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以阜阳师范大学为例

2021-01-16 02:30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师范类培养目标育人

梁 艳

(阜阳师范大学 安徽 阜阳 236000)

2019年6月,阜阳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安徽省首个试点打样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成为安徽省一流专业建设点,践行了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形成了一系列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成果。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

为规范和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17年11月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根据《办法》的部署,逐步推进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明确师范类专业实行三级监测认证体系。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重点强化“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学生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创新形式、改革教法、强化实践,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强调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学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二是突出产出导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强调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三是突出持续改进,强调做好教学工作要建立学校质量保障体系,要把常态监测与定期评估有机结合,及时评价、及时反馈、持续改进,推动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强调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在专业认证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形成了以下认证理念:

(一)学生中心的教育观

围绕落实适应学习需求、突出学为主体、服务全程成长、养成师德师能、促进全面发展、成就从教志愿六个方面,夯实学生中心的教育观。从学生入学之日起,注重做好“两个结合”:一是入学教育与学业规划教育结合;二是学业规划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注重时间的贯通、强调过程的延续、追求内容的统整。通过学业指导、思政政治引领、心理辅导、健康指导、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等多种途径,为学生发展保驾护航。

(二)产出导向的培养观

首先,依据国家战略,落实专业标准,面向行业需求,借鉴国际经验,设计毕业要求;其次,以毕业要求为准绳,综合评价培养质量。即按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原则设计培养路径,通过对接基础教育师资需求设计培养目标、对接教育教学岗位需求设计毕业要求、对接毕业要求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的反向设计;实施对接课程目标产出应知应会、对接毕业要求产出学习成果、对接培养目标产出师范人才的正向施工。

(三)持续改进的质量观

依据三个跟踪,做到三个更新:跟踪基础教育改革新发展,更新培养目标;跟踪教育教学岗位新需求,更新毕业要求;跟踪知识能力素质新规格,更新课程与教学。

着力推进三个改变,提高培养质量:从专业自足转向需求导向;从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从内部监控转为外部评价。

健全面向产出的三个机制,保障培养质量:质量监控机制、达成度评价机制、持续改进机制。

二、阜阳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举措

(一)坚持专业认证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专业认证理念,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学前教育事业需求,听取行业、用人单位、毕业生等利益相关方意见建议,科学评价并修订培养目标,适时开展培养目标合理性与达成度的评价工作。反向设计毕业要求,开展毕业要求合理性与达成度的评价工作。整体优化“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实践教育”三大课程平台,结合专业实际落实美育、劳育、社会责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师范生“一践行三学会”四大能力养成体系,强化“重师德、强实践”专业培养特色。

(二)实施贯通融合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对接卓越教师培养要求,探索理论与实践融合、保育与教育融合、线上与线下融合的培养模式。以提升培养能力、提高培养质量为落脚点,做到两个突出:一是突出专业自评自建的五个度,即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教师与教学资源的支撑度、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二是突出专业落实标准(一践行三学会)的主线。优化并建立“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贯通式、融合化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能力达成、有助于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深化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持续优化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三个达成评价的实施细则并依据达成度评价结果,持续提高教学成效。

(三)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推动课程教学创新

引导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推进探究式、研讨式、混合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合理增加课程学习难度,拓展课程教学深度,增强学生学习的挑战度和获得感,努力打造金课。

鼓励教师利用多种信息化平台,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延伸学生学习时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四)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构建全程实践体系

秉承“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理念,创设以“德育实践”为引领,以“专业实践”为主干、以“文体实践”与“社会实践”为两翼的“六位一体”实践育人体系(见图1),全程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以“保教能力”提升为中心,全面落实“双导师制”,按照由浅到深+由分项到综合的方式开设实践课程;加强专业实验室、师范生技能实训室、自主研训与考核平台建设,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与达标考核;建设教育实践管理信息系统,强化过程管理,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增强过程评价和学习效果评价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促进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健全前后衔接、阶梯递进的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

(五)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保障专业发展

1.产出导向,完善面向产出的内部评价机制

制定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师资与条件保障质量标准,形成了以下系列文件:《阜阳师范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管理办法(试行)》《阜阳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方法(试行)》《阜阳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试行)》《阜阳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和实施方法》《阜阳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与实施评价方法》《阜阳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本科课堂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及体系(试行)》《阜阳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毕业生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制度》,这些措施可使得专业办学有章可循。

2.多级联动,构建教学运行常态监控机制

成立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形成学院党政负责人、教学督导组、专业负责人、教学管理人员、学生信息员等共同参与的多级联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定三期教学检查、领导听课、专项督查、课程评估、教学督导、教学事故认定、教学奖励等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强化制度规范执行,建立高效运行的常态化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3.多元评价,建立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周期性开展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抓住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三个达成度”的逻辑主线,构建由学校、学院、学生、用人单位、第三方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依据评价反馈问题,建立目标、课程、实践、师资、条件、保障等相关培养环节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在守住培养质量底线的前提下,不断优化过程管理,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关于建立学前教育专业持续改进跟踪反馈机制的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的管理办法(试行)》《关于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

(六) 深化协同创新,推进校地合作育人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城区及农村幼儿园建立UGS协同培养机制,协同定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协同设计课程体系、协同培养双师型教师。以全程化的实践教学,贯穿学生专业学习的全过程,突出行业职业性、应用性,灵活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评价方法,构建以综合教育技能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阜阳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一)形成了基于专业认证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抓手,进一步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从制度上破解专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质量提升动力不足、特色不鲜明等瓶颈问题,以评促建,加大专业建设投入力度,保证办学基本条件达到国家基本要求;以评促改,推进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以评促强,引导专业做强做精,形成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人才培养辐射范围上,着力培养紧缺的高素质创新性实践型的幼教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在知识与能力结构上,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拓宽知识结构,以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作为教育活动的最高宗旨,使学生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高校和幼儿园“双管齐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就业和创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同时,在师德素养上,致力于促进学生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认同教师职业,秉持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和教育观,成为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二)构建了支撑毕业要求达成的课程体系

1.优化课程结构。通过全面整合课程资源,系统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了“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实践育人”三大教育平台,形成了“通识基础、通识拓展、学科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基础实践、特色实践”七个课程模块。

2.课程设置支撑毕业要求。注意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课程结构的合理性,通过建立课程矩阵,实现课程对毕业要求的关联与支撑。

3.把教育理论知识与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与反思这两条主线贯穿其中。开设以基础理论知识为特色的协同课程体系,实现幼儿教师的能力要素和实践场所的共融,实现教师教育课程在时间上、内容上的完整性和延续性,确保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前就获得教育实践知识和教育实践智慧,涵养专业精神,提高专业能力。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纵向和横向关系。横向,在同一层次课程间建立课程平台;纵向,在不同层次课程间建立课程串。需要正确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其一,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各类课程之间的学分比例,在保证学生具备完整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尽量增大选修课比例。对选修课程进行认真梳理,形成课程模块,防止知识的零碎与割裂;其二,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正确处理课堂讲授与课外学习的关系。大力推进研究型教学模式,将知识课堂变成学问课堂,将句号课堂变成问号课堂,将教学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充分重视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规划形式、内容与载体,提升第二课堂建设水平,增强第二课堂育人效果。

4.探索以专业特色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幼儿园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结合幼儿园工作岗位的考核标准,制定理论考核与能力考核所占的比例,构建以专业特色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过程为重点、以能力掌握为落脚点的评价考核体系,确保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评价与幼儿园教师工作岗位专业标准要求相吻合。建立有效、稳定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保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构筑了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学校“实践育人”办学特色的指引下,专业以学生个性化培养为目标,以系统化内容为载体,以协同化育人为手段,以一体化管理为保障,坚持能力为本、全面发展、因材施教、贯穿全程,构建了全新的实践育人体系(见图1)。

(四)建立了学生中心的协同培养机制

1.联合用人单位修订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联合用人单位形成了2018年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并于2019年进行了修订,实践教学学时占比提高到37.6%,该版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认证重要材料之一,获得专家认可。

2.建立“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实现合作育人制度化、常态化、全程化、一体化。本专业遴选36所幼儿园建立教育实践基地,联合开展多领域、深层次合作,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UGS三位一体协同创新培养机制。邀请实践基地老师共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专业见习实习、指导师范生技能竞赛、开展教师教育专题讲座;外聘基础教育师资参与课程设置和教学。

3.推进 “双导师制”,建立学生发展“档案袋”。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配备了校内专业指导老师和校外见实习指导老师,“双导师制”有效促进学生专业发展。两位导师分工明确,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课程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提升的规划设计,而教育实习、实践技能的训练由校外导师负责,并将学生的发展记录于“学生成长档案袋”。通过校内外两位导师全方位、多方面的协同配合,共同展开学生培养、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资源开发、教师研修、基地发展与帮扶,引领教学反思并形成问题,从而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理论素养、创新能力以及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五)创建了“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式质量保障体系

制定了人才培养系列质量标准,形成制度性文件,做到有章可循;提供优质师资、经费、场地、设备、平台等条件,全程支持与服务人才培养;利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教学质量监控全程化、常态化、信息化、制度化、规范化;利用多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毕业要求达成度以及专业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四、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度思考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课程思政引领三全育人。充分发挥获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和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示范作用,充分挖掘每门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引导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引领,强化美育和劳动教育,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二)推进新文科改革与实践,创新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探索专业教学与新技术的融合之路,与长三角高校共建“三跨”(校、院、学科)复合课程群,建设新文科专业实践基地,提升师范生跨学科思维、综合育人和创新能力。依托教育硕士点,实施本硕一体化培养,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供给,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学前教育师资。

(三)加强校地国际交流合作,完善校地协同育人机制。继续深化与地方基础教育合作交流,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完善UGS校地协同培养机制。加强与境外高水平大学交流合作,建设海外专业实习与研修基地,扩展师生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四)对标评估认证标准体系,营造持续改进质量文化。进一步强化学生中心理念,对标审核评估新标准和师范类专业三级认证标准,听取用人单位、学生等利益相关者诉求,完善专业培养质量标准和自我评价、结果反馈、质量改进三大机制,营造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专业质量文化,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五个度”。

猜你喜欢
师范类培养目标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类专科体育教学优化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排球选项课师资水平及场地利用现状研究——以甘肃省师范类院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