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林草撑起“半边天”

2021-01-12 06:41耿国彪
绿色中国 2021年12期
关键词:气候变化森林

耿国彪

2021年7月底,当有着“中国第一竹乡”之称的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统里村村民杨忠勇拿到37万元质押贷款时,仍像做梦一样:“做梦也不会想到,竹林里的空气能质押贷款37万元。”

早在2010年,安吉就与专业学术机构合作进行竹林碳汇研究,建设了高度40米的毛竹林碳汇通量观测塔,塔内辐射传感器、光三维超声风速仪、二氧化碳水汽分析仪等科学探测仪器,能全自动、全天候采集竹林不同冠层的二氧化碳浓度等竹林生态系统的翔实数据,经过十多年的科技攻关,形成了《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等研究成果。

作为湖州市绿色金融改革与服务创新示范点的安吉农商银行,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在安吉县率先落地见效,依据上述研究成果,敢闯敢试第一个“吃螃蟹”:对报福镇统里村杨忠勇承包经营的3块毛竹林共1030亩面积进行计算,平均每亩毛竹林每年碳减排量为0.39吨,承包经营有效期内能减排二氧化碳7045吨,参考今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得出了3块林地评估价值为37.19万元的结论,通过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进行质押登记和公示。7月30日,全国首笔竹林碳汇质押37万元贷款顺利投放。

“竹子是可持续发展难得的植物资源,更是源源不断的绿色财富。”湖州师范学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王景新认为,首笔竹林碳汇质押贷款的发放,其创新实践,使竹林经营者把提质增汇与增收相结合,促进了竹林生态价值货币化以及竹林碳汇产业的形成。

像这种为应对气候变化、为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而做出的努力,在中国大地每天都在发生。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乎人类前途命运。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克服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困难,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

“十三五”期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总体部署,制定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行动要点》《林业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16—2020年)》,着力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强林草资源管理和生态系统保护,林草增汇减排取得积极成效。

中国坚持多措并举,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等的固碳作用,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中国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成为全球“增绿”的主力军。2010年至2020年,中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约1.08亿亩。“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造林5.45亿亩、森林抚育6.37亿亩。2020年底,全国森林面积2.2亿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1%,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森林植被碳储备量91.86亿吨,“地球之肺”发挥了重要的碳汇价值。“十三五”期间,中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097.8万公顷,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165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1万平方公里,塞罕坝、库布齐等创造了一个个“荒漠变绿洲”的绿色传奇;修复退化湿地46.74万公顷,新增湿地面积20.26万公顷。截至2020年底,中国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处,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整治修复岸线1200公里,滨海湿地2.3万公顷,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得到有效保护。

众所周知,目前全球公认的控制温室气体减少的方式有减排和固碳两种,而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是固碳的主要方式。近年来,我国林草系统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不断加大,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撑起了林草增汇减排的“半边天”。

植树造林 筑起生物固碳的安全屏障

以森林、草原、湿地、红树林、海草等为主体的生物固碳措施,能够不断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2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结果,全球森林面积为40.6亿公顷,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1%,森林碳贮量高达6620亿吨。全球森林的碳贮量约占全球植被碳贮量的77%,森林土壤的碳贮量约占全球土壤碳贮量的39%,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贮碳库。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年均固碳35亿吨和26亿吨,分别抵消了30%和23%人为碳排放。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为792亿吨,年均固碳2.01亿吨,可抵消同期化石燃料碳排放的14.1%,其中森林的贡献约为80%。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在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主动开展适应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重要宣示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擘画了宏伟蓝图。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要更好发挥植树造林的重要作用。”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吕志奎说,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固碳作用,要持續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增量。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森林覆盖率仅有8.6%。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点生态工程,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2020年底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森林蓄积量达到175亿立方米,森林面积达到2.2亿公顷。

“树更多、山更青、地更绿,增进了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所长张建国说,从2000年到2017年,我国贡献了全球1/4的绿色增量,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全球森林资源大幅下降的趋势,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大风一起不见天,沙骑墙头驴上房,一茬庄稼种三遍,大风绝收小风欠。”上世纪八十年代,位于武威市凉州区的长城乡就是这般环境,这里背靠腾格里沙漠,少雨风干,农户们要与沙漠争地。刚长出的庄稼,不是被风沙压倒,就是被连根拔起,眼看沙子一步步侵蚀着良田,当地人王银吉决心向沙漠发起“挑战”。

20年来,王银吉带领着一家7口,手持“沙木枪”不断深入腾格里沙漠,义务治沙造林近8000亩,栽种乔灌木700余万株,累计投入近百万元。在王银吉的带动下,附近百余户村民也投入到治沙队伍中。如今51岁的王银吉,依旧手持“沙木枪”战斗在防治荒漠化一线上。王银吉说,接下来他还要努力学习借鉴林下种植、养殖等新技术,计划在5年内治理沙地达到1万亩。

为帮助王银吉对家乡沙漠的治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特别发起了圆劳模王银吉治沙梦(项目),募集资金治理更多沙漠、增加更多碳汇。如今,王银吉治理的这片沙地已是满目葱茏,由花棒、梭梭、榆树、沙枣树等植物组成的“绿色城墙”阻挡住了沙漠前进的脚步。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是原国家林业局为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倾力服务国家战略而专门成立的。11年来,建立了林业碳汇项目设计、计量、审定、注册、实施、监测、核证等碳汇项目技术标准体系和相关规则,在促进企业捐资造林自愿减排、研发碳汇项目方法学、推进碳交易试点等领域进行了有益尝试和创新,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的知名社会组织,是国内以造林增汇方式开展碳中和、碳补偿公益活动的最权威的专业服务机构。

“我为家乡种棵许愿树” 公益项目就是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开展的植树造林特色项目之一。在“第四届‘绿化祖国·低碳行动’植树节”全国启动仪式上,“我为家乡种棵许愿树”公益项目同时启动。用户通过网络参与“我为家乡种棵许愿树”捐款1元,相关企业就向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再捐款10元。

除了设在北京的主会场之外,活动还在哈尔滨、银川、贵阳、湖州、陵水等20多个市(县)、院校、企业等设立同步视频的分会场,同时全国有近万人分别在各地参加了当天的活动。仅山东庆云县一地的活动期间,就有24107人次捐款,合计27万元,用于在庆云县种植碳汇林。

参与企业负责人说:“举办本项活动旨在增强公众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关注度,唤醒大家保护环境低碳生活的意识。同时,为了让大家贴近大自然,在4〜5月份,主办方将带领用户代表一起去种树,亲身体验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活动结束后,所有捐赠本项目的资金将由主办方安排在捐款最多的地区进行专业化造林。”

今年是我国全民义务植树开展40周年。1981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从那时起,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被赋予了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战略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陕西榆林、山西右玉、福建东山,一代又一代人靠着植树阻挡风沙的侵袭,争得了生存空间;在云南丽江、甘肃定西、福建长汀,一个又一个地方通过植树治理水土流失,优化了生态环境。同时,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存储二氧化碳,在温室气体减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1981年以来,我国有超过160亿人次参与义务植树,共植树数百亿株。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实现林草业高质量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手段之一。林草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发展林草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加强林草业应对气候变化,对于实现绿色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应对气候变化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守攻撰文指出,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早春的邕城绿意盎然,充满生机。又到了植树季节。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党政领导干部与群众一同参加义务植树。扶正树苗、铲土培土、围堰浇水……当天,大家齐心协力共种下凤凰木、蓝花楹等90多亩,为绿城南宁增添一抹新绿。

“十三五”期间,广西大力推进国土绿化、生态修复,累计植树造林1735万亩,义务植树4.1亿株,森林面积达到2.23亿亩。其中,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8178万亩,人工林面积1.36亿亩,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62.5%,居全国第三、西部地区第一;森林蓄积量9.35亿立方米;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1.5万亿元,居全国第三;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5.23亿吨。

在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自1992年起,陶凤交和她的渔家姐妹们连续近30年在流沙上植树588万株、造林3.38万亩,让海岛换新颜。在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建设者在荒原上造林112万亩,让荒漠披绿衣。在内蒙古大兴安岭,1.6万林业工人从“砍树人”转变为“看树人”,守护一方绿地。在陕西榆林、山西右玉、甘肃民勤……越来越多的防护林被种下、植被得到保护,“绿色长城”不断在神州大地延伸,山清水秀、天蓝水绿的好生态得以滋养。

2019年2月2日是第23个世界湿地日,主题是:湿地与气候变化。这一主题的设立为了突出湿地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發挥的关键作用,并以此提高公众认知,推动湿地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资料显示,泥炭地、红树林和海草储存了大量的碳,是地球上最有效的碳汇。湿地特别是泥炭地,在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公约》全球湿地展望研究报告发布,占陆地总面积仅3%的泥炭湿地,其碳储存量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两倍,全球湿地碳储量占陆地生态系统的35%。我国若尔盖湿地每公顷碳储量高达4130吨,破坏1公顷这样的湿地,释放二氧化碳最高可达1.5万吨。在当前全球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减少、工业减排仍将持续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发挥湿地间接减排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随着城市化发展和农业开垦,世界上的湿地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据《湿地公约》首次发表的《全球湿地展望》报告表明,1970〜2015年短短45年间,全球35%的湿地已经消失,从2000年起每年湿地面积减少的速度越来越快,湿地消失速度是森林的3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扭转湿地流失趋势,显得尤为迫切。

2018年,《湿地公约》各缔约国认识到湿地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商定了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管理泥炭地、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措施,以更好地借助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力量,来扭转气候变化。

专家认为,湿地类型多样,包含了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它们在抵御极端天气,缓冲、减少洪涝灾害,缓解干旱,以及吸收、储存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湿地中的沼泽地特别是泥炭地储存了大量的碳,在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是湿地大国,湿地保护与修复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通过建立湿地保护政策法规制度、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开展湿地调查监测、积极履行《湿地公约》、拓展国际合作交流和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等,全面强化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特别是自2014年起,我国启动了重点省份泥炭沼泽碳库调查,对分布面积较大的内蒙古、四川等11个省份泥炭沼泽进行碳库调查,目前已完成6个省份调查试点工作。2016年,原国家林业局制定了《林业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16—2020)》,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计划和行动,转化为具体的保护措施,把“保持全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纳入了行动总体目标中。如今,我国已进入从“抢救性保护湿地”到“全面保护湿地”的新征程,从国家到地方,湿地保护的力度在不断加强。

在湖南沅江市草尾镇乐园村,农田网格之间,樟树、银杏、红叶石楠迎风挺立,乔木下配植了灌木、草本和水生植物,以乡土树种和常绿阔叶林为主要树种的第五代农田防护林,突出近自然理念,强化混交和复层,有效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质量。

湖南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胡长清说,湖南将科学造林的理念融入正在编制的中长期林草建设规划中,同时不断落实种苗、栽植、管护等环节的目标责任,加强全过程管理,切实保障绿化成效。

提高森林覆盖率,关键在于落地见效。“夏天天气干燥,要抓紧把杂草和枯枝清一下。”一大早,安徽怀宁县石牛村党支部书記程永亮就带着防火队员到鹤形山巡护。作为村级林长,这段时间程永亮每天上山入林,防范火情。如今,怀宁县有各级林长649人,基本实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

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陈建成教授强调,应对气候变化,要扩大森林面积,改善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森林碳汇发展的重大举措。面对新的挑战,中国林业不仅要扩大森林面积,而且要充分改善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既要保护好原始森林,也要对人工林进行合理利用。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度,呼应相关产业发展的需求。拉动林产品的合理流动,延长林产品的产业链。特别要提倡木材这种低碳产品对钢材、水泥等高碳产品的替代。这既能减少生产领域的碳排放,又能增加产业链过程中的碳吸附,一举两得,利于气候变化问题的改善。

“十三五”以来,国家重点实施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等生态修复工程,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快速增长,林草碳汇总量显著增加。截至目前,我国森林面积2.2亿公顷,森林蓄积量175.6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91.86亿吨,超额完成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2020年森林蓄积量目标。再加上草原、湿地碳汇,以及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完成习近平主席向世界承诺的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力量。

“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等“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内容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我国新的气候行动目标中,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量从45亿立方米左右提高到60亿立方米……这些,都显示着我国推进国土绿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

当前,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既关乎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关系到各国人民福祉。通过持续不断的“爱绿、植绿、护绿”,相信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我们的家园会更加美丽。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森林
《气候变化》的披露要求与趋同分析
2007:绿色企业
哈Q森林
哈Q森林
迷失在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WHO:每8例死亡中就有1例死于空气污染
谷歌数据显示:美国人不懂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