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装饰的视角探析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2021-01-08 17:38宋光辉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天工 2021年4期
关键词:村落乡愁装饰

宋光辉 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一、乡愁

传统村落指建村较早,现存建筑有一定的久远度,建筑的造型、结构、材料及装饰有一定的美学价值的村落。从抽象意义上来看,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2012年至今,“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项目共公布了五批受保护的中国传统村落。然而,即便是这些受保护的传统村落,也不得不面临着人口外移、村舍荒芜、记忆流失、走向空村的尴尬穷途。随之而来的就是村落中各种“装饰”的损坏或消逝。

我国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很多传统村落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与改造,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靠开发旅游带动发展,即依据传统村落原始的特有风貌与该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很多人对此情怀满满,节假日更是人满为患。冯骥才先生说:“村落不是一个人的家园,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保护传统村落,留住的不是个人的‘乡愁’,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乡愁’。”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古老的传统村落是所有华夏儿女的家乡,承载着每个人的乡愁。而之所以近些年乡村游越来越火爆,也正反映出了现代人对都市生活的疲倦,以及对传统故乡的怀恋。对传统村落装饰元素的研究与保护,是现代人寻找乡愁、与历史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追踪溯源的重要依据。

装饰作为传统村落浓墨重彩的一笔,凝结着其文化和艺术的精髓。历史久远的建筑、技艺精湛的雕刻等元素都是传统村落独一无二的“硬装饰”,“硬装饰”背后的文化、技艺和精神就是传统村落耐人寻味的“软装饰”。如何解锁这些千疮百孔的装饰之美,是用实际行动去爱之护之扬之的首要前提。

二、“留”住形

装饰其“形”,在这里着重指有形的装饰。传统村落中的装饰元素形式多样。首先,大多村落建筑本身就非常具有装饰特征,如村落牌坊、院落大门以及建筑群所形成的整体装饰效果。其次,装饰艺术在民居建筑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小的如瓦当、滴水,大的如月梁、梭柱等。另外,剪纸、纸雕、布艺品、草编、竹编、铁艺装饰,建筑中的石刻、木雕、砖雕、陶塑、泥塑、彩绘等都是有形的装饰,让传统村落更显气质。

在种类繁多的装饰元素中,与人们视觉辉映最多的当属石刻、木雕与砖雕。以这些雕刻装饰为例,时至今日,能完整留存的雕刻装饰很少,大多破损残缺严重。笔者认为,对这些有“形”的装饰元素的态度,重点是“留”,要保留原貌的统一性,把握修旧如旧的保护方法。“修旧如旧”中所谓的“修”,主要是针对一些建筑力学结构的处理,避免房屋坍塌破损,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而其中的装饰元素即使已经破损甚至缺失,也要尽量保持原貌,切忌用仿品去让其“完整”。因为人工的复制无非是形式上的补全,灵魂因这种嫁接往往荡然无存。一旦这些破损都用仿品去让其“完整”,会造成千村一面的尴尬后果。同时,古老的制作技艺也要尽量保留传承,“技艺掌握在工匠的手中,是活的传统。如果不用,即使在形式上模仿传统,传统仍然必死”[1]。所以,保留即便是残缺的原貌也比修缮成完整的仿品要得体得多,无谓的补全无异于画蛇添足。

三、“守”住神

装饰其“神”,在这里着重指文化装饰或称其为无形的装饰。传统村落之所以能够彰显地方特色,正是因为这些无形的装饰为其夯实根基。从砖雕中“耕读传家”“勤和家兴”的治家之道,到“松风梅品”“宁静致远”的品格之操,都反映了古人的追求与信仰。我国山地地区传统村落房屋的选材和规模与自然融为一体,是中国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体现。中华传统文化这一“软装饰”作为村落之魂,如今也随着村落的消亡濒临危机。时下流行的所谓中式、新中式的楼盘与装修风格,除了在借鉴模仿中式的“形”之外,大多忽略了中式的“神”,即空有外壳,缺少文化之魂和内涵,往往显得轻浮、缺乏魅力。笔者认为,对这些无形的文化装饰,关键是“守”。这种“守”,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它体现在我们民族不忘根本的决心,学习弘扬传统的用心。另一方面是对其保留内核基础上的再设计。对无形的装饰进行挖掘提炼,从中提取设计元素,是传承发展装饰其神的重要方法。例如,中国联通的司标就是由回环贯通的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演变而来,类似于中国结的样子。标志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寓,而标志中的十个空穴则有十全十美之意,洋溢着古老东方的吉祥之气。而这“盘长”纹样便是从传统装饰中提取的设计元素,并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这些样式与设计都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不会产生违和感。即在对这些无形的装饰文化扎实领会后,才能内化于心,融入设计理念,结合自身特点,最终外化于行,达到再设计、再装饰的目的。因此,“守”住神是让传统村落重塑文化自信的重中之重。

留住传统村落中装饰的“形”,也就是留住了传统村落的“人”,守住传统村落中装饰的“神”,也就守住了“灵魂”,才能让深沉古老的历史记忆活起来,才能让这些寻根归乡之人亲切、踏实、激动地安放乡愁,理得心安。形神兼备,才是保护发展传统村落的原则和方向。

四、“千疮百孔”亦为美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就发现自然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即自然的本身就是美的。身处传统村落之外,远眺村落斑驳苍苍、千疮百孔的姿态;走进传统村落之中,破败的屋檐、残损的石狮虽看似萧条,却更具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正如叶郎所说:“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2]所以我们在欣赏这千疮百孔时,要脱离简单的、狭义的美的范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致,便是美到极致。“自然本身才是完美的,艺术应该让那个‘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自己来说话!不再是人本位的、人定胜天的征服者,而是自然本位、生命本位的、情同手足的共同体。”[3]艺术家不只是生产艺术,还充当了艺术的搬运工。传统村落那千疮百孔的装饰带来的触动,应该就是村落所散发出的“生意”,这“生意”是隔山就已望见的一缕炊烟,是遥闻的鸡鸣狗吠,抑或是古人生生不息的大智大慧。

当前政府提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方针,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关注点从有形的物质建设深入无形的文化凝聚、情感维系和精神追求层面。这样的新形势和新环境,给传统村落装饰艺术的发展也带来了好的机遇。“固守并延续艺术生命,将之系于其最初的民族传统,中国是唯一的活例。中国艺术频繁受到外来影响,但从来没有背离其独有风格。相反,它总是吸收这些影响,使之为己所用。它借用了外来的装饰形式,甚至可能借用了外来的技法,却将之置于自己的原则和规范之下。”[4]所以,我们提倡建造中国式城镇,少一些山寨版纽约。提倡匠人精神,保留“千疮百孔”的形,坚守“千疮百孔”的神,欣赏“千疮百孔”之美,努力寻求其关键的传承基因并加以现代化体现,才得以获得真正的创新之源。

五、小结

在城乡关系重构的今天,传统村落已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重塑的重要载体、诗意情怀栖居的精神家园、重拾中华传统文化的希望。传承创新的口号已经喊了很久,笔者坚信,扎实地传承自然、激活有价值的创新,不久的将来,“望山见水”“记得住乡愁”,就会是城镇化下一阶段的“中国梦”。到那时,传统村落的夜晚灯火通明,传统文化已然星火燎原。

猜你喜欢
村落乡愁装饰
永远的乡愁
乡愁
鲤鱼旗装饰坠
“贵州木纹石”装饰之美——以几座建筑装饰为例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九月的乡愁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回头一望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