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两性一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金课”建设研究

2021-01-13 18:49何耀云赵绪莹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金课课程课堂教学

何耀云 赵绪莹 于 洋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最早提出“金课”的概念,并号召:消灭“水课”,建设“金课”。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在2018年11月第11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提出了“两性一度”的“金课”建设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更需要打造“金课”,让高校思政课切实发挥实效性。

一、深刻理解《思修》课程“金课”的独特内涵

“金课”建设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内涵,还应结合具体学科特点寻求课程“金课”建设的独特规律。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八个相统一”的要求,落实两性一度,提升课程质量和内涵建设,应遵循课程独特性建构和打造“金课”。

(一)以条件变换为导引,建构思维螺旋上升的内在逻辑

《思修》课程是每年大一新生开设的第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帮助新青年树立科学的人生观、道德观、法治观、价值观。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无感化。对大一新生而言,未来的人生、价值判断、法治案例、道德评价、生死观、幸福观都是一种模糊的人生体验。如何根据《思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进一步挖掘课程内容及课程体系,把《思修》课程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该课程讲深、讲透,体现高阶性思维螺旋上升的内在逻辑。观念是人类行为的先导,而观念更会因为条件、环境和当事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课程重在设立一个逻辑起点,通过不同条件的变化,寻找价值判断和评价的变动,并寻找到人类终极选择,科学选择的必要性。

(二)依托方法和手段变换,开发混合课堂

《思修》课程本身就是一门与时俱进、时代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进一步研究课程内容,进而探索达到课程教学既具时代性,又具有学术前沿性,这是《思修》“金课”建设创新性的重要体现。在大数据、新媒体和融媒体时代,结合呼伦贝尔学院学生实际,教师应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教师录制的慕课教学视频并完成课后测验;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自学规定内容,每位教师可以在学习通后台管理并监测学生学习情况。慕课教学体现了线上线下教学形式的先进性和互动性以及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但需要强调,无论是线上慕课学习,还是教师利用网络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这种形式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课程的主阵地仍是课堂教学。所以,《思修》“金课”建设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进行高质量教学,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三)不同专业视域下思修课程的多维路径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谈到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时说,“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从高校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难度来讲,相对来说,《思修》课程难度较小,因此,《思修》“金课”建设应着重深入挖掘课程内容及体系,特别是作为课程核心内容的道德观与法治观部分,应该探索设置一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切入教学,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进一步探索怎样在公共课合班人数众多的教学现状下,探索在有条件、素质比较好的班级专业组织高质量的课堂讨论,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摄影专业的学生通过相机认知社会,舞蹈专业的学生通过舞蹈认知社会,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体会不同视角下相同的事件,理解不同认知和结果间的差距。

(四)红色初心不改,育人理念不变

《思修》课程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立德树人。“德”是中华民族之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德,是共产主义之德,是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之德。“金课”构建,除了各种形式和手段的变化外要注重红色底蕴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内涵。“金课”建设,要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性,通过与世界其他国家价值观的比较,深入的领悟中国人独有的精神家园。

二、《思修》“金课”建设数据反馈及阶段性启示

2019年,笔者根据《思修》“金课”建设情况,依托问卷星平台进行《思修》“金课”建设问卷调查,针对课程三个环节同构的想法,对当年课程所授700名学生开启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681份。其中男女比例分别占比34.07%和65.93%;其中文科占40.53%,理工科占比47%,文理比例合理,而且包含11.6%的音体美专业学生。学生群体均衡,性别比例和专业比例合理,调查结果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一)课前预备环节

调查数据表明,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是教师,将下一节课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安排和通过微信或其他方式提前告知课程内容和活动。这反映出,学生倾向于提前了解课程信息,结合互联网时代,学生希望能够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预先把握和提前准备。数据有利地支撑了“金课”建设未来可以在课程预备环节进行深耕细作,逐渐建立起课程预备环节考核方式、预习授课内容、提出课程思考,预备环节开发新方向已经展露出来。

(二)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环节侧重学生对课程性质、考核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方式、学生心态、学生课堂状态、教学效果和评价等诸多方面建设的一个反馈。数据表明,学生对《思修》课“非常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达到了近88%,而且认为“课程对自身成长成才有帮助”的学生达到了96%,这两项数据反映出,现阶段学生基本认可课程建设。

关于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大问题,认为是教学方法问题的占29.37%,认为是教学内容问题的占13.95%,认为是社会环境问题的占18.36%,认为是教学态度问题的占4.99%,还有33.33%的人认为是其他原因。教学效果数据反映出学生对于教师构建的课程教学的直观体验如何,学生认为教学方法和一些不明原因的问题以及教学内容、社会环境和教师的教学态度均存在一些问题。“金课”建设的突破口是:方法与时俱进,内容精心设计,注意当下社会环境变化对学生身心的影响,及时调整教师授课心态,教研组要进行集体攻关,找到“金课”建设堵点,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有更好的反馈。

关于学生愿意学习《思修》课的原因,在授课内容、课程的考核方式、教师的授课水平与方式、该课程对自己的成长成才有帮助、考研究生和公务员需要几方面均占有相当的比例,比例基本在一半以上;认为学习《思修》课程对自己有收获的学生达到了97.5%;通过对实践教学的调查,学生认为对自身帮助最大的实践教学方式是微电影或微视频制作,占比50.22%,说明学生还是比较认可实践教学方式的;关于实践教学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认为在使用办公软件的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认知社会能力均占比不低,基本在40%以上;而且94%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启发思考。综上,实践环节作为《思修》课程“金课”建设的一部分,需要在实践教学上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索。

同时,笔者还在《思修》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法做了调研。数据表明,学生对教学方式有所要求,对教师课堂建构提出挑战,传统理论讲授式课堂只占45.96%,大部分学生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呼声心切,参与互动式、情景体验式、辩论式、研究式等多种形式受到学生认可。数据反映,课程建设中的课堂教学将是未来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建构适应学生和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需要集体攻关,方向应集中在学生和教师共建模式的课堂教学。

对于学生学习《思修》课在认识和行为方面的提高、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认知等方面的调查,可以看出,该课程基础良好,学生对课程设计感兴趣。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是参与互动式、体验式和理论讲授式。这点说明学生喜欢的课堂不在是单一的教师建构课堂,而是转变为教师和学生共建的课堂状态。95%的学生认为,课程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非常或一定的帮助,课堂上能保证认真听讲。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大问题是教学方法问题和社会环境问题,分别占比29%和18%,这点说明教师教学方法和外围社会环境对学生学习效果具有很大比例的影响,这也是今后课程建设需要努力解决的两个问题。

(三)课程考核环节

课程考核环节共12道题。涉及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和内容、学生对目前考核方式的熟悉程度、学生对现有考核方式的评价等方面。基础课考核方式和内容一项,学生中占比64%满意状态,但同时35%的同学处于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状态。因此,在“金课”建设中考核方式改革还应进一步推进,解决35%同学的呼声,使得课程考核更好地为课程“金课”建构服务;与此同时,学生对“是否觉得现在的考核缺少实践性”这一项考虑并不多,结果反映是与否的比例旗鼓相当;在“觉得多久考核一次对您掌握知识有帮助”一项中,49.49%认为一学期考核一次,25.55%的学生认为一个月考核一次,14.98%的学生认为一个星期考核一次。这项调查结果反映: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一方学生,对于“金课”建设的矛盾态度,一方面想要听到好课,另一方面“金课”也意味着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金课”建设不应是教师单方努力形式,而应是学生和教师双向构建,良性互动发展的形式。

三、基于“两性一度”的《思修》“金课”建设创新研究及前景展望

(一)以学生视角为出发点和归宿,构建闭环教学形式

课程组教师细致梳理课程内容和教材体系,深入研究如何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整合各章节内容,精准设计专题名称。在每年秋季学期《思修》课程中,每位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素质等情况,考虑增加课前预备环节,让学生熟悉新课内容,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从以上调研中确定《思修》“金课”建设的突破口,一是课程组每位教师要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学生素质水平,精心设计每个专题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做到与时俱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二是思修课程组要进行集体攻关,重新建构适应学生和教师课堂教学模式,设置问题探究和高质量课堂互动、讨论和辩论,吸引学生参与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形成一种高级思维。

(二)多为视域下增强学习共同体意识

《思修》课程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课程,进一步挖掘课程内容,创新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是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始终不渝的目标,也是《思修》“金课”建设未来的方向。

1.学习共同体理念

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该课程组三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积极参加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建设学习共同体,形成传帮带机制,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方法,突破教学内容,汇聚多方力量,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

首先,新媒体新技术助力课堂教学。课堂除了在课堂运用影视资料和PPT传统媒体技术外,还设置了智慧教室,三面屏幕,学生能够感受到现代技术的魅力,更容易从不同方向接收来自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同时以“超星学习通”平台为辅助手段,使学生全员参与课堂成为现实。在小组研讨,观点交锋的时刻,进行投屏,教学投票,使同学们清晰地看到每位学生的观点和倾向。课程结束后,及时开启教学跟踪,第一时间了解学生集体反馈。

其次,双师同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助力教师发展,搭建多方教学形式。双师同堂利用新老教师各自的特长,通过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涵摄,引导学生思维,使课堂更具有思辨性质,形成多维视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完成“吸引→情感→理性”的螺旋上升课堂教学模式。教授回归课堂教学,突出知识进阶深度,讲师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学生、青年教师、老教师三方共同研讨、提升,有效地达到了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结构,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老教师领悟新技术的目的,学习共同体意识凸显。

最后,小组研辩,全员参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方式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三部分。学生首先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认知的过程,然后进行小组研讨,互相影响、论证,然后统一观点,班级范围内辩论,通过三步完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过程。小组研讨,促使全员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篱笆墙被打破,学生不仅从教师学习,也从同学之间的言辞中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在这个组内研讨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充分沟通,完成自我知识建构,自我思考,实现步步探讨的过程探究。

2.适合学生的实践形式

实践教学改革是《思修》课程建设的亮点。党的十八大以来,课程组教师深入探索多样化实践形式,依据国家形势变化和发展,结合《思修》课程特点,利用新媒体技术不断调整实践教学主题,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例如,结合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志愿服务、道德与法治、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等热点和焦点为主题,鼓励学生拍出立意鲜明、内容完整和反映新时代新风尚的高质量微电影和大学生讲思政课的微视频,并从中选出优秀作品参加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和“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主动激发学生学习《思修》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创新能力,让学生从心灵上感受到《思修》课程的实践性和鲜活性。这是《思修》“金课”建设在创新性视角的鲜明体现。

(三)“八个相统一”与“金课”建设相结合,寻求建构“金课”的重点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谈到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时,强调了八组辩证关系,其中“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和“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这四组关系正是“金课”建设挑战度视角的鲜明体现。《思修》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作为《思修》课教师,更应不断深入挖掘和研究课程内容和教材体系,由表及里,根据国家形势发展变化,不断探索设置一些学生关注度高、话题热度较高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切入教学,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展开互动和讨论,切实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最终达到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在启发性教育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使课程不断具有挑战性。

(四)《思修》“金课”建设前景展望

在“两性一度”的《思修》“金课”建设过程中,课题组更加明确《思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课前和课后跟踪体系的新方向亟待重视,课题组认为《思修》“金课”建设是一项集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建设于一身的系统性建设;单项教师主导建设课堂思路应该改变为教师和学生双向建构模式。“金课”的建构不是一个教师的努力结果,也不是个别学生和部分学生的教学效果反馈,“金课”建设指向整个课程的各个环节,参与的教师和学生以及校方环境和社会环境均有一定的影响。为了继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要以《思修》课程“两性一度”为标准,以“金课”建设改革为突破口,将为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方法和思路,力争使思政课课堂教学状况显著改善,使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使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得到显著增强,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

猜你喜欢
金课课程课堂教学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打造监狱学专业实训金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