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内泵注胶原酶与臭氧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2021-01-21 03:59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75期
关键词:胶原酶椎管造影剂

吴 林

(江苏省张家港澳洋医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患者极易反复发作,患者主要表现为明显的放射痛加剧,且不易缓解,导致患者出现了体态改变、跛行等行为,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目前,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时,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如微创介入治疗,不但操作简便,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比较小,并且治疗效果尤其显著[1]。本院近年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了盘内泵注胶原酶与臭氧联合治疗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次研究选取了114例2015年3月~2019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详细的探究了此种联合治疗方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14例2015年3月~2019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标准:(1)经CT或者MRI被确诊[2];(2)患者临床症状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相符;(3)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侧隐窝狭窄导致腰椎不稳或者滑脱;(2)骨质增生严重;(3)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有钙化征象;(4)合并炎症;(5)合并肿瘤、结核等疾病。将本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中男41例,女16例,年龄39~57岁,平均年龄(46.52±7.21)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8±0.6)年,其中:L3~4+L4~58例、L4~530例、L4~5+L5S111例、L 5 S 1 8 例; 观 察 组 中 男4 0 例, 女1 7 例, 年 龄38~58岁,平均年龄(47.01±7.59)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9±0.5)年,其中: L3~4+L4~57例、L4~527例、L4~5+L5S112例、L5S111例。本次研究在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下进行,参与本次研究的,并签署了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继续比较。

1.2 方法

对同时有两节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首先是确定责任椎间盘,治疗过程中同时穿刺两节椎间盘,再分别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此过程中能明显复制出症状的为责任椎间盘。

给对照组患者给予CT引导下注射胶原酶治疗。穿刺路径:L3~4采用后外侧入路,L4~5则根据椎板内侧缘间隙与硬膜囊宽度之间的比例来决定是从后外侧入路还是从椎板内侧缘入路,L5S1从椎板内侧缘入路。穿刺过程中尽可能穿刺到突出的髓核内,CT扫描确定针尖到位后注入2%利多卡因4ml,观察15分钟,无异常情况,最后将胶原酶600单位用2 mL生理盐水稀释后注入。

给观察组患者盘内泵注胶原酶与臭氧联合治疗。穿刺路径:患者在DSA机器的引导下,用18G穿刺针穿刺到腰椎椎间隙后五分之一处,尽可能接近突出髓核的根部;L5S1由于髂嵴的遮挡,从后外侧入路穿刺很难精确到位,故L5S1穿刺从椎板内侧缘入路。正侧位透视观察确定针尖到位后,用压力泵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3~5 mL,要观察到造影剂充满椎间隙并溢出到椎管内,接着注入2%利多卡因4 mL,后注入浓度为30μg/ml剂量为5 mL的臭氧,根据术中情况可对剂量进行追加,但是注意总剂量要维持在20 mL之内,然后观察15 min,在无异常情况下,再次注入碘海醇2~3 mL,观察到造影剂流到椎管内时停止注射,并注入生理盐水5 mL使椎管内突出髓核周围造影剂的影像变淡,最后将胶原酶600单位用1 mL生理盐水稀释后注入。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及治疗效果。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0分表示不痛,10分表示最剧烈的疼痛。评估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d、7d时的疼痛程度。采用MacNab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如患者偶尔出现腰痛或者腿痛,各项体能活动良好,无神经根损伤则评价为显效,如患者出现轻度腰痛或者腿痛,各项体能活动良好,无神经根损伤则评价为有效,如患者腰痛、腿痛等症状明显,体能活动受限,神经根出现明显损伤则评价为无效[3]。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评判标准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用x2检验。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VA S 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d、7d、1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2.2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术后1 个月,观察组治疗效果(8 9.4 7%)与对照组(85.96%)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治疗效果(100.00%)高于对照组(8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广泛应用,其由于对患者造成的损伤比较小,用药量较少受到了患者及治疗人员的青睐。经皮介入微创治疗是目前比较简便,并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本院近年来,采用了盘内泵注胶原酶与臭氧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胶原酶是一种能够溶解胶原蛋白的酶,其具有特殊的溶解性,由于髓核的主要成分为胶原组织,通过注射胶原酶,能够促使突出髓核组织变小、回缩,甚至被吸收,从而有效的消除了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进而实现了治疗的目的。但是有研究显示,单纯的采用胶原酶治疗,其效果欠佳[4]。其原因分析,各种胶原酶技术都是以靶点为中心来指导药物注射,都把重心放在靶点穿刺上,而忽略了胶原酶药液的流动方向。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发现一部分病人在胶原酶治疗后复查CT,突出的髓核没有缩小,而相应椎间盘内出现萎缩、气化,这说明胶原酶药液更多流向椎间盘内,溶解了正常的髓核组织。在观察组,两次盘内泵注造影剂的目的是用造影剂充填椎间盘,增加椎间盘内的压力,引导胶原酶药液通过纤维环的破裂口流向压力更低的椎管内,进而使胶原酶与突出的髓核充分接触、溶解,并最大程度减少胶原酶与正常椎间盘髓核组织的接触,这样就能很好地保护正常椎间盘组织。在观察组,注入生理盐水的目的是稀释椎管内的造影剂,降低造影剂对胶原酶活性的影响,

臭氧是一种极强的氧化剂,能够与髓核内的蛋白聚糖发生氧化反应,对髓核细胞造成破坏,促使髓核逐渐萎缩,从而有效的解除了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实现了对患者的治疗。另外,有研究显示,臭氧还具有抗炎、镇痛等作用[5]。在观察组,盘内泵注造影剂充填椎间盘,增加椎间盘内的压力,同样引导臭氧通过纤维环的破裂口流向压力更低的椎管内,这样既减少对正常髓核的氧化作用,又增加了臭氧对突出髓核的作用,同时臭氧对椎管内的镇痛物质也有氧化作用,起到消炎、镇痛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3d、7d、1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盘内泵注胶原酶与臭氧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且术后6个月,观察组治疗效果(98.24%)高于对照组(8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时,采用盘内泵注胶原酶与臭氧联合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且治疗效果明显,建议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胶原酶椎管造影剂
胶原酶清创治疗慢性创面的研究进展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注射用胶原酶联合其他疗法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与椎管内麻醉在足部手术中的应用
椎管内原发Rosai-Dorfman病的MRI表现(附4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