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视阈下高职院校德技并修工匠人才培育路径研究

2021-01-15 03:36荣,宋
红河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工匠思政

田 荣,宋 文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 241002)

“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1]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的认识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革而不断演进,对于工匠人才的认识也不例外。

“工““匠”“工匠”经历了“工,象曲尺之形,盖工即曲尺也”,“匠,木工也”,两者相互区别,到“工,匠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者”,两者合二为一的演进过程。在此过程中,“工”“匠”“工匠”经常互为通用,指从事传统手工业生产的劳动者。但从整个社会发展历程来看,“工匠”是一个社会进步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者。更为可贵的是,中国传统工匠人才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职业操守、行为特质和精神境界,大致可概括为忠诚于技艺的传承、专注于每一个细节。他们的这种薪火相传、敬业执着,让传统工匠人身上具有的工匠精神,也超越时空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明确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同时强调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的各个环节。面对新时代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继承发扬传统匠人精髓的同时,需重新审视定位新时代工匠人才的精神要义,工匠人才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必将被赋予新的时代意蕴。

一 工匠人才的时代意蕴

(一)从“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出发,新时代工匠人才应遵循“大德”为先

“德者,本也”,“德”在人才素质中处于首要地位,无论是从个人层面,还是从社会国家层面,它都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德”的内涵丰富,包括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但在所有“德”中,政治品德处于最高层次,是“大德”,不仅确保人才的政治方向,同时对其他德性的完善和提升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是新时代人才所应具备的“大德”。如果“大德”这个首要问题解决好了,将会成为人才成长和发展中最强有力、最持久的内在动力。如对火药进行微整形的大国工匠徐立平,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性在导弹固态燃料发动机的火药上动刀,并把这份职业看成是一项为国家强盛而奋斗的伟大事业,几十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默默坚守在最危险的岗位上。“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3]如果“大德”问题没有解决好,人们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艺就会成为危害社会的一把利刃。

因此,作为新时代工匠人才,要有“大德”为先的道德情操,要有家国为上的精神境界,只有这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

(二)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诉求出发,新时代工匠人才应不断提“质”增“素”

经济发展新常态之所以称之为“新”,是因为目前经济发展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态势,之所以称之为“常”,则蕴含着这种新的态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状态。在此形势下,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质迫在眉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浪潮正推动着消费需求的升级提质,从“差不多”走向“高精尖”,从“同质化”走向“个性化”的品质革命已经上演。同时伴随着互联网+中国制造时代的到来,制造业通过 B2B等网络平台就可以实现协同研发、个性化定制与服务。显然,互联互通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强大助推器,推动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创造”转变。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诉求出发,工匠人才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品格,用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眼光,在稳中求变,在变中求进,在进中求破,在破中求立,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服务新常态作为自身技艺提升的目标,不断实现提“质”增“素”。

二 高职院校德技并修工匠人才培育路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4]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及其专业建设计划的启动为这一重要方式的充分发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高职院校应立足时代、把握机遇、积极主动探索新时代德技并修工匠人才培养路径。

(一)明确“五育”育人目标,促进素质发展

以“立德、增智、尚体、崇美、育劳”为目标,使高职院校大学生不仅成为一名“工”匠,更要成为一名“良匠”。

1.“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是“立德、增智”的有效途径。在以往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培养过程中,过多地强调“工具理性”,忽略“价值理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价值引领,重“增智”轻“立德”。因此要实现“立德”与“增智”的统一,就需要探索一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的有效路径。而这条有效途径就是实现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

第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推进中班上课、小班研讨、团队实践的模式,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大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教学形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进一步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感染力、实效性和育人效果。

第二,人文专业课、素质选修课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延伸,各理工类专业课是渗透“课程思政”的有力依托,因此在准确把握这些课程性质特点的基础上加大梳理这些课程中所渗透的思政元素,让这些思政元素既不喧宾夺主又能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课堂当中,使其发挥应有的价值引领功能。如在进行电商相关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可嵌入中国电商领军人物马云的经典一句:“人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第一天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就是帮助别人成功”,让大学生从马云的创业史中去感受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更深入地思考个人梦与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在向大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的同时,可融入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历史,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新中国、新时代给中国制造业带来的伟大转变,增强大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在向大学生讲解医药类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感人故事,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家国情怀传递给广大大学生,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到我国国家制度、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从而打破德育只靠思政课教师“单打独斗”困境,实现“立德”与“增智”的统一。

2.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成绩单在“尚体、崇美、育劳”的独特优势。第二课堂通常是指在专业教学计划之外,由学校统一管理、教师具体指导、学生志愿参加的一切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实践学习性活动。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都是“00后”为主,他们突出的特点是个性鲜明、兴趣爱好丰富,第二课堂正好迎合了他们的特点,给了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因此在不断完善公共体育艺术类课程设置,增设音乐、书法、舞蹈、艺术和文学鉴赏美育素质拓展课的同时,应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的独特优势,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科学分类,有机整合,将与体育、美育、劳育相对应的体育健身、文艺活动、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创新创业、技能大赛)四大模块项目作为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必修或选修项目;采用“专兼并举、外请内聘”的方式,盘活校内外各种资源,打造第二课堂多元师资队伍;充分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信息管理系统开展模块项目的发布、管理、评估,实现大学生参与模块项目的记录、评价、认证,同时积极推进“两个成绩单”建设,将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测评、评奖评优、推优入党等的重要评价,并将其纳入大学生个人档案,为社会选人、用人提供具有规范性、公信力的参考依据,形成学生、学校、社会的有效联接。

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充分发挥其天然具有的“尚体、崇美、育劳”优势,形成体育健身成效显著、文艺活动百花齐放、社会实践反响热烈、科技创新硕果累累的良好氛围。

(二)设立“工匠培养特区”,促成匠心培育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匠心是工匠人才的灵魂,是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是爱岗敬业、专注忘我的境界,是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高职院校可根据学校专业特色,以复合型、创新型工匠人才培养为目标,设立“工匠培养特区”,实施匠心养成工程。在工匠培养特区以专业群为基础设立若干工匠工作坊,以工作坊为单位,以一流企业或技能竞赛的真实项目为载体,将真实的事例和真实的工作过程融入到整个教学内容中,将企业生产和研发机构延伸到课堂上,从而实现项目化、个性化教学模式。如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打破专业界限,独立设置“雨耕学院”工匠培养特区,以“工匠型卓越技术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采用校企“双导师制”,通过“转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项目资源”“转化校企合作企业真实产品与工艺”两大路径,为工匠人才培育搭建“立交桥”,让大学生在真实的工作事例中体验、践行匠心,在各级各类的大赛中锤炼匠心。

在工匠培养特区设立、建设的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摸解决。如企业真实项目遴选、特区大学生准入机制、工匠培育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等。要通过不断摸索、完善,推动工匠培养特区相关制度体系科学化、常态化、规范化,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为工匠人才培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

(三)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促使技艺提升

随着科学的进步,技艺的综合性加大、复杂性加深、探索性加强、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单纯依靠书本上的知识、依靠经验已无法适应技艺发展的需求。作为一名新时代工匠人才,需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并把所学知识与不断进步的技艺有机结合,这是工匠人才生产实践系统的基础,更是塑造工匠精神的基石。[5]高职院校在工匠人才培养过程应如何缩短与现代科学技术、与最前沿的技艺发展成果之间的距离,成为必须着重解决的问题。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列为主要发展目标之一。[4]因此,需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加大开放办学力度,主动承担企业在职员工培训和学历提升工作,主动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产品研发工作室等技术技能创新载体,主动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应用与推广。以培养服务产业链岗位群需要的技艺人才为中心,按照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以人才培养、员工培训、科研合作为主要板块,根据岗位公共能力构建共享课程平台、岗位专项能力构建专业课程平台、岗位个性需求构建技能实践性课程平台,形成“共享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技能实践性课程平台”的网络教育资源,使所学的专业紧密联系企业工作岗位,在增强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同时,消除专业知识学习与先进技艺相脱节的弊端。除此,确保企业资源“引得进来、留得下来、合得起来”,真正实现企业先进技术融入到高校,高校工匠人才培养延伸到企业,产教共生共融,共建共享。

三 结语

新时代赋予高职工匠人才培养新的使命,德技并修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教育的根本特征,高职院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4]根据“职教20条”关于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的要求,坚持修德与修技并举,坚持服务自身发展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并重,积极探索新时代工匠人才培养路径,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匠人才。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工匠思政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01—02合刊
第二课堂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