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升西部民族地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路径研究
——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

2021-01-16 02:30张济梅朴红梅方明伟周枫桃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呼伦贝尔办学教学质量

张济梅 朴红梅 方明伟 周枫桃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有关政策文件,如《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中西部地区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西部地区高校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是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2013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在于质量建设。2016年7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将“追求教育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益”作为扩大人文交流,加强人才培养,共同开创教育美好明天的有力抓手。从中可以看出: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障是重中之重。目前,西部民族地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存在教学资源引进相对不足,中外双方共同开发课程少,外部质量保障力度不足、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对于西部民族地区地方高校,通过借鉴东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如何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东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成功经验

(一)从源头和过程加强管理,提高培养质量

项目学生录取分数线不低于学校同专业录取分数线,且外语分数有严格限制,这为后续学生全外语教学提供了保障,避免出现由于生源质量差异导致引进的教育资源难以被学生理解消化的问题。建立一套项目的招生、录取、考试等管理流程和操作流程,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存档管理,从培养过程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二)加强中外教师校际间交流合作,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

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是提高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能力、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托。合作双方共同商讨培训计划及内容,构建多层次国际化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提升机制,包括:海外硕士学历提升、教师海外访学、国际学术论坛、教学方法培训、国际合作交流等。通过培训,项目教师吸收中西方教育教学养分,具有全面发展的独特优势。

(三)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更新办学理念

引进国外优势专业、课程和教材,重在引进国外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内容。东部地区高校在引进原版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开展小班化的教学,运用讨论式、项目式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中为每一位外籍专业教师配备一名中方教师,共同用外语讲授专业课,学生同时获得中外案例,广泛地利用各种资源和信息,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中外教师联合申请研究项目,通过项目的合作,两校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促进了中方合作院校科研水平的提高。

(四)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保障体系分为质量目标与方针、质量配置与标准、质量测量与评价、质量反馈与改进等四个组成部分。明确的项目培养目标和人才质量要求,作为项目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起点。质量配置领域包括项目组织与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组织与管理等三个主要领域。比如在师资队伍建设领域,双语教师比例、博士教师比例、教学年数等指标为该领域质量保障提供了标准。通过对在校生的满意度调查和社会评价信息收集,进行质量测量与评价。建立完善的组织保障,进行质量反馈与改进,在每年的招生与毕业时点,对质量管理进行总结与提升,以满足战略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呼伦贝尔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践经验

2013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呼伦贝尔学院与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国立工艺大学合作举办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该项目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项与俄罗斯高校合作的土木工程专业项目,是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仪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一)坚持质量是生命线的办学原则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中外合作办学得以生存的根本。学院不断强化质量意识,使国外教学理念与本土化有机结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1.与合作院校共同修订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试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相关要求,结合与外方学校历年合作教育教学实际,合作双方共同完成了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新方案开设必要的国情课程(如俄罗斯风情概况),做到既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培养方案加大对国外引进课程的消化吸收,注重发挥外方课程资源优势,按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要求,改革和完善课程设置,确保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达到四个三分之一的指标要求。

2.强化双语教学,增强学生俄语听说读写能力

针对项目学生俄语零起点的实际,学校按每班19-20人安排,进行小班授课,全部俄语语言课引进俄方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不断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开展合作项目教室特色文化建设,建立假期游学制、国外夏令营、项目学生特色第二课堂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俄语听说读写等能力,实现学生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的有机融合,为学生走向“一带一路”国际工程建设打下基础。

3.规范教学组织过程

依据本学科特点,结合项目教学实际,实行外方教师主讲,中方教师随班跟课、辅导的授课方式,建立中外教师合作备课、合作授课的师师合作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任务教学法、讲授、辅导、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建立灵活多样的考试与测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校始终坚持“学生中心”,强化立德树人,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强化项目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结合专业特点,举办智慧建筑文化成果校园微模型展、CAD技能大赛等。组织项目学生到施工现场“国家电网蒙东呼伦贝尔供电公司生产综合楼大型地下停车场”进行现场教学,利用暑假,选派项目生赴校企合作单位内蒙古煤炭地质勘查109有限公司开展国家土地第三次调查测量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强化项目管理机制

1.建立项目管理机构,发挥领导与监督作用

学校党委成立了以学校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为主体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党建工作纳入学校党建工作整体布局,落实党建工作任务。党建工作与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有机结合,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顺利有序开展。

学校成立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呼伦贝尔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制度》和《呼伦贝尔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议事规则》,加强了对合作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学校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统筹管理。

合作双方校长及院系主任进行互访,就合作办学层次、教材选定、教学计划执行、引智工作进行对接,加强项目管理。

2.建立有效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师生间沟通机制

学校每年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年度报告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项目的招生工作、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质量和财务状况等办学情况。工程技术学院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学生信息员反馈会、师生面对面交流会等,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并有效整改落实。召开中外合作办学外籍教师座谈会,就其所授专业课教学内容进行交流,并把学生座谈会意见及时反馈给外籍教师,保证问题改进,保障教学质量。

三、呼伦贝尔学院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提升策略

(一)生源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提升的前提

生源质量是提升办学质量的前提,决定着办学质量发展的潜力。相对于国内高等教育而言,学生对合作办学了解更少,从接受国际教育角度讲,合作办学比直接出国更具有优势。呼伦贝尔学院自2014年中外合作办学招生以来,近六年学生第一志愿录取率分别为:100%、59.20%、27.50%、17.50%、12.50%、12.5%。本项目实行高收费,大多数学生是经过补录或调剂过来的,学生第一志愿录取率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根据家长意愿,想通过项目能够出国交流的机会,开拓视野,但是家长忽略了学生本人专业学习的意愿,以及学生俄语水平是否能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这些根本问题。学生俄语从零学起,基础薄弱,对引进外方课程的学习困难较大,使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受挫,对专业的学习理解能力差,语言能力亟待提高。

学校扩大招生宣传力度,提升办学的社会认可度。学校印刷招生简章并邮寄到相关学校,尤其加大到高中基础语言是俄语的学校宣传力度。加强网络互动模式的招生宣传,参加教育部“高考网上咨询周”活动,通过网络互动的方式,加深考生家长对合作办学项目招生信息与招生政策的了解,进一步利用学校招生信息网、中国教育在线、教育招生网、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等媒体上开通的招生宣传专栏,与中国教育在线合作开发手机移动网站进行招生宣传,积极鼓励学院推送该专业招生宣传片,不断提高生源质量。

(二)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提升的核心

如何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是关系到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决定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最主要因素。

1.引进优质教师资源,提高项目教师整体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载体。加大师资队伍投入力度、建立教师准入机制、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定期组织中西方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中外教师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

(1)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博士充实教师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认真执行聘任标准和程序,严把教师入口关,确保将学术水平高、业绩成果突出、师德师风高尚、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聘任到中外合作办学教师队伍中。师资聘任采取中方教师与外方教师相结合的方式,学校长期聘任的外籍教师均为博士研究生,担任专业课和基础语言课的专职教师。

(2)认真落实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立项目教师培训、定期交流、学习研修等机制。一方面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逐步提高中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外语水平;另一方面形成外方教学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对外教的授课态度和教学效果进行跟踪监管。中方教师作为外方的助教,直接参与教学全过程,定期召开中外教师教学研讨会,双方教师就所讲授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情状况等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使中方教师了解外方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双方教师积极开展科研项目合作,组建“混凝土力学性能测试”师生科研小组,外方教师举办专题学术报告,双方教师共同申报课题,联合发表学术论文。

2.引进其他资源,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

学校积极完善办学设施,优化办学条件,加强项目建设,使人才培养条件得到持续改善。

两校需共建项目图书资料室,引进原版俄文专业教材和图书资料,引进课程在线开放资源、进行配套教辅材料建设,加大俄方教辅材料、参考书、期刊等购买和建设力度,提供更丰富的辅助教学资源;合作院校要提供该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利用远程网络平台,加强师生课程互动,使教师获取更多相关领域的最新信息,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需建立现代教育中心的远程同步教室,实现远程视频可视化,与合作院校进行远程实时教学或交流沟通。加强与外方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在现有基础上,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方位引进国外前沿的办学理念,进行整体合作模式的尝试,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品质的提升。

(三)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提升的保证

1.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

制定《呼伦贝尔学院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办法》,加强质量监控的组织和制度建设,建立二级学院内部质量监控系统,完善校两级监控功能。各级督导认真开展课堂教学督导、常态教学检查和专项教学检查,加强自我评估和教学信息反馈与质量改进,同时发挥系部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基础性监督作用。教务处对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情况开展抽查并提出整改意见。

2.保障机制的落实与执行

抓好外方教师常规教学检查工作,规范外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按照呼伦贝尔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三级两翼一体化”的教学质量监控流程,针对合作项目认真落实领导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等。在教师选聘、教学时间保障、过程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加强对外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通过各项监控机制的落实,外方教师教学反馈良好。指定外方教师教学活动联系人,充分发挥助教的作用,解决了与外方教师沟通协调的实际困难。

建立外籍教师教学档案。包括《工程技术学院外籍教师到岗登记单》《工程技术学院外籍教师离岗登记单》《教学笔记》《工程技术学院外籍教师课堂管理要求》《工程技术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合作方专业教师需求表》等,保证外籍教师教学文档、教学行为和教学纪律规范,并符合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要求。

3.保证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反馈机制

学校通过不断总结、研究、实践和创断,对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持续改进。对于学生、家长、教师、教学督导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了详细的反馈机制,并持续落实与整改,确保形成质量监控的闭环机制,强化了内部质量监控机制。

我国地域广阔,各个区域中外合作办学现阶段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因此,有必要结合呼伦贝尔学院办学实际,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区域研究。呼伦贝尔学院经过多年办学实践,学校探索以“专业+俄语+实践”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了人才培养体系,带动了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的发展交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呼伦贝尔办学教学质量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醉美呼伦贝尔大草原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舌尖上的呼伦贝尔
闫锡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