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相关性进展

2021-01-08 18:27买地娜它力甫阿拉帕提外力范紫薇古丽妮尕尔买苏提麦麦提阿卜力米提帕丽达阿布来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4期
关键词:多态性硬化心血管

买地娜·它力甫,阿拉帕提·外力 ,范紫薇 ,古丽妮尕尔·买苏提,麦麦提·阿卜力米提 ,帕丽达·阿布来提

(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2新疆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3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教研室,新疆 乌鲁木齐)

0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也在不断地进行且显现出初步的成效,但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仍处在上升的阶段。有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心血管疾病病死率持续比城市要高[1]。发生心血管疾病跟很多因素相关,其中吸烟、肥胖、高脂血症等都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目前研究提示,25-羟维生素D3[25(OH)D3]在心血管危险因素存在或是正在形成中有着多重性的关系。有相关的文献指出,25(OH)D3能够对骨骼健康进行有效的维护,有效调节钙磷,同时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有参与[2]。本文对血清中25(OH)D3水平与老年患者颈部血管病变研究做一综述。

1 25-OH-VitD3的生理作用

维生素D具有更为广泛的生理作用。维生素D常见的是D2和D3,其中D3被叫作阳光维生素,原因是太阳紫外线照射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而出现转化,转化为内源性维生素D3和从动物肝脏、蛋类、乳类等食物中摄取的,即外源性维生素D3。25(OH)D3在体内相对1α,25(OH)D较为稳定,由于1α,25(OH)D3可由细胞自分泌,25(OH)D3被认为是衡量人体内维生素D水平的重要指标。

2 维生素D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

2.1 参与炎症反应

动脉粥样硬化属于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类型,一旦体内维生素D出现缺乏的情况将会对全身血管炎症进行刺激,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出现。在炎症发生的过程中维生素D在多种方法下能够对炎症进行抑制,如抑制前列腺素和环氧合酶途径、抗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上调、细胞因子诱导的粘附分子表达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减少等[3]。由此可见,对于炎症反应及避免粥样硬化的发生维生素D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 抑制泡沫细胞的形成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外周血单核细胞能够进行诱导及分化,分化为巨噬细胞,之后1,25-二羟维生素D3对c-Jun氨基末端激酶活性进行下调,同时有效降低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表达水平,对B类清道夫受体CD36表达进行抑制,CD36属B类清道夫受体能够有效识别、吞噬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从而导致巨噬细胞出现泡沫化。当CD36被抑制后,巨噬细胞能够有效吞噬乙酰化和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出现减少,也就使得泡沫细胞很少生成。另外,1,25-羟维生素D3能够抑制内质网应激,对清道夫受体A1表达产生下调作用,减少了胆固醇在巨噬细胞中的沉积,从而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起到了抑制作用。

2.3 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1,25-羟维生素D3能诱导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启动子上的反应元件结合,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VEGF转录,对内皮细胞功能进行有效的改善,并通过抑制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2激活来抑制内皮素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进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4 下调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活性

RAS激活也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具体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最主要的成分为AngⅡ,受到血管平滑肌有丝分裂、血管壁重构、心肌肥厚、高血压的病理机制等多因素的影响。有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循环维生素D与血压或是血浆肾素活性之间的关系为反比例。Valcheva等[4]对两种不同的小鼠进行研究得出,与野生型的小鼠进行对比,敲除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小鼠能够产生更多的AngⅡ,且表现出的组织蛋白酶D水平更高。同时,肾素基因的表达水平也更高,AngⅡ水平也逐渐升高,从而诱发高血压和心脏肥大的出现。维生素D对于肾素基因启动子的活性可进行有效的抑制,并能够抑制NF-kB信号,最终使得肾素血管紧张素原的表达减少。另外,AngⅡ能够有效地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从而产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等炎症因子,使得血管壁上粘附有单核-巨噬细胞,同时进入到内膜下,摄取ox-LDL转化为泡沫细胞,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2.5 改善胰岛素分泌及胰岛素抵抗

体内一旦缺乏维生素D将会使得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受到损害,原因是VDR存在于胰岛β细胞上,并与1,25-羟维生素D3进行有效的结合,对胰岛素转录基因进行有效的激活,使得胰岛素发生分泌。有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胰岛素抵抗中维生素D缺乏发生潜在性的作用,其与遗传基因呈现出多态性的相关关系,具体的关系包括与维生素D结合蛋白、维生素D受体和维生素D的1α羟化酶基因相关联。另外,维生素D最基本的生理功能是能够有效地调节对钙磷的代谢,维生素D缺乏后能够大大影响到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对胰岛素的信号转导作用进行干扰,引发胰岛素抵抗。

2.6 VDR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

VDR基因具有单核苷酸多态性,在其中有多个具有限制性的内切酶位点,常见的有BsmI、ApaI、TaqI等,在多种疾病中多态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外有相关的研究显示,基因多态性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同时增加罹患冠心病的风险,并且VDR基因FokⅠ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及其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3 25-OH-VitD3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刘溯等[5]一项有关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血压变化与血浆25-羟基维生素D相关性的研究,结果显示,当血浆25-羟基维生素D水平降至正常水平以下时血压较血浆25-羟基维生素D正常时高。CIMT与血压变化方向一致(P<0.05),而与血浆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呈负相关(P<O.05)。补充钙三醇1年后血压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杨红亮等[6]曾发表一篇有关25-(OH)D3、NT-proBNP、PCT在评价冠心病患者病情及近期预后的临床应用的论文,研究结果表明25-(OH)D3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呈现一定相关性,有很好的评估作用。

颈部血管病变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李莎等[7]研究表明25(OH)D3为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因素。郝少峰等[8]研究也证实适量的补充25(OH)D3能够降低T2DM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风险。肖玉鹏等[9]研究表明,VitD、TAO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VitD、TAOC水平同健康的人群相比较更低。李晖等[10]结果显示,年龄、C反应蛋白、吸烟是较为常见的冠状动脉狭窄的危险因子,而血清25(OH)D能够对其发生进行有效的保护。

总之,血管平滑肌细胞、心肌细胞都能呈现出维生素D受体表达情况,一旦出现维生素D缺失将会出现过度表达的甲状旁腺激素,平衡状态被打破,钙磷代谢出现异常,从而使得血管出现钙化,推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同时,25(OH)D3能够很好地抑制脂肪细胞的储存,对于血管腔狭窄及斑块的形成发挥缓解作用[11,12]。

猜你喜欢
多态性硬化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RANTES及其受体CCR5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在昆明汉族T2DM发生中的交互作用
CLOCK基因rs4580704多态性位点与2型糖尿病和睡眠质量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