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以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为例

2021-01-22 09:25王晓丽石月红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岗位

王晓丽,李 超,石月红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民航运输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以及中国民航局《民用航空安全管理规定》[3]相关要求,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在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务社会、全面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找到并构建了适合本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体系构建过程

通过对国内外航空运输产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研究,通过对各大机场、航空公司对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人才需求数量、职业规范及岗位标准的调研,确定了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专业技能、应变能力、沟通技能、学习潜能等方面素质要求。为达到上述要求,对实践教学体系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后备保障、管理制度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重新梳理和建构,最终构建了以学习发展能力、职业素质、专业技术技能、职业情感和观念为培养目标的目标体系;构建了以校内实训课程为基础,认知、跟岗、顶岗实习课程为巩固,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专业训练以及创新创业等其他课程为提高的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了稳固的专业师资队伍、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及多元校外实训基地为根基的教学保障体系;构建了健全的组织和运行管理制度,使得体系的实施有了制度保障;构建了学生、教师和第三方组成的教学评价体系,用于改进和完善体系建设和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体系构建过程具体如图1所示:

二、体系运行保障

(一)确立了“一三三四”实践教学指导思想

本体系以“一个目标中心,三个技能基本点、三个实践递进模块、四个实践抓手”为核心思想。一个目标:即“有本领、有教养”;三个基本点:即以突出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点;三个递进模块:即单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真实岗位技能实习;四个抓手:即以实训项目为抓手、以岗位认知实践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抓手、以顶岗实习为抓手、以职业技能大赛为抓手。按照以上指导思想培养具备综合核心职业能力的现代安检职业人。

(二)开发了“岗位模块化”、交替循环的实践教学模式

授课内容岗位模块化:以民航安检行业标准为基础,企业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分解岗位每一环节所需的知识、技能、素养,然后构建课程模块,将模块内容在日常教学中讲授、训练,帮助学生强化和提高职业技能。

授课过程岗位模块化:以安检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主线,深入分析由浅入深的专业技能培养过程,并将其分解成各个阶梯阶段,通过逐层深入方式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如:“安检实训室”按安检验证、前传等岗位工作流程设置教学模块、配置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实训人身检查、箱包检查中能按照实际工作岗位需求进行岗位模块化训练。

考核评价体系岗位模块化:基于岗位内容和岗位需求,提炼每一模块的知识重点、技能难点,按照比例进行合理分配组合后,对每一模块内容的掌握程度考核、评价,然后确定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通过循环交替学习、考核评价,对知识框架体系不断更新,使考核更加合理、体系更加完善。

教学内容岗位模块化构建过程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内容岗位模块化构建

(三)搭建了依托行业需求、对接岗位标准的实践育人平台

1.培养过程、内容、方式和方法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该体系在培养过程、内容、方式和方法上实现了校企无缝对接,即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并以安全技术检查岗位国家职业标准,重构了体系的教学方式、方法,最终实现了以业务流程为蓝本的教学组织过程。

2.校企联动,职业技能大赛已成实践教学风向标

职业技能大赛是检验实践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大赛由安检站的业务专家担任评委,员工参与比赛和指导,将一线最新生产技术、岗位技能要求、岗位工作流程、综合评价标准等融入比赛的全过程。该专业已连续13年与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安检站合作举办校级职业技能大赛,2019年在海南省教育厅支持下,在海南开设该专业的同类院校通力合作下,成功承办了海南省第一届安检职业技能大赛。通过组织各级各类比赛,在加强校企间、校校间和企业间有效合作、沟通、交流基础上,成功推动了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使一线的工作实践内容成功引领学校的实践教学。

3.政、企、校三方联动,共建实训、实习地基

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决定着实践教学开展的深入程度,决定着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应用及综合素质培养情况,也间接决定了学生就业问题,因此学校对此项工作尤其重视。主要表现在:第一,强化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建有海南省高校特色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建有三亚市重点实验室3个及其他各类实训室8个。设施设备不仅满足了学生多种技能训练的要求,而且还可用于企业员工的复训,使得校内设施设备得到有效地双向运用。第二,开拓了多样化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纵向加强集团内部沟通合作,建有凤凰机场、美兰机场、海南航空、祥鹏航空等多家机场和航空公司的实习、就业基地;横向加强与国内其他航空企业及机场集团的合作,建有深圳机场集团、广州白云机场集团、新疆机场集团以及厦门航空、南方航空、国际航空等多家实训、实习基地。第三,开发了阶段性生产实训基地。为服务区域经济需要的同时,强化学生专业技能锻炼,将学生的实践基地移入各类国内、国际会场。已连续11年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安检保障工作,多次承担泛珠三角经济论坛、G20峰会等大型会议活动的安保工作。第四,建设了长期性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使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用一体化,连续8年参加凤凰机场入口防爆,彻底实现了专业技能的在岗培养。

(四)共建共育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注重培养“上讲台能讲理论,下现场能当师傅”的“双师型”教师。在培养过程中,主要通过:第一,校企双向优选:企业选派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并有较好语言表达能力的技术技能骨干到学校进行专业教师素养再培养;学校选派动手操作能力强、人际沟通能力强、适应环境能力强的教师到企业一线岗位挂职学习,对专业技能知识进行充实提高。第二,校企共建共育:企业提供一线实践学习、研究场所和专业人才,学校提供专业教师,场地、人员、设备、项目有机配合后,可形成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突破的良性循环局面,实现人才的重塑。第三,校企双向扶持和协同管理:通过建立企业职业资格证书与学校职称对等互认机制,通过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和考核机制实现教师有效制度及薪资保障。当前,该专业教师双师率已达93.6%,其中专职教师取得国内外民航行业岗位资格证书的有32人次。

(五)运用了三方评价方法

本体系采用了学生、教师和企业用人单位的三方联合评价方式。学生在跟岗、顶岗实习过程中,将实践工作情况与课堂所学的具体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评价知识体系设置情况;教师将知识体系与企业岗位所需对比后,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对体系进行客观评价;企业根据学生对岗位知识内容掌握程度、学生综合素质情况以及学生职业潜力等方面,对体系提出修正和改进意见。综合上述三种情况,循环性的对体系进行修正和完善。

(六)形成了完善制度运行体系

1.制度保障

学校与集团成立了“海航集团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共建工作委员会”;出台了保障性的应用文件,如《关于加快支持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发展的通知》《关于在集团内选拔优秀人员担任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兼职教师的通知》《关于支持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学生工作的通知》《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关于下发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大赛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以及《关于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成立第二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通知》等。

2.文化建设

将海航文化体系中的诚信为基、创业为本、至诚奉献、强力执行、勇担道义精神贯穿学生培养始终,实现全程、全方位、全面育人。主要方式通过聘请专家讲座、优秀案例分享、组织团队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职业理念和职业信仰,通过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如科普、科技活动月,师生座谈会、心理辅导课程、启智大讲堂、校园系服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品格;通过培养全程融入“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的民航精神培养学生职业精神。

三、体系运用效果

(一)实现了将实践教学与资质培训的有效融合

基于岗位标准的课程模块化设计,有效融合了岗位所需各类资质培训的内容,不仅缩短了学生的培养时间,而且强化了学生岗位技能。我院依托海航集团,向民航局和行业协会申请了民航安检职业资格鉴定的培训资质,为学生及企业员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创造了条件。如,民航局第21职业技能鉴定站设在我院,我院在负责完成日常鉴定组织与实施的同时,优化了安检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

(二)实现了零距离的岗位培养,加速了学生成长成才

该专业按照海南航空“五星级”企业品质标准培养学生,培养过程高要求、严管理、强纪律,实现了在跟岗中体验、在顶岗中实战。针对培养情况,学校对该专业二十多家实习单位以及四届近一千五百名学生进行了调研,得到了企业给予学生的操作技能强、上岗速度快、业务能力精、职业素质好的高度认可,学生给予的对学校培养内容、培养体系、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的高度赞同。

(三)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互惠共赢

通过校企共建、资源共享,实现了学校的设施不但满足学生多种技能训练的需求,还能为企业员工复训所用,真正实现了企业培训设备与学校实训设施“二合一”,企业培训基地和学院教学基地“二合一”,学院教学与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二合一”[4]。我校在具备安检职业资质鉴定的基础上,还具有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UFTAA国际客运、货运代理人培训资质、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销售代理培训资质、危险品培训资质等。截至当前,总计完成了三千多师生的培训工作,其中90%以上取得了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取得了校企共建、共享、共赢的良好效果。

(四)品牌专业建设特点凸显

1.学生质量高、实习就业分布广

通过采用“1+X”证书培养模式,将教学与培训有机融合;通过认知、跟岗、顶岗实习模式,使学生深入一线学习,增强了岗位认知、强化了技能训练;通过校企硬件资源的共建共享、师资的共育,加快了学生培养速度提升了培养质量;通过校园文化体系建设,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扩充了知识视野;通过各类制度文件的出台,为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效保障。学生的高质量培养,使得我校学生实习就业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北京、海南、广东、陕西、福建等国内16个省份近三十个机场及航空公司。通过对实习基地和就业单位的回访,企事业单位对学生的培养质量也给予了较高评价。同时,据麦可思调查及中智咨询数据显示,毕业生薪酬近两年连续位居全国高职百强前50位,海南省高职院校第1位,多名学生获得民航局表彰、海南省五四青年等表彰,学生培养质量得到高度认可。

2.专业建设经验成果分享

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该专业不断将其建设成果分享,供同类院校及相关单位参考和借鉴。2012年,学校校长在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上做了如何有效开展校企合作的主旨发言,并在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分享了《实训课搬到国际会场》的教学建设经验和心得;2015年,应中国民航报特邀,做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民航类人才》的典型专项报道;2018年,在中国民航局举办的民航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年度会议上,作了题为《深化产教融合政策背景下,民航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主题发言,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在第二届海峡两岸民用航空发展高峰论坛,作了题为《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同时,在中国高等教育报上刊发了《校企一体背景下民航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报上刊发了《大型企业办学的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研究》等文章对专业的建设过程、经验、成果进行解析。此外,自2012年至今,共接待来自中国民航大学、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等三十多所院校及企事业单位对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进行专项实地参观、访谈和交流。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岗位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现代通信实训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施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