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华及其《青草堂集》

2021-01-07 16:11周景宝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赵国青草

周景宝

冀东文史研究

赵国华及其《青草堂集》

周景宝

(北京市市政工程管理处 第一管理所,北京 100039)

丰润赵国华自幼失怙,在母亲教养下长成。咸丰八年举人,同治二年进士。赵国华才华横溢,天资聪颖,尤以古文辞享盛名,时有“南桐城,北丰润”之称。所撰《青草堂集》五十一卷,体裁多样,内容广泛,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赵国华;生平;《青草堂集》

晚清以降,国门初开,天灾人祸,接踵而来。大清帝国元气大伤,更因政治体制落后,人才枯竭,吏治腐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时势的衰变。由于科举制度尚在延续,直隶省文化的发展,仍在因循旧制,顺着传统的模式延伸。各府、州、县的学子们为步入仕途,不得不习八股,背时文,剿袭庸滥,流弊日深。已经获得“出身”的文人学者,切磋学术,交流文化,也延续着经、史、子、集的撰述。

畿东的部分饱学之士,如山海卫李集凤,丰润张佩纶、赵国华,乐亭史梦兰,迁安高继珩、马瑟臣等人,陆续撰写了一批很有影响的著作,且有部分著述相继出版,如丰润张氏涧于草堂刊行的《涧于集》《涧于日记》,乐亭史氏自家刊行的“止园丛书”30余种,赵国华个人也刊行了他的《青草堂集》《青草堂二集》《青草堂三集》《青草堂补集》。

嘉道时期,文坛上影响最大的桐城派屡受攻击,趋于衰落。咸同时期,曾国藩大力提倡合义理、考据、词章为一体的桐城派文学,使之再获发展空间。光宣时期的桐城派人士,比较著名者多出于吴汝纶与张裕钊的门下。赵国华是古文名家,因其成绩斐然,名重一时,故有“南桐城,北丰润”之称。

对于赵国华的人生经历,今人知之甚少。赵氏4种《草堂文集》,陆续刊于同治十一年至民国十二年,坊间如今已难觅原书。

若干年来,今人与赵国华相关的研究论文亦不多,笔者寡闻,已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刊载邬国义《<申报>第一任主笔蒋其章卒年及其他》一文,其中有部分内容涉及到了赵国华的一幅挽联。唐桂艳在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清代山东刻书史》第四章“清后期(同治至宣统)山东刻书”中,对赵国华的著述情况有简短介绍。2016年,《清代山东刻书史》由齐鲁书社出版。《山东图书馆学刊》2018年第3期刊载唐桂艳《丰润赵国华山东刻书考述及其意义探析》,是一篇研究赵国华的专文,主要介绍赵在山东为官时的刻书经历。

赵国华的史事,在《青草堂补集》卷七《赵国华自订年谱》(下文称《自订年谱》)与附录《菁衫府君行述》(下文称《行述》)里,叙述甚祥。其《自订年谱》系一手资料,纪事可信;《行述》为其子恩澎、恩浵所作,虽有溢美之词,仍较可靠。封丘何家琪(1843-1904,字吟秋、天根)客居山东时,与赵国华相交,后二人书信往来,意气相投。赵国华殁后,玉田蒋庆第(1823-1906,字季萼、杏坡、箸生)为作《资政大夫山东候补道赵君墓志铭》,何亦为作《丰润赵菁衫墓表》。晚清、民国后出的几种赵国华传记,以及地方志中的人物条目,还有今人编纂新方志中的人物传和几种工具书的文字内容,所据材料均源于上述几种原始资料,本文不赘。

署名“徐世昌撰”的《大清畿辅先哲传》第二十六卷“文学传八”之中,收录了《赵国华(郝植恭)》的传记。近人闵尔昌所编纂《碑传集补》卷一九内,亦收入《赵国华传(附郝植恭传)》,二文相同署名徐世昌。众所周知,此实皆为王树枏所撰,经核实二文相同。

有鉴于此,笔者不揣冒昧,依据赵国华《自订年谱》所录,并参照《行述》《资政大夫山东候补道赵君墓志铭》《丰润赵菁衫墓表》(按:引用刊本资料,标点均为笔者所加)及其他史料,对赵国华生平作一梳理。文中错误之处,祈望专家学者指正。又,为篇幅计,拙文引用《自订年谱》时,仅加引号以示区别,不再注明出处,敬请谅解。

赵国华,字菁衫,生于清道光十八年六月二十八日(1838年8月17日),直隶遵化州丰润县南乡大王庄人。赵氏先为河间府任邱县人,至明代中叶,先祖赵英携家迁徙至丰润占籍,繁衍生息,枝丰叶茂,积德行善,诗书传家。现据《自订年谱》与《青草堂三集》卷六《大父赠荣禄公墓表》所载内容,试列赵氏十一世系如下:

赵英→赵雨→赵甫进→赵允元→赵邦勋→赵之魁→赵槤→赵可方→赵依中→赵壎→赵大任赵大椿

赵国华降生时,父亲赵大椿正值病危,10日后便撒手人寰,年仅28岁。时曾祖父赵依中和祖父赵壎尚在,惟伯父赵大任早逝。母亲李氏痛不欲生,欲寻绝路。幸邻居老妪及时相救,方免于难。国华时有一兄(赵国兰,字宇香)5岁,一姊3岁。近半年后,国华与大姊皆染痘疮,大姊不幸夭亡,国华则度过一劫。

道光二十一年,李氏开始教4岁的国华识字,“家有《柏庐家训》,吾母挂壁上,晨醒从枕上授之,又授以唐诗五言绝句若干首。”“大母教识字授唐人诗,一过辄成诵,乡里间有神童之目。”[1]2“吾曾祖见而喜曰:儿能识字矣。即以手所持四书文指认。余见文旁有乙,问为何?曾祖曰:不是字,是文章截断耳。余曰:是文章即有截断耶?曾祖大奇之。”

国华的曾祖父赵依中,“字履亨(按:《自订年谱》《行述》《遵化诗存》中皆作“理庵”),大王庄人。性仁厚,读书多心得。乾隆乙卯,弱冠领乡荐,授昌黎司训,旋改正定,历署无极、南皮、高邑、束鹿等县儒学印务,所在不愧经师。内擢中书科中书,年老告归。子孙以读书世其家”[2]247。

两年后,在国华叔祖父家私塾教书的蒋庆第得中举人。“玉田蒋箸生庆第丈长余十五年。十六岁入泮,二十一岁登科,以进士为令山东,所遭皆同。有治声,章邱民生祀之。”[3]3国华的祖父赵壎,此刻见到蒋庆第成为孝廉,触景生情,“太息曰:吾孙大能似蒋七,恐吾不及见耳”。赵壎字友昆,是庠生。“诰赠中议大夫赵壎,以孙国华贵。”[2]171

道光二十四年,祖姑之子、玉田举人张情田先生到家来坐,唤来国华,“持《大学》,余背诵讫。余曰:我亦提表伯一句。先生曰:可。余言‘诗云’二字。先生莞然无以应,曰:此孩心思过人”。

翌年二月,国华外出接受丰润布衣宋灿塾师的教育。两年后宋先生病归,改从祖姑之孙、玉田廪生张春台。这一年,赵国华已经10岁了。是年仲春,曾祖父赵依中去世。

张春台在赵家执教近3年,又应顺天己酉科乡试。赵家只得聘请枣强增生申德清。“师徒步而来,一无箱箧。而文字捷赡,皆腹笥也。”申先生虽然身无寸铁,却胸有丘壑,在赵家做了2年西宾。申先生离开后,又聘请玉田廪生张秋浦先生。咸丰二年(1852)十月,国华“赴县应童子岁试”,时年15岁。

从16岁开始,赵国华又师从张情田先生。“五月赴遵化州试。十月赴永平府院试,入县学二十三名。”“余隶丰润,于明属蓟。国初属顺天,后改属遵化。遵化无学使者馆,惟试则就郡永平。”[4]

咸丰四年正月,祖父赵壎卒。“六月赴永平府录科,……取二等第四十名”。咸丰七年“二月赴永平府岁试,取经古第一名,岁试生员一等第一名”。赵国华的试卷得到学使李清凤的青睐,随即补为廪生。咸丰八年,“二月赴永平府录科,取经古第一名,科试生员一等第六名”。七月二十四日,同张春台赴都参加乡试。九月中式戊午科第四十六名举人。“余举业始终张情田师、哲嗣春台师,先授诸经,一门教导,迄于成立。”[5]9

咸丰九年二月,赵国华进京,至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参加复试,取三等。乡试复试制度,始于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科,至嘉庆四年(1799)乡、会试复试遂著为令。“道光二十三年定制各省举人一体至京复试,非经复试不许会试,以事延误于下三科补行。……复试期在会试前二月十五日,照例于北京贡院内考试。亦间有于正大光明殿、保和殿者,其或道远不及者于二月杪补复一次。……取在一、二、三等者,准其会试,不易原来之名次,四等者罚停会试一科或二科,不列等者黜革察究。”[6]

翌年二月,赵国华赴都,首应庚申恩科会试不第。同治元年(1862)二月进京,参加壬戌科会试不第。

同治二年二月下旬,应癸亥恩科会试,赵国华得中六十二名贡士,复试取列三等五十六名,殿试三甲第九十七名,朝考三等八十七名。就这样,赵国华先后师从宋灿、张春台、申德清、张秋浦、张情田等。8岁“读《四书》全带朱注”;9岁“读《孝经》《诗经》《书经》”;10岁“读《易经》《礼记》《周礼》”;11岁“读《仪礼》《春秋左氏传》”;12岁“读《春秋左氏传》,摘读《公羊》《谷梁》二传。冬,兼读选本《史》《汉》。……至道南书舍两月,始读八股文”;13岁“读六朝文,始为赋”。就这样,从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朝考,赵国华一步一个脚印,历经了科举考试的全部过程,迈出了走向仕途的第一步。

康熙三年(1664)议准,三甲进士授知县。雍正八年(1730)规定:“今科外用进士,着就伊等本籍邻近地方,掣签派往,交与各该督抚,分派藩臬衙门,令其学习。伊等中式之后,原须候选数年,始能得官。今着学习三年,委署试用一年,约计四年以后,题补授职。”[7]

因会试名次比较靠后,赵国华无缘京官,五月“奉上谕以知县即用”,吏部签掣山东。九月初,买舟赴鲁,时有从兄巨初同往。下旬至省,赁宅居住。“弱冠后通籍,以县尹待补济南”[5]7,需次山东。

同治三年,赵国华开始了“学习吏治”的过程,“历城邀入局帮审案件”,“两司会委编查信字约保甲”,“臬委赴长清催驿站”,“入闱派充至公堂受卷官”,“藩委催兖州府属钱粮附泰安、东阿两县”,“臬委赴范县查案”;同治四年经“臬委赴兖、沂、曹催驿站”,“济南府委赴长清问案”。

这年的十一月初一日,“臬委赴长清、肥城密查黄崖山张积中一案,系潍县王小花供黄崖习邪教,委孙禧先往,余不知也。初六、七日,余微服鹿车,走乱山中,随地访查,黄崖无异状”。先是,太谷学派学者张积中(江苏仪征人),因江北大营骚扰,携眷北上,往山东黄崖山中讲学授徒,从者众多。至咸丰十一年,入山避难者有数十百家(一说8 000余家),张积中命其徒购买武器,修筑山寨,引起了朝廷的怀疑。同治五年,山东巡抚阎敬铭命张积中到济南投案对质,遭张拒绝。阎敬铭遂派清兵万余围攻山寨。寨被攻破后,寨中人全部死难。“次年冬,大兵剿之,无噍类矣。”

《自订年谱》中,虽然没有多余的文字记述张积中一案。但这次远近闻名的惨案,一定会给曾经亲临黄崖山查案的赵国华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治五年,“藩委代理金乡县知县”,“赴东昌府徐丈蔚轩之邀,阅府试卷”,“在试院接藩委署莘县”。

赵国华真抓实干,竭力尽心,讯谳明敏,政声蔚然,得到上司赏识,量才适用,加以提拔。“大府锐意求治,善令所为,而虑弗尽其长,将任之繁剧以益徵其治效。”[8]673

同治六年“在部捐加二级”;同治七年“奉上谕赏加同知衔”;同治八年“奉藩委代理德州知州”,“府委兼理边临镇州判”,“奉牌代行督粮道事,在部捐加二级”;同治九年“奉抚札委赴聊城挑修运河”,“充庚午科并补行丁卯科山东乡试同考官”,“奉藩委赴禹城放振”;同治十年“奉委赴首府谳局审案”,“奉委署乐安县知县”,“酌补曹州府郓城县知县”。

清初,入主中原的政权尚不稳固,顺治、康熙两朝吏治较为清明廉洁。雍正年间,厉行苛猛之政,朝廷的吏治官风尚可。至乾隆时期承平日久,社会经济得到重大发展,国家的财富充盈,而各级官员贪图享乐,骄奢因循,腐败盛行。经过嘉庆、道光两朝,几有无官不贪之势。此后几朝,腐败的吏治已经达到顶点,上上下下,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积重难返,绝非几道谕旨,或几个代表人物所能改变的。

经过多年寒窗苦读,科场鏖战,文人士子们或有幸金榜题名、登第为官。但当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那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顿时化为泡影。从中央到地方,宦海生涯诡谲莫测,各衙门之间也是互相推诿,消弭事端。此时的赵国华耳闻目睹,感到官场险恶,前途渺茫,遂萌生去意,便设法脱身。“赵子深谙吏治者也。今夫虱虮之吮血肉、廯疥之附皮肤,其困吾身也小,而自朝至暮,不得适焉。”[8]673

清制,官员在一个省任职一般要试俸三年,若任职期间表现优异,可以升迁或调往其它地方。也可以通过捐纳方式离开原省或原职。于是,赵国华在同治十一年(1872)七月“在东省甘捐局捐升京府治中并捐离知县任”。内转京曹,吏部虽有此例,难度甚大,“援例晋京秩以去,盖非以为荣,而非是途则无以去也”[8]673。

治中,官名,正五品。“顺天府所属,顺治元年(1644)设,初为三员,六年,省二员,留一员,遂为定制。奉天府所属一员,康熙二年(1663)设,光绪二年(1876)省。执掌佐府尹、府丞掌府事,纪纲众务,兼乡会试场务。”[9]

对于上司的挽留,赵国华在《上丁宫保书》中坦言:“国华自置身为县以来,此心之桎梏于所不欲之事者,常益累累。梓县一盗案,德州一连劫盗案,梓县之地丁则焦心于民,乐安之水利则哓舌于邻,而其余之事与心违者,无日不有。诚皆所谓彼虽不言,我能无愧于心者也。”[10]1-2

回到济南后,时漕运总督文彬,曾聘请赵国华为西宾。“满洲文质夫彬官漕帅,余谢官时,招游淮上,公子四人皆命师事余。”[11]4-5至十二月中旬返里。

同治十二年“恭逢穆宗亲政恩诏加一级”。二月离家至济南。三月至清江,下榻节署西斋。“六月赴部投咨开缺就选治中。”同治十三年,文彬署山东巡抚后,曾调其“办江北全军文案处东省文案处”。文彬回任不久,赵国华再回丰润。“赵子年虽少,其于吏事固老医也,宜其知难而退矣。”[8]674

光绪元年(1875)秋,赵国华家居期间,结交本地文士。并利用二年多的时间,个人筹资在丰润新军屯建立了“心香书院”。

经过几年的等待,“捐离”之事有了端倪。光绪四年二月赴都,“三月以回避顺天治中坐选奉天治中。新章裁奉天缺,对品在滇捐局改归同知,指分山东”。因奉天府所设“治中”官职,此时已经裁撤,即改为同品秩的“同知”,仍分山东。

历史总是喜欢和人们开玩笑。本打算通过外捐局离开山东,谁知几番周折,转了一个圈子,又回到起点。“四月初十日经钦派王大臣验放,奏请发往,奉旨依议钦此!”事已至此,再无斡旋的余地。笔者认为,在“捐离”过程中,或有暗箱操作的可能。

赵国华收拾行装,重归济南。是年六月到省,“因前办清淮振案,奉文漕院彬奏保,俟得缺后以知府用,先换顶戴。奉旨著照所请奖励”。

光绪五年,“同知试用一年期满,……留省”,“奉藩委办旧案交代年款局兼军需报销局”,“咨调总办文案处”;光绪六年“札委襄办文案处,历委乙亥制科孝廉方正监试”,“委署济南府粮捕水利通判,仍留营务处”,“回省带印即营务处任事”;光绪七年“札委仍接办营务处兼理文案处”“监兑漕务”;光绪八年“奉抚委考试地方盐务各官监试”,“充壬午科乡试同考官”,“奉任抚院札委办理工振总局挑工合龙,随摺请奖。……奉上谕著免补本班,以知府用”;光绪九年“奉任抚院委办南运总局提调,仍兼营务处”,“仍接办南运总局,总司文案一切事宜”,“会委会办振抚总局并提调河工总局”。十二月保归期满,奏请留省。

清廷的官职本有定限,捐纳制度却使仕途人满为患,僧多粥少。于是,署理现象应运而生。委署系由督抚调剂,派委署理,时间不长,并非实授。

光绪十一年“委署沂州府知府兼办沂州营务处”,“奉委乙酉本科乡试内监试”;光绪十二年“奏奖三品顶戴,经部议加一级”,“奏请免补本班,以道员用”,“札委总理文案,复札委督办南运总局”,“复奉奏派河套圈堵口事宜”“奉上谕著赏加盐运使衔”。

为了整饬吏治,赏罚分明,清廷在惩处一些贪官污吏之外,还对某些循良之吏优叙擢升,或提升一级,或尽先候补,以示劝惩。赵国华操守廉峻,治事缜密,勤政爱民,政绩显著,“又精识绝人,熟于古今治乱,典章因革,文献盛衰,词章得失之故”[12]。“三任地方无亏空钱粮,无上控词讼,无律例私罪”[10]1,屡次得到上司请奖。光绪十三年闰四月,赵国华保归道员期满,被奏请留省。

清制,京官五品以下,外官四品以下,在授官、京察、大计、保举、升调、俸满时,均须朝见皇帝,由皇帝当面鉴定升降去留。文官由吏部引见。

光绪十四年二月,赵国华请咨赴部抵京,寓遵化试馆。三月,养心殿引见,“即日奉旨保举山东补用道赵国华,著照例用”。在部领照后,回丰润逗留20余日,再回山东,“迭奉札委会办营务处,充戊子科文闱监试道”,“奏署济东泰武临道兼文闱提调”,“复奉委兼总营务处,复因连年河工抢险,奉张抚院奏请赏加二品顶戴”。

赵国华如同一台上足了发条的机器,满负荷运转。光绪十五年,经部核准请加二品顶戴,并赏戴花翎。“充己丑恩科文闱监试道”;光绪十六年“札委提调通志局一切事宜”,“札委总办全省书局”;光绪十七年“奏委署理山东按察使”,“奉上谕按察使赵国华著交部从优议叙,钦此。嗣奉部咨加一级,记录三次”,“奉硃批交军机处存记”;光绪十八年“奏委署理山东盐运使”,“奉委督办北运总局”,“奉委会办防河各营营务处。因在臬司任内总办机器局出力,奉福抚院奏奖经部议加一级”,“仍总办南运局”;光绪十九年“委通志局监修”。

自同治三年至光绪二十年间,赵国华先后在山东“以即用知县署莘县、德州、乐安;以候补同知署济南府通判;以候补知府署沂州府;以候补道署济东泰武临道、山东按察使、盐运使。莘、乐安逾年,余皆不久。而薛漕督允升调办文案,抚院周公恒祺委襄营务,历任公道镕、陈公士杰、张公曜、福公润营务,皆倚君。又兼工振、南运、通志各局,前后领二十余事。加盐运使衔,二品顶戴,赏戴花翎,其为道府两奉旨交军机处存记”[8]716。

清廷的许多大员,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在客观上只得依赖“调办文案”人等。“国华才思明决,操守廉峻,巡抚丁宝桢、周恒祺、任道镕、陈士杰、张曜、福润皆延居幕府,垂二十年,笺奏军咨,巨章多出其手,无一语外洩。”[13]860“丁中丞称其廉静朴实,趋向颇正;周中丞称其品端才裕,学问优长;任中丞称其决狱治事,奉若神明;陈中丞称其廉隅朴实,才具敏决;张中丞称其学粹品端,才长心细;福中丞称其品端志洁,为守兼优。历历载在政牍。”[1]4-5

长期的伏案写作,全神贯注,致使赵国华心肺功能不佳。光绪四年正月,赵国华大病一场,“初八日夜,气短,几不能接。惟巨初兄在侧扶起,口不能言,亦不敢心伤”。半个多月后始愈。平日身体有恙,亦照常奔波,“舌生瘤三载,任事如故”[14]39。故此积疾成疴。

光绪二十年,“八月以疾请假归里。李抚院秉衡予以通志局采访札。九月初五日启程,十五日抵家”。“九月忽患舌根肿起,或谓心劳火郁,以食饮言语未觉艰,犹力疾趋公。大母有问,宽言以解。乃岁久医弗效。府君思乡切,留吾母暨不孝恩浵侍□大母,请假北行。世父来视,中途相左。比大母、世父先后归,而府君已没于里。”[1]7

国华自幼失怙,母子情深。“余早孤,六、七岁时犹不去母氏衪衽间。终旦至夕,惟母子絮絮语乡县绪事。”[10]15至济南的第二年,就接母亲李氏与妻小来泉城赁居。接任知县后,全家又迁至衙署,不曾分离。这次先行返乡,不料疾病突发,遽卒于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四日(1894年11月1日)。待李氏及国兰等人回家,已不及诀别。天下人痛心之事,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太夫人八十余犹健,可悲也!”[8]717

一个月之后,同乡张佩纶(1848-1903,字幼樵、绳庵、蒉斋)得知噩耗,即致书赵国兰,表示慰问:“十一月十一日:晚,荩臣来辞,赴小栈。写菁衫挽联,云:滏水集长留,试从里社论诗,远与拙轩堪并驾;秣陵书未答,欲向墓门悬剑,愧非季子负平生。并作宇香书,唁之。”[15]

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一日,赵国华灵柩葬于“黄冈先兆之次”[8]716,由蒋庆第撰写、张百熙书丹、盛昱篆盖的《墓志铭》,亦同时埋入地下。据地方学者记述,“黄土岗赵家墓地南距大王庄村3华里,北距小郑庄村1华里。岸柳葱茏,水波潋滟的黑龙河在大王庄村与墓地之间向西流淌。墓地北、东、西三面地势平坦开阔。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墓地内虽然只有坟茔五、六座,但因周围的环境和墓地内几株高大的柳树和杜梨树所荫蔽,亦有非凡的肃穆幽静之气。赵国华的墓很高大,内为砖室,外覆封土,十分壮观。由于赵国华地位高、名气大,墓地多次被盗掘。到1967年,小郑庄村‘红卫兵’挖掘时,除了山东巡抚张耀[曜]赠送的冷木棺椁外,已经别无珍物,只在墓前发现墓志铭一盒,运回小郑庄村以后砌垒在生产队饲养处的墙壁中。1984年,生产队解体拆饲养处时,小郑庄村村民郑全召将这一盒墓志铭买下,砌在自家猪圈墙内,至今保存完好”[16]。

赵国华胸怀经世济民之抱负,怎奈时运不济,壮志难酬,“府君历仕三十年,而仍不免赍志以没也。夙性精勤,日有所记。今年六月,自以疾不可为,置一册,题曰《阅躬恤后》。其首曰:‘死何足悲?有足悲者,志不成名不立耳。’盖府君之志在勋业跂古人,而不徒以文章显。自州县至监司皆署任未久,虽非卑位,犹是俯仰随人,不获尽抒所抱,是以悲耳”[1]1。

诗古文辞之外,赵国华精于诗钟,书法出众,“尤善隶事,下字必有成处”[8]716。公务之余,免不得要“挥毫落纸如云烟”。只是这些墨宝,不知有无作品传世。

为了拓宽家乡读书人的视野,自光绪九年起,赵国华连续四次向遵化直隶州以及玉田、丰润二县有关机构,捐送癸未科、丙戌科、己丑科、壬辰科会试卷,价值近150两银。

史料中关于赵国华相貌的记载,是长身玉立,风度翩翩。“菁衫颀身,有风度。”[14]39此外,尚有“菁衫貌清癯,欣然而长,左目翳废。……又于元日春帖自集《易林》署门云:‘进士为官,折腰不媚。贵人有疾,左目无瞳。’其自喜如此”[17]之语流传。翻检《青草堂补集》卷五“联语上”中,赵国华集有《焦氏易林》联语多条,其中确有“进士为官,折腰不媚;贵人有疾,右目无瞳”[3]9一联。

柴小梵(1893-1936,名萼、紫芳)文名远播,为时所重,动辄千言,不可节制。惟赵国华去世之际,柴氏仅是1岁幼儿,二人没有机缘见面。笔者核查原刻本后,方知不是“左目”。既然左右都分不清楚,怎可作为信史?《梵天庐从庐》搜奇掠异,光怪陆离,只能是小说家言。

无独有偶。光明网2018年5月12日17时53分(来源:《北京晚报》)曾刊出顾臻《世情武侠赵焕亭》一文,也提到了赵国华的联语:“赵自署的集句门联很有趣:‘进士为官,折腰不媚;贵人有疾,在目无瞳。’(赵的左眼看不见)赵焕亭和他的二哥、三哥则同样因通家之好的关系,又拜赵菁衫为师,学诗和古文。”该文中的联语,虽然没有“左”“右”之分,却仍得出了“赵的左眼看不见”的结论。

赵国华娶妻吕氏,后纳王氏、黎氏,生有五子:永寿、萱同、定(恩浵)、豹(恩澎)、六曜,惜有三子夭折,仅余恩浵、恩澎;九女:瓦、琴、开、远、琯、翘、栩、柔、雍,其中有六女夭折,余下三女,赵国华去世时,琯已婚,翘、柔待字闺中。

赵恩浵,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科第二百二十八名举人。国子监学正改典簿,曾官山东东昌府高唐州知州。

赵国华的著述情况,在《光绪丰润县志》卷之五内已有记载:“著有《青草堂初集》《二集》二十六卷、《四书文》一卷、《试帖诗》二卷、《江窗山水记》一卷,《古文检》二卷、《明湖四客词钞》四卷。”[2]177今人柯愈春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中,亦有专条:“所撰《青草堂集》五十一卷,内初集十二卷、二集十六卷、三集十六卷、补集七卷,同治十一年至光绪二十一年济南刻,山东省图书馆藏。首都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本无补集。又有民国十二年修补同光间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藏。集中诗文词杂编。别本《青草堂文约钞》二卷,光绪年间刻,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又《青草堂遗稿》一卷,稿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18]

光绪十四年(1888),由丰润孙赞元编辑的《遵化诗存》刊行,篇首有赵国华所作一篇序文,正文收录了赵23首诗、4首词。光绪十七年《丰润县志》文苑卷,亦选入赵国华6首诗和《心香书院议》(院在新军屯)一文。

《青草堂集》初、二、三集,是分为三次陆续刻成的。同治十一年冬,赵国华自订的《青草堂集》十二卷,在山东济南刻板印行;光绪八年(1882)夏,自订《青草堂二集》十六卷,梓于济南;10年之后的冬日,自订《青草堂三集》十六卷,仍在济南刊行。赵国华殁后的次年,即光绪二十一年(1895)五月,蒋庆第之子蒋式瑆(1866-?,字性甫)蒐集其部分遗文,又请赵国兰将《自订年谱》作了数条补充,分别缀入相应年代之下。旋将《自订年谱》《行述》附后,编成《青草堂补集》七卷。“丰润赵国华刻印了四部书,其中三部是自己的集子:《青草堂集》一集十二卷,《青草堂集》二集十六卷,《青草堂集》三集十六卷。另有一部是流寓山东的文人的词集:《明湖四客词钞》。其子赵思[恩]浵,也在山东为官,其父去世时,他任高唐知州,刻印了《青草堂补集》。”[19]

4种《青草堂集》“印行年久,投赠既多,庋存已罄,朋好见索,辄无以应。版藏于家,亦时以朽蠹为惧”[1]9,于是,赵国华的两个侄子赵恩滮、赵恩涵,于民国12年(1923)秋重刊,漫漶、讹误之处作了校正,并有所增补,再次发行。

《青草堂集》(计五十一卷)问世后,一时好评如潮。试举几例:

(1)“赵菁衫观察经济、文章溢名山左。《青草堂集》直抒胸臆,无美不备,单地山相国曾称为数十年来仅见之手笔。”[20]

(2)“赵国华,字菁衫,丰润人。弱冠,以辞赋帖括受知于学史李清风,三擢冠军。……其少即究心古作者,一以韩愈、归有光、方苞为鹄,深洞奥筊,而耻为貌肖,顾不喜有宋诸家,谓平易易开沿袭之渐。其为文独造幽秀,不使一言失累黍,不知者或误谓孙樵、刘蜕之流,则向所不屑也。诗郁曲深邈,发源玉谿生,玉谿长近体,而国华七古独胜,结字捶响,鉴訇陆离。尤善隶事,读者骤不得其故,久乃研说,玩味不尽。骈偶、公牍、诗余之类,皆自辟新境,每一篇出,见者以为非国华莫能为。”[13]860-861

(3)(赵国华)“尤以古文学出名。有‘南桐城,北丰润’之称。著有《青草堂集》十四卷。内容有古文、诗、词、赋、骈体文等。著作问世后,当时名人学者给予了极高评价。桐城派学者的吴汝纶(字挚甫)自恃才高,对北方文人根本不放在眼里,当他读了《青草堂集》后佩服得五体投地,称赞说:‘大集气势纵横,自周秦以来至近代名家,盖无所不学,……诗尤出入唐、宋诸作者,而湛渐于杜公,诸体并善,而七言尤为豪健,此海内奇作。’光绪帝的老师翁同和读后也说:‘前读大集,饮味无穷,海内词流,罕与伦比。’”[21]

恩浵、恩澎在《行述》中,对其父的著书、古文成就,亦有记述:“其古文则遵义黎莼斋选入《续古文辞类纂》。国朝二百年来直隶只登府君一人,不能不惜其隘已。其诗之载入《遵化诗存》者,故相单文端公叹为数十年来仅见之手笔。蜀中王也樵见题壁作,辑之《诗缘》中。桐城吴挚甫、遵义黎莼斋皆以相知闻,晚年书问订交。”[1]7

不料,上引文中“其古文则遵义黎莼斋选入《续古文辞类纂》。国朝二百年来直隶只登府君一人”之句,竟引起异议。

张舜徽(1911-1992),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生前曾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张舜徽先生一生勤奋治学,博涉四部,在传统学术的诸多领域,造诣精深,留下大量论著。所著《清人文集别录》中,对赵国华4种《青草堂集》,亦有评骘:“国华于学问之事,未曾问津,文辞亦平庸,而高自标置。编是集时,有所谓著书,有所谓古文,以及诗赋、骈文、诗余等名类。综其所作,古今体诗为最多,古文次之,骈文、赋、诗余又次之。而所谓著者,特首卷所录十七短篇耳。此十七篇,率取二字为题。盖以立意为宗,欲自附于诸子之列。如所标为质、独立、先至、危具、吾一诸目,题旨既甚费解,持论亦多晦塞,虚无惝恍,不知所云。乃思自成一子,殊苦于不自知。且专目此类为著书,自来亦无斯例。可谓敢于标奇立异,自我作古矣。所谓古文,亦以短篇为多。知其学既不优,才气亦弱。《补集》卷二为《笔记》,大氐皆论诗文之语,悉文士之常谈,无甚精意。国华虽欲藉诗文自见,亦非真能以此名世者。”

针对赵氏兄弟《行述》中所言,张舜徽先生指出:“是集末附载其子恩浵所撰《行述》,称国华所为古文,遵义黎庶昌曾选入《续古文辞类纂》,有清二百余年中,直隶一省,只录此一家云云。不知黎氏何所取于其文也。”[22]显然张舜徽先生认为赵国华文并无足取。

常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黎庶昌选《续古文辞类纂》,成书于光绪十五年(1889),共28卷,分上、中、下3编,收文449篇。对黎选《续古文辞类纂》,当年的大学者刘声木即有微词:“遵义黎莼斋观察庶昌,编辑《续古文辞类纂》廿八卷,金陵书局刊本。中分三编,上编选经子,中编选四史、《新五代史》、《通鉴》,下编选国朝人古文。只有下编,可谓之续,上中二编,则当云补。一概言续,未免自相混淆,于例不顺。其编辑本意,实以曾文正公《经史百家杂钞》为蓝本而损益之,不知何以以《续古文辞类纂》命名,颇违姚郎中当日编辑本意。”[23]

梳理历史事件,臧否历史人物,阐释历史典籍,应该严肃、客观、公正。对所述“直隶只登府君一人”云云,张舜徽先生在其著作中认为是出自“其子恩浵所撰《行述》”。其实《行述》作于赵国华去世之后,而早在光绪十二年,赵国华本人在为挽丁宝桢所撰联语中,率先提到:“霖雨起黔阳,东周青兖,西极荆梁,放怀中外之间,剩有奇情淩瀚海;大星聚天上,左揖林胡,右招曾左,以安社稷为悦,依然灵气耿层霄。挽平辽丁文诚公,事迹具余所撰墓志。遵义黎莼斋庶昌选入《续古文词类纂》。王益吾亦有续选,无直隶人,黎选只余一人。呜呼!公之传,不必托余,乃余之文,必托于公则亦愧已。(丙戌)。”[11]9据了解,张先生曾经阅读过清人文集1 100多部,在撰述时或许未见此则联语。

冯尔康教授在《清史史料学》中,提到了《清人文集别录》:“如果说这部书有什么不足的话,就是对每一部文集的内容,概述得欠缺了一些,虽然作者说他志不在此,然而要使读者了解一部文集,不通过它的内容也是很难说得清楚的。”[24]

据初步统计,《青草堂集》十二卷有“著书”1卷,收入17篇;“古文”2卷,收入25篇;“赋”1卷,收入7篇;“骈文”1卷,收入8篇;“诗”6卷,收入343首;“诗余”1卷,收入32首。《青草堂二集》十六卷包括“古文”6卷,收入77篇;“赋”1卷,收入4篇;“骈文”1卷,收入17篇;“诗”6卷,收入301首;“诗余”1卷,收入19首;“杂著”1卷,收入9篇。《青草堂三集》十六卷有“古文”6卷,收入54篇(其中1篇系“杂题十则”);“赋”1卷,收入3篇;“骈文”2卷,收入28篇;“诗”6卷,收入136首;“诗余”1卷,收入8首。《青草堂集》是自订稿,也是作者个人经理刊行的。“赵国华所刻……皆为诗文词,主要是自己的著述,且每隔十年刻一集,比较有规律,说明其一直不间断地进行创作。”[25]《青草堂补集》七卷,卷一含“古文”3篇,“诗”6首;卷二“笔记”1卷,65则;卷三、四是“公牍”2卷,27篇;卷五、六是“联语”2卷;卷七《自订年谱》,后附《行述》。

可以看出,《青草堂集》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包括社会经济、地方吏治、官职变迁、士绅家庭、文人群体、书院教育、社会风俗、地方名胜以及京都宫殿、会馆的描述等等,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能够读到《青草堂集》,确是一种缘分。近年,已有学者从赵国华《青草堂补集》中,考证出《申报》第一任主笔蒋其章的生卒年份,纠正了前人的一些谬误。《青草堂集》对于探讨晚清冀东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小结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溥仪逊位,标志着帝制时代的终结。清朝距离我们的时代仅一百多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清代人物的传奇故事,也易于被人们接受并认可。充满荧屏的清宫戏剧,百演不衰,就是一个明证。

在长期的宦海生涯中,赵国华笔耕不辍,除了4种《青草堂集》外,还辑有《明湖四客词钞》4卷;撰有《试帖诗》1卷,《古文检》2卷,《女千字文》1卷,《江窗山水记》1卷。《青草堂集》很少被后人钞录,也未再重新整理出版过,是未经开垦的文化沃土,也是冀东珍贵的文学遗产。《青草堂集》记录了赵国华一生的所见所闻,具有文学和历史的双重价值。《大清畿辅先哲传》将赵国华列入文学家的行列,比较适宜。赵国华鞠躬尽瘁,为官清廉,更准确地说,他是一名学者型的官员。

[1] 赵国华.青草堂补集:行述[M].济南:[出版者不详],1923.

[2] 刘天昌,校.光绪丰润县志[M].点校本.唐山:丰润区文广新局,2015.

[3] 赵国华.青草堂补集:卷五[M].济南:[出版者不详],1923.

[4] 赵国华.青草堂集:卷三[M].济南:[出版者不详],1923:16.

[5] 赵国华.青草堂集:卷六[M].济南:[出版者不详],1923.

[6] 商承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M].商志醰,校.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120.

[7] 李世愉.清代科举制度考辩:续[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2012:162.

[8] 蒋庆第.友竹草堂文集[C]//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六九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9] 吕宗力.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M].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589.

[10] 赵国华.青草堂二集:卷六[M].济南:[出版者不详],1923.

[11] 赵国华.青草堂补集:卷六[M].济南:[出版者不详],1923.

[12] 闵尔昌.碑传集补:卷一九[M]//钱仪吉,缪荃孙,闵尔昌,等.清代碑传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377.

[13] 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

[14] 何家琪.天根文钞:卷三[M].[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 1906.

[15] 张佩纶.张佩纶日记[M].谢海林,整理.江苏:凤凰出版社, 2015:661.

[16] 河北省唐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唐山碑刻选介:第一辑[C]//唐山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2003:375.

[17] 柴小梵.梵天庐丛录[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409-410.

[18] 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1:1728.

[19] 唐桂艳.清代山东刻书史[D].济南:山东大学,2011:925.

[20] 孙赞元.遵化诗存[M].石向骞,王双,孙春青,校.秦皇岛:燕山大学出版社,2019:235.

[21] 唐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唐山市志:第五卷[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3273.

[22]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527-528.

[23] 刘声木.苌楚斋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M].刘笃龄,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301.

[24] 冯尔康.清史史料学[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3:292.

[25] 唐桂艳.丰润赵国华山东刻书考述及其意义探析[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8(3):35.

Zhao Guohua and his

ZHOU Jing-bao

(The First Management Office, Beijing Municip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Office, Beijing100039, China)

Zhao Guohua, who was born in Fengrun, lost his father when he was young. He grew up under his mother’s upbringing. In the eighth year of Xianfeng, he became a Juren (a successful candidate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in the second year of Tongzhi, he became a Jinshi (a successful candidate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s). Zhao Guohua was talented and intelligent. He was especially famous for his ancient prose, so there was the saying “Wu Rulun is famous in Tongcheng in the South and Zhao Guohua is well-known in Fengrun in the North”. Hishas 51 volumes, which has great academic value because of its various genres and extensive contents.

Zhao Guhua; life experience;

K252

A

1009-9115(2021)01-0001-09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1.001

2020-06-27

2020-12-01

周景宝(1956-),男,北京西城人,研究方向为河北地方史与人物。

(责任编辑、校对:石向骞)

猜你喜欢
赵国青草
把你戴在胸前
青草、老鼠和桃子
《迎新春》系列
希望在肩上
谁偷吃了青草派
7.拆台
青草归来
青草、老鼠和桃子
古法奇观
“没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