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小班化班级管理模式之初探

2021-01-20 07:14王禹颜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50期
关键词:标兵小班化班规

王禹颜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学龄儿童大量进城就学,导致出现了农村班级人数不超过三十人的现状,在此种情形下自然形成了小班.为了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让农村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笔者就农村地区小学小班化班级管理模式进行了如下探究。

一、加强师生交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1)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小班化教学在学习空间上拥有更大的自由度,故而在教室座位的空间安排上拥有更多灵活科学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课堂内容恰当合理地安排座位,以便于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投入地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课堂演绎。这样能够在心理层面上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且能为班级管理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2)采用分层教学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课前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方式、课后教学评价以及作业的布置和审阅这四个方面,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不能够获取足够的知识,而学习好的学生则无法获得足够的知识量。长此以往,班级学生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小班教学中学生人数通常不超过三十人,教师有更多的教学精力能够最大程度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在小班化的班级管理中,教师应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认知水平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小组,根据不同小组的情况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和课堂、课后作业的布置。这样的分层教学制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够进一步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

(3)关注学生心理。农村学校的学生多为留守儿童或出自于单亲家庭,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家中的爷爷奶奶等长辈文化水平较低。学生在心理和学习习惯上,较落后于家庭健全、家长文化素质较高的城市学生。为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教师应该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或者与学生谈心。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近期学习状态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对于不同心理状态以及不同性格的学生,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内向胆小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疏导教育的方式;而针对调皮胆大的学生,教师应在合理范围内进行合理的奖惩。在班级活动中,能够尽量大胆主动地与其他学生沟通交往,促进班级团结,有助于班级管理的更好实行。

二、建立班级责任制,促使学生自我管理

(1)采取晋级反馈式的奖励机制。以积分制的形式,对每一位学生的表现或进步进行打分。打分的结果在第二周的班会上进行公布,评选出这一周的文明标兵、纪律标兵、学习标兵以及劳动标兵。对每次评选上标兵的学生和进步最大的学生进行适度的奖励,如颁发奖状、在网上购买学习用品等。这样的评价机制要成为固定的班级评价制度,以保证评价机制的合理性。

(2)小组互动式评价机制。在小班化班级管理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应该将学生个人的评价融入小组评价之中。教师把评价的任务具体化,分配到每一个小组当中,由小组成员从上学有无迟到现象、上课是否认真听讲、清洁卫生打扫是否干净、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课余时间的表现这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3)学生参与制定班规。在小学阶段,学生通常会以教师的批评或者表扬来判断一件事情的对错,大多数学生自身不具备自我约束能力。经常会出现,教师在教室,学生就表现良好,而教师一离开班级,学生就无精打采、无心学习的现象。学生把学习活动和班级劳动当作是老师让我完成的事情,而不是学生自己要求自己做到的事情。面对此种情形,教师可将平时的校规校纪,结合自己班级的具体情况,让学生参与到班规制定中来。例如学生在早读课上的表现,由教师来制定奖惩范围,学生在合理范围内选择奖惩。这样一来,学生更容易理解班规,更乐意遵守由他们自己制定出的班规纪律。

(4)班干部轮换制度。小班人数较少,采取班干部轮换制度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能力。班干部对班級学生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同时也是班规班纪的执行者。因此某些学生对于班干部的管理行为,会产生不理解、不支持等情绪。采取班干部轮换制度,负责收作业和检查背诵任务的小组长按照座位次序一天一换。班长、劳动委员、纪律委员、学习委员则是一个月评选一次,人选在当月表现优秀的部分学生中产生。这样一来,班级中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管理事务中来,他们对班规班纪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抵触情绪会相应减少,有利于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

三、 建设班级文化,形成班级凝聚力

(1)建立学生档案,关注每一位学生。建立班级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观测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成长。个人档案里包含了学生的个人信息、性格爱好、近期进步、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同时对学生近期的表现情况以及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记录。促使班级每一位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

(2)建设班级图书角,制定图书角制度。农村小学的学生大多没有在家阅读的习惯,家长也往往不能起到监督作用。而学生的娱乐工具通常较少,班级图书角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逐渐培养起对于阅读的兴趣,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3)共同选择班歌,培养集体精神。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班歌的传唱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班歌在传递班级价值观、班级文化上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在互学互唱班歌的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4)班级电影赏析,课外知识积累。为了加强学生对词句的积累,培养对英语的兴趣,可在固定的时段适当播放相关电影。在每次电影播放结束以后,教师进行引导,询问学生从这部电影中明白了什么样的道理或者积累了哪些好词好句,并且对回答流利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通过此类电影学习,学生养成了在电影乃至课后积累词语句子的习惯,一听到电影里出现的四字词语或成语,都会赶紧拿出小摘抄本记录下来。

通过以上班级管理方式的探索,可以不断地优化教师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班级管理的良性循环,营造了融洽和谐的班集体氛围,课堂效率得到了提高,让教师和学生实现了双赢。

猜你喜欢
标兵小班化班规
My New Year Wishes
神奇的班规
我爱“双黄蛋标兵”
班规“七问”
选树干事创业党员标兵
好班规应守护学生心灵成长
小班化的“化”
节约标兵是怎么炼成的
真真假假
青岛实施中小学“小班化”教改 全面革新传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