脉和络脉共同完成气血的运行、贯通脉内外营卫的作用。肝络中的气血根源于肝脏,肝血濡养肝脏,由此肝脏与经脉、络脉关系密切。若毒邪侵入络脉,则导致络脉不畅,使络脉瘀滞,即形成络病。络中出现气滞、血瘀或痰凝等病理变化,日久必虚,虚易留滞,血瘀津凝等且相互影响,毒邪蕴积日久,毒损络脉,败坏形体形成恶性循环,此即叶天士“邪与气血两凝,结聚络脉”之谓也。由此可见,“毒损脑络”病机与络病的病理改变关系密切。

2.3 痰瘀与“毒损脑络”互为影响

若感受毒邪过于强盛,且未及时清除,可直接伤损脑府,诱使元神失控,最终痰瘀互结为患,蒙蔽清窍,使脑主神明的功能失调,出现神志异常。樊永平[22]提出痰瘀积聚,容易蕴积成毒,易毒损脑络。刘星[23]认为痫证的病位在脑,因正气不足,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产生痰浊、瘀血等一系列病理产物。另有学者认为[24-25]痰涎、瘀血壅塞,脑神受累,痹阻脑络,神机蒙蔽。中医理论认为,痰和瘀都是体内津血运行失常的病理产物,津血之间“同源”且“互化”,必然导致病理上“痰瘀同源依存、从化互结”的相互影响,痰滞则瘀,瘀则痰留,痰可生瘀,瘀可生痰,二者互为因果,交结为患,均可形成痰瘀互结。

若肝火旺盛或肝失畅达,灼烧津液,凝结成痰,火动则生风,风动则痰升,痰蕴日久,久郁而化热,故痰热之邪壅滞于体内,随风上犯清窍,因而出现神明无主,神志失常,遂发痫病,加上痰性黏滞,阻碍血行,久则血瘀不畅,导致痰瘀互结,形成痰瘀同病。痰浊内扰神明,外闭经络,阻滞、蒙蔽清窍扰乱神明导致神机失控,则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抽搐等症。瘀血停聚脑府,阻碍元神气机,影响清窍元神功能,又与痰浊互结,形成痼疾。故认为“毒损脑络”与痰瘀病理产物相互影响,痰瘀既是痫病发病的直接因素,阻滞脑脉经络,损伤元神,又是“毒损脑络”之毒邪侵入脑络产生的病理产物,气血循行不畅,致痰瘀互结,易使元神受扰失控。

3 解毒调肝息风是治疗痫病的重要思路

基于痫病与“毒损脑络”的关系初探,认为风动是痫病发病的重要因素,致使肝气厥逆,阴阳失调,疏泄失常,气血津液不受调控,且毒侵脑络,导致神机失控。故指导中医临床时,应先解毒息风以祛除有害因素引起的动风,再疏肝通络以疏泄人体气血津液及经络的调控,使毒散络复,气机得顺,阴阳顺接,神明得复,可取得较好效果,缓解痫病发作。从“毒”论治不仅有理论基础,且在今日中医临床上应用解毒方药治疗痫病的报道也屡见不鲜。难治性痫病方面,王净净教授[15]以解毒定痫法来恢复脑络功能,使脑窍得通;如化浊解毒调肝汤对小儿痫病有较好的疗效[26]。裴林等[27-28]研究调肝解毒方以调肝攻毒化浊立法,调肝熄风,化浊解毒,使浊毒能消,毒散络通,邪去正复,肝气调畅,气血调和,脑神得养,学习、记忆能力得以恢复,情感、行为改善。肝经风火内动是痫病的主要病机特点,治法上可从“肝”论治讨论,有学者[29]研究治肝为治痫的关键所在,疏肝理气为本,治风、火、痰为标。七情失调主要责之惊恐,恐则气下,惊则气乱,造成气机逆乱、运行失常导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肝郁化火生风,火郁生痰,痰随气升,上蒙清窍以致痫发。且从“肝”论治,自拟柴胡止痫汤,全方具有疏肝理气、化痰熄风之功。另有学者[30]根据临床实践观察,提出痫病治疗宜以疏肝为主,多靶点治疗,不应从痰论治,并运用自拟柴胡疏肝汤以疏肝养肝、柔肝平肝、镇肝潜肝之效治疗痫病,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自拟柴胡疏肝汤中,柴胡、黄芪以5∶2比例配伍,有相对较为优良的抗痫病效果[31]。痫病从“肝”论治的代表性方药多为柴胡类方剂加减运用[32],冯武雄等[33]自创愈痫汤用疏肝理气、豁痰安神的方法治疗痫病,可缓解临床症状,延长发作间歇期,恢复脑细胞功能,减少复发。

4 结语

我们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认为“毒”之来源,是因脏腑虚损,阴阳失调,内风从起,风火上扰,鼓荡气血,气逆血乱,上冲于脑;或风火、瘀血、痰浊上犯于脑,交结阻于脑络等。同时“毒损脑络”与毒邪内扰、肝风内动、痰瘀互结、脑神失养有关。故指导临床时,认为痫病的治疗,应注重毒的致病因素,可以先解毒息风以祛除有害因素引起的动风,再疏肝通络以促进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及经络的恢复,缓解痫病的发作。中医治疗痫病历史悠久,具有的丰富经验,传统经方和现代组方均有较好疗效,但由于痫病具有反复发作、易致残、不易控制和预后差的特点,仍是医学重点研究的方向。本文浅谈“毒损脑络”理论对痫病的启发,为痫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但其临床价值仍待进一步的实践检验。

猜你喜欢
风动络脉脏腑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枯叶蝶(外一首)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基于“毒生病络”探讨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
络脉望诊理论探析*
波动性高血压之“风动”“痰结”思辨与论治
风展红旗过大关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脏腑疏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