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证鉴定中的物证污染问题分析

2021-01-08 18:27赵悦辰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4期
关键词:检材物证准确性

赵悦辰

(广东华大法医物证司法鉴定所,广东 深圳)

0 引言

物证鉴定包括刑事、民事案件及民事纠纷中涉及的环切物质和痕迹鉴定;其根据不同方法和角度,可进行多种各类的划分,而其鉴定的方法包括属性鉴定、同一认定、模拟实验等。物证鉴定的准确性对案件的审理和侦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精准的物证鉴定,能够为相关案件提供有效的物证、使相关案件的处理质量和效率得到巨大的提升[1]。在物证鉴定的实践过程中,我国的物证鉴定技术水平随着近年科技的发展,已经有了质的飞跃;然而物证鉴定中的物证污染问题,仍然是困扰物证鉴定准确性提升的关键。

1 物证鉴定过程中,造成物证污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物证污染一直是影响物证鉴定结论准确性的重要原因;随着物证鉴定技术的发展,物证鉴定的准确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物证污染依然是物证鉴定工作中,必须格外关注和防范的重要课题[2]。物证污染的来源和相关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人为污染

人为污染是物证鉴定污染最直接的相关因素和最主要的污染类型;人为污染的发生,是通过人自身物质与物证接触而对物证造成影响,致使物证鉴定结果出现偏差,如指印污染、DNA污染、鞋印、纤维污染等[3]。人为污染的出现,与取证人员的防护不利或取证过程中的操作不当有关,如取证人员在取证过程中没有采取恰当的防护措施或自身规范不当,而使得唾液、毛发、皮屑等遗落到检材上,因此对生物检材造成污染,令对检材进行DNA检验时,检验出现除物证材料之外的细胞DNA数据;再比如未佩戴手套取材,而使手指直接接触物证而留下指印、或在犯罪现场留下鞋印等,对现场物证造成污染;此外,如取证人员的衣物防护不到位,也会使衣物纤维掉落至现场或检材上,造成物证鉴定中的纤维物证污染。

1.2 现场污染

现场污染与取证人员在现场取证过程中的活动密切相关,取证人员在记录、提取、留存包装物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将自身的各类物质留存在现场,而在现场活动越频繁、次数越多,对物证污染的程度就会愈发严重[4];甚至包括取证人员在现场发现、记录、提取物证过程中使用的取证、留存工具和设备,都会对物证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工作人员在现场往返的物证鉴定过程中,还会将自身及其所经过不同位置的纤维、毛发、血迹等带离和带入,也会使现场物证鉴定出现物证污染。

1.3 实验室污染

实验室鉴定是物证鉴定工作的重要环节,而实验室环境中所存在的各类物品、人员、仪器设备等,均有可能通过实验室鉴定过程而对物证造成污染[5]。如在实验室物证鉴定时使用的案件受理柜台、物证检验台、物证储存等,均可能频繁接触不同的物证、而各类物证包装破损、遗漏等原因,令检材接触了与自身案件现场无关的其他物证或包装,而对物证造成污染;此外,处理检材的工具、容器,也是造成物证污染的主要来源,如未能对相关工具和容器进行及时有效清理或相关工具、容器发生故障等,其中残存检材物质就会对正在检验的物证造成污染,甚至出现不同物证间发生交叉污染。

2 防范物证鉴定过程中物证污染的原则和具体措施

根据造成物证鉴定中发生物证污染的相关因素和污染来源,物证鉴定时应从保护物证现场并采取恰当的取证方法、加强对实验室环境的污染防范及严格限定物证鉴定人员等几方面进行防范。

2.1 现场污染的防范措施

物证鉴定中现场污染的发生,主要与现场人员污染相关;因此加强对现场保护、提高工作人员现场工作和取证方法的规范,是防止现场污染的重要措施[6]。在实际工作中,应首先对确定的两元范围使用醒目标志设置保护界线,将取证现场与外界隔离,杜绝无关人员进入;其次,要保证进入现场的工作人员防护到位,必须穿戴好手套、口罩、鞋套、发套、连体服等必要、规范的防护装备后,才可进入现场工作,并详细对现场工作人员的出入情况进行记录;第三,对实施现场取证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规范取证流程和操作方法,如首先提取毛发、纤维等微量物质,再提取血痕、唾液斑痕、生物体液斑痕、工具痕迹,再提取指印、鞋印等,最后再对潜在指印使用粉末或相关化学试剂进行鉴定提取。

2.2 实验室污染的防范措施

针对实验室物证污染的原因,应首先加强对实验室物证鉴定过程中相关区域、位置及物证接触的操作台、物证存储空间等,及时进行清洁和污染威胁的消除,以避免相关区域遗留的检材物质对物证造成污染或产生物证交叉污染[7];在进行DNA或微量物证检材的鉴定处理时,除严格清洁物证处理台面、容器外,还可使用一次性衬纸对物证检材与台面隔离,以进一步降低发生污染的几率[8];对检材处理所使用的实验室工具、器皿、容器等,都需要在使用前进行严格的污染源排除和清洁,彻底清洗非一次性用具,必须在保证相关用具的清洁度后,再进行检验操作;对高灵敏度技术的物证检验,应采取检材与样本分别检验的方式,通过分区、分人或者分时的检验方法,避免因实验室检验操作人员操作失误而造成的实验室空气污染[3]。

2.3 建立健全严格的物证污染监督机制

物证鉴定中物证污染的发生,均与相关人员的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约束、和对其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是减少物证污染的重要措施。人为因素对物证的污染是物证污染中的主要因素,建立健全物证污染监督机制,通过对物证鉴定工作各个环节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制度和流程,并严格监督相关制度和规范的执行,是提高物证鉴定工作准确性、有效性,降低人为污染的有效手段。在物证污染防范相关制度和流程的制定、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对可能发生的物证污染情况提前制定应对和处理措施、预案,以便在发现物证鉴定过程中发生不同原因的物证污染后,能够予以及时有效的应对,尽量减少物证污染对相关物证鉴定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物证鉴定结果能够尽可能为相关案件提供有效的证据参考。

3 小结

总之,作为为案件处理提供重要证据的科学鉴定方法,物证鉴定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有赖于对物证鉴定工作各个环节的科学管理和规范操作;为避免物证污染对物证鉴定的有效性的不利影响,应从物证提取、现场环境保护、实验室鉴定操作等方面,加强对物证鉴定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污染防范,并针对造成物证污染的原因和污染来源,实施科学合理的防范,以确保物证鉴定结果的准确、有效。

猜你喜欢
检材物证准确性
浅谈如何提高建筑安装工程预算的准确性
一种新型法医病理检材运输存储桶的设计和制作
理解语境与名句的关系,提高默写的准确性
火灾调查中物证损坏原因及防范对策探讨
“演员中心制”戏剧始于北宋的新物证
套摹笔迹鉴定案例的分析与体会
试论物证在烟草行政处罚中的适用
谈刑事侦查中微量物证的作用及常见发现方法
接触性生物检材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影响紫外在线监测系统准确性因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