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背景下中小城市体育场馆的规划设计研究
——以黄山市为个案

2021-01-18 08:43陈毅清陈仕广徐晓伟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黄山市体育馆体育场馆

陈毅清 陈仕广 徐晓伟

(1.黄山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2.山东建大 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1;3.黄山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更能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凝聚力量和增添动力的作用。[1]作为体育事业物质载体的体育场馆建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将体育建设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纲要》在战略任务中,提出要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在确定的体育强国建设九大工程项目中,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工程被放在了首位。回顾30多年来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体育场馆的建设历程,从改革开放至今,在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举办大型赛事的刺激下,我国各地市的体育场馆不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增长,但满足全民健身娱乐需求的体育场馆建设却严重不足。[2]

1 体育强国背景下中小城市体育场馆规划设计分析

1.1 中小城市体育场馆与城市环境(宏观)

1.1.1 要统筹设计体育场馆在中小城市中的布局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县级以上政府要根据国家对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因此,当地体育行政部门要研究政策、整体谋划、科学测算、合理配置不同类型及层次的体育场馆,并主动牵头,会同当地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门(规划主管部门)、国土资源部门,共同开展工作。统筹布局结构时应做到以下两点:

1)交通便利,注意疏散。公共体育场馆终究是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服务,因此良好的交通可达性是必须要重视的一个方面。一般来看,公共体育场馆在城市中的选址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位于市中心;二是位于城市市区边缘;三是位于城乡结合的郊区。如果在城市发展的最初期就选址在城市中心自然最好,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服务城区居民。如果城市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再去选址于市中心,就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而此时选址于市区边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新时代,在市区边缘兴建体育场馆,距离适中、交通设施比较完备、土地价格相对便宜,对于城市的长远规划、空间拓展都会产生重大意义。中小城市体育场馆虽然举办重大赛事、大型演艺活动的机会不多,但也要注意发生重大事件时场馆周边的交通疏散,避免交通堵塞及其他安全隐患。另外,中小城市一般没有轨道交通,大部分市民前去体育场馆的交通方式为步行、骑车或者驾车,因此场馆周边要规划足够的各类停车场地。

2)合理分布,分级定位。纵观国内城市体育场馆的分布模式,无非有三种,分别是:集中、分散、集中分散相结合。如广州既有天河体育中心(包括天河体育场、天河体育馆、天河游泳馆、天河棒球场、网球场、保龄球馆等相关附属设施)、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包括奥体中心体育场、田径场、游泳跳水馆、垒球场及相关附属设施)等集中分布的体育场馆,也有广东省人民体育场、越秀山体育场、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这样分散分布的体育场馆。济南既有山东省体育中心(包括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以及其它相关设施)、济南奥体中心(包括主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网球馆以及其它相关设施),也有皇亭体育馆、天桥体育馆这样分散分布的体育场馆。集中分布的体育场馆一般是专为大型体育赛事而规划,这样一方面可以方便赛事的组织和管理,另一方面赛后容易形成集聚效应,如果周边交通、商业、酒店等配套设施齐全,场馆运营机制顺畅,就能够聚集大量人流,从而形成城市“核”心,如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分散分布的体育场馆一般都具有较悠久的历史,如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初建于1932年)、越秀山体育场(始建于1950年)、济南皇亭体育馆(始建于1942年)等。这些场馆一般都处于老城区,贴近群众,在全民健身方面能发挥更大功能。

中小城市因为人口、经济等方面因素,一般很难有机会承办全运会及以上级别的综合赛事,但可以承办省运会或者相当级别的单项体育赛事。我国幅员辽阔,地方体育传统差异也大,如体操之乡“仙桃”和足球之乡“梅州”就是两个具有鲜明地方体育特色的中小城市。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中小城市应根据现有体育设施的状况和当地体育运动的实际开展情况合理布局体育场馆,包括体育场馆的类型和多寡。如果是新建体育场馆,可以定位为市级体育场馆,集中分布在市区边缘,作为主办综合或者特色赛事的主场馆,赛后可以作为全民健身、文艺、会展、休闲的场所;市区内现有其它体育场馆或经改造后具备体育场馆功能的废弃厂房定位于下一级的区级体育场馆,主要用于当地群众健身,从而形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赛事(活动)与健身功能齐具备的网络格局。

3)要素聚集,配套支持。系统由若干元素组成,这些元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从而使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备特定功能。[3]体育场馆、商业中心、会展中心、公园、广场、住宅、交通设施等都是城市系统的构成要素,而每一个构成要素都不能孤立存在,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并不是城市中的每种要素都适宜结合并聚集在一起,只有那些彼此之间存在着内在相关性、需求一致性、功能互补性的要素才适宜聚集,从而形成城市富有活力的特定功能区或者混合功能区。

体育场馆和会展中心因其室内外空间的共用性可以结合形成商务区:如亚特兰大奥运会筹备期间,新建的乔治亚巨蛋体育馆(Georgia Dome)和奥林匹克体育场,结合早已建设完成的国际会展中心(Georgia World Congress Center - GWCC),加上完善的地方支线公路网及其他设施,共同打造了其全球知名的商务区。体育场馆可以和公园等景观相结合:如鸟巢、水立方等10个体育场馆和森林公园、北顶娘娘庙等景点的结合共同打造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目前已发展成为集运动、商业、旅游、酒店、会议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新型城市区域。体育场馆可以和商业中心结合,如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其周边的时尚天河商业广场、佳兆业广场、天环广场、正佳广场、天河城、太古汇等等,共同打造了广州的城市CBD。体育场馆也可以与房地产相结合,如广州亚运城,以亚运城综合体育馆为卖点开发房地产,对广州城市的南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所举案例是体育场馆与主要要素的结合,这些要素的聚集若要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同样离不开其他配套要素的参与,如良好的交通流线和足够的人口规模等等。另外,由于工业区所处的特殊环境和军事区的特殊地位,体育场馆不宜靠近这两类区域。中小城市虽然没有大城市的经济实力、人口规模、赛事资源等,但在这一方面的基本原理是通用的,完全可以借鉴大城市的发展经验。

1.1.2 要重视体育场馆与中小城市环境的和谐共生

1)城市空间与自然生态环境。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地域面积小,其体育场馆主要功能也不同,因此要控制其体育场馆体量,以达到与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和谐。另外,在满足场馆内部功能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对场馆外部形态进行设计,使其与周边环境或者建筑相协调,也是体育建筑设计的关键之一。如法国建筑大师安德鲁设计的广州新体育馆,就巧妙地将三个场馆(主馆、训练馆、大众活动中心)设计成三个白色的山形屋顶,由大到小,由高到低,与不远处白云山山峦起伏的走势完全符合,从而与环境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2)经济与人口环境。中小城市体育场馆的建设必须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规模相适宜,综合考量当地的整体GDP、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常住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以及体育人口比例等指标[4],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体育场馆,要避免建设超出当地消费水平或与当地经济发展不相宜的“面子”工程。

3)地域文化环境。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文化形态、生活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同一地域文化熏陶下的各类建筑都应具有同一特色,如岭南建筑中的“骑楼”、“碉楼”,徽派建筑中的“粉黛屋、马头墙”,体育建筑也不例外,作为城市中的大型甚至是标志性建筑,设计上也要融入当地文化之中。也只有这样,在体育交往时才可以充分展示当地的文化。

1.1.3 要推进体育场馆与中小城市环境的互动发展

1)中小城市体育场馆的建设会促进城市环境的发展。作为中小城市的重要城市设施,体育场馆的建设将对中小城市的交通、水、暖、电等路线的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体育场馆和公园、水系、广场的结合可以共建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些对于改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作为体育事业物质载体的体育场馆,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上将发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的作用。首先,体育场馆及其周边良好的体育氛围会促进人们全民健身意识的养成,从而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次,体育场馆的建成对城市的体育培训业以及周边房地产、餐饮、商业等行业也会有很大的拉动作用。最后,巨大的体量,独特的造型可以充分地展示城市的形象和活力,进而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及自豪感。

2)要创造利于中小城市体育场馆良性发展的城市环境。系统处于环境当中,并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5]体育场馆的高效运营和良性发展离不开城市环境的支持。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场馆发展的物质保障。市场化的管理机制是场馆运营的重要手段。便利的交通、足够的车位必不可少。商业、景观、房产、公园等要素要灵活结合。

1.2 中小城市体育场馆内部空间建构(中观)

1.2.1 中小城市体育场馆整体空间结构

1)体育馆整体空间结构分类。体育场馆整体空间结构形式多样,不同的结构形式有不同的优缺点,通过实地调研及查阅文献,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

①聚合式结构 聚合式是指多种辅助空间紧挨主体空间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结构,有核心式和多元式两种形式。核心式是最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辅助空间围绕主体空间设置,如图1。优点是主体空间大且突出,各功能空间紧密相连。缺点是当进深较大时内部存在采光通风问题,使用成本较高。多元式结构是指多种功能空间和主体空间并列布置,共同组合成一个整体空间,如图2。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各大功能空间独立性强,采光通风好,使用效率高。缺点是主体空间小,建筑体量不突出,人流较复杂,管理难度大。

图1 四川省体育馆平面图 图片来源:网络 图2 日本枥木县县南体育馆平面图 图片来源:近代建筑(日)

②叠加式结构 叠加式结构常用于用地比较紧张的情况,有基座式和多层式两种,基座式以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以下称人大体育馆,图3)为例说明,多层式结构以上海静安体育中心(图4)为例说明。人大体育馆由多功能主馆、排球馆、篮球馆、乒乓球馆、网球馆、健身房、多媒体教室等组成,其中多功能主馆置于一层以上,其他功能用房皆置于基座,这种结构形式会给处于基座的部分功能用房的采光、通风带来一定影响。静安体育中心屋顶设置足球场,下面各层设有游泳馆、综合体育馆、排球场、网球场、新闻中心、贵宾室、招待所、商场等设施,是一个多层结构、功能多样的综合体建筑。值得注意的是,该建筑将设有大量观众席的主比赛大厅设置在顶楼,这将使得人流的疏散净宽度变窄、距离变长,从而带来一定隐患。

图3 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馆

图4 上海静安体育中心

③组合式结构 组合式结构是指通过连廊、中庭等将各功能空间组合在一起,形成相对比较分散的布局,常见的有链接、并列、交叉等方式,这里以链接式组合的广州新体育馆(图5)为例说明。广州新体育馆的大部分空间置于地下,由主场馆、训练馆、大众活动中心及其他附属设施组成,三个部分通过连廊、入口大厅及疏散平台衔接在一起,衔接位置也是主要交通入口,并对不同人流路线作了清楚的区分。这种结构形式的空间既分散,又联系,既独立,又共享,占地面积较大,但是置于地下的空间给采光和通风带来了较大的技术挑战。

图5 广州新体育馆

2)中小城市体育馆整体空间结构形式。中小城市用地相对宽裕,承办大型比赛的机会较少,看台规模不宜求大,因此整体结构宜采用多元聚合式或者组合式。多元聚合式或组合式是实现中小城市体育场馆多功能化的有效途径,多个运动空间的组合使得健身场地大大增加,而且较为分散的布置也使得运动项目更加独立,不相互干扰。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硬件设施建设上真正落实全面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1.2.2 中小城市体育馆主体空间设计

1)增设伸缩看台,并增加其高度。调研发现,我国中小城市体育场馆的看台全年绝大部分时间都空着,因此,减少固定座席,增设伸缩看台,扩大比赛场地面积,同时增加伸缩看台高度,是实现场馆主体空间多功能性和灵活性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也会减少看台下方的三角形空间或者梯形空间,方便辅助空间的使用。以能举办五人制足球赛为标准(注:此处忽略视线设计的计算,只大体标出视点F及视线升高差C),场地尺寸为(42m+2m)*(25m+2m),2m是场地长轴方向和短轴方向的最少安全距离;座椅宽度设为0.5米,排距设为0.85米,共设20排坐席,其中底层的伸缩看台设12排,二层固定看台设8排,二层过道设为2米,以此推算,能容纳的观众数约为5360人;伸缩看台收起后比赛场地长66.4m,宽49.4m;主体空间长84m,宽67m,如图6所示。这样的场地面积也足以举办篮、排、羽、乒、手球等项目的比赛,赛后可以将伸缩看台收起,从而腾出更大的空间用以全民健身、展览、演出等活动,同时至少6米高的辅助空间也可以用作更多用途。

图6 设计的赛时场地布置图及伸缩看台剖面图

2)空间高度设置。在主体空间长宽确定的情况下,体育馆的高度将决定其体积的大小,而体积越大,建设成本越高,运行时消耗的能源也越多。以图6为例,座椅高度取0.5m,20排座椅的总高度为10米,收缩看台首排距场地地面取2.5m,固定看台最后一排净高度按《体育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取3m,这样总高度为15.5米,完全满足对场馆高度要求较高的绝大部分项目的比赛要求。调研发现,我国大部分中小城市体育馆的高度近30米,能源浪费可想而知。

体育馆屋面的结构形式一般有上凸式、下凹式、水平式、波浪式四种。上凸式能能充分体现比赛的空间氛围,但这种屋盖形式易造成回响,需要额外的声学处理;下凹式有助于观众视线汇集于场地中间,但用于中小城市体育场馆会导致比赛场地的高度不够;水平式结构形式造价较低,但造型呆板,创新不足。采用波浪式的空间造型,既可以使场馆外形丰富,富有美感,也可以避免部分辅助空间的浪费,如安徽舒城体育馆,见图7。[6]

图7 安徽舒城体育馆剖面

1.3 中小城市体育场馆内部设施设备的应变方法(微观)

1.3.1 活动场地

对体育馆而言,篮球场地常用的是专业木地板,而排球、羽毛球等多采用PVC地面,冰球需要专门的冰场,为实现它们的转换,拼装地板、PVC活动卷材、活动冰场等技术已应运而生。如果体育场馆举办级别较高的篮球赛事,一般会由200-300块专业木地板直接拼装而成,而且每块地板上有事先编好编号或字母,方便组装。目前PVC卷材地板材料耐用、美观,能提供较好的抓地性、回弹性和吸震性,可以方便地铺设和卷起,已广泛应用在羽毛球、排球等体育场地。冰球场地由于“冰”的存在,技术特殊,所需设备较多,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采用固定场地,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可拆装的移动真冰场也已诞生,这种冰场只需5-7天的时间,就可完成安装和制冰,投入使用,只需要1-3天的时间,就可完成对冰场的拆卸,恢复场地原貌,如图8。

图8 各类活动地板

体育场(足球场)草皮的移动技术复杂,成本较高,况且中小城市一般很难有机会承办较高级别的足球赛事,因此中小城市的足球场不论是人工草坪还是天然草坪,都应以便于维护为标准。游泳馆内的泳池是一种特殊的场地设施,不同的游泳项目对泳池设施的要求不同,竞技游泳和大众游泳对场地设施的要求也不相同,为解决这些问题,活动池岸、泳池垫层等设施已被逐步开发出来。活动池岸可以有效解决50米池和短池游泳比赛的矛盾。泳池垫层可以为赛后大众游泳健身提供便利。另外,为节约成本,更好地实现场馆的一馆多用,一种拼装式泳池正被广泛推广,这种泳池便于安装和拆卸,可以建在场馆内,且不会破坏原场地来实现对池体的固定。如图9。

图9 拼装式泳池

1.3.2 活动隔断

安装活动隔断是实现体育场馆空间灵活应变的有效措施,有硬隔断和软隔断之分。硬隔断的材料有一定硬度,有较强的隔断效果,隔音、隔光的效果都非常明显,但安装复杂,成本较高,尤其是对大空间的隔断。软隔断的材料一般采用PVC涂层布面料制作而成,可以折叠、卷取或者平拉,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PVC涂层网格面料,便于透气和采光,下层为封闭式PVC涂层面料,防止邻近场地的相互干扰,安装相对简单,使用方便,可以实现电动升降分隔,如图10。

图10 体育场馆的活动隔断

1.3.3 可升降吊顶系统

正如前面所述,部分城市为追求体育场馆外形的雄伟挺拔,会导致体育场馆空间高度太高,进而会造成能源的严重浪费。同时,球形穹顶的屋面结构形式会使声音的传播集中到场地中央,不利于体育场馆演艺功能的发挥,可升降吊顶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体育场馆在声学、照明、空间上的多重矛盾。

2 黄山市中心城区体育场馆的规划设计实证分析

2.1 经济、地理、文化、人口、政策等环境下的黄山市中心城区体育场馆分析

黄山市中心城区地处徽州大地,是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中的徽派建筑影响深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2018年黄山市财政总收入776148万元,位居全省16地市第13位,人均生产总值48579万元,位居全省第8位。2018年全市总人口140.71万人(人口城镇化率51.46%),位居全省第16位。由此可见,黄山市经济总量小,人口数少,是比较典型的中小城市。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城市环境优美,是世界著名的现代国际旅游城市。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中,屯溪组团功能定位于政、商、娱、教综合区,2030年人口控制在15.5-26.5万人;新城组团定位于旅游集散区、交通枢纽、文体中心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030年人口控制在31.5-32.5万人;岩寺组团定位于工业和物流基地、休闲观光接待基地,2030年人口控制在11.5-12.5万人。

黄山市中心城区现有体育场馆三座,分别为黄山市体育馆、黄山市游泳馆、江心洲足球场,全部位于屯溪组团,为分散式布置,见图12。场馆周边交通便利,且均建有足够的停车位。体育馆和游泳馆仅一路之隔,东南侧为新安江滨水旅游景区,西侧为世纪广场和黄山市政府,周边小区林立,人口密度大。江心洲足球场位于新安江中游的江心洲内,地处市中心繁华地段,洲内除足球场外,还建有亲水休闲步道、环岛健身步道、酒吧街等各类景观,可见中心城区的这三座体育场馆均具有良好的配套支持,区位优势明显。体育馆占地28亩,观众固定座位2660个,活动座位340个,建筑总高23米。游泳馆有观众座位1500个,可以举办全国标准游泳比赛,也可以满足日常游泳健身需求,由此可见,在建设规模上,体育馆和游泳馆皆符合与人口规模对应的体育场馆建设规模。江心洲足球场是一个采用人工草皮固定铺设的标准足球场,场地北侧有6排简易看台,足球场内经常有市民在此休憩、慢跑,也有各类培训机构在此做各项目的体育培训,而每年的3-12月,黄山市足球联赛及杯赛也会在此举行,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但至今为止,中心城区还没有一个能够承办省运会(足球、田径项目)级别的体育场。文化体育中心是新城组团的定位之一,因此在新城组团建设一适宜规模的标准体育场,对于中心城区体育场馆的合理分布、分级定位以及加快发展新城组团都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岩寺组团因其功能定位及人口规模的限制,宜建设小型体育场馆或者全民健身馆。

徽派建筑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于徽州大地,无论是民宅还是高层建筑,无不被烙上“粉黛屋、马头墙”的印记,但中心城区的体育建筑却是现代风格,自成一派,未与古徽州的人文山水融为一体,这无疑是一缺憾。

图11 黄山市中心城区规划结构图 图12 屯溪组团体育场馆实景及位置图

2.2 中心城区体育场馆内部空间建构分析(以黄山市体育馆为例)

黄山市体育馆始建于1999年1月,2000年10月投入使用。体育馆共三层,底层东西两侧为半地下结构,功能定位于综合用房,南北两侧的大厅为底层和二层上下贯通,对外出租;二层整体是辅助功能用房、比赛场地和看台,其中二层入口大厅里侧围绕比赛场地设一U形走廊,将看台下方分成左右两侧;三层是观众疏散平台及入口,南北两侧大厅及东西两侧二楼的顶部即为疏散平台,整体空间结构形式为核心聚合式,辅助空间围绕主体空间设置。

体育馆目前是中心城区举办大型室内文体活动的唯一场所,已举办过多长大型活动,如黄山论剑国际武术大赛、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黄山站、第三十四届洲际小姐总决赛颁奖晚会、黄山市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内部空间建构上的问题。调研中发现,体育馆东西两侧的底层因为采光、通风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除设备间、器材室外,其他全部已沦为杂物间,或者被弃用;二层功能用房除了卫生间与沐浴室外,仅有东侧的4间和北侧的1间可以利用,东侧两间现分别被用作馆长室和办公室,其他两间和北侧1间分别作为贵宾室和裁判室,平时处于闲置状态;其他功能用房则处于看台下方,形成了低矮的三角空间;主体空间里的比赛场地规格为44米*32米,仅能容下一个可以举行较高级别的篮球比赛场地,这对于体育馆的多功能利用是一个限制。从赛后大众休闲健身利用上看,平时仅能提供两个半场的篮球场地和4片羽毛球场地,无法满足更多人的健身需求。另外,黄山市是现代国际著名旅游城市,近年来不断有各大行业协会拟依托黄山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前来举办各种展览,但囿于黄山市缺乏专业的会展场地和体育馆场地规模的限制,无奈缩小规模或者作罢,这对体育馆的运营来讲无疑是一缺憾。作为中小城市的体育馆,黄山市体育馆的整体规模符合国家《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标准》的相关归规定,但有限的比赛场地利用空间和几乎常年闲置的看台限制了它多功能的进一步发挥。究其根源,笔者认为,活动看台高度低(仅有1.1米)、活动座席数量少(仅有340个)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

2.3 中心城区体育场馆多功能利用的应变技术

黄山市体育馆主要是通过在篮球馆木地板的基础上铺设PVC卷材地板,来实现场馆健身项目的多样化,目前主要用作篮球和羽毛球项目的健身。黄山市游泳馆设有50米比赛池、25米训练池、浅水池,具备承接大型游泳赛事的能力,已连续多年承办全国游泳锦标赛、全国体育传统学校游泳比赛等赛事,赛后通过安装拆装式垫层的方式将比赛池的一半转化为大众游泳健身和游泳培训的场地,取得了不错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鉴于短池比赛更加丰富的项目设置以及更加多变的技战术,近年来国际泳联大力推广短池比赛,吸引了愈来愈多的运动员参与,近两年来我国也在北京、杭州、济南等城市承办了世界杯短池游泳系列赛、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等高级别赛事。黄山市作为一国际旅游城市,完全可以依托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来承办此类国际单项体育赛事,遗憾的是建设之前的黄山市游泳馆并没有设计活动池岸这一应变技术来发挥游泳馆的更多功能。

3 小结

1)要统筹设计体育场馆在中小城市中的布局结构,重视体育场馆与中小城市经济、政策、文化、人口等环境的和谐共生,并推进体育场馆与中小城市环境的互动发展。

2)在场馆整体空间结构的设计上,宜采用多元聚合式或者组合式,同时增设伸缩看台坐席数量,提高伸缩看台高度可以有效地提高主体空间的多功能性与灵活多变性。

3)活动场地、活动隔断以及可升降吊顶系统等应变技术可以改变空间的面积、体积、形状或性质,实现一馆多用。

4)黄山市中心城区体育场馆规模适中,区位优势明显,但建筑风格风格未能融入当地的徽州文化,不利于对外体育交往过程中展示当地文化;体育馆伸缩看台高度低、活动座席数量少,限制了它多功能的进一步发挥;拆装式垫层的应用提高了游泳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建设之前未设计活动池岸致使其无法承办世界短池游泳比赛,从而也失去了向世界展示黄山的一次机会。

猜你喜欢
黄山市体育馆体育场馆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
World-famous stadiums 世界著名的体育馆
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迷宫弯弯绕
国外体育场馆构建及融资模式
安徽省黄山市:油菜花开景如画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