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研究

2021-01-10 09:12覃丝肖福流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国学教育国学经典统编教材

覃丝 肖福流

【摘要】本文论述国学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巧设课堂教学、举办课外活动,从而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利用统编语文教材开展教学。

【关键词】国学教育 国学经典 小学语文 统编教材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3-0029-03

泱泱华夏,浩然正气,国学文化,蔚然成风。近几年,小学兴起再读《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内容的活动,中央电视台开展的“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系列活动,无不透视着国学内涵的深刻及其与教育密切相关。

小学语文国学教育是指落实到语文课程的教学,是以学生的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学生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过程。本文的小学语文国学教育具体是指以小学语文教材为载体,以教材中涉及的“经、史、子、集”四部国学内容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传统文化精神,塑造学生的民族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健全学生的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教学。

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国学内容的呈现特点分析

根据国学概念的界定,笔者以目前使用的统编小学语文12册教材为分析对象,整理出所蕴涵国学知识的篇目并分析其特点:(1)“经、史、子、集”四部所占比例并不均衡,其中以诗词数量最多。(2)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国学内容的选文都具有典范性。比如诗词中以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为主,这些都是经过历史洗涤过、人们耳熟能详且千古流传的名篇。(3)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国学内容大多是议论性的文章,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比如《田忌赛马》《守株待兔》《扁鹊治病》等。(4)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国学内容重难点突出,偏重于基础性学习。所选择的国学内容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所列举的篇目一脉相承,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基础性学习。(5)除了“经、史、子、集”四部,小说和散文中也蕴含了经典的国学篇目,比如五年级课文就出现了四大名著中的篇目《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六年级也有散文《书戴嵩画牛》。

二、国学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

针对国学内容的编排特点,本文试图从教学理念更新、课堂教学、举办课外活动三个角度提出将国学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方法。

(一)更新教学理念

国学的含义范围宽广,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新教学理念,注意去粗存精,把握重点;融合古今,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创新发展。

1.去粗存精,分清主次

教师要处理好教学的轻重主次,不可面面俱到。在不是以国学内容为主的课文中,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国学知识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应该看到,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与糟粕,教师务必明辨粗劣和糟粕,懂得精髓和优胜。入选教材中的国学篇目,有些受到时代的局限,有的因为作者所处的社会和阶级导致个人局限,教师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心挑选对当代社会有用的要素,而不是全盘兼顾。比如,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文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武松打虎的精神固然可贵,他那不惧危险、勇往直前的品质鼓舞了后人不断乘胜追击,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毕竟老虎凶猛,倘若人们遇到老虎时一点畏惧感也没有,那么就很可能会面临生命危险。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务必要求学生不能效仿,而且不应过多叙述关于危险行为下见义勇为的例子。

2.融合古今,推陈出新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融入国学教育,不仅要对其进行批判性继承,还要有所创新和超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联系既有经验和国学精华,多角度发散思维,赋予国学内容新的生命力。比如,在讲授六年级下册《古人谈读书》时,教师可以引入朱子读书法等古代读书方法,进而讨论古代的读书方法对当代社会有何借鉴意义。又如,在讲授五年级下册纳兰性德的词《长相思·山一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纳兰性德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之情,启发学生思考清代及其以前的思乡词有哪些,并假设自己是纳兰性德,某一天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现代社会的故乡,自己又会做些什么,从而把古代诗词融入现代社会,思考古诗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3.古为今用,创新发展

国学知识从古代流传至今,它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将国学知识古为今用,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因此,教师要从现代的视角出发,在科技与人文性、工具性之间求得平衡,使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焕发勃勃生机。比如,在讲授送别诗时,教师可以通过娱乐的方式让学生深切体会国学的创新发展。以《芙蓉楼送辛渐》为例,教师可以巧设判断题:以下哪些行为说明了古今的融合创新发展?A.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辛渐;B.王昌龄和辛渐在喝酒送别;C.辛渐打电话告诉王昌龄自己坐的是复兴号G510车次;D.王昌龄在离别时吹了一首曲子送给辛渐。从以上选项中可以明显看出C选项融入了现代科技,使遥远的国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联系。

(二)巧设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需要书声琅琅,国学内容的教学尤其注重文本的诵读,特别是古诗词,诵读环节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关键的一步。

1.以国学知识为主体,诵读文本

教材所选的国学内容朗朗上口,教师在教学国学内容时,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朗读,特别是古诗词,因为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基本都要求背诵。学生通过诵读,既可以增强语感,又可以丰富文化积累。小学阶段蕴含国学知识的篇目多数为古诗词,以及少量的文言文。古诗词的朗诵讲究音韵美和节奏感,通过停顿,感受古诗词的情感,如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几时”和“熏”,“杭州”和“汴州”需读出重音,读出对當朝统治者昏庸的讽刺,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比,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林升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以国学知识为线索,梳理内容

有一些课文,虽然不是出自“经、史、子、集”四部,但是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国学知识,如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涉及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扩展课文提及的传统节日,讲解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就显得比较空洞。教师应该善于从这些传统节日中挖掘人性之美,比如中秋佳节,除了让学生了解中秋佳节的常识,还可以讲解中秋节具有团圆、赏月、吃月饼的习俗,以及团圆体现了中华民族孝敬父母的美德,赏月体现了浓浓的亲情之爱,月饼的制作过程体现了地方特色固有的手工艺传承,体现了人性的美好、社会的和谐,等等。这样,就将《传统节日》的节日由来、习俗、团圆、月饼等一系列过程联系起来,达到利用国学知识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目的。

3.以国学知识为点缀,活跃气氛

一般而言,学生特别喜欢听教师讲课本之外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适时地渗透一些国学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接纳和吸收国学内容。比如,讲授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可以补充作者的个人简介和一些轶闻趣事。苏轼作为一代文豪,有很多可以讲授的故事,诚如他与黄庭坚的友情、他与妻子王润之《后赤壁赋》中“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日常生活中的暖暖情意、他独家制作的东坡肉、他对茶的领会等,教师及时向学生拓展这些课外知识,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苏轼的为人,以及他的诗词。

(三)开展课外活动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总结自己读书的收获时曾说,他的语文能力,十分之七来自课外书,十分之三来自语文课堂。这也足以说明国学教育不应该只是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还应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1.开展书法比赛

“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又誉为“雅人四好”,国学知识也包括在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相关的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渗透书法、绘画、艺术等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国学知识的认识。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江南》伊始,教师先播放古筝版本的《江南》,利用中华传统乐曲渲染学习中华诗词的气氛。在灵动悠扬的古筝曲调中,教师用课件展示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江南山水墨画(吴冠中的山水墨画的线条大多采用毛笔做线条)进行导入。这样,既可以充分体现中国的书法、绘画、诗词相得益彰,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程结束之际,教师可以通过在黑板报上编排国学知识,为学生营造浓郁的国学学习氛围。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课外开展书法比赛,让学生通过学习书法,了解汉字的演变由来,并能够在挥笔泼墨中体会书法和国学的魅力,进而提升文化素养。

2.组织吟诵经典活动

古诗文本身就具有强烈的音乐美。在诵读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古诗词活动中加强学习体验,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群策群力,共同探讨举办吟诵活动的形式与篇目,兼顾每一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确保每一名学生都有吟诵的机会。若有朗诵及表演的特长者,可以安排其做全班吟诵的指挥者。吟诵活动的形式应该丰富多彩,可以是全班吟诵、小组吟诵、个人吟诵、教师吟诵、家长吟诵等,从而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参与,进而形成良好的吟诵古诗文的氛围。比如,可以开展歌唱古诗文的比赛活动,让学生选唱《游子吟》《大江东去》《明月几时有》《别亦难》《长恨歌(片段)》等古诗词歌曲。

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家长参与班级吟诵古诗文的活动,让家长观看或参与学生的吟诵活动,和学生一起感受经典古诗文的魅力。家长的参与,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把吟诵古诗文的习惯延伸到课外。

3.制作国学经典“作品”

很多学生都喜欢做手账,爱动手做手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喜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鼓励学生将自己诵读的经典国学篇目,按照学习求学、励志警句、大好河山等分类,编成一个小册子,配上精美的插图,也可以贴上自己喜欢的精美挂饰做书签,写上自己喜欢的字体。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尝试制作国学经典“作品”。教师可以先自己制作一本与国学经典相关的册子,然后鼓励学生尝试制作相关的国学经典“作品”。例如:在学生阅读《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唐诗三百首》等经典国学书籍后,指导学生以《百家姓》为例,找出自己的姓氏,并查阅该姓氏的演变过程,尝试用书法的形式写下自己的姓氏,编在自己的国学手账上;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课文杨万里的《小池》时,引导学生根据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画一幅画,把重点的字“荷、露、蜻、蜓”写在画的旁边,并分别组词。这种绘画结合识字的方法,生动有趣,能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学习汉字。最后,开展一次经典国学“作品”评比活动,使学生逐渐喜欢上国学。

国学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和精神财富,与语文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学科肩负着弘扬国学的责任,而学习国学内容对语文素养的形成和语文能力的提升又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国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珑.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国学内容的教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马克林.寓国学教育于小学语文教学中[J].中国校外教育,2017(32).

[4]戴秀兰.向“经典”取经 为“生命”润色——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经典国学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3).

注:本文系2018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革命老区本科院校‘红色+专业’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8JGA267)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覃 丝(1996— ),女,百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本科16级1班学生;肖福流(1976— ),男,廣西凌云人,副教授,博士,现就职于百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国学教育国学经典统编教材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
浅谈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
在民族预科融入国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根植经典固本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