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与新型智库的学术共同体建设研究

2021-01-16 01:27乔兴媚徐春梅黎恩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智库学术期刊共同体

乔兴媚 徐春梅 黎恩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四川成都,61007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1]。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为影响国家决策、引导社会舆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力量之一,其灵魂就存在于学术思想之中。我国目前的智库体系具有显著的圈层结构特征[2],对于体制内智库尤其是位于内圈层的党政军智库,其研究成果常常是直接以内参、专报等形式提供给决策层,所以与体制外的机构合作有限。但是对于那些离体制比较远一些的外圈层智库,如社会智库、高校智库①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在对智库分类时,根据智库实际运作的特点,将高校智库划为体制外的外圈层智库。等,则可以考虑与体制外机构开展深入合作。鉴于党政军智库的特殊性,本文所探讨的建设学术共同体的新型智库主要指社会智库、高校智库等外圈层智库。

学术期刊作为展示学术思想、学术成果的主要平台,在传承文明、荟萃发现、引领发展、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学术期刊和新型智库(尤其是高校智库、科研院所智库)都是以学校、研究机构为强大后盾,彼此独立而又相互作用,存在内部共生关系。探索学术期刊与新型智库的学术共同体建设,有助于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推进联动式发展。

在传统的学术共同体中,对期刊与期刊之间、期刊与高校之间的共同体研究较多,而对期刊与新型智库这两个主体的研究较少。以“学术期刊”和“智库”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去掉无关文献后,仅得到相关论文16篇。其中,有学者提出学术期刊与智库应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3],有学者提出要加强对期刊智库功能的研究[4],还有学者提出要加快新闻出版高水平智库建设[5]。目前的研究总体而言尚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对学术期刊、新型智库、学术共同体的内涵进行解析,探讨共建学术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及两个主体的内在关系,提出学术共同体的建设路径,以期为更好地促进学术期刊和新型智库的联动式发展提供可资参考的建议。

一、内涵解析

(一)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Academic journal)是指以专门学者为作者和读者对象,以刊登涉及特定学科、经过同行评审的学术文章为主要内容的期刊[6]。学术期刊展示了特定学术领域的原创研究成果,文章形式多以研究论文、综述、书评等为主。学术期刊可以被看作当今科学交流体系中最主要的正式交流渠道。学术期刊产出的是精神文化产品,因此,在传播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在传播和宣传文化思想或意识形态。

(二)新型智库

智库(Think tank)是从事信息分析、调查研究和决策咨询等工作的服务组织与研究机构[7]。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公共利益为研究导向,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研究目标,以社会责任为研究准则的专业研究机构[8]。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之“新型”,相对于“传统”具体体现为四层含义,即以理论创新为基础,以科学决策为目的,体现问题导向与前瞻性,及深度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9]。

(三)学术共同体

共同体是指“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10]。英国哲学家布朗在《科学的自治》中首次提出“学术共同体”这一概念,他提出“学术共同体”是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和专业技能的人,为了共同的价值理念,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而构成的一个群体[11]。也有学者称之为“知识群落”,强调以学术为志业和旨归的“学”,突出汇聚学术智慧和力量的“联”,强调跨越学科和单位界限的“界”[12]。学术共同体内的跨学科研究机构和研究者通过彼此充分对话,可以为学科的研究找到新的视野和新的活力。拆解“学术共同体”,“共同”是其核心,是价值取向、研究领域的共性和通性;“学术”是其指向,是以学术为指向和目标;“体”是其外显,是个体集结而成的集体、团体。

(四)学术期刊与新型智库的学术共同体

结合前述定义,我们认为,学术期刊与新型智库的学术共同体是指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聚焦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期刊与新型智库这两种主体集结而成的,以研究该领域国家战略问题和公共决策问题为主要任务,以传播研究成果、促进公众对相关政策的理解和弘扬主流思想价值为宗旨的学术团体。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建设学术期刊与新型智库的学术共同体,学术期刊可以成为智库研究成果的重要传播窗口,而新型智库可以成为学术期刊特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一方面通过刊发更多具有学术基础又可供参考的智库决策咨询成果,有助于学术期刊加快转变自身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扩大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媒体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学者参与到新型智库的建设中来,有助于新型智库扩大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最终提升决策影响力。

二、学术期刊与新型智库建设学术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一) 对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期刊本身就具有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的重要作用,学术期刊的整体学术质量和传播力可以说是直接反映了国家当前的科技和文化软实力。而新型智库通常围绕着国家重大需求等战略领域开展研究,其研究成果和决策建议是党和政府决策的智力支持,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有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加强学术期刊和新型智库在这些战略必争领域的学术合作,聚合各类优质资源,以开放合作的态度扩展合作渠道、以创新的姿态深化合作、谋划发展,有利于做强优势领域,成为高水平的学术思想和决策建议的策源地。学术期刊与新型智库的学术共同体,还将有助于学术人才的成长、学术知识的发展、以及国家智力财富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二)对推动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13]。新型智库与学术期刊建设学术共同体有助于壮大主流舆论、凝聚社会共识,通过智库和期刊的双重发力,在阐释党的理论、解读公共政策、研判社会舆情、引导社会热点等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14]。此外,新型智库与学术期刊共同建设学术共同体有利于新型智库和学术期刊更好地发挥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的重要作用,对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术期刊与新型智库的内在联系

学术期刊与新型智库具有内在的共生关系,并在多个维度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保证了二者构建学术共同体的可行性和契合性。

(一)主体成员的重叠

学术共同体的主体需要有共同的追求、遵循同一的范式、具备专业的素质,因此学术共同体中的成员一般是在相关领域已取得了一定成就或已接受过良好专业训练并有一定学术科研基础的专业人员,并不乏旗帜性人物起到领军的作用。新型智库的研究团队通常由跨专业、跨领域、跨年龄的人才组成,其中既有立足学术前沿的理论创新人才,又有熟悉政府运作规则与决策需求的实操性人才,还有从事数据采集清理的人员,以及具备运用数据挖掘、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分析能力的科技人才[15]。而学术期刊则是由专业的期刊编辑和学科领域的学术人才组成,作者构思并初步完成的学术成果经由编辑人员的专业加工和二者的充分交流改进,形成最终产出的学术成果即刊发于期刊的学术文章。应该说,在相同专业领域的新型智库和学术期刊,二者的主体成员是存在着重叠的,即智库的研究人员往往也是学术期刊的作者或读者,尤其是高校智库的研究人员,大多都是高校的教师,本身就是学术期刊的重要作者群;而学术期刊服务的读者群不仅包括学校、研究机构、智库机构,也包括智库所服务的政府部门(见图1)。

图1 学术期刊与新型智库学术共同体人员构成

(二)研究领域的共通

新型智库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决策急需的重大课题和重大任务,开展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的政策研究[16]。新型智库的研究课题由于与国家政策关系密切,其研究选题往往也是学术期刊,尤其是社科类期刊、综合类期刊社科版所关注的重点专题。此外,新型智库的研究内容涵盖经济、政法、文化、科技、国防等多个专业领域,其研究主题与该领域专业学术期刊的关注主题是完全相通的。因此,新型智库与学术期刊在研究领域上具有共通性。

(三)价值取向的趋近

新型智库的建设目标应是影响国家公共政策决策,为决策者在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问题上提供最佳的理论、思想、策略和方法[17]。一个优秀的智库应该具有明确的服务国家、服务政府、服务民族复兴大业的价值取向。而学术期刊也以其科学、客观、公允的学术品格引领社会。正如《新华文摘》总编辑喻阳先生指出的,学术期刊是一个表达某种思想、观点、立场、态度、价值取向的阵地[18]。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应从承担时代课题,把握时代脉搏的角度着眼,将学术研究、学术创新同民族精神的提振和文化心灵的成熟、完善紧密结合起来,承担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19]。比如社科类学术期刊作为社会引导结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前进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作深入的理性思考, 为党和政府及企业的决策和创新服务[20]。由此可见。新型智库和学术期刊在价值取向上是趋近的。

学术期刊与新型智库的主要分类、研究领域及价值取向见表1。

表1 学术期刊与新型智库的主要分类、研究领域及价值取向

四、学术期刊与新型智库的学术共同体建设路径

(一)加强主体建设:共享共通专家资源以充实人才储备

学术期刊和新型智库双方可以在共享共通专家作者资源的情况下,进一步充实彼此的人才储备。对学术期刊而言,尤其是一些专业期刊,往往由于研究圈子的局限,同类期刊中总会看到同样的作者,尤其是知名作者和其团队更是各家期刊竞相争抢的对象。长此以往,实际上并不利于期刊的特色化发展和作者储备。而将作者群拓展到智库专家库,有利于跳出现有的研究群体,进一步拓宽作者来源,形成跨专业、跨领域、具有交叉学科和复合学科研究背景的学术团队。此外,新型智库的研究专家不仅可以为学术期刊撰稿,还可以担任审稿、选题策划等工作。对新型智库而言,学术期刊的优秀作者可以成为新型智库的研究专家、数据专家。特别是对高校智库和社会智库而言,学术期刊的重要作者群体——高校教师有的本来就担任着高校智库的研究人员,有的也乐意担任社会智库的研究成员。学术期刊和新型智库共建学术共同体,有助于双方人才储备的互为补充,并形成更广泛的研究网络。

(二)强化学术引领:多角度多形式创新学术成果交流共享

新型智库与学术期刊开展合作,既有利于新型智库宣传推介智库研究成果,推动智库研究成果发布,进而产生更大的决策影响力,也有利于学术期刊增强学术敏锐度、学术特色和学术深度,产生更大的学术影响力。由于新型智库的研究一般集中于特定领域的前沿问题,其研究的是当前国家政府社会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往往也是该领域的重点、难点或热点问题,得出的研究结论或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是经过学术积淀、实践总结和思想讨论而产生的高质量的思想和政策建议[21]。新型智库的研究成果若能够被学术期刊刊发的话,将有助于学术成果的进一步传播与转化,从而引发更广大的关注和讨论,对于扩大智库成果的影响力和增强学术期刊的吸引力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由于新型智库的研究成果通常是形成报告提交有关部门决策,学术期刊可以选择其中合适的内容,或以专题专栏的形式发布形成聚焦的传播影响,或以连续多期的形式发布以获得可持续的关注,或辅以专家学者的点评笔谈形成深度的探讨。这样不仅能够扩大新型智库的影响群体和影响范围,也能给学术期刊带来新的关注点。

(三)构建对话平台:开展多层次学术活动以扩大共同影响

学术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传统的学术会议、研讨会、座谈会、学术培训等,是学术期刊与新型智库扩大合作形式、提高学术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学术活动,可强化学术期刊和新型智库在该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学术活动可以采取线上线下两种形式开展。线上可以用学术直播、线上研讨、交流答疑等形式进行,新型智库可以通过线上采集信息,充实研究成果,而学术期刊可以整理线上交流的精华信息,加工后刊发在期刊上,这样可以获得较为新鲜、及时的热点内容。线下可以集中新型智库和学术期刊的专家,以高端学术会议的形式进行,邀请相关部门、智库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主题研讨活动,发挥纽带作用与平台效应。利用学术活动全面发布新型智库和学术期刊的学术成果,可形成全方位的宣传推广攻势,形成较大和持久的学术热度和社会影响。

(四)探索融合创新: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智媒融合空间

除了上述的途径,新型智库和学术期刊还可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大数据、网络云等途径,拓展二者的融合空间,打造虚拟、实时、互动兼具的智媒融合空间。将研究成果进行多形态、多媒体形式的改造,将极大拓展二者的传播力与传播效果。简单的方式可以通过当前的主流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等拓展融合空间。社交媒体传播范围的扩大和信息交换的便捷,有利于提高智库资政的参与度和及时性。此外,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可为智库研究提供更为海量、实时的数据,同时降低数据分析的技术门槛,提升数据分析的效率和高级分析功能的集成,从而有利于智库做出更加精准的预判和分析。目前,有的智库已经开始启用这些新技术为战略问题研究提供技术支撑[22]。借助新兴科技可以进一步提升智库和学术期刊的综合实力与影响力,为二者学术共同体的构建提供重要助力。

猜你喜欢
智库学术期刊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微智库
微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