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社会环境下青少年宫教育功能转型研究

2021-01-19 09:17周伟清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青少年宫教育功能

摘 要:在学习型社会环境下,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对青少年宫如何定位自身的教育功能提出了新的挑战。青少年宫必须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校外课程体系,打造新型“宫校协作”模式,建设一支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师资队伍,深化青少年宫教育评价改革,推动教育功能转型,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宫;教育功能;学习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35-0092-02

引  言

学习型社会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并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通过变革教育模式、完善教育体系来实现。对此,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2020年10月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旨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健康素养、审美及人文素养;大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强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素质教育改革,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服务。这一方面明确了学习型社会所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对多个教育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青少年宫作为校外教育的主要阵地,被寄予为学习型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现代化青少年人才的厚望,亟待进行教育功能的转型。

一、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校外教育课程体系

青少年宫的旧有课程体系中始終缺乏贯穿全局的指导思想与课程理念,在课程设置上无规律可循。有些课程开了一年后就没有了;有些课程虽然连续开设,但是学年之间没有连续性,造成教学内容的断层、空白或重复,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所开设的学科类课程和体艺类课程还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这都是因为没有构建一套科学的校外教育课程体系。

学习型社会中的人才必须具有终身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这同样也是发展核心素养所提倡的。因此,青少年宫若要实现教育功能的转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构建起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校外教育课程体系。

发展核心素养包括六大方面,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囊括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大属性。青少年宫应据此更新课程,在课程中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尤其是在审美情趣方面。例如,在开设乐器类、绘画类、书法类课程时,青少年宫应从以下维度进行统一的课程设计: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文化艺术多样性、审美价值观、艺术表达与创意表现等。在自主发展方面,青少年宫应为学生提供多元的课程内容和灵活的选课体系,以积极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如在学生选课前开设试听课,让学生根据听课感受,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及任课教师。这也能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与信息意识,让学生学会有效评估、鉴别自己的学情。此外,青少年宫应发扬自身优势,努力为学生创造社会参与的条件,在课程体系中科学设置一定比重的社会实践课程,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1]。

二、打造“宫+校”协作教学模式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主管部门不同,长期处于分离状态,存在着诸多弊端。其一,校内、校外教育各自为政,起到两种方向不尽相同的力量,学生因此无法在学校和青少年宫接受连贯、统一的教学,导致“1+1<2”。其二,校外教育市场失序,在众多培训机构的挤压下,青少年宫的教学体系无法适应市场,成为家长和学生群体的次要选择。

为助力规范校外教育市场,提高教育质量,青少年宫急需主动与学校合作,打造“宫+校”协作教学模式,以形成“1+1>2”的合力。我国必将长时间保持以学校教育为主的教育体系。因此,青少年宫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思想,从根本上将青少年宫的素质教育与学校教育联系起来,持续进行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等方面的有机互补,在保持自身特点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向学校教育靠近。各主管部门应联合推动学校系统和青少年宫系统的深度合作,如利用“一人一案”的个性化学案有效衔接校内、校外教育,青少年宫可根据学案中学生的校内表现,在思想素养、兴趣爱好等方面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培养青少年的兴趣为主,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在学案中补充学生在校外教育中的表现与分析。学校则可以根据学案中对学生的校外评价,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从而制订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青少年宫作为校外教育的主阵地,要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独特的节假日教育服务。青少年宫的师资不足,可以在政策支持下,动员学校非学科类的教师到青少年宫任教,开设相关课程,作为校外教育的师资和项目补充。

另外,从2021年9月1日起,教育部推行义务教育课后服务“5+2”模式,青少年宫可派师资到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为“课后两小时”服务添砖加瓦,或派出特有的优质师资,辅导学校师资队伍,分享青少年宫独特的课程,以另一种方式提供更多的课后教育服务。

三、以师资转型为出发点,推动教育项目和教育模式转型

(一)青少年宫教育功能转型必须由师资队伍转型推动

青少年宫的师资特点是专业门类多,应通过招考不同专业的编内外师资、兼职来丰富、充实队伍,补充学校没有的、社会上稀缺的师资,以满足学习型社会的需求。

在“双减”政策下,青少年宫要积极推动学科类教师的转型,如文学教师转为跟原学科相近的非学科类项目组织者,如组织小记者实践、演讲、主持等项目,亦可转岗为专门的活动教师,或者去先进青少年宫引进新的教学课程。

(二)由师资队伍的转型推动教育项目的转型

青少年宫应将培训和活动并重,在保留非学科类培训项目的基础上,大量开设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活动类课程,以满足广大青少年的发展需求。

在“双减”政策下,青少年宫可开设更多的亲子活动项目,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子女教育中,从而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比如,青少年宫可开设家庭教育课程,让年轻一代的父母学会在孩子面前做到言传身教,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一辈子的老师;让家长学着接纳孩子、分析孩子,处理与孩子沟通的问题,与学校、社会一起将三大教育支柱有效地撑起来。

(三)由教育项目的转型推动教育模式的转型

教育模式的转型包括但不局限于开展新型的宫校协作;与社区、其他部门、社会机构等合作开展培训和活动,打造无围墙的青少年宫和流动的青少年宫;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网上活动等。

四、深化青少年宫教育评价改革

教育评价标准的制订是青少年宫进行教育功能转型、推行宫内管理体系变革的重要前提和依据,为满足学习型社会和现代教育体系的需求,青少年宫必须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一方面,青少年宫具备独特的教育特点和教育优势,不能直接套用学校的评价体系,规模、教学设备、招生数量、资金收入等并不足以作为评价其教育质量的标准。青少年宫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才是真正关乎青少年素养养成的重要考量维度。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对青少年宫教师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就浙江省而言,通过前几年第一轮评估的推动,多地新青少年宫拔地而起。但如果仅是硬件完善,而教育质量不能与之匹配,那么再好的硬件也是摆设。因此,相關部门应启动新一轮的评估,并进行评价改革,优化评估维度与指标,侧重对教育理念、师资建设等方面的评价,促进青少年宫优质、均衡发展。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学习型社会环境下,青少年宫只有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宫校合作”为抓手,以教师转型为原动力,推动教育功能的全面转型,才能适应时代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莉.中小学校外培训乱象治理研究:基于学习型社会建设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4(05):6-9.

作者简介:周伟清(1969.3-),女,浙江诸暨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学习型社会青少年宫教育功能
象山县青少年宫书画中心学生书画作品
《晨曦》
作品赏析
作品赏析3
开放大学: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载体
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之思考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浅谈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功能及思考
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