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自体角膜缘干细胞与生物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

2021-01-19 10:00宋雨晨金尚丽叶嘉颖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翼状胬肉羊膜

宋雨晨,金尚丽,叶嘉颖

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眼科,广东东莞 523560

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科疾病,是指增生纤维血管组织向角膜表面侵入,其与结膜相连,主要好发于鼻侧睑裂区[1]。增生的组织除了会影响美观外,还会引发角膜散光,重者会遮挡瞳孔区,从而引起视力下降。目前主要采用单纯胬肉切除术治疗该疾病,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是术后极易复发,导致需要进行多次手术,严重者出现睑球粘连,大大地降低了治疗的有效性[2]。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研究与发展,临床发现在胬肉切除术中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或生物羊膜移植术可以有效降低胬肉复发概率[3],但是临床对于两种移植术的效果尚未形成统一定论。本研究选择130例(142 眼)翼状胬肉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对上述两种移植术的效果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眼科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130例(142 眼)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其中采用胬肉切除术+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的65例(70 眼)患者为A 组,另采用胬肉切除术+生物羊膜移植术治疗的65例(72眼)患者为B组。A组男27例、女38例,平均年龄为(59.45±4.57)岁,平均病程为(3.12±2.52)年,胬肉侵入角膜缘内平均长度为(3.51±1.78)mm,单眼发病60例(60 眼)、双眼发病5例(10 眼)。B 组有男25例、女40例,平均年龄为(59.57±4.63)岁,平均病程为(3.31±2.49)年,胬肉侵入角膜缘内平均长度为(3.63±1.67)mm,单眼发病58例(58眼)、双眼发病7例(14眼)。经比较发现,两组的上述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经检查发现与《眼科学》[2]中翼状胬肉诊断标准相符且确诊为翼状胬肉者;首次发病者;处于原发性静止期或进行期翼状胬肉者;对此次研究知情并已签署同意书者。(2)排除标准:存在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存在严重精神系统、造血系统疾病者;长期使用眼科药物治疗者;就诊前3个月内存在眼表活动性炎症者;瘢痕体质者;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存在眼部外伤、退化性角膜结膜病、过敏性结膜炎、青光眼、慢性泪囊炎者。

1.3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显微镜下行胬肉切除术,术前运用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对患眼行表面麻醉。然后在胬肉体部采用2%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用带齿镊夹于翼状胬肉头部外侧将胬肉头部夹住,于胬肉颈处沿角膜缘方向剪开胬肉上结膜组织,充分分离结膜与其下方胬肉组织,接着用小圆刀于胬肉头部前0.5 mm 处将角膜切开,剥离角膜浅层,并对胬肉组织与角巩膜边缘粘连行钝性分离,最后在根部切除整个胬肉组织。

(1)A 组在胬肉切除术的基础上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操作如下:对巩膜裸露面情况进行观察,根据裸露面积于术眼正下方角膜缘处选择带有角膜缘干细胞的球结膜瓣,充分游离后作为移植片,切取的移植片面积应比胬肉切除后的缺损处略大,将移植片的上皮面朝上并于胬肉切除缺损处进行平铺,将角膜缘对合好后采用10/0 可吸收缝合线将其缝合固定。(2)B 组在胬肉切除术的基础上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治疗。操作如下:于25~30 ℃无菌生理盐水中置入生物羊膜进行浸泡,时间为10~15 min,根据胬肉缺损处的大小将生物羊膜略大的部分切除,将移植片的上皮面朝上并于胬肉切除缺损处进行平铺,将羊膜边缘埋于周围结膜下方后,采用10/0 可吸收缝合线将其缝合固定。术后,将0.1%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均涂抹于两组患者的术眼结膜囊内,并将术眼用绷带包扎,24 h后于眼部滴入人工泪液和抗生素滴眼液,每日4次,连续滴4 周,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于术后1 周左右拆线,角膜上皮愈合后用眼表激素滴眼。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治疗后的角膜创面愈合时间、角膜散光度、眼表泪膜稳定性(泪膜破裂时间)及眼红指数(包括鼻侧球结膜充血、鼻侧睫状充血、球结膜充血)进行分析,同时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存在复发情况。角膜创面愈合的判断标准:伤口闭合,上皮覆盖,在适当眼部活动下伤口无裂开,创面能够耐受一定的压力与张力,色泽逐渐变淡,记录患者达到创面愈合标准的时间。若患者的手术区光滑洁净,结膜无充血现象,角膜创面上皮已覆盖,未发现胬肉增生和新生血管,则为痊愈;若患者的结膜存在明显充血现象,且局部增厚,角膜创面出现胬肉增生和新生血管,则为复发[4]。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结果为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角膜创面愈合时间对比

A 组的创面愈合时间为(4.58±1.04)d,B 组为(6.85±1.22)d,A 组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5,P<0.05)。

2.2 两组的泪膜稳定性及眼红指数对比

A 组与B 组的泪膜稳定性及眼红指数,经比较发现,A 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泪膜稳定性及眼红指数对比(±s)Tab.1 Comparison of tear film stability and reactive hyperemia index between two groups(±s)

表1 两组泪膜稳定性及眼红指数对比(±s)Tab.1 Comparison of tear film stability and reactive hyperemia index between two groups(±s)

组别A组B组t值P值例数6565泪膜破裂时间/s 9.46±0.636.48±0.742.67<0.05鼻侧球结膜充血1.64±0.332.02±0.515.28<0.05鼻侧睫状充血1.12±0.541.62±0.585.17<0.05球结膜充血1.78±0.352.09±0.394.21<0.05

2.3 两组的治疗前后的角膜散光度比较

A 组与B 组治疗前、治疗后1 个月的角膜散光度,经比较发现治疗前两组的角膜散光度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 个月后比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治疗前后的角膜散光度比较(±s)Tab.2 Comparison of corneal astigmatism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2 两组的治疗前后的角膜散光度比较(±s)Tab.2 Comparison of corneal astigmatism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组别A组B组t值P值例数6565治疗前/(°)1.61±0.281.60±0.310.71>0.05治疗后1个月/(°)0.60±0.070.62±0.060.85>0.05

2.4 两组的复发率对比

A 组与B 组的痊愈、复发情况,经比较发现A 组的复发率低于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5,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的复发率对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recurrence rate between two groups

3 讨论

胬肉切除术是临床常用的治疗翼状胬肉的方法,但是该手术会损伤眼表组织的完整性,影响泪膜的稳定性,且临床上有较高的复发率[5]。临床尝试采用激光、冷冻、药物等方式在术后对患者进行治疗,以控制复发,但效果都不甚理想。随着临床研究者对生物羊膜和角膜缘干细胞的深入探究,发现在胬肉切除术中联合这两种移植术能够有效控制复发。

生物羊膜是一种无神经、血管成分的生物膜,其基底膜结构与结膜基底膜相似,复水后用于移植能够为结膜上皮增生、移行、黏附等提供健康的基质微环境,从而促进正常结膜上皮组织的覆盖移行及降低术后胬肉复发概率。角膜缘干细胞具有强大的修复功能,主要分布于上下角膜缘,通过增殖、分化对受损和脱落的角膜上皮进行补充、修复,能够有效维持角膜上皮的完整性[6]。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组间角膜散光度无明显差异,但组内术后1 个月的散光度均较术前有所减少,说明两种术式对于改善患者视力均具有积极影响,但是A组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B组,其复发率也低于B组。因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生理性修复过程相似,移植后不会产生排斥反应,并通过局部快速增殖、分化来促使角膜创面快速愈合。同时,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后可以为角膜上皮细胞提供更新、再生的能源,从而促进创面快速愈合,并形成屏障,对病变结膜组织或浅表新生血管侵入角膜进行抑制,所以该移植术可有效防止复发[7]。而生物羊膜移植后的创面修复主要是通过促进周围正常结膜上皮的增生、分化、移行来达到目的,所以愈合时间较长,愈合缓慢就会增加结膜、筋膜组织再次入侵角膜上皮的风险,从而导致复发难以控制在理想状态[8]。

翼状胬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解剖结构的改变,会降低眼表泪膜的稳定性,且术后的炎症刺激及角膜创面的存在,均会导致术后泪膜稳定性下降,平整光滑的角膜创面及结膜面有助于良好泪膜的形成,进而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和降低复发率。翼状胬肉的复发与眼表炎症具有密切关系,眼红指数是评估术后翼状胬肉炎症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术后由于手术创伤和局部刺激而导致的炎症,刺激结膜血管扩张、充血,表现为眼红。本文研究结果中,A 组术后泪膜稳定先显著优于B 组(P<0.05),A 组眼红指数明显小于B 组(P<0.05),可见自体角膜缘干细胞及局部游离结膜移植对术后泪膜稳定性的维持和炎症控制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综上,自体角膜缘干细胞与生物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均具有良好效果,但在角膜创面愈合时间、复发率、泪膜稳定性及术后炎症情况控制方面,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更具优势。

猜你喜欢
翼状胬肉羊膜
羊膜修复肌腱、韧带损伤的研究进展
产前超声诊断羊膜带综合征2例
刨根问底之翼状胬肉
产前诊断羊膜腔穿刺术改期的原因分析
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其并发症
眼睛长胬肉要不要治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翼状胬肉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口服中药治疗60例临床观察
眼翼状胬肉治疗的临床研究
人羊膜对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