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时期一统志所载晏殊史料考

2021-01-16 00:21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一统通志寰宇

刘 涛

(1.龙岩学院 闽台客家研究院,福建 龙岩 364012;2.肇庆学院 肇庆经济社会与历史文化研究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晏殊(991—1155),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人,北宋名相。目前,学术界通过地方志考证晏殊诗文取得了一些成果,对后学多有启发,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引用晚近史料,未能还原文本书写过程,未对其成因进行分析。陈钧《北宋三相与东台西溪》一文引用晚近出现的明清地方志,未对与晏殊合葬的“恭人康氏”参考欧阳修《观文殿大学士、行兵部尚书、西京留守、赠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铭(并序)》进行考证[1]。王翠莲《晏殊诗文校注》一文引用《明一统志》发现晏殊《崇因寺》位于进贤县,未写明晏殊《题东湖涵虚阁》位于南昌县,误将《咸淳临安志》所载因果院等同于《江西通志》所载因果禅院,未指出晏殊《庭莎记》“清思堂”位于越州,未运用地方志记载来考证晏殊《雪中》《题巩县西门周襄王庙》《送僧归护国寺》《巢父井》所在方位[2]。

学术界对《元一统志》《寰宇通志》所载晏殊史料未有深入研究,仅《大明一统志》所载晏殊史料获得关注,晏殊与颍州西湖或泰州东台西溪说法至今尚无定论,晏殊诗文校注存在错误、缺漏等问题。为此,本文将搜集正史、地方志、文集等史料,通过考辨晏殊与西溪渊源,还原一统志所载晏殊史料的书写过程,分析产生的原因与历史影响。

一、晏殊颍州西湖与东台西溪渊源考辨

(一)颍州西湖渊源考实

《元一统志》所载晏殊仅颍州西湖一处:

西湖,《舆地要记》云:颍州有西湖浅而狭。晏元献公殊来知颍州,开浚有十顷之阔。既作北渚,又阙(阙疑当作开。)西溪名胜。游赏题咏甚众,惟欧阳修脍炙人口。晚岁自政府罢归,退居汝阴,尝与诸友高会作西湖燕语。欧公初至颍州领郡事,于西湖因晏公开展之旧,种莲及黄杨等花,又因荷花之盛,赏余作赋云。

(《永乐大典》二二六三湖字引《元一统志》)[3]

此“晏元献公”简称“晏公”,即晏殊,谥号元献。“欧公”指欧阳修。《元一统志》引用《舆地要记》述及晏殊与颍州西湖渊源,晏殊开浚颍州西湖十顷,包括北渚、西溪两部分。欧阳修宦游颍州,在西湖根据晏殊开浚西湖,种植莲花、黄杨等花卉。

实际上,欧阳修有诗述及晏殊与颍州西溪渊源。欧阳修《答杜相公宠示去思堂诗》载:

晏殊(991—1155),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人,北宋名相。目前,学术界通过地方志考证晏殊诗文取得了一些成果,对后学多有启发,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引用晚近史料,未能还原文本书写过程,未对其成因进行分析。陈钧《北宋三相与东台西溪》一文引用晚近出现的明清地方志,未对与晏殊合葬的“恭人康氏”参考欧阳修《观文殿大学士、行兵部尚书、西京留守、赠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铭(并序)》进行考证[1]。王翠莲《晏殊诗文校注》一文引用《明一统志》发现晏殊《崇因寺》位于进贤县,未写明晏殊《题东湖涵虚阁》位于南昌县,误将《咸淳临安志》所载因果院等同于《江西通志》所载因果禅院,未指出晏殊《庭莎记》“清思堂”位于越州,未运用地方志记载来考证晏殊《雪中》《题巩县西门周襄王庙》《送僧归护国寺》《巢父井》所在方位[2]。

当年丞相倦洪钓,弭节初来颍水濆。惟以琴罇乐嘉客,能将富贵比浮云。西溪水色春长绿,北渚花光暖(一作老)自薰。(去思堂,在北渚之北,临西溪。溪,晏公所开也。)得载公诗播人口,去思从此西夷闻。

此“晏公”指晏殊。晏殊开浚颍州西湖西溪、北渚及兴建去思堂,晏殊诗文于此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欧阳修另有诗《去思堂手植双柳今已成阴因而有感》云:

曲栏高柳拂层檐,却忆初栽映碧潭。人昔共游今孰在?树犹如此我何堪。壮心无复身从老,世事都销酒半酣。后日更来知有几,攀条莫惜驻征骖。(1)欧阳修:《文忠集》:卷十二,《钦定四库全书》(集部三:别集类二:宋),乾隆四十六年抄本。

该诗又见正德《颍州志》,在“树犹如此我何堪”之后注释:“公,晏公门生,故有感。”[4]卷六此“晏公”指晏殊。晏殊开浚颍州西湖,在去思堂手植双柳,欧阳修作为晏殊门生宦游颍州有感。

《元一统志》虽未记载晏殊与去思堂及其双柳渊源,却曾查阅欧阳修颍州西湖诗文,欧阳修去思堂赋诗念及晏殊开浚颍州西湖之功,正是该志所载欧阳修“于西湖因晏公开展之旧”,并进一步述及欧阳修于此“种莲及黄杨等花”。

(二)东台西溪说法存在的问题

陈钧《北宋三相与东台西溪》一文考证晏殊与东台西溪渊源,由六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引用“明《嘉靖维扬志》”,即嘉靖《惟扬志》所载:“宋晏殊书院,在泰州治东北西溪镇之新安,晏元献读书所。”“晏殊墓,在州志东北一里许大宁阡之原,恭人康氏祔焉,志铭见存。”

第二步,针对孤证不立原则,又搜集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嘉庆《东台县志》所载史料,却发现二志史料出自“嘉靖志”,即嘉靖《惟扬志》。

第三步,碍于嘉靖《惟扬志》出现较迟,希望寻找较早史料。为此围绕“晏溪”二字,从《晏溪志》记载,推算《古晏溪志》的成书时间。

第四步,在《晏溪志》《古晏溪志》是否记载晏殊与晏溪渊源不置可否的情况下,从南宋隆兴元年(1163)进士楼钥所撰记文述及“晏溪河”,淳熙二年(1175)进士陈造所作诗文提及“晏溪”出发,提出宋代已出现“晏溪”之名,继而得出“顶多距离晏殊卒年一百年左右,且还不能排除在他生前任宰相期间”,却缺乏相关文字记载。

第五步,另据嘉庆《东台县志》所载范仲淹东台西溪题诗,虽然发现该诗未载《范文正公集》,却认为可作为“晏殊任职西溪的铁证”,最终未能断定该诗真伪与否。

第六步,认为有学者提出《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写于颍州西溪的说法,不足以据此否定晏殊与东台西溪渊源的说法。

陈钧此文考证思路及其所述是否正确?

首先,陈钧所云东台西溪相关的晏殊史迹并不全面,漏载晏殊书院一旁的南风亭,也未发现晏殊与东台西溪渊源出自《晏溪志》,未参考明末《西溪镇志》。明末《西溪镇志》载:

晏殊,抚州人。按《晏溪志》载:“本镇有书院,有南风亭,皆晏丞相建,因此溪以晏名。”有诗云:“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在此中来。”盖由晏公曾官此地,故云。仁宗朝拜相,卒谥元献,至今溪人思之不忘。(2)佚名:《西溪镇志》:卷二,抄本,泰州市新华书店古旧部传钞,北京图书馆藏。

陈钧发现《晏溪志》所载万历一事,却未能据此揭示《晏溪志》修纂于万历年间。所谓“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在此中来”诗句,明末未知该诗作者,可见范仲淹是该诗作者的说法实则出现在明末以后。

其次,以往考证晏殊与西溪渊源未从较早的史料出发深入考察,尤其是未发现《元一统志》已引用《舆地要记》所载晏殊与颍州西溪渊源。《寰宇通志》又云:

西湖,在颍州西北二里。长十里,广二里,景象甚佳。宋晏殊、欧阳修、苏轼相继为守,皆尝宴赏于此,题咏甚富。(3)彭时,等:《寰宇通志》:第四册:卷九,景泰七年刻本,天津图书馆藏。

足以证明晏殊与西溪渊源实与颍州西湖有关。

(三)东台西溪说法由来及其原因分析

晏溪之名出现在楼钥所撰记文,仅能说明晏溪地名出现在南宋初年。但是,楼钥、陈造诗文均未提及晏溪与晏殊渊源。因此,不能据此认为晏溪因晏殊得名始于南宋。《舆地纪胜》未载泰州西溪又名晏溪,也未记载泰州西溪晏殊书院、晏殊墓、南风亭,不能据此认为泰州西溪在南宋尚未出现别名晏溪,却可反映南宋时尚未出现泰州西溪因晏殊得名晏溪的说法,也未出现泰州西溪晏殊书院、晏殊墓、南风亭等相关建筑。《元一统志》《寰宇通志》未载泰州西溪、晏殊书院、晏殊墓、南风亭,反映了直至《寰宇通志》成书之际的明代中期仍未出现泰州西溪因晏殊得名晏溪的说法,也未出现泰州西溪晏殊书院、晏殊墓、南风亭等相关建筑。直到嘉靖《惟扬志》始载泰州西溪晏殊书院与晏殊墓,万历《晏溪志》始载晏溪因晏殊而得名的说法,明末《西溪志》又出现无名氏西溪诗作。嘉庆《重修扬州府志》沿用嘉靖《惟扬志》记载,嘉庆《东台县志》指认无名氏西溪诗作为范仲淹所作,并声称范仲淹是晏殊的女婿。

陈钧对文献考证存在两处不足:其一,所引嘉靖《惟扬志》,局限于晏殊墓志铭是否保存,却未发现晏殊“恭人康氏”的说法实不可信。陈文未查阅欧阳修《观文殿大学士、行兵部尚书、西京留守、赠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铭(并序)》,晏殊“初娶李氏”“次孟氏”“次王氏”(4)欧阳修:《文忠集》:卷二十二,《钦定四库全书》(集部三:别集类二:宋),乾隆四十六年抄本。,已载晏殊三位配偶,没必要漏载其他配偶,所谓晏殊“夫人康氏”的说法实不可信。

其二,所引嘉庆《东台县志》着眼于范仲淹西溪诗文,却未对引文全面考证,未对“范文正乃文靖后辈,又元献之婿也”的说法深入研究。查阅《宋史》、欧阳修《观文殿大学士、行兵部尚书、西京留守、赠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铭(并序)》、富弼《范文正公墓志铭》均未记载范仲淹是晏殊女婿的说法。而且,富弼正是晏殊的女婿,若范仲淹确是晏殊女婿,作为范仲淹“连襟”的富弼岂能不知?为何不载?可见,所谓范仲淹是“元献之婿”的说法亦不可信。

嘉靖《惟扬志》在嘉靖二十一年壬寅(1542)成书,晏殊及其“恭人康氏”合葬墓志铭实则明世宗在嘉靖十五年(1536)允许天下庶民祭祀始祖的产物,其时百姓据此建构祖先谱系。所谓范仲淹西溪诗文,实际上是晚明时期晏溪地方社会建构晏殊文化符号的产物。《读史方舆纪要》所载泰州西溪与晏殊渊源:“一名晏溪,以宋晏殊尝监西溪盐仓也。”[5]实则受到明代中后期扬州、泰州地方志的误导,导致以讹传讹。

二、《寰宇通志》所载晏殊史料辨正

(一)史料考证

《寰宇通志》将“晏殊《类要》”列为“引用书目”(5)彭时,等:《寰宇通志》:第一册:卷前,景泰七年刻本,天津图书馆藏。,并大量记载晏殊相关历史史迹:

其一,“晏殊墓,在钧州东南二十里”(6)彭时,等:《寰宇通志》:第二十九册:卷八十三,景泰七年刻本,天津图书馆藏。。钧州“国朝省阳翟县,并为钧州”(7)彭时,等:《寰宇通志》:第二十九册:卷八十三,景泰七年刻本,天津图书馆藏。。

其二,引用“宋谢逸文”所载晏殊与临川风俗渊源:“其人乐读书,而好文词”,源于“有晏元献、王文公为之乡人,故其人乐读书,而好文词”(8)彭时,等:《寰宇通志》:第十三册:卷三十五,景泰七年刻本,天津图书馆藏。。《永乐大典》引用《临川志》所载晏殊与临川风俗渊源:“乡贤谢无逸”云及“乐、晏、王、曾、陆五氏称谓之曰儒雅,曰乐读书,好文词,则有之矣”[6]1939。“谢无逸”即谢逸,字无逸。此“晏”指晏殊为首的晏氏家族。

其三,增载晏殊与名胜古迹渊源。一是抚州金柅园:

金柅园,在府治西,宋晏殊诗:“临川楼上柅园中,十五年前此会同。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9)彭时,等:《寰宇通志》:第十三册:卷三十五,景泰七年刻本,天津图书馆藏。

《寰宇通志》将“《舆地纪胜》”列为“引用书目”(10)彭时,等:《寰宇通志》:第一册:卷前,景泰七年刻本,天津图书馆藏。,《寰宇通志》所载金柅园来自《舆地纪胜》,引用晏殊诗作《金柅园》。王佳琦《晏殊诗文研究》一文所载“《金尼圈》”的“尼圈”以及“尼园中”的“尼”字、“满尊酒”的“尊”字均有误[7]。

二是抚州金石台:

金石台,在府城西十五里。旧《图经》云:有石峰五,旧名五虎山。石色有如金者,第一峰独高,第五峰差小,曰金石台。旧与第四峰相联,属后石洲,水流其中,故有“金石台分丞相出”之语。既而宋晏殊、王安石相继拜相,人以为谶应。(11)彭时,等:《寰宇通志》:第十三册:卷三十五,景泰七年刻本,天津图书馆藏。

《舆地纪胜》仅载:“金石台,古谶云:‘金石台分丞相出,文昌堰合状元生。’”(12)王象之:《舆地纪胜:第十三册:卷二十九,道光二十九年八月甘泉惧盈斋校刊文选楼影钞宋本,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可见,南宋末年尚未出现金石台与晏殊渊源的说法,所谓晏殊与金石台有关的说法实则出现在明代。

其四,视晏殊为临川乡贤:

晏殊,字同叔,临川人。七岁善属文,人目之为神童。宋真宗召见,赐出身,为馆职。仁宗时,为相。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皆出其门,富弼、杨察皆其婿也。卒谥元献。有文集四十卷,编梁、陈、唐人文章,谓之《集选》。又有《类要》《临川集》《二府集》皆传于世。(13)彭时,等:《寰宇通志》:第十三册:卷三十五,景泰七年刻本,天津图书馆藏。

此记载与《舆地纪胜》晏殊传内容大致相同:

(晏殊)七岁善属文,人目之为神童。真宗召见,赐出身为馆职。仁宗时,为相,谥元献。如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皆出其门。富弼、杨察皆其婿也。又撰《类要》一书行于世。(14)王象之:《舆地纪胜:第十三册:卷二十九,道光二十九年甘泉惧盈斋校刊文选楼影钞宋本,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

《寰宇通志》以“宋真宗”相称,增载晏殊著作,称晏殊有《临川集》《二府集》;所载晏殊著作卷数出现错误。

据欧阳修《观文殿大学士、行兵部尚书、西京留守、赠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铭(并序)》载:

(晏殊)有文集二百四十卷。尝奉敕修上训及《真宗实录》,又集类古今文章为《集选》二百卷。(15)欧阳修:《文忠集》:卷二十二,《钦定四库全书》(集部三:别集类二:宋),乾隆四十六年抄本。

从中可见,《寰宇通志》遗漏晏殊文集卷数“二百”、晏殊所修宋帝之训与《真宗实录》,却增载晏殊收录《集选》的文章作者所处朝代南朝梁、陈与唐朝等。

其五,首次将晏殊列为地方名宦。一是应天府名宦,“晏殊:仕宋知应天府。礼范仲淹以教诸生,天下兴学自殊始,后以参知政事知陈州”(16)彭时,等:《寰宇通志》:第二十九册:卷八十三,景泰七年刻本,天津图书馆藏。。二是颍州名宦,“晏殊:仕宋知颍州。以政事闻于一时,公余手不释卷,形之诗咏甚富”(17)彭时,等:《寰宇通志》:第四册:卷九,景泰七年刻本,天津图书馆藏。。三是永兴军名宦,“晏殊:仕宋判永兴军,充京兆府路都部署安抚使。政务简便”(18)彭时,等:《寰宇通志》:第三十三册:卷九十三,景泰七年刻本,天津图书馆藏。。

其六,始载晏殊后裔。即晏殊曾孙晏敦复:

晏敦复,殊曾孙,仕宋官至吏部侍郎。秦桧入相,敦复独有忧色,曰:“奸人相矣。”(19)彭时,等:《寰宇通志》:第十三册:卷三十五,景泰七年刻本,天津图书馆藏。

(二)存在的问题

其一,晏殊宦绩记载不足。

一是未将晏殊列为许州名宦。嘉靖《许州志》将晏殊视为名宦: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张知白以神童荐之,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同平章事。殊平居好贤,当时知名之士皆出其门。及为相,务进贤材。而小人权倖皆不便。天圣间,知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久废,兴学自殊始,后又知许州,遇事即决,庭无滞讼。[8]

该志遗漏“身”字,视晏殊为许州名宦,沿用《寰宇通志》所载晏殊应天府宦绩,增补其许州宦绩。

二是记载晏殊颍州宦绩较少。正德《颍州志》载:“晏殊:罢使相,知颍州。以政事闻于一时,公余手不释卷。时邵亢为推官,殊诿之以事。”[4]卷四又云:“邵亢:颍州团练推官。有才略,事至立决,人惮而服。”[4]卷四该志增补晏殊重用颍州团练推官邵亢。

三是阙载晏殊洛阳事迹。《临汀志》载福建汀州宁化县进士郑文宝与晏殊诗文唱和之事:

(郑文宝)尝题缑氏山云:“秋云漠漠秋云轻,缑氏山头月正明。帝子西飞仙驭远,不知何处夜吹笙。”后晏元献公守洛,过而见之,取乐天语书其后曰:“此书在在处处有神物护持。”[6]1422

其二,遗漏晏殊相关物产与名胜古迹。

一是苏州红梅。晏殊曾移植红梅,又有相关诗文、典故。《吴郡志》载:

红梅,承平时,独盛于姑苏。晏元献公始移植西岗圃中。一日贵游赂园吏,得一枝分接。由是都下有二本。晏尝与客饮花下,赋诗曰:“若更迟开三二月,北人应作杏花看。”客曰:“公诗固佳。待北俗何浅耶?”晏笑曰:“伧父安得不然。”王琪君玉时守郡,闻盗花种事,以诗遗公曰:“馆娃宫北旧精神,粉瘐琼寒露蕊新。园吏无端偷折去,凤城从此有双身。”[9]

二是越州石氏山斋。晏殊曾于此题诗。嘉泰《会稽志》载:

石氏山斋,晏元献诗云:“书仙十阁壮儒宫,灵越山川宝势雄。”[10]

三是茅山华阳洞西门五云峰下五云观。晏殊曾应王钦若夫人所托为五云观撰写碑铭。景定《建康志》载:

五云观,在茅山华阳洞西门五云峰下。考证:仁宗景祐,太师、中书令王文穆公钦若于此建庵。景祐四年四月七日,赐额五云观。庆历二年十月,丞相晏元献公殊撰记,后为雷所击碎,碑不再刻,文见《晏公集》中。[11]

(三)相关史料未引用完整

其一,《寰宇通志》虽将“《渔隐丛话》”列为“引用书目”(20)彭时,等:《寰宇通志》:第一册:卷前,景泰七年刻本,天津图书馆藏。,却未引用该书所载晏殊与扬州大明寺典故:

《复斋漫录》云:晏元献赴杭州,道过维扬,憩大明寺。瞑目徐行,使侍史读壁间诗板,戒其勿言爵里姓氏,终篇者无几,又俾诵一诗云:“水调隋宫曲,当年亦九成。哀音已亡国,废沼尚留名。仪凤终陈迹,鸣蛙只废声。凄凉不可问,落日下芜城。”徐问之,江都尉王琪诗也。召至同饭,饭已,又同步池上,时春晚已有落花,晏云:“每得句,书墙壁间,或弥年未尝强对。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对也。”王应声曰:“似曾相识燕归来。”自此辟置馆职,遂跻侍从矣。[12]

其二,《寰宇通志》提及晏殊文集,却未引用“晏元献《五州集》”所载晏殊为应天府睢阳阏伯庙题诗:

晏元献为留守,以诗题庙中云:“炎宋肇英祖,初九方潜鳞。尝用蓍蔡占,来决天地屯。庚契大横兆,謦咳如有闻。”[13]

其三,《大明一统志》增补两处晏殊故里史迹。

一是晏殊祖籍瑞州新昌县故居:

晏元献宅,在新昌县东四十里。元献,宋晏殊也。自高祖墉居此,墉子延昌徙居临川。殊幼时,其父尝携以归此宅。傍有堆,殊幼尝戏其上。及贵,人呼为相公堆。(21)李贤,等:《大明一统志》:卷五十七,天顺五年内府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二是晏殊故里抚州的传说地白鱓潭:

白鱓潭,在府城北一百里。相传宋晏殊之先葬其祖,掘地得双白鱓,一奔入潭,故名。(22)李贤,等:《大明一统志》:卷五十四,天顺五年内府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其四,汝州巢父井,《寰宇通志》仅称:“在汝州治西,其旁有巢由庙,宋宗舜臣尝刻王通叟吊巢父文于石。”(23)彭时,等:《寰宇通志》:第三十一册:卷八十八,景泰七年刻本,天津图书馆藏。然而,根据正德《汝州志》收录“晏殊,大学士”诗作《巢父井》的记载[14],可见《寰宇通志》阙载晏殊相关题诗。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归纳为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元一统志》所载晏殊史料极其珍贵,成为晏殊颍州西湖渊源的力证。《寰宇通志》所载晏殊史料为《大明一统志》所沿用,对后世地方志书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宋史》对晏殊的客观评价,促使地方志大量增加晏殊记载,最终被元明时期一统志先后收录。虽然增载了晏殊家乡抚州与祖籍瑞州史料、许州墓地以及开封、睢阳、颍州等三处宦游地,却漏载了汝州、越州、苏州、扬州、茅山等地史料。

猜你喜欢
一统通志寰宇
吴俊英
刘毕新
从“五四后”到“后五四”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试析《通志·校雠略》的文献学思想
多元与一统:中国传统政治整合的内在逻辑
从《通志·校雠略》看郑樵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
黑龙江方志考略
《何日君再来》怀念的岁月—寰宇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