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西兰卡普小学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2021-01-04 10:41田甜江净帆
科教导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小学美术

田甜 江净帆

摘要西兰卡普作为呈现土家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工艺,同时也是四大民族锦绣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教育价值。本文从创作题材、构图纹样、颜色搭配、制作工艺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西兰卡普的艺术审美价值,结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文化传承功能提出对西兰卡普进行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笔者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与西兰卡普的艺术教育价值,分析了土家族西兰卡普在小学美术课程资源中的开发缘由,提出了土家族西兰卡普在小学美术课程资源中的具体开发策略,旨在为扩展和丰富小学美术教育课程资源提供借鉴。

关键词 西兰卡普 小学美术 课程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3.049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Art Curriculum Resources in Xilankapu Primary School of Tujia Nationality

TIAN Tian[1], JIANG Jingfan[2]

([1]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2]Chongqi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hongqing 400065)

AbstractXilankapu, as a national craft presenting Tujia’s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 is also one of the four national fairs, which has a unique value of art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rtistic aesthetic value of Xilankapu from four aspects of creative theme, composition pattern, color matching and production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func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rt curriculu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ut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imary school art curriculum resources of Xilankapu. According to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artcurriculumstandards and the arteducation value of xilankap,theauthor analyzesthedevelopmentreasons of the Tujia xilankap in the primary school art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e Tujia xilankap in the primary school art curriculum resources,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xpanding and enriching the primary school 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resources.

KeywordsXilankapu; primary school art; curriculum resources development

西兰卡普是凝结了土家族人生活智慧的艺术结晶,也是见证了土家族悠远历史的有利凭证。“西兰”在土家语中本意为花,“卡普”在土家语中本意为铺盖,因而西兰卡普又称“土花铺盖”,[1]其发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成品通常质地精良,形式各样,色彩明亮,作为少数民族经典民间美术积淀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西兰卡普作为涵养土家族人文精神的织锦,承载着厚重的土家族优秀历史文化积淀,将土家族西兰卡普引入小学美术课程,一方面能够挖掘土家族区域的乡土教育资源,实现乡土资源向课程资源的转化,为儿童提供联结生活经验的丰富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1土家族西兰卡普的发展过程和艺术特点

1.1土家族西兰卡普的发展过程

西兰卡普的最初诞生可以追溯到距今四千多年的古代巴人时期。土家先民除了日常的生产生活劳作,也因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发展出纺织的生产技能,土家织锦由此而生。唐宋时期,土家族地区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土家织锦技术日臻成熟。到元、明、清时期时,西兰卡普形成了地方性的特定称谓,如“斑布”“土锦”“花布”等。随着清末資本主义的萌芽,制作工具的改良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原材料的扩充和创作经验的丰富,西兰卡普的创作内容更加多样化、纹样也更加多元化。同时,由于市场的需求量急剧增长,有些土家族妇女逐渐改变了传统自种、自取、自染的传统工序,直接在市场上购买成型的棉线、丝线进行加工、纺织,西兰卡普也演变成土家妇女为更快实现商品交换的日用品。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家织锦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采取积极措施保护和传承土家织锦,原本作为武陵山区土家族人日常使用的土家织锦发展成品质优良的艺术品。发展到现代,由于西兰卡普持久耐用、经久不坏,形式多样且色彩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已经广泛运用于纺织、建筑等各个领域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西兰卡普尽管融合了现代美术的诸多移速特征,但其民族典型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依旧传承下来。比如,西兰卡普在具备实用意义的同时,也具有土家族传统仪式的礼俗意义,它作为青年男女的爱情信物象征,在土家族青年男女结婚时都要穿上自己亲手制作的西兰卡普服饰,致以生活最美好的祝愿。

1.2土家族西兰卡普的艺术特点

1.2.1西兰卡普的创作题材

西兰卡普产生于土家族人日常的劳作生活,受山地环境的影响,西兰卡普的素材皆来自生活,原型皆来自大自然。但西兰卡普上的各种图案纹样并非原封不动全部仿照生活中的实物,而是以抽象化的艺术手法表现动植物、图案文字的形态特征。土家织锦的题材来源广泛,传统织锦的固定种类大约有120种,由于近代各种文化的冲击与融合,蕴含现代特点的种类达到200多种。[2]其题材内容涵盖到人们生活中的生活用具、草本植物、家禽动物、人物形象、抽象文字等各个方面。具体而言,西兰卡普的创作题材通常分为以下六类:一是草本植物类,如椅子花、莲花、牡丹花等;二是家禽动物类,如老鼠、老牛、马毕花(小马)、小蛇花,其中小蛇花采用大量小三角形有机地组合排序,形象表现出蛇的鳞片,十分独特;三是抽象文字类,如万字文、王字文;四是几何纹样类,如双八勾花,二十四勾花等;五是民间传说类,如老鼠嫁女,迎亲图等;六是现代风情类,如凤穿牡丹,这是在改土归流后融合汉族刺绣特点而形成的类型,但依然以土家风情为基本风格。土家族西兰卡普独具匠心的题材表现手法诠释了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情和少数民族的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

1.2.2西兰卡普的构图纹样

土家织锦通常以三角形、菱形、正方形为基础,并且在其中贯穿直线、斜线甚至曲线形成递进式的台阶或者阶梯状,呈现出具有经过变形、夸张、概括的具有浪漫主义的构图形式,巧妙地将各种动物、植物结合起来,使整个图案富于生趣,又具有土家族的民族特色。土家织锦的构图纹样主要有三种创作手法:一是形体简化的创作,如老鼠,就是老鼠的身体形态简化,以各种曲线或者斜线勾勒出其大体形态,又如“梭罗花”,土家织锦主要是将梭罗花转化成平面形态的多边形,在此基础上采用斜线或者直线构造一定的角度形成枝叶;二是对称为美的创作,大多以生活题材为主。如椅子花,此类型的构图多呈现出左与右,上与下严谨的对称与平衡,整体布局与色彩搭配的均衡,给予视觉上层次分明、庄重简洁的感受;三是连续菱形的创作,如“二十四勾”“大剌花”等,多采用连续的图案依次叠加的表现手法,形成流水式的精美图案,加以其他单色底布或者纹样,营造出主题突出、繁与疏错落有致、紧与密相互交叠的艺术视觉效果。总而言之,土家织锦虽然随汉文化以及时代变迁有所改变,但西兰卡普讲究的几何对称、反复连续等构图纹样特色没有变。

1.2.3西兰卡普的颜色搭配

色彩是表现事物特色的视觉载体。在土家织锦的颜色运用上,土家族地区流传着一些三字歌诀:“黑配白,哪里得!红配绿,选不出。兰配黄,放光芒。”[3]土家人对色彩的运用也有着自身独特的传统:一是喜用暖色。土家织锦颜色热烈而鲜明,喜用暖色调为主的颜色,诸如大红色、橘黄色等。土家族人崇尚红色,不喜黑色,亦不喜白色。在土家人眼里,红色代表喜庆,寓意为积极、健康,反之,黑、白色代表丧葬,寓意为死亡、黑暗。因而在土家织锦广泛采用红色,黑、白色更多起到一些辅助的作用,同时织锦中间运用黄白蓝色不时点缀,整体色彩厚重丰富,对比鲜明,色彩斑斓。二是乐用对比。土家织锦在色彩上运用大胆,利用反衬和对比彰显颜色的鲜明,配色有深有浅,颜色有明有亮,单色使用有低纯度与高纯度之分,营造出显著的互补色的效果。若黑色为底色,便以红色、黄色、蓝色相间提高画面的明亮度,若是以红色为底色,则运用大量蓝色、绿色衬托画面的和谐。与此同时,西兰卡普也采取橙色、暗红、深紫等颜色的混合使用,常常使织锦图案与底色对比强烈,图案边缘以白色方形或直线结尾,使得整个画面热烈而不冲突。总的来说,土家织锦大胆的色彩运用,展现出土家族人在艺术上的独到见解,同时也展示出土家族人丰富的生活情感和文化心理。

1.2.4西兰卡普的制作工艺

西兰卡普除了其本身所包含的艺术审美内涵,复杂的制作工艺也更具民间美术的代表性。从工艺美术角度来看,经过土家妇女制作工艺的改进,土家织锦工艺已经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工艺制作体系。传统土家织锦工艺十分讲究工艺原料,主要工艺原料及技术有:一是土丝线的纯手工制作,其工序有主要有采桑、喂蚕、取丝、拧线、染线;二是土棉线的制作工序,主要有种棉、取棉、纺线、染色、成型等五道工序,土家族人亲手制作的土丝线、土棉线虽工艺复杂,但十分耐用,质地良好;三是对土丝线、土棉线的编织,这一精心编织的过程便是土家织锦工艺技术最为关键的步骤。土家族妇女通常以丝为经、以棉为纬,或者经纬皆为丝,又或者经纬皆为棉,通经断纬、相互贯穿。纺织时常常以左手织纬以保证整个画面的均衡性,右手纺花、按照传统几何纹样挑织成图案。在土丝线、土棉线的色彩选择上,一般遵循整体色彩和谐,丝棉颜色鲜艳的原则进行纺织。

2土家族西兰卡普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缘由

2.1西兰卡普具有独特的艺术教育价值

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其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饱满的文化气息。作为少数民族民间四大名锦(傣锦、黎锦、土家织锦、壮锦)之一,西兰卡普自身具备较高的艺术教育价值,夸张的色彩搭配、丰富的图案纹样、繁多的原型素材、完备的制作工序构成了一个具有土家文化特征的独特艺术形式,尤其是西兰卡普的制作工艺流程已十分纯熟、工艺体系完备,可以为西兰卡普转化为美术课程资源提供有利条件。

西兰卡普具有课程资源开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一方面是因为西兰卡普作为一种乡土资源,分布广泛、区域广大,融合了学生日常的生活经验与生活气息,有利于将其转化为地方性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激活学生的主体体验。二是西兰卡普蕴含有土家族丰富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内涵。西兰卡普作為一种乡土资源,可以转化为具有典型地方和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满足地方教学的多样性、弹性化需求,传承土家织锦背后的人文意蕴。

从不同视角审视西兰卡普,其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从艺术视角来看,可深度挖掘西兰卡普与美术的共通性,从创作题材、构图纹样、颜色搭配、制作工艺等多角度发现西兰卡普在民间艺术中的代表性,通过校本课程资源、乡土课程资源以及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教育现实意义。事实上,一部分学者已探讨了西兰卡普的课程资源开发必要性。有学者在《土家族织锦艺术在湖北民族学院美术教学中的作用》提到“将民间本土美术元素纳入现代美术元素中并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形成完整的地域性美术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乡土美术已经成为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也是适应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4]还有学者在《土家织锦的特点及其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中分析到,“土家织锦作为现代民族美术教育资源,我们应该学会应用发展、创新的眼光去看待它的价值,充分发挥其有利的资源优势。”[5]可见,西兰卡普的教育价值及其教育资源开发必要性已得到学界的关注。

2.2美术课程具有文化传承的教育功能

在日益开放的社会结构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与国、区域与区域之间交流日益频繁,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优秀文化如何在社会变迁中顺应时代的发展,传承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经典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议题。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经典传统文化及多元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需要关注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优秀经典文化。

20世纪以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打破课程单一性,同步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改变国家课程与地方区域、学校特点相脱离的情况,要求实现课程的多样化、弹性化,让学校层面的课程满足所处地区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差异,加强地方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开发,这就为乡土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可能。同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6]依托课程教学传承民族艺术文化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功能。

将西兰卡普作为民间艺术引进美术课程,通过系统整理、传承和发展西兰卡普的经典藝术内容,将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经验转化为课程资源,有利于小学生更好理解艺术的生活性及其独特的文化意蕴。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美术课程教学能激活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开阔和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深入理解土家族经典文化,了解文化的丰富性,同时,也能增强学生民族的文化自豪感、认同感,让学生更加爱自己,爱家乡,爱民族优秀文化,爱祖国。

3土家族西兰卡普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3.1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任何一种统一课程都不可能与每一个地方的教学实际、地域特色、学生学情完全相适应。因此,在遵循国家课程总体目标与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处理,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所谓的“校本化实施”是指“学校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纲要、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的性质和特点及可开发和利用的学习资源,对由学校外部专家提供的科目学习内容进行选择、补充、修正、改编、整合等一系列课程再开发的课程改进活动。”[7]将西兰卡普引入国家课程,实施校本化的教学策略如下:

第一,调适美术教学目标。在研读教材、明晰课标,全面了解国家课程标准的教材的基础之上,理清并融入西兰卡普的艺术特色,调适国家课程教学目标从而形成全面系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可细化到每个学年段、每一次课堂教学实施。

第二,扩展美术教学内容。土家族西兰卡普融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主要通过将已有的教学内容靠近适合美术教学的土家织锦,选择西兰卡普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艺术内容,通过对接、取舍、删除、拓展原有教材中的素材实现教学内容的转换,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生活实际。

第三,创新美术教学方式。在保证实现美术课程的目标前提下,可以多元形式创新小学美术的教学方式。如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外,可采用“民间艺人进校园”“土家织锦艺术节”“走进织锦文化馆”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动手和动脑相结合、课程教学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一至六年级义务教育美术教材为例,我们可结合土家西兰卡普织锦民间美术,按照课标要求重构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以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教学(见表1)。

3.2校本课程资源特色开发

校本特色课程是指“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以国家或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及可利用的资源等条件,由学校成员志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8]西兰卡普校本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以校本课程的方式,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学习时间内对西兰卡普的艺术特征进行整理并系统地建构教学内容,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围绕西兰卡普进行全面教学。校本特色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够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直接的学习体验,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土家族优秀织锦文化—西兰卡普。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和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学习内容难度、梯度变化和心理接受程度,可设计为每学年一次、每次三个课时左右的课时。其校本课程的具体教学设计见表2。

综上所述,土家族西兰卡普以丰富的创作题材、经典的构图纹样、多样的颜色搭配、传统的制作工艺等独特民族特色和审美内涵为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可能。本文希望通过国家美术课程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资源特色开发两种路径,促进民间经典艺术、儿童生活经验向课程资源的转化,在创设民族艺术学习氛围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土家族优秀文化。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国家一般课题“西部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校地合作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BHA180135)

参考文献

[1]朱世学.土家族西兰卡普源流、特点及功能[J].民族论坛,1994:61.

[2]冉红芳.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述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23.

[3]阮璞.土家族美术史(节录)[M].新美术,1989:213.

[4]邓丽.土家族织锦艺术在湖北民族学院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探索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73.

[5]金晖.土家织锦的特点及其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35.

[6]齐龙腾.《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介绍[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8.

[7][8]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初中阶段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化课程实施行动研究”研究成果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 2006:2.

猜你喜欢
课程资源开发小学美术
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效果评价研究
立足乡土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研究
关于提升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