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结合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图像识读能力

2021-01-18 22:10刘心一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49期
关键词:高中美术信息技术

刘心一

关键词:高中美术;信息技术;图像识读能力

一、高中的美术教育

高中的美术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而且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对艺术作品在审美上的感受性降低,不能准确的使用美术语言对作品进行描述。更有甚者,不知道作品的作者、风格、形式等,从而可以看出高中生美术理论知识的匮乏,审美判断能力不高,由此我们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美育,一定要从基本的识图能力的培养开始。

比如電影、电视、手机、摄影、装置等这些现代化信息手段的媒介,正在通过更高、更快、更绚丽的视觉刺激,代替我们原有的图像文化。这些都具有更强的直观性和真实性。因此,“图像识读”素养是否可以和这些信息化的技术进行结合,辩证的运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更直观,更深刻的体验,它给我们提供的机遇的同时,更多的是对我们的挑战。是否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多元化观看和体验,让学生有更全面的认知动和静,中和西。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尤其在欣赏中国古代作品的时候,学生的带入感很差,认为画面不容易理解或者内容相对枯燥乏味。传统的模式就是老师讲述很多、分析很到位,但是下课后学生依然一头雾水,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难道是我们离古代真的很遥远?

我想信息技术的结合与运用,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那就是让古代的画动起来,也就是结合互联网上的优质素材,找一些经过信息技术处理的作品,比如,让学生观看会动的《捣练图》,也就是说作品里的人物、场景能够更加生动,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就能够产生兴趣,进而教学才得以继续深入。而且,课上的教学模式也不能老师一味地讲解作品的年代、背景、内容、形式这些,更多的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例如在学习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时,有的学生能够在互联网上找到比老师的图片还要清晰的静态作品图,并且还剪辑了《达·芬奇密码》这部电影的相关片段,这样,课堂上其他学生们的积极性也就会大幅度提高,参与度也大大增加,一个环节的改变慢慢影响着教学模式的转变,让老师和学生都加深了对《最后的晚餐》的解读以及对类似作品的解析。

二、提高学生图像识读能力

当学生们在观看作品时,首先会运用他们已知的审美经验去分析,比如“空间”“体积”“比例”“质感”“色彩”等艺术语言,这就是采用了形式分析的方法,这也是艺术史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提出的方法。但是很多时候,分析就到这里戛然而止,这个时候,我们认为应该创设问题情境,继续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分析,例如,在鉴赏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时,除了让学生先寻找画面的形式因素,如画面上代表江水的大面积的“空白”与渔舟形成了面积上的大小对比,颜色上的黑白对比,还有虚实对比等等,还要再探究其表现出的意境,如“寒”与“独”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等,由此又能体会出画家当时所处的一种社会制度下的国家情怀等。现代社会是一个融合的、多元化的信息化时代,我们在讲中国或者西方美术作品的时候,应该是纵观中西,提升高度,使学生辩证地看待所接触到的美术作品,有更开阔、包容的视野。比如梵·高之于日本版画;高更之于黑人艺术;还有北齐画家曹仲达,用稠密的线来表现衣服褶纹贴身,似刚从水中走出来一般,他的这种绘画样式受到了印度的佛教雕塑的影响。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概念中基础的是图像识读能力,我的理解是以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品位的生活者为目的,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批判性地识读各类图像,形成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做出积极的反应,建立学生良好的视觉意识和习惯,具备独立思考视觉现象,分析视觉形式语言和进行审美价值判断的能力,我认为这是我们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始终思考并实践的问题。

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达到一个很高的审判断的程度。

参考文献:

[1]秦旻. 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中提高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策略[J]. 新智慧,2019(16):1.

[2]白锦秋.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视觉识读能力的培养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2016.

[3]朱惬. 论高中美术鉴赏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J]. 中学教学参考,2017(21):2.

[4]贺慧星. 试论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整合[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23):1.

猜你喜欢
高中美术信息技术
浙江天正思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美术理解与表现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民间剪纸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