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课堂“交流”环节的实效性

2021-01-20 07:14徐君民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50期
关键词:交流评价课堂教学

徐君民

“交流”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几乎在每堂课中都被采用,有效地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有利于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的课堂交流存在问题,致使效果低下。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时机不当。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讨论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交流,也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交流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

第二:交流习惯不好。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舉手,不停地喊“老师,我……我”,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敲得咚咚响,以至于学生难以听清彼此的说话声。或者当教师没有让自己发表意见时,觉得这些与自己无关,于是自己干自己的事,结果使课堂交流流于形式,效果低下。

第三:评价不全。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主动性,因而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增强“合作交流”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教给学生交流的技巧。教师要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交流。一要学会倾听,善于抓住别人发言的要点;二要学会接纳,即能够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不固执己见;三要善于反思,及时修正错误,完善自己的结论。交流时的争辩是一种澄清问题的有效方式。但争辩不是争吵,争辩的过程是有条理地说理的过程,学生通过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是说,交流不是供他人观赏、充当门面的“花瓶”,不能只徒有形式而缺乏实质。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促进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

第二:交流内容要多样化:交流的内容不仅限于知识,也可以涉及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包括收获,也包括疑问,收获会在交流过程中完善,问题可以在交流中解决。让学生通过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加深对知识和问题的认识。

第三:交流时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要有所兼顾。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好学生发言的机会比较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而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交流中的收益较少。面对这种情形,教师要引导各个层次的学生积极发言,从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探索的意识,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四: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激励方式: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激励。

总之,在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堂改革中,课堂交流已成为了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要使课堂交流有效,教师就应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要多动脑筋、想办法,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交流互动中真正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猜你喜欢
交流评价课堂教学
如此交流,太暖!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