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阳台宫道教建筑装饰研究

2021-01-08 17:38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天工 2021年4期
关键词:石柱彩绘道教

王 海 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河南古建筑数量多、分布广,“全省不可移动的文物点达28168处,其中古建筑和纪念建筑物多达近万处”。①杨焕成主编《中国古建筑文化之旅——河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截至2019年10月16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5058处,河南的数量达到420处,位居全国第二②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河南要闻《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河南省新增62处国保单位》。,其中大部分是古建筑、石窟寺、古墓葬和古代文化遗迹。

道教是中国原生本土宗教,道教的宗教精神跟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紧密,在历史上一度非常繁荣,跟佛教并重。道教经历了从民间原始宗教到官方宗教的转变,道教建筑也从最早用于隐居修行的小型石室、草堂,发展到大型的宫观建筑。道教的建筑形式和建筑装饰内容体现出强烈的道教文化特征,本文以济源阳台宫为研究对象,分析道教建筑的装饰发展状况。

一、阳台宫建筑装饰的分布和现状

济源阳台宫是道教建筑群,于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国保单位,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30千米处的王屋山。阳台宫历史悠久,始建于唐代。济源文物局官网公示信息显示:“唐玄宗李隆基崇尚道教,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敕命道教一代宗师司马承桢在王屋山自选形胜,创建宫观。阳台宫落成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李隆基御题匾额‘寥阳殿’,又令御妹玉真公主进山拜师学道。此举震动朝野,道风大盛,王屋山遂成道教名山。”③济源文物网《阳台宫》。阳台宫原有五楼三阁,但在唐末五代经历战乱而损毁。后经宋金元明清历代修缮,现为三进院落,依山势逐渐升高,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大罗三境殿、玉皇阁、长生殿遗址,院内右侧有名医殿和偏殿,左侧偏殿现为王屋山文物保护研究所,院内还有古树数棵——千年娑罗树、龙柏、鸟柏、龙爪柏、伞柏等,古碑刻数通。阳台宫院落的整体布局跟佛教寺院在建筑形式上有相通之处,体现出道教和佛教在建筑理念上的融合。

阳台宫建筑装饰有两类,一类为建筑装饰雕刻,主要是石雕和木雕,分布于大罗三境殿和玉皇阁之上。大罗三境殿在明代正德年间经过大修,玉皇阁为明代万历年间新建,同时以石柱替换大罗三境殿的木柱,大罗三境殿样式为单檐歇山造木构殿堂式建筑,建筑体量河南最大。玉皇阁位于大罗三境殿之后的5米高台上,建筑样式为三檐三层歇山顶楼阁式建筑,高度近20米,为河南最高古楼阁。石雕分布于建筑的石柱上,大罗三境殿有石柱30根,玉皇阁有石柱20根,两座建筑的特色之一就是拥有布满雕刻的石柱,雕刻图案形象生动、技艺精湛,是明代建筑雕刻装饰的精品。木雕主要分布于建筑的木质构件——斗拱、屋檐等处。

阳台宫建筑装饰另一类为彩绘和壁画,按照古建筑雕梁画栋的建造习惯,建筑构件的外观原本应该都会用彩绘进行装饰,但由于时代久远,现在能够看到的彩绘仅存于大罗三境殿的天花板和额枋上,天花板的彩绘保存较为完好,额枋的彩绘已经严重褪色,但额枋和石柱缝隙中残存有明显的颜料和彩绘痕迹,可以想象到当年刚建成的两座建筑是多么富丽堂皇。现存壁画也都在大罗三境殿的墙壁上,但已经毁损严重,漫漶不清,基本无法识别。

二、阳台宫建筑装饰的内容和形式

(一)大罗三境殿的装饰雕刻

大罗三境殿共有石柱30根,高4.25米,宽0.45米,装饰雕刻主要集中在门口4根石柱和殿内8根石柱上面,均用浮雕形式表现。其他18根石柱,或隐于墙壁,或素面无纹。 门口4根石柱分为两组,组成两副独特的石雕对联。最外侧两根石柱上联“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画面表现风雨雷电施法和老农田间劳作的人物形象和场景。下联“三元赐福百善同归”,画面表现一组五位修道之人正在潜心修道的形象。中间两根石柱表现八仙过海的场景,每根石柱雕刻四位神仙,体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寓意。两副对联没有文字,只用装饰图案表达寓意,此种形式独具匠心,较为少见。

在大殿内的8根石柱上装饰有龙凤形象和各种装饰图案,尤其各种游龙的造型,数量多、动态丰富,梁托以龙头造型为装饰,显得美观而又威严。另外,在大殿房檐的四个檐角,各有一个人像木雕作为装饰,人物的五官等细节已经被岁月磨平,这四个木雕人物的身份尚无定论,当地人认为他们是历史上的“四大短人”,指四个被认为是心胸狭窄、善妒恶毒的名人——庞涓、韩信、周瑜、罗成。当然这仅仅是民间传说,不足为信,但是这四个木偶所立的场所是道教的神殿,老百姓对古人品行自有评价,借用道教神殿的威力表达对小人的不耻,也借此教育后人。

(二)大罗三境殿的彩绘和壁画

彩绘和壁画是古建筑重要的装饰手段。大罗三境殿现存彩绘只有大殿正面檐下、殿内石柱上方的额枋彩绘和殿内顶部天花彩绘。外墙额枋彩绘内容为龙形图案,底色由于长时间风吹日晒,已经严重褪色发白,呈浅蓝色,推断原色应为深蓝色,龙身为红色,依然鲜艳,在墙壁转角处,也有花草装饰图案,花叶和底色都褪色为浅蓝色,但黑色线条清晰可见,其原因应该是颜料的防晒性能不同,导致褪色程度不一。

大殿内的天花彩绘同样采用龙形图案。天花板为数块小块绿色方形板块,每块板的中间是圆形龙图案,黑色背景,金色龙身,绿黑金的色彩搭配装饰效果非常强烈,装饰样式跟故宫乾清宫和保和殿的龙形天花彩绘较为接近,但精美程度不如。

大罗三境殿内壁画主要绘于南北两壁,壁画损毁严重,只能看出画面样式为一幅幅单独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在墙上排列,作品之间好像并无逻辑关系。从隐约留存的画面中可以大约看出,人物形象的造型和线条、着色水平并不高,书法水平尚可。推测当时大殿壁画并无统一规划,而是分为多个阶段由多个作者完成。

(三)玉皇阁的装饰雕刻

玉皇阁是歇山式楼阁建筑,装饰雕刻主要集中在殿外四周回廊20根石柱和檐下斗拱上面。石柱浮雕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龙凤、珍禽异兽和世俗故事。斗拱形式为双昂五铺作,耍头和昂嘴分别以龙头和云纹进行雕刻,装饰精美,斗拱的木质构件在清代经过修缮,装饰风格上体现出清代较为柔靡的审美趣味。

阳台宫虽为唐代始建,但现存建筑都属明代,建筑所用的装饰雕刻也经过明清时期修缮,所用内容大多为世俗性题材,纯粹的道教题材数量有限。有关道教的宗教内容只有如八仙过海、三官神仙等道教人物故事,而更多内容都是表现儒家思想、民间传说和吉祥幸福的世俗内容。这说明到明代时期,道教建筑装饰中融合了更多世俗性内容,道教和世俗文化融合程度较高。

三、道教建筑装饰文化分析

道教建筑随着道教的发展经历了一些变化。道教起源于民间巫术和方士,后与老庄思想结合,最终在东汉时期由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正式创立道教,早期道教修行要求远离尘世,因此道教所用的建筑都是一些小型的、简陋的山洞、茅屋、草堂等场所,主要讲究天人合一,建筑几乎没有装饰性内容。魏晋时期道教开始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与儒家思想和佛教相融合,借以完善道教教义,受到统治者欢迎,道教的活动从山林发展到城市中,道教建筑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命名也采用了原本用于宫廷的“宫”“观”,如四川青城山上清宫、山西芮城永乐宫、北京白云观、江西龙虎山正一观等。

到了唐代,由于唐高祖、太宗、高宗、玄宗等几代帝王对道教的力捧,道教盛极一时。元代全真教受到成吉思汗的礼遇,发展也极为昌盛,道教建筑遍布各地。全真道承接魏晋以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在道教教义及修持方面采取“三教圆融”的态度,以“太上老君”为祖,以释家为宗,以夫子为科牌。在经义方面不仅修习道教正统的《道德经》和《清静经》,而且还要修习佛教的《心经》和儒家的《孝经》。在儒、道、释三教融合的数百年间,建筑的形制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原本根据儒家礼制建造的宫、殿、堂、厅、门、阙等儒家官方建筑,被佛教和道教大量采用,成为神圣的佛殿和神堂建筑。佛道宗教的山门、宫殿建筑跟儒家孔庙、书院的建筑相似度极高。

四、小结

阳台宫是河南地区道教建筑的一个代表,它的建筑装饰极具特色。阳台宫不仅具有其他道教建筑少有的遍布精美装饰图案的石柱石雕,还有经过精心雕刻、以龙头和云纹装饰的斗拱木雕。在这些建筑装饰中,大量图案内容都是民间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和吉祥装饰图案。这是道教从魏晋以来跟佛教和儒家相互借鉴吸收、不断融合所形成的结果。

猜你喜欢
石柱彩绘道教
石柱迷宫
漂亮的陶瓷彩绘
北京地区现存元代道教碑刻形制研究现状
蘑菇石柱
道家道教研究
蜀人南迁留遗踪 四川宜宾石柱地遗址
欢迎抢劫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彩绘玻璃
彩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