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疫情下线上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2021-01-07 06:00胡启林丁小博代沛文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胡启林,丁小博,陈 莉,代沛文

2020 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定名为COVID-19)疫情在中国武汉暴发,并对全国各行各业都造成重要影响,教学活动也不例外。针对COVID-19 疫情对高校正常开学和课堂教学造成的影响,教育部于2 月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采取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共同实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1]。此前,教育部于2018 年4 月曾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我国教育信息化从1.0 时代进入2.0 时代,到2022 年将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其中“一大”指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2]。高校在互联网与教育融合发展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的课程资源,但“互联网+体育教育”的发展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体育教学课程资源不足。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有其特殊性,不能等同于其它理论课教学。综观目前各高校开展线上体育教学方式各异,如华南理工大学五校联盟等高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中南民族大学等以八段锦等技术教学为主。基于此,文章将建构体育教育和健康知识教育相结合的线上体育课程体系,以期为高校开展线上体育教育提供镜鉴。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文章研究对象为疫情防控期间线上体育课程体系。选取的调研对象为武汉理工大学体育选项课本科学生2 808 人。其中,2019 级学生1 310 人,2018 级学生1 375 人,2017 级学生112 人,2016 级学生7 人,2015 级学生4 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 等数据库以“线上教学”“互联网+教育” “慕课” “体育教学”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查阅相关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2.2 问卷调查法 结合体育课程特点,利用问卷星设计《疫情防控期间线上体育课程学生评价调查问卷》,问卷分为学生基本情况部分、结构设计、课程认同等几个部分。其中线上体育课程的认同以Likert 五级量表为准则进行设计,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5 个梯度,分别赋值1-5,得分越低,说明满意度越高。对量表的信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问卷样本中的整体情况及学习中、学习后两个构面下的ALpha 指数均在0.79-0.92 间,根据ALpha 的度量标准,越接近1越好,可见,本研究问卷可信度很高。

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3 846 份。实际回收问卷2 821 份,有效问卷为2 808 份,有效率达到99.5%,其中男生1 420 人,女生1 401 人。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23.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对问卷进行信效度和相关性分析,对学生的满意度进行回归分析,分析学生对线上体育课程的满意度。

2 COVID-19 疫情下线上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建构

结合笔者教学经验及咨询有关专家,本研究将从课程设计目标、设计思路、核心内容、教法优化、评价机制等5 个方面来构建疫情下线上大学体育课程体系。

2.1 COVID-19 疫情下线上大学体育课程设计目标

设计目标是指导线上体育课程的目的与任务完成的依据,亦是决定高校线上体育课程的内容与方法、方向与过程及实施与评价的重要标准,对高校线上体育课程的实施起着导向作用。在线大学体育课程应实现以下目标:一是传授安全教育知识,普及防疫锻炼方法,提高学生的运动安全意识;二是强化体育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教育,重构学生对体育内涵认知,深层次理解体育、认知体育,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三是促进家庭体育的发展,促进学生及家长共同学习,增强体质健康,营造家庭体育氛围,共度疫情难关;四是促进体育文化传播及体育行为教育,使学生了解体育文化、传播体育文化,规范体育行为;五是增强疫情期间的心理适应,积极应对疫情带给青年学生的心理压力,保持向上的生活态度。

总体而言,应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载体,以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优势为依托,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发体育课程资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多元化与规范化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整合体育教学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的深度融合,从而构建出教育功能强大、增进学生体育内涵认识的《大学体育》课程,提高线上体育课程质量,为线下授课打好基础,同时也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馈能制动控制是指在新能源车辆减速或制动时,将其一部分动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储存起来以备驱动时使用的过程,这点是新能源汽车的电动机在控制过程中可根据需求转为发电机工作方式从而给动力电池充电,这一工作特性通常是传统汽车所不具备的,充分体现了混动(电动)汽车的控制方式特点、制动方式与节能优势。

2.2 COVID-19 疫情下线上大学体育课程设计思路

结合学校体育教学实际、学生的网络学习特点,并借鉴其他兄弟院校线上教学方案,综合学校师资力量,整体设计思路为构建以体育教育培养卓越人才为主体,以体育理论和运动实践为两翼,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水平为基本的“一体两翼三基本”的线上体育课程体系。此外,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还应坚持“三个统一”原则,一是强化体育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二是强化多元化与规范化相统一,三是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网络为载体”的育人与健体的融合统一,使学生通过线上学习获得新的运动乐趣。

2.3 COVID-19 疫情下线上大学体育课程核心内容

在疫情防控期间,由于学生居家隔离接受线上体育教学,致使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发生重大变化,线上体育教学内容也随之进行调整。2020 年4月2 日,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通知,各地各校要针对疫情防控要求,创新形式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调整年度体育教育教学计划,注重“教健康知识、传运动技能、练身体素质、品德意志”,从而形成“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3]。因此,线上体育教学内容应以生命安全教育、体育原理内涵认知教育、体育行为规范教育、生理心理知识教育为核心,从而提升线上体育教学质量。同时,在线下教学过程中,囿于课时安排,体育教学理论部分教学时长较短,实践时长较多,而在线上体育教学中,又难以开展大量实践教学活动。基于此,结合体育教学特色和学生对健康知识学习的需求,特建构以“体育理论为主、运动实践为辅”的课程体系增加对应基础理论部分的学习时数,以强化体育理论知识和健康知识部分的教学,适当开展专项技术和身体素质教学,满足学生专项学习和健身活动的需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精力和体力开展其它理论科目的学习。

具体内容:(1)课堂教学第一部分。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教学视频进行预习,由教师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分为3 个部分,第一,健身理论知识教育(8 学时),内容涉及体育概论、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育史、健康与体适能、运动营养、体育与生活、健身运动原理等,使学生理解运动的内在规律;第二,生理心理知识教育(4 学时),内容涉及体育与心理锻炼、体格检查、体育运动的生理及心理效应、心功能评价与处方、肌肉生理学基础等,使学生能及时调整身心状态,增强抗疫信心;第三,急救基本知识(3 学时),内容涉及运动处方、运动损伤与处理、应急急救知识与技能等,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与技能。(2)课堂教学第二部分。教师讲授专项技术理论部分,包括专项理论知识(2 学时)、规则与裁判法(1 学时),课程中进行实时的教学反馈,主要采用提问、课堂小测等方法,考察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3)课堂教学第三部分。在每节课的后半段10-20 分钟,教师通过前期录制的分段式动作讲解视频或在线示范等形式,开展专项技术(6 学时)和身体素质练习(4学时)等实践教学,通过教师的徒手示范等指导学生的技术,学生通过拍摄练习视频等方式进行训练。

2.4 COVID-19 疫情下线上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教法优化

全国范围内同时开展线上体育教学尚属首次,年轻教师运用互联网的能力明显超过中老年教师。有调查为示,疫情之前开展过线上教学的教师仅为20.43%[4],而体育教师开展线上体育教学的更少。因此,在进行线上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培训、指导等准备工作。应加强对于老年教师的帮扶,除安排常规线上课程教学培训外,组织青年教师一对一的结对帮扶。一项网络调查显示,疫情期间选择为学生提供在线体育课程的体育教师仅为46.32%,选择录课的教师为20.18%,而选择直播上课的仅为9.43%[5]。因此,本研究构建“网络课程+N”教学形式,体育教师根据线上教学能力,自主创新组合式授课方式,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如“网络课程+群指导”,学生在已建成的网络课程进行学习,教师通过QQ 群、微信群以文字、语音、QQ电话、共享屏幕、白板等进行教学指导;“网络课程+直播”,学生通过网络课程进行线上预习或学习,教师通过直播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互动,学生的疑难问题以“弹幕”等形式进行提问,教师负责解答; “课前的网络课程预习+课堂的全程直播”,教师通过共享屏幕等进行直播教学,但要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管理和监控。

2.5 COVID-19 疫情下线上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评价机制

由于网络授课教师难以观察到学生的课堂表现,因此,课堂过程监督监控线上教学的重点,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效果,同时,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对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线上体育教学质量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线上体育教学的评价机制包括科学合理的督导质量管理和考试考核评估。(1)督导质量管理。强化体育教学过程监控,构建学校督导、领导巡课、同行评教、学生调查员等立体化的监控体系,督促教师积极准备素材,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技术、素质练习。学校教务处每周推送一期教学通报,推介优秀案例,供其他教师学习、参考;教学督导与质量管理办公室每周发布一期线上教学督导简报,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体育部每周发布一期线上教学简报和教学情况通报,公布领导巡课、同行评课情况,总结一周以来教学平台运行、教师授课、课堂监控等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提醒,提出解决方案。开展立体化的线上教学监督与评价,有效提升教学质量。(2)考试考核评估。综合线上课程建设、教学过程及学生学习的状态,体育成绩考核应包含平时成绩(40%)、体育理论考试(30%)、专项技术(20%)、身体素质(10%)等几部分,考核内容、标准及比例设置要科学合理,具有针对性和引领性。平时成绩重点关注学生的考勤签到(25%),考试、提问、互动(25%),视频预习与学习(25%)。课后作业完成情况(25%);体育理论考试包括基本理论(70%)和专项理论(30%)两部分内容,考试大纲以《体育健身学》教材的知识点为主,检验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专项技术的测评根据专项特点进行,球类及其它需要器械的运动项目采用徒手的形式进行测试,教师按照测评标准和要求给予相应的分数,民族传统体育及难美类项目则按照教学计划规定的技术动作进行测试;身体素质的测试能够很好地检验学生课堂与课后练习的效果,分别选取60″男生波比跳、女生开合跳作为素质测试的项目,与“寻找理工体能达人”云大赛的比赛项目契合,更能有效督促学生积极投入练习,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提高身体抵抗力。技术和身体素质的测评形式采用直播方式。

3 COVID-19 疫情下线上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实施与成效

为考察线上体育课程体系实施的成效,笔者将从学生参与线上学习情况、对课程设置满意度评价、对授课效果评价等几方面进行考察。

3.1 学生参与线上学习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几乎没有参与和从没参与的人数达到1 817 人,占总人数的64.7%,与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调研报告基本一致[4]。在县级及乡镇的中学中,学生接触网络教学的几率相对较小,网络学习经验不足。疫情期间,学校开展线上课程教学,学习终端及网络使用环境是学生开展线上学习的基础。学生多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参与学习,使用手机学习的学生占84.33%。手机的便捷性成为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非常高。在网络使用环境方面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在无线WiFi 或有线网络的情况下进行线上学习,19%的学生利用热点或手机流量开展学习,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成本和经济负担,学校应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给予困难学生一定的资金资助,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顺利完成学业。

3.2 学生对线上课程内容体系设置的满意度评价

3.3 学生对线上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是衡量体育课程内容体系设计、教师授课能力等指标的重要因素,是在特殊时期全面开展线上体育课程的探索,学生对教学的认可决定了线上体育教学的效果[6]。本研究从教师指导启发学生思维、学到更多体育知识、理解体育内涵及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四个维度进行调查,见表1。

表1 线上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调查统计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f the learning effect of onlin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由上可知,有82.42%的学生认为线上体育理论的学习能够启发学习思维,引发对体育的思考;79.29%的学生认为线上体育教学比面对面授课学到更多的知识,尤其是运动损伤、急救处理等知识点的学习;有77.07%的学生认为提升了对体育的认知,对体育有了深层次的理解;有64.14%的学生认为线上体育更好地激发了学习体育的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体育知识的能力。根据李克特五级量表所设定的赋值显示,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方面的平均值均为2.0 以下,而在学到更多知识和激发学习兴趣方面的平均值在2.03~2.19,说明学生对线上体育课程的认可度非常高,明显优于张成刚等人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线上体育教学中大学生对线上体育教学的接受度为66.17%的调查[7]。表明学生可从我校《大学体育》网络课程教学中获得丰富的知识,重构了对体育的认知,对改变体育观念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8]。

3.4 学生对线上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

学生对线上体育课程的满意度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重要因素,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认可线上体育课程教学,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从中受到启发,获得体育知识,从而获得较高的满意度[9]。

依据师生交流互动更加便捷、与体育老师在网络课堂上的沟通很顺畅、线上课堂的氛围等自变量与学生学习满意度因变量的模型(表2)可知,课堂氛围、线上沟通情况及线上增进交流程度对线上教学满意度有着正向影响,P<0.05。线上体育课程满意度回归系数分别为0.308、0.348 和0.239(模型3)。调整后的R2为0.531,表示这3 个自变量对于满意度的解释程度为53.1%,说明这3 个变量对满意度的解释程度较好。在课堂氛围、线上沟通情况及线上增进交流程度增大时,同学们对线上课程的满意度也会增加。

表2 线上体育课程满意度模型汇总Table 2 A Summary of Onlin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Satisfaction Models

问卷选用线上体育课程学习的课堂氛围、师生的顺畅沟通、师生的交流便捷性等与满意度高度相关三个维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6.54%的学生满意线上体育学习的课堂氛围;86.15%的学生认为与体育老师在网络课堂上的沟通顺畅;71.83%的同学认为师生互动很便捷,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74.75%的学生对线上体育教学比较满意,满意度赋值平均值为1.99 分,说明精心设计的体育课程体系教学效果良好,满意度较高。综上,课程资源准备充足,课堂授课手段多样,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在虚拟的课堂环境中实现与学生的畅通沟通,师生的互动交流更加便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较高,教学效果明显。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构建以体育理论教学为主、运动技能学习为辅、强化身体素质练习为基础的“一体两翼三基本”的线上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体育原理内涵认知教育、家庭体育教育发展、体育文化传播与体育行为规范教育、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教育,采用网络学习、直播教学、QQ 群与微信群指导等多种组合教法,优化线上体育教学方法,并建构学校督导、领导巡课、同行评教、学生调查员等立体化的课堂监督监控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试考核评价机制,实现提高学生运动安全意识和体育意识、促进家庭体育的发展、增强学生抗疫信心的目标。

(2)建构的线上体育课程体系的课程内容体系设置、课程教学与学习效果得到任课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学生从线上教学过程中得到启发,学习到更多体育内在原理、体育规律、运动伤害事故的防范及救护、规则裁判等知识,认为居家隔离时期能够得到教师的指导,有效地参与体育活动,为学生参加自我锻炼打下基础,强身健体,增强身体免疫力。

(3)学生的年龄、性别、在线学习经验等对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关联度不高,而在线体育教学课堂氛围、师生沟通顺畅及师生交流更加便捷等变量与学生学习满意度高度相关,当前者程度增大时,学生对线上体育课程的学习满意度会随之增加。学生从线上体育课程教学中获得丰富的知识,重构了对体育的认知,理解体育内涵及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改变传统的体育观念,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4)学生认为建构的线上体育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准备充足,课堂授课手段多样,有着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师生之间能够在虚拟的课堂环境中实现顺畅沟通,师生的网络交流比线下更加便捷,交流的频次增加,学生对线上体育课程体系的学习满意度高,线上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4.2 建议

(1)线上体育课程体系建构应在保证学生身体活动的基础上,增加学校体育内涵教育,提高学生体育教育的认知,使体育回归育人与健体融合的教育本质,提升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教学效果。

(2)线上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交流、沟通、引导及课堂管控等方面要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体育知识,从思想上转变体育观念,树立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价值观,主动接受体育、参与体育,从而享受到体育的乐趣,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学习满意度。。

(3)特殊时期可在我国高校中推广以体育理论教学为主、运动技能学习为辅、强化身体素质练习为基础的“一体两翼三基本”的线上体育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