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以《生产物流管理》专业课为例

2021-01-16 08:35杨琳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6期
关键词:物流思政高职

杨琳华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太仓215400)

近年来,国家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法律政策的指导下,职业院校深入进行专业调研,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各所高职高专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1 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现状

课程思政在2014年率先由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主要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2017年全国各高职院校纷纷推动“课程思政”改革,自上而下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探索,2020年5月12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提出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2]。各高职院校专业教研室开始推出试点课程进行交流探讨。刚开始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的理解上存在片面性,往往认为“思政”是思政类教师的事情,随着“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等活动的深入开展,大部分专业教师能够转变思路,积极响应“课程思政”教学改革[3]。

2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误区

2.1 为“思政”而思政

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经验,限于自身思政理论基础[4],虽然有改革热情,但实践时不善于挖掘素材和融入,简单地在课程开始前或课程中强行加入思政故事或新闻图片,令学生感到稍许困惑和排斥,不能产生共鸣,而生硬的课程思政元素接受程度不高,也反过来影响了专业教师的改革积极性。

2.2 形式大于内涵

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教师在制定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的时候能够有意识地加入“课程思政”元素,但其实并没有深入思考和研究,未进行实质性地改革,存在换汤不换药的情况,比如,《物流管理基础》课程中,原来设计的教学项目是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仅简单地在项目名称前加上“课程思政”4个字,一键完成思政改革,则只有形式而没有内涵上的改进。

2.3 随意性大

有的专业课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平时就比较重视教书育人,经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往往认为自己不需要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因而在推行改革时,存在课堂教学随意性大,教学不规范、不成体系的问题。

3 “课程思政”重在内涵建设

3.1 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才,所以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最基本和最根本的理念。不能光喊口号,不能只做形式上的中心,实际中的偏心,要真正地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思政元素,适当引导他们走向新的领域,扩充知识面,重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个人品格、正确的科学观,使其潜能得以发挥,所以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制度、教学方法都需要相应改革。

3.2 强化素质与能力并重的理念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技能专业的培养,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也同样重要,历年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中,都有企业反馈,更看重学生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规则意识等软实习。职业技能可以再培养,甚至可以进入企业后强化能力,但学生一旦进入实习就业阶段,素质却很难在一朝一夕之间培养起来。

3.3 强化工作持续改进的理念

教育工作是推陈出新的工作,是不断进步不断更新的工作,不能一成不变,要形成工作持续改进的理念,专业教师在生活中注意关注时事新闻、提炼为思政元素,并将其投入教学实践。

4 《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出,职业院校应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企业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训课程;推动教学流程改革,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推动教学方法改革,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5]。接下来笔者以高职《生产物流管理》课程为例探索“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4.1 教学内容

4.1.1 课程介绍

《生产物流管理》是“3+3”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学员的特点:以企业生产物流实际工作任务为切入点、以业务流程为主线、技能训练为重点、相关知识为支撑,淡化理论体系,突出应用技能。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理实一体,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4.1.2 课程特点

在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中,生产工序和能力的调整是最常用也是最典型的工作任务。思政元素可以结合中国口罩生产出口为全球做出的巨大贡献,穿插防疫歌曲及防疫志愿者的视频图片,激发学生的爱国和奉献精神。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前发布调查小任务,并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结合课堂互动“学、教、练、做”一体化,完成项目任务。

教学目标见表1。

4.2 教学流程

4.2.1 学习者分析

学习基础:该门课程是物流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学生在进行该课程前学习过《物流管理基础》《仓储与配送管理》等专业课程,物流优化理论知识已经有所涉猎,但自主学习能力仍比较弱。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并有一定的办公软件操作能力和汇报展示经验。但学生还没有企业实践经验,未接触过实际的生产物流环节,也缺乏科学的定量研究经验。

互联网思维和思政教育:学生对信息化手段接受适应能力强,能熟练运用各类信息化设备,能够快速接受炫酷的新鲜事物。但部分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豪感有待加强,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全育人的科学内涵。

4.2.2 教学设计

在课前就引入思政元素即泛雅平台(学习通)发布关于中国口罩的调查作业,按“激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引入主题→小组活动与实践→反馈→持续改进”开展教学,每个教学环节分别融入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品德修养和人格养成、科学观这伦理3个方面的思政教育,将专业课实践环节与思政自然衔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以口罩为载体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爱国热情;以抗疫主题曲及视频引起学生思考人生观价值观;口罩生产过程中插入安全生产提示,严格要求学生准确测量工时等相关数据,培养学生科学观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课程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4.2.3 信息化手段使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与效果,课前利用学习平台如超星学习通平台、微信公众号提前发布学习任务;课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视频播放、PPT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结合超星泛雅、EXCEL、思维导图、3D仿真软件打造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教学课堂,今年由于疫情线下沟通工具如微信、QQ、学习通群聊、腾讯会议使用更加频繁,课后学习指导效果也得到了保证。

表1 “生产作业控制”单元教学目标

图1 “生产作业控制”课堂教学设计

4.3 教学效果及反思

4.3.1 教学效果该次“课程思政”实践探索还是比较成功的,跟以往不同,上课前不再刻板地在课上向学生展示课程思政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不动声色地引入思政元素,如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国内外新闻事件,提高学习兴趣。用数据说话,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在全新的思政背景下,教学做结合,鼓励学生多思多想,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进行学习研究,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品质。通过在线任务发布与实施,分组展示与评价,实现学生评价多元化系统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见表2。

表2 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前后专业课程教学对比

4.3.2 教学反思当然,“课程思政”对教师职业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师需要不断挖掘新的思政素材,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对教学信息技术的要求高。此外,在《生产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环节,手工操作的方式难以真实还原企业生产场景,建议采用3D仿真技术软件模拟企业真实环境,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学术志向和专业伦理方面的价值引领[6]。学生可分角色来完成操作,多次熟练操作后一定能掌握整体流程,并且在完成后系统自动计算操作成绩,详细说明操作过程中的问题。目前市场上已有成熟的生产运作管理实训平台,并利用3D仿真软件多次模拟操作,检验优化后的效果。这样的实践环节非常直观,既有动手操作,又能利用软件减少重复劳动[7]。

猜你喜欢
物流思政高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