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专家视角:黎祖交教授解读十九届 六中全会《决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

2021-01-12 06:41缪宏
绿色中国 2021年12期
关键词:决议文明生态

缪宏

2021年11月11日中國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目前,全国人民都在深入学习贯彻《决议》精神,不少专家学者也就其中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解读。本刊记者注意到,《决议》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尤其受到本刊读者的特别关注。为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领会《决议》中相关论述的基本精神,本刊记者特地拜访了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创会常务理事、咨询专家,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黎祖交教授,请他对《决议》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进行解读。

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

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记者:目前全国人民都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精神。我们《绿色中国》杂志的读者尤其对其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您作为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创会常务理事、咨询专家,又是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定对这些重要论述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请您从生态文明专家的视角为我们解读一下《决议》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好吗?

黎祖交:好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我们党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是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纲领性文献。《决议》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党的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我们一定要系统学习、全面领会,并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作为一名生态文明研究人员,我尤其关注《决议》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具体说来,就是《决议》第四大部分(即“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的“(九)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论述。

在我看来,这是我们党从百年奋斗的历史视角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经典论述。其中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既包含对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重要地位的深刻揭示,也包含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要义的特别强调,还包含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与重大成就的系统总结,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记者:您谈到《决议》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就请您先说说如何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吧。

黎祖交: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缘由,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缘由,就是要从源头上彻底解决全球性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就我们国家而言,改革开放以后,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党更是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其显著标志是: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生态文明建设仍然是一个明显短板,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日益显现,特别是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呈高发态势,成为国土之伤、民生之痛。资料显示,2014年全国空气质量年均值达标的城市占比不到10%;地级以上城市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水质为优良级的只占10.8%,较差、极差级的占比超过60%。生态系统总体比较脆弱,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陆地国土空间面积的55%(其中,极度脆弱区域占9.7%,重度脆弱区域占19.8%);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73.69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不含港澳台)的28.6%;全国草原中度和重度退化面积占1/3以上;河道断流、湖泊萎缩等问题依然存在;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一些珍稀特有物种极度濒危。总的说,我国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如果不抓紧从源头上彻底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必将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

正是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适时作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从此,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重要一条基本方略;

——在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成为一种普遍形态;

——在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成为一大攻坚战;

——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成为一个重要目标。

此外,还须要特别强调的是:

——2017年11月党的十九大修改通过的新《党章》增加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等内容;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其中。

《党章》和《宪法》做出的这些修正,标志着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实现了党的意志、国家的意志、人民的意志的高度统一。

这也从党和国家根本大法的层面上进一步彰显出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对此,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

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

记者:您刚才说到,《决议》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做出了特别强调。

黎祖交:是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系统总结人类文明发展史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立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创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立,标志着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历史地成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和根本遵循。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可能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只有924个字的篇幅内做出全面、系统、详实的论述,而只能简明扼要地对其核心要义加以特别的强调。而这恰恰是我们在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需要特别认真学习领会、自觉贯彻执行的关键所在。

记者:那么,《决议》中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如何特别强调的呢?

黎祖交:认真学习《决议》第四部分(即“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论述,即“(九)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其中明确列入“党中央强调”的以下科学论断,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意义的高度概括,是从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永续发展的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根本问题的科学回答。由此,我还想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与此相关的另一个科学论断,即“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依据由人类文明发展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反复证明的这一客观规律,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华民族要实现永续发展,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正确处理生态与文明的关系,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这一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成美丽中国。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从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即生产力的角度,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提出的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理论观点。它不仅以“生态环境生产力也是生产力”的思想传承和发展了“自然生产力也是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还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能力也是生产力”的思想深化和丰富了“生产力”概念的内涵,并以“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的思想强化和提升了人们对生态环境与生产力关系的认识。这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是基于上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论观点,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尤其是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的不良倾向,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一条最基本、最具刚性约束力的实践要求。它对于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关于实现自然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生的科学论断,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也是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理论依据。它指明了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也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守护好绿水青山就是守护好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守护好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还指明了在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前提下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即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自然资本转变为经济资本,进而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的路径。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与行动》报告,标志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把握的最具基础性和指导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山水林田湖草沙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一定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特别强调的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经典表述,是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集中体现。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一定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同时还要看到,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根本路径的核心观点。我注意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绿色发展与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一起,作为一种新的生态文明的发展路径被首次提出。此后,更是在党中央的诸多重要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被反复强调。总的说,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就是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关于文明发展道路质的规定性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在文明发展道路上的完整、准确的体现,是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科学总结古今中外人类文明发展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对新时代我国文明发展道路做出的唯一正确选择。就其内在涵义而言,还可以说,它既是对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相互依存、协同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的深刻揭示,也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和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全面准确的科学回应。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

记者:《决议》对十八大以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是如何论述的?

黎祖交: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旨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为此,十八大以来,党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

——推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这是党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对生态环境保护实行的一种刚性约束。在生态保护红线方面,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生态功能脆弱区等相关区域划定生态红线,确保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生态功能不降低;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領域划定生态红线,确保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得到有效提升、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对永久性基本农田进行科学划定和严格保护,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在环境质量底线方面,把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底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而对生态破坏严重、环境质量恶化的区域则实行严肃问责甚至终身追责。在资源利用上线方面,不仅要顾及人类的需要,还要顾及大自然的需要,不仅要顾及当代人的需要,还要顾及子孙后代的需要,严格把握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度,确保不超出自然资源的承载力、不影响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组织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这是党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国土空间也因此划分为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如按照开发内容和提供产品划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按照开发的方式和开发的强度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等。与此相对应,在不同的主体功能区确立不同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这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合理布局的有效途径,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制定修订相关法律法规。这是党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的涵盖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各方面内容的制度和法治保障,是党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集中体现。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及海岸带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是党从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上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的重大部署,是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确保国土生态安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党对自然生态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准确把握的体现。

——着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这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的生态民生观,针对长期以来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影响下出现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状况,尤其是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采取的一系列断然措施。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

——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坚决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这是党为着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而作出的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制度安排,是为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要受到惩罚”的重要指示落到实处采取的有力措施。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作出力争二〇三〇年前实现碳达峰、二〇六〇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这是党秉持“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的理念,向世界作出的庄严宣示,是我们国家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和负责任大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有力体现。

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

记者:您还说《决议》系统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请您再谈谈这方面的内容。

黎祖交:“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是《决议》对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巨大成就的高度概括。文字虽短,但其中“前所未有”“举世瞩目”“巨大”等字样,足以看出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百年奋斗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中的分量。

——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这是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上说的。指的是全国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人民通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件,以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广大群众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大大提高,全社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共同思想基础空前巩固。

——美麗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这是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向的基本进程的角度上说的。换句话说,就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距离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又前进了一大步。其显著标志是: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服务功能逐步增强。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至 2020年底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23.04%,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2000-2017年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25%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2016-2020年期间,累计治理沙化和石漠化土地1.8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面积扩大到2660万亩,荒漠化沙化面积和程度持续实现了“双缩减”,沙尘暴天气次数明显减少。草原生态状况持续向好,落实草原禁牧12亿亩、草畜平衡26亿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1%。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累计整治修复岸线1200公里,新增湿地面积300多万亩,湿地保护率超过50%。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超过1.18万处,约占国土面积的18%,其中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全国划入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25%,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与此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注重以自然承载力为基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行业产业绿色转型,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进程,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协同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也取得重大进展。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2020年全国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到89.5%,比2017年提高10.7个百分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肯定。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是从生态文明建设要解决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上说的。其主要标志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严峻局面得到有效缓解。首先,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全国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8.3%,优良天数比例比2015年上升5.8个百分点;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Ⅰ〜Ⅲ类)和丧失使用功能(劣Ⅴ类)水体比例分别为83.4%和0.6%,比2015年分别提高17.4个百分点和降低9.1个百分点;全国近岸海域优良水质(一、二类)面积比例为77.4%,较2015年上升9个百分点;土壤污染风险得到管控,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超过90%。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保有量占世界一半。其次,是能源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2012年到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68.5%下降到56.8%,清洁能源占比由14.5%提升至24.3%,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均稳居世界首位。第三,是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随着绿色经济的加快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一大批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企业有序退出,一大批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应运而生,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2年累计下降24.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48.4%、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目标。

猜你喜欢
决议文明生态
一份决议 助力亚运添光彩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党的十九大重大成就图解
对不文明说“不”
揭秘“董事会决议不成立”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文明歌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