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挑战、成因及应对路径

2021-01-16 01:22张青磊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张青磊

(浙江警察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伴随互联网的普及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成为许多错误思潮生成发酵的温床,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常常因网而生、因网而增,网络空间已成为新时期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是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引导网络话语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新时期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战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对于我们党、国家和高等院校而言,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新时代能否做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事关国家的政治安全和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稳固,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事关高校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正和校园秩序的安全稳定。

一、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据第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20 年12 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网民规模达9.89 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99.7%,有9.86 亿,其包括网络新闻用户7.43 亿,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9.27 亿,网络直播用户6.17 亿,搜索引擎用户7.70 亿,在线教育用户3.42亿。[1]互联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给人们的工作、生活与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传播蔓延得到有效控制之前,广大人民群众被要求居家隔离配合疫情防控,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在线学习、居家办公、游戏娱乐的主要渠道和重要载体,其中在线教育用户在2020 年3 月更是达到4.23 亿的高峰。与此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安全问题,如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国家荣誉和民族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妄图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违法犯罪活动;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等违法犯罪活动。当前,高校作为互联网使用覆盖面广、普及率高的用户群体和主流意识宣传阵地,面临诸多新形势下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挑战。

(一)境外敌对势力的恶意网络攻击

境外敌对势力的恶意网络攻击是新时代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重要威胁。境外敌对势力的恶意网络攻击,不同于传统的意识形态渗透,主要是指境外敌对势力借助互联网平台插手或炒作涉及中国的敏感、热点事件,恶意抹黑中国、损害中国形象的行为。一种是境外敌对势力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和“线下”联动的恶意网络攻击。如2019 年的“香港骚乱事件”,境外敌对势力借助互联网进行“线上”渗透、煽动和“线下”破坏、指导,导致香港部分高校学生会沦为反政府组织或暴力煽动者,更有750 名18 岁以下的青少年因参与反政府示威或相关非法活动而被捕。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竟公开盛赞香港示威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香港街头的激进分子是“勇士”,导致其不负责任的言论在网络空间被广泛传播。另一种是境外敌对势力借助互联网平台炒作涉及中国的敏感事件、抹黑中国的恶意网络攻击。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部分外媒在报道中使用“武汉病毒”、“中国病毒”等说法来指代疫情;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也在其发表的推文中将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美国时任国务卿蓬佩奥更是企图将新冠病毒妄称为“武汉病毒”写入当年的七国集团外长会议联合声明,但遭到其他国家外长的反对;印度、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民间组织还就新冠肺炎疫情向中国提出无理索赔要求。再如新疆的反恐怖和去极端化工作遭到境外反华势力的恶意攻击,境外敌对势力将新疆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污蔑为“集中营”或“再教育营”;美国时任国务卿蓬佩奥称中国政府对新疆维吾尔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实施“种族灭绝”;美国极右翼组织“共产主义受害者纪念基金会”成员郑国恩(Adrian Zenz)发布报告称中国新疆对维吾尔族妇女实施“强制绝育”;海外“东突”分子在境外一些媒体和社交平台的“寻人帖”中称自己在新疆的“亲戚”与“朋友”已“失联”或“失踪”等。这些境外反华势力的所有污蔑攻击都是子虚乌有和凭空捏造的,但却将中国和中国新疆问题推到了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在互联网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西方国家或其领导人、媒体、民间组织、境外反华势力不负责任的言论行为,不仅试图将敏感和热点问题政治化,而且污名化中国、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影响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我国部分网民对国家的正确认知。

(二)宗教的非法网络渗透

宗教的非法网络渗透是新时代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大学生思想相对简单,理想信念、社会价值、政治安全观尚未牢固树立和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加上校园环境比较自由,易于接受新奇思想,这就为宗教向高校渗透留下“缝隙”。近几年有大量学者以不同地区高校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大学生信仰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地域涉及北京、上海、广东、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辽宁、湖北、湖南、广西、四川、宁夏、新疆等省市,研究结论是:虽然高校明令禁止宗教传播,但各地区高校仍存在大学生信仰宗教的问题。西部地区如新疆、宁夏、广西等地,因少数民族较多和家庭因素,大学生中宗教信徒所占比例最高的约在44%左右,且信教大学生数量仍有“升温”趋势;另外,大多数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普遍停留在表面层次,虽然部分大学生不了解宗教,但对宗教以及宗教相关的文化活动有较强好奇心,甚至会参加一些教堂礼拜、寺庙烧香、拜太岁等宗教活动,大学生对宗教普遍持“暧昧”态度。[2]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宗教在高校的非法渗透和传播由网下转向网上,宗教组织和神职人员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设立各类宗教网站或网络公众号,向学生传播宗教思想,并利用微信、QQ 等社交媒体软件和网络通讯工具与学生信徒进行沟通联系,发布活动信息,开展宗教论坛、直播传教、虚拟教堂、网上祈福等非法网络宗教活动,进行宗教网络渗透,吸收新大学生信徒。低成本、便捷性、交互性、隐蔽性是宗教的非法网络渗透的显著特征,“利用学生心理设置宗教内容,利用宗教文化热潮开发网络产品,利用宗教核心思想迎合学生价值取向,利用网络社交载体促使信息共享,利用西方价值理念扭曲大学生价值观念”,[3]是宗教在高校非法网络渗透的主要方式。宗教利用网络对高校进行非法渗透的形势日益严峻,严重影响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三)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

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是新时代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始终是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重要挑战。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而经济社会转型的加速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不断更新,呈现出多样性、差异性、选择性、独立性等特点。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从微博、微信到移动客户端,从网络直播到新型网络社区,信息传播方式由课堂式的单向传播转变为集市式的多向传播,这就给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主流意识形态控制力面临被网络信息化解构的风险”。[4]据调查,现在的大学生对网络社交媒体的使用非常熟练,微信、QQ空间、微博、知乎、豆瓣、贴吧、B 站、抖音、快手等是他们最常使用的移动客户端、网络平台和直播软件,也是他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普世价值”、“多党制”、“意识形态终结论”、“历史虚无主义”、“个人主义”等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会借助新型互联网传播工具进行传播,或者其通过精心“化妆”,投学生之所好,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期的大学生投来各种各样的“糖衣炮弹”。同时,网络空间对主流思想的“碎片传播”解构、网站的恶意解读以及网络“大V”、“意见领袖”、“公知”对断章取义信息未经核实的转发,都可能会发酵生成一种网络热点话题甚至掀起网络舆论风暴。“培养‘异见分子’,利用自媒体、流媒体(Streaming Media)进行网络舆情渗透,利用手机APP 应用传播负面信息,是反华势力对中国进行网络舆情渗透的主要途径”,[5]一部分高校师生等网络用户群体会关注、评论、转发其相关内容。这些都是新时代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新问题、新风险和新挑战。

(四)部分师生发表不当网络言论

部分师生发表不当网络言论是新时代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潜在隐患。学校本是一片净土,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心境单纯在象牙塔中学习生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网络的快速发展,学校这片净土不断受到侵蚀。近年来,部分师生在网络上发表反党辱国、诋毁英雄、鼓吹分裂等违背主流价值观言论的事情时常发生,如中央民族大学某教师创建“维吾尔在线”网站,公开发表民族分裂言论,诋毁国家的新疆政策,煽动民族仇恨;北京师范大学某教师史某频繁通过个人微博、微信公众号发表不当言论,诋毁爱国主义教育,传播分裂思想;湖北大学教师梁某在其微博发表不当言论,称80 后人们的成长环境为“酱缸、猪舍”,大陆“泼皮无赖到处横行”,日本侵略和八国联军侵华是“来拯救东亚病夫”,并在微信朋友圈为坠楼身亡的港独分子周某默哀;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于某在其微博中宣扬“刘胡兰的行为在当时角度看属于刑事犯罪”、“写在雷锋日:榜样的祸患是无穷的”。再如,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后就读于厦门大学的田某公开发表辱华言论,引发大量网友关注;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的留美学生许某在其微博发布大量涉疫情不当言论,引发全社会公愤;中国科学院大学2019 级研究生季某,在境外社交平台上公然辱骂祖国和人民,崇拜、美化日本侵略者,言论极端恶劣,令人震惊。这些人的微博粉丝或微信朋友圈关注人员少则成千上万人,多则十几万或几十万人,其不当网络言论造成的影响恶劣至极。尽管这些人只是大学师生中的极少数害群之马,但也暴露出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现实威胁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存在的短板。

二、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挑战的成因

新时代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诸多挑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网络空间主体多元性、活动虚拟性、言论自由性、内容丰富性、传播快速性等特点,使得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挑战的成因更加复杂,其中有敌我意识形态斗争层面的原因,也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不足层面的原因,还有高校师生自身层面的原因。只有准确剖析其成因,才有助于精准化解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危机,并于危机中育先机。

(一)宏观层面:外部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

外部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是新时代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挑战的主要成因。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蕴含百年未有之机遇,也带来百年未有之挑战,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只是大变局带来的诸多挑战之一。具体而言,外部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一是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对新事物接受程度越来越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02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00 万亿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 万余元。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精神生活也更加充实,对外来事物或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比以前更高。二是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持续开展意识形态渗透,手段不断翻新。新中国成立后,境外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6]随着时代变迁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的形式不断更新迭代,新手段层出不穷,如以娱乐化的网络影视、学术化的在线交流、项目化的科学研究等形式,潜移默化地传递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理念。三是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使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渗透更加精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边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给非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便利,而且使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更加精准和更为隐蔽。如一个人在某搜索引擎经常搜索某个方面的信息,当他再次打开该搜索引擎时会收到搜索引擎自动推送的相关信息,这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二)中观层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存在的不足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存在的不足是新时代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挑战的重要成因。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核心是要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就意识形态领域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是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传播、维护、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历来都高度重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但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所开创的信息沟通渠道从根本上改变了高校意识形态宣传与受众认知的传统模式。在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络空间的主角,有些师生还经营着自己的网站、公众号,经常就某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转发一些文章,直接或间接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受到挑战、管理权受到侵蚀、话语权受到削弱。当前,高校传统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模式仍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造成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滋生和蔓延。

(三)微观层面:高校师生筑牢正确意识形态的能力参差不齐

部分高校师生筑牢正确意识形态的能力不强是新时代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挑战的特定成因。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是高校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延伸,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隐患与部分高校师生筑牢正确意识形态的能力不强和素质不高有直接关系。一是极少数高校师生对党和国家缺乏最基本的认同。近几年,有极少数高校师生在网络上发表污蔑党、诋毁政府、否定主流价值观的言论,这不仅与其身份极不相符,也表明了其缺乏对党和国家最基本的认同感。这些人虽然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此类风险隐患值得高度警惕。二是部分高校师生政治敏锐度不强。网络时代各种社会思潮与文化不断交流碰撞,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式多种多样,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由网下转移到网上、台前转移到幕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隐蔽,部分高校师生政治敏锐度不强、政治鉴别力不高,不能有效识别和应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三是部分高校师生辨别是非能力较弱。网络空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花边消息和爆炸性新闻,有些还有配图片或视频,真假难辨,而部分高校师生意志力薄弱,是非辨别能力不强,同时又喜欢猎奇,难以识别或准确判断网络空间散播信息的真伪或观念的正误,容易受影响,甚至被利用。

三、新时代应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挑战的路径

全方位应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挑战,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内在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是坚定高校师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在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主阵地的今天,谁拥有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权,谁就拥有塑造人心、传播价值理念、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的主动权。我们必须站稳守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这一重要阵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掌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推动互联网这一“最大变数”释放“最大正能量”,才能有效应对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模式

掌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是应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挑战的核心。网络已成为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只有过了互联网这一关,才能守护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必须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为核心,进一步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模式。首先,坚持党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领导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党员干部要把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守土尽责的重要使命,充分发挥制度体制优势,坚持管用防并举,方方面面齐动手,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7]学校党委在任何时候都绝对不能放松意识形态工作这根弦,要牢牢把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充分利用高校拥有的网络平台和资源,全方位宣扬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理直气壮唱响网络中国主旋律。其次,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管理权。一要强化课堂管理,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教学考核、教材使用、教学过程督导;二要强化科学研究管理,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并不对立,但学术研究不能危及意识形态安全;三要强化思想宣传管理,加强对校报校刊、广播电台、宣传品的内容审核;四要强化校园网络管理,加强网络舆论监管和需要重点管控师生的网络及其社交媒体账号监督,定期开展校园净网行动。再次,增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话语权。“网络意识形态要进入人们的思维空间并转化为人们的思想,既需要使其自身能够充分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能够迅速从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抢占眼球;又需要使其思想信息的传播无处不在,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其思想信息”。[8]这启迪我们必须重视研究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特点,分析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与世界话语体系之异同,结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导向,借助QQ、微信、微博、微视、抖音、快手等“短、平、快”可互动的网络传播方式,创新网络意识形态话语风格,以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吸引力、生命力、向心力,坚定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有效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二)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应对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挑战的基础。教育传承过去、造就现在、开创未来,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但“教育并非一个价值中立的事业,就教育事业的本质而言,无论教育工作者是否意识得到,他们已经被卷入一项政治活动”。[9]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挑战虽然发生在网络空间,但问题的根源却在现实社会,应对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挑战的基础在教育,必须全面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第一,健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机制。建立“一把手”负责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每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组建学缘、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合理的专业化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定期做好学校意识形态安全分析报告,加强内部监督,明确责任分工。第二,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牢固树立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理念为关键,整合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资源,统筹发挥校内外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充实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第三,创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一要全面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挖掘各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二要深入开展文化育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挖掘革命文化育人内涵,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三要扎实促进实践育人,拓展实践平台,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意识形态的安全意识;四要切实强化网络育人,抓好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加强校园网络信息监管,重点建设一批高校思政类学习网站和公众号,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政治安全意识,特别是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意识。

(三)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是应对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挑战的关键。教师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也是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力量。打铁必须自身硬,应对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挑战的关键在教师,必须要建设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其一,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中立,也难以做到中立”。[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11]育人先育师,育师应将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放在首位,突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的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的安全意识,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其二,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建设德才兼备师资队伍。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担负着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重要使命。要通过不断对教师进行培养培训,提升教师的政治素质、专业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和依法用网、科学用网能力,培养既懂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懂网络技术、对党忠诚、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优秀教师。其三,强化教师自主学习,提升政治敏锐度。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自身要通过不断进行自主学习,着重提升自己的政治敏锐度和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以及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力,管好自己的网络言行,同时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和自媒体,自觉抵制网络空间的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

(四)发挥现代信息技术预警防范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是应对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挑战的抓手。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快速发展,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应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挑战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打赢互联网领域意识形态斗争的战役,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抓手,充分发挥其预警防范作用。一方面,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整合数据资源,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预警能力。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网络信息中心或管理校园网络的专门机构,要充分发挥此类机构的职能和作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校园数据资源,如师生的在线学习数据、日常学习和行为数据等,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整体性和差异性分析,进而准确把握师生的思想动态,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发现能力和预警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校园互联网内容建设,正面信息定向推送,持续提升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能力。高校要重视研究网上意识形态斗争的特点和规律,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强化网上正面宣传,同时充分运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精准推送正能量信息资源,批驳错误思想和观点,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和凝聚力,提高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防范能力和反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