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驱动法的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堂研究

2021-01-05 03:35张灵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任务驱动法信息技术

张灵

[摘  要] 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堂是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文章以“一次函数的图形和性质”教学为例,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借助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模式的支持,实现信息技术真正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BYOD模式

引言

当代社会,信息技术已经在方方面面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包括在学校教育领域.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成为近年来数学课程改革关注的热点,许多的中学数学教师正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中.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常常停留在辅助教学的层面,只是改进教学手段、方法的工具,营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在课堂中依然占主要地位. 一方面,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常进行“填鸭式”教学,数学知识的讲授枯燥乏味,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接受和消化大量信息,教学效率较低[1];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使用通常都是“教师在做,学生在看”,变成了一个“花架子”.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仅仅是可有可无、锦上添花的东西,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成效不显. 为扩大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实现信息技术真正融入课堂的目的,需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变革.

N.S.Prabh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任务驱动法,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它包括实施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评价等环节,真正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维和谐互动[2]. 在任务的驱动和教师的引导下,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探索,深入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综合能力[1]. 因此,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在此基础上,可尝试对信息技术融入课堂进行深入研究.

在实施任务驱动法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在数学软件中亲历实践、探索的过程,可引入自带设备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模式,这是一种人们在学习和工作环境中使用自己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的做法. 早在 2009 年,英特尔公司率先提倡使用BYOD政策,统计后发现一年时间就为公司节省了500万工作时,公告发布后引起了教育界的极大关注,随后越来越多的美国中学、高校也纷纷效仿鼓励学生携带自己的设备进入学校和课堂学习. 学生可以在课堂中随时随地地进行数学的实验、探究活动[3].

因此,在BYOD模式的支持下,学生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进行自主探究,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变革传统教学结构,以实现“‘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本文便以“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为例,探讨基于任务驱动法,实现信息技术真正融入数学课堂的可行性.

前期分析

1. 任务驱动法操作流程

在任务驱动法中,任务的设计与完成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首先,教师需要理解教材,对教学内容本身进行深入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提出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师生讨论交流,对任务进行细化;其次小组合作,确定探究方案,学生根据方案进行自主探究,完成任务;最后师生共同进行总结评价.

任务驱动法的各个环节之间需紧密联系,循序渐进,教师进行恰当的引导和组织,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推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任务驱动法的步骤如图1所示[2]:

2. 教学分析

研究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体现了数与形的结合,是初中阶段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通常在教学“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采用“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通过“五点法”画出几个一次函数的图像,进而对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进行研究. 但是几个点不能代表无数个点,学生对于图像的生成难以理解,若干个一次函数的图像不能代表所有,这样的教学缺乏深入探究,结论的得出并不十分站得住脚. 若借助信息技术,学生的探究便可从静到动,描出尽可能多的点,从不变量到可变量,观察图像变化,更形象直观,具有说服力,也更易于理解和内化. 同时,在任务的驱动下,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全身心投入,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活动,完成任务,获得成功体验.

3. 实施条件

在课堂上实施任务驱动法,还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而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于什么是函数的图像,如何观察图像,函数的性质包括哪些方面,以及图像和性质的关系等,都有一定了解,这是本节课开展的知识基础.

BYOD模式的支持,以及深入数学学科的各类信息技术软件——几何画板、超级画板、GeoGebra等——为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还需要学生已经较为熟练掌握了这些基本数学软件的操作方法.

具体实现

教学内容: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一次函数的图像形状;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理解参数k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绘制一次函数图像的过程中,经历从若干点到越来越多的点的变化,加深了对图像的认识;借助对性质的探究,直观感受k值对函数图像的影响,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和数学抽象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借助任务的完成获得成功体验,形成积极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學难点:一次函数性质的探究.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

1. 任务的设计与展示

教师: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并且知道了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那么一次函数的图像是怎样的呢?会是一条直线吗?又有什么样的性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教师提出主任务:研究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借助师生交流,以及教师的适当引导,将主任务细化,提出子任务:(1)探究一次函数的图像形状;(2)探究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3)探究一次函数解析式中系数k,b的意义.

设计意图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任务进行细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明确了研究的目标是什么,又分为哪几个小目标,这样便于学生开展协作探究.

2. 任务的完成与分析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为完成本节课的任务,设计探究方案. 分小组进行设计之后,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介绍说明自己的探究方案和设计依据,师生共同對各组提出的方案进行讨论,教师在这里需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对各组方案设计提出意见和建议,最终在班级确立完成研究任务的方案. 包括以下探究步骤:步骤一,借助几何画板追踪绘制点的功能,追踪得到一次函数y=2x+1的图像;步骤二,任意写出3~5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用几何画板绘制出它们的图像;步骤三,设置k,b为可变量,观察函数图像的变化. 学生分组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巡视,并进行适当指导.

步骤一:借助几何画板追踪绘制点的功能,追踪得到一次函数y=2x+1的图像.

在几何画板的坐标系中,学生先在横坐标上取一个点A,并度量其横坐标m的值,将其值代入函数解析式中,计算2m+1的结果,以(m,2m+1)为坐标绘制点P,追踪点P的轨迹如图2所示[4].

点评  借助几何画板的支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追踪点的轨迹,观察并想象点动成线的动态过程,感受图像的形成:随着点的数目的增加,无数个满足解析y=2x+1的点可以构成一条直线,得出一次函数y=2x+1的图像形状,有助于培养学生直观想象的能力.

步骤二:任意写出3~5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用几何画板绘制它们的图像.

如图3,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绘图——绘制新函数的功能,画出若干个自己写出的一次函数的图像,并进行观察、记录. ?摇

点评  学生观察若干个一次函数的图像,形成强烈的直观感受,发现不同的一次函数解析式,所得出的函数图像依然是直线,进一步验证步骤一的猜想,又能发现不同的解析式,在坐标系中图像的位置不一样,可以为接下来探究一次函数图像的规律做铺垫.

步骤三:设置k,b为可变量,观察函数图像的变化.

学生在几何画板中,将k,b的值设置为变量,绘制y=kx+b的图像,如图4所示,当分别拖动k,b的大小,一次函数的图像位置也随之变化,观察随着k,b的值的变化,图像位置的变化情况,做好记录,进行组内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点评  这里借助几何画板,实现了k,b值的连续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到函数图像的形状和变化规律,能够直观感知k,b的值的大小对一次函数图像位置的影响,并进行记录,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规律. 这样的化静为动,加深了学生对一次函数图像和性质的理解,更加简洁易懂,形象生动,也让学生印象深刻.

设计意图  本环节,在任务驱动下,学生分组对任务进行分析,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任务.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真正作为课堂的主体在“学”,而教师作为学生“学”的引导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指导的重要意义.

3. 任务评价与总结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小组的探究成果,描述所得到的结论,以及分享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小组遇到的难点是如何克服的. 师生分享评价,教师鼓励大家积极讨论、深入思考,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本节课通过学生的探究得到的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首先,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其次,在一次函数中,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b>0时,函数图像与y轴的交点在正半轴;当b<0时,函数图像与y轴的交点在负半轴;当b=0时,函数图像经过原点,此时函数为正比例函数.

设计意图  学生展示探究成果,在分享和讨论中得到本节课的结论,完成了本节课提出的学习任务. 在本环节,学生的探究活动得到积极回应,情感获得共鸣.

感悟

在上面的教学实例中,课堂放手给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实现了课堂中“‘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就学生而言,一方面,在任务的驱动下,借助信息化的探究过程,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本质在学生心中得到了充分揭示;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探究活动中,学生从动态变化角度对一次函数的图像观察思考,在合作交流中分析问题、得出结果,学生的直观想象、数学抽象等数学素养得到发展. 此外,经历任务的设计与展示、完成与分析、评价与总结环节,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学生积累探究经验,提高了自身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 就教师而言,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易于探究和理解,不需要教师费过多口舌,做过多苍白解释,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起到点拨指导、总揽全局的作用. 但是,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真正理解所教概念的内涵、外延,了解它的“由来和发展”,同时要了解学生,换位思考,掌握学生的困难和兴趣所在.

实例分析表明,基于任务驱动法,且在BYOD模式的支持下,信息技术能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相融合,整个课堂在讨论、交流、探索的氛围中开展,富有生机和活力,学生不仅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和经验,而且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活动、协作和交往中,发展能力,提升素养. 从理论上看,在整个信息化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力、数学素养都得到培养,信息技术真正融入了数学课堂教学. 但理论的分析是不够的,基于任务驱动法,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还需要今后更多的实例和实践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兰香.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6(21).

[2]张爱菊,张浩奇. 基于“任务”驱动的数学教学设计[J]. 教学与管理,2012(13).

[3]林子植,刘剡,胡典顺. 融入数学实验的一种混合数学教学模式构建[J]. 教学与管理, 2019(33).

[4]王益龙.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探究教学——以“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教学为例[J]. 中学数学,2016(02).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教学任务驱动法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让问题设计为数学教学创新绽放精彩
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胶囊剂的制备课程教学设计
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浅议
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