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纤生命的暗香涌动

2021-01-22 01:59封义珑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贾平凹桃树教材

封义珑

【文本、教材分析】

《一颗小桃树》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一篇状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也是一篇落实立德树人、生命教育的典范文章。贾平凹先生曾两次把《一颗小桃树》收到其散文集里,一本是《自在独行》,还有一本直接以《一颗小桃树》命名,足见其对这棵小桃树的深厚情感。此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成长,经历风雨后仍然顽强生存的小桃树的故事,赞颂了小桃树同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明写的是一棵小桃树及其生存环境,却很自然地让读者联想到作者及其同代人所处的那个年代,让读者从中品味小桃树的成长经历与贾平凹成长经历的相似之处。同时揭示了一个生活哲理:不屈不挠地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显然,这篇文章有很重要的育人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纤纤的生灵”如何面对人世间的风风雨雨,又如何彰显顽强的生命力;要重视文本的价值对于每个学生生命的影响和作用,要让文本的生命、教师的生命、学生的生命汇聚成一条流动的、清澈的、源远流长的生命河流。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了解小桃树的生命状态和生命境遇。

2.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别样情感。

3.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深化对人生的思索,并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4.培养学生不畏风雨的生命意识和勇于追求人生美好理想的信心。

【教学重点】

1.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别样情感。

2.培养学生不惧风雨的生命意识和勇于追求人生美好理想的信心。

【教学难点】

1.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探究、体会作者感悟的人生哲理。

2.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领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是自读课文,自读课文是精读课过渡到课外阅读的桥梁。为此,自读课应当简单扼要,注重方法的点拨和提示,把阅读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深厚情感,树立不惧风雨的生命意识和勇于追求人生美好理想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趣引入课题

据老师所知,贾平凹先生曾经怜爱一棵小桃树,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即便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的小桃树。世间万物,贾平凹先生为什么怜欢一棵小桃树呢?接下来我们花两节课的时间走进《一棵小桃树》,探究贾平凹先生怜爱的原因。

二、预习交流,分享自学所获

1.生字词。

忏悔(chàn)哆嗦(duōsuo)矜持(jīn)恍然(huǎng)

渺小(miǎo)魂魄(hún pò)孱头(càn)赤裸(chìluǒ)

猥琐(wěi suǒ)马嵬坡(wéi)火灼灼(zhuó)

2.重点词语。

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垂垂暮老:形容逐渐衰老的状态。

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矜持:竭力保持端正严肃的态度。

撼动:摇动。

恍然:猛然领悟。

欲绽:将要开放。

懺悔:对自己的过错请求容忍宽恕的意思。

3.作者介绍。

贾平凹,1952年出生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家里有20多口人,经济拮据,常要忍受饥饿。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少年时与父母分离,使之养成孤僻的性格。

1966年,读初二时遭遇“文革”,父亲被关进牛棚,这个14岁少年的内心充满恐慌。

1972年,19岁的贾平凹作为工农兵大学学生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

1975年,毕业后到陕西人民出版社工作。步入社会后也遭遇了许多挫折,“稿子向全国四面八方投寄,四面八方的退稿又涌回六平方米”,他把127封退稿信贴了一墙,用来激励自己。

1978年,《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创作《废都》。

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如今,贾平凹是文坛集名望和畅销于一体的作家,每一部作品的面市都会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代表作有《废都》《秦腔》《古炉》等。2020年,贾平凹出版了第十七部长篇小说暨第二部都市题材小说《暂坐》,该作品正在热销中。

4.创作背景。

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中探索成长的真实历程。文章最后小桃树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个花蕾,岂止是“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报效祖国的象征。

三、自读课文,感知可怜生命

1.结合编者在文中标注的五处旁批,自读课文,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交流预设:

①读到了一棵瘦弱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搏斗的生长过程。

②读到作者对小桃树不寻常的情感——爱怜之情。

③读到一颗“没出息”的小桃树。

④读到“我”对小桃树的愧疚之情。

⑤读到“我”对小桃树的敬佩之情。

⑥读到“我”对小桃树的感激之情。

⑦读到“我”对奶奶的怀念之情。

⑧读到“我”的生活经历与小桃树的生长经历有相似之处。

……

2.找出文章中描写小桃树生命状态的语句,并简要分析。

交流预设:

“看我的小桃树儿在风雨里哆嗦。纤纤的生灵儿,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2]——“哆嗦”“慌乱”“落了”“打着旋儿”写出了在风雨中摇晃的小桃树是多么孤单与弱小。

“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生存的地方:角楼。一个“拱”字写出小桃树发芽生长的艰难。

“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委屈”“紧抱”写出了生存环境差,“才”写出了生长的艰难,“瘦瘦的”“黄黄的”写出了弱小,“一碰会断”写出了脆弱。

“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写出小桃树可怜的生命形态。

“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写出小桃树不屈服的生命形态。

“可我的小桃树儿,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写出小桃树卑微的生命形态。

“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儿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写出小桃树倔强的生命形态。

3.上面我们分析了小桃树的生命状态,它的生命境遇又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简要分析。

交流预设:

“秋天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冬天,孩子自有孩子的快活,我竟将它忘却了。”——被遗忘。

“大家都笑话它。”——被嘲笑。

“因为它长的太不是地方,谁也不再理会,惹人费神的倒是那些盆景儿。爷爷是喜欢服侍花的,在我们的屋里、院里、门道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春天花事一盛,远近的人都来赞赏,爷爷便每天一早喊我们从屋里一盆一盆端出来,一晚又一盆一盆端进去;却从来不想到我的小桃树。”——被漠视。

“那家乡的土院,那土院里的小桃树儿便再没有去想了。”——被遗忘。

“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过一次,要不早就开了花了。’”——被伤害。

“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被遗弃。

四、合作探究,体悟别样情感

1.通过品读描写小桃树的语句,我们读到了一棵瘦弱自卑、孤单可怜、不屈不挠、勇敢坚强的小桃树。接下来请同学们概括小桃树的成长经历,然后在文中圈画能体现作者成长经历的语句,小组合作交流,说说小桃树和“我”有哪些相似之处?

交流预设:

小桃树的成长经历:

桃核埋在角落里——萌芽——長到二尺来高——有院墙高了——开花——遭遇风雨——高高的一枝上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

小桃树和“我”的相似之处:

(1)小桃树:瘦弱,孤单,不被重视,不被关注。

“我”:渺小,幼稚,天真,孤独。

“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走出了山,来到城里,我才知道我的渺小:山外的天地这般儿大,城里的好景这般儿多。我从此也有了血气方刚的魂魄,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了上了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那家乡的土院,那土院里的小桃树儿便再没去想了。”

“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我渐渐地大了,脾性儿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

缩在角落的卑微,身处城市的“渺小”,“我”和小桃树的成长环境都是这样恶劣;“一个人坐着发呆”,无人关注的落寞,“我”和小桃树都品尝过孤独的滋味;慢慢发现了自己的“幼稚”“天真”“无知”,“我”和小桃树成长的经历如此相似,都承受着风雨的打击和生活的磨难。

(2)小桃树:期待开花结果,不屈不挠。

“我”:渴望梦想成真,坚强执着。

“好多年前的秋天了,我们还是孩子。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了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我们都认真起来,全含了桃核爬上床去。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想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肯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蓄着我的梦。”

一个在角落里等待着破土发芽的桃核有一个开花结果的梦,而“我”怀着“幸福一生”的憧憬,蓄着“幸福一生”的梦。结合背景可以知道贾平凹还蓄着文学梦。

(3)小桃树:“在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它却默默地长上来了”“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

“我”:“我却不大相信,执着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哩”“但我却十分地高兴了: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我想我的姐姐弟弟,或许已经早忘却了,他们那含着桃核做下的梦,但我的桃树却使我每天能看见它。我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的”。

不被关注、不被看好的时候可能恰恰是为梦想蓄积力量的时候。“我”和小桃树一样,都没有停下追求梦想的脚步。

(4)小桃树:“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儿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我”:“我心里稍稍有些了安慰。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儿,对吗?”

一棵历经风雨仍然昂头抗争的小桃树,一个不屈不挠追求梦想的“我”。

教师小结:心怀梦想、执着追求是“我”和小桃树精神的共鸣、灵魂的交响。其实,卑微中蓄积的梦想更为难得,弱小者的坚强更加可贵,饱经磨难后的执着更令人动容。

屏显:

“我很瘦,有一张稀饭灌得很大的肚子,黑细细的脖子似乎老承负不起那颗大脑袋……”

“当我读完小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初中后,便又开始了更孤独、更困顿、更枯燥的生活。”

“文革期间,父亲被打成反革命分子;遭人歧视;多次投稿,屡屡碰壁……”

当贾平凹的《月迹》获《散文》杂志优秀散文奖后,他回来对朋友说:“那朵桃花才开。”

2.执着追梦的情怀其实也可以借其他的事物来寄托,贾平凹为什么偏偏要借小桃树来诉说自己的心声呢?

交流预设:不仅因为贾平凹瘦弱单薄的外表、充满磨难的成长经历跟小桃树相似,更因为贾平凹在艰难的处境中执着奋斗最终开出了梦想之花的精神与小桃树的内在品格相契合。我们选择寄托情志的事物不仅要外形、经历方面与我们相似,而且应该在精神上与我们高度契合。

教师小结:难怪作者对小桃树一往情深呢!小桃树就是他的化身,是他人生的缩影!作者是想借小桃树的成长经历含蓄地表达自己所受的遭遇,隐隐地透露和抒发自己对梦想的慨叹、追求。将小桃树的经历与“我”的经历完美地融为一体,贾平凹的梦,也是那棵瘦弱的小桃树的梦。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个人的情感和志向于物象上,它具有含蓄美、朦胧美,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文章明暗两条线索交织,使小桃树和“我”建立起联系,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

3.文章末尾作者直抒胸臆:“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联系小桃树对“我”的不同寻常的意义,说一说,“我”为什么感激小桃树?

交流预设:

(1)这棵桃树是“我”的梦种儿长的,在它身上寄托着“我”的梦想。

(2)此时的“我”受到挫折,陷入了迷茫,觉得自己的幸福是那么渺茫,心情十分愁苦,又恰逢爱自己的奶奶去世,就在这时,“我”看到了梦种儿长的、寄托着“我”的梦想的小桃树在历尽风雨的磨难后还保留着一个花苞,就仿佛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信心,又重新燃起了斗志。

(3)这家乡的小桃树,一直激励着作者,他把那127张退稿签全贴到墙上,抬头低眼看到自己的耻辱。每天读书、写作,读书、写作,如一位辛勤耕耘的农民,笔耕不辍,最终成为著名作家。

4.通过上述阅读,我们看到了寄托着作者梦想的小桃树在经历风雨的磨难后还保留着一个花苞,看到这个花苞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动力,看到了希望,重新燃起了斗志。这对你有何启示?

交流预设:

(1)生活中要敢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做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2)人生的道路上有鲜花,同样也布满荆棘,只要坚持不懈、顽强不屈、追求梦想,就一定能让梦想开花。

……

五、布置作业

将此文与《紫藤萝瀑布》进行比较阅读,比较两文在主旨与写法上的异同。

【教学反思】

统编教材将阅读设置为教读和自读两种课文。教读课语文要素很明显,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一一落实。同时,教师在处理教读课文时,需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策略,而不是在感情领域攀高求深,一味地抓关键字句来过度解读文本。自读课则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以自读课文为主要材料,以学生自我阅读实践为主线,充分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自求自得”[3],使学生将教读课上习得的知识和方法迁移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因此,自读课是教读课的升华和实践,它是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处理好教读课与自读课的关系,教师在“导”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在自读课上独立自主地阅读,同时尽可能向课外阅读和学生的课外语文生活延伸,以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教学反思,获得了一些教学启发,主要包括要有单元意识、关注旁批和阅读提示、提供路径和支架及适当向课外阅读拓展四个方面。

1.要有单元意识。统编教材和2001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教材一样,每一个单元的第一页都有大约两百字的单元导语,但统编教材的单元导语表述更精确,教学指向也更明确。统编教材单元导语由两段文字组成:第一段文字一般是对整个单元课文内容、选材及主题的介绍,第二段文字则明确指出本单元要学习的阅读策略和语文知识。同时,统编教材的课文编排方式与原人教版教材也有很大的区别。原人教版教材中自读课文与讲读课文互相穿插,而统编教材则是将自读课安排在教读课之后,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先“学方法”,再“用方法”。教读课是自读课的基础和铺垫,因此,教师在对自读课文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要有单元意识,关注单元导语,回顾本单元涉及的阅读策略,这样做有利于确定自读课的教学内容。《一颗小桃树》是第五单元的课文,第五单元导语的第二段是这样表述的:“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4]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中,把托物言志的手法作為教学难点,并且布置的课外作业也是强化托物言志的练习。总之,“只有教师在教读教学中心中有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在自读课中有单元意识,才能给学生具体的抓手和攀爬的台阶,才能实现单元的整体教学,上出自读课文的自读味”[5]。

2.关注旁批及阅读提示。统编教材教读课文包括预习、思考探究及积累拓展部分,自读课文编排的是旁批和阅读提示。这也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最基本的作用在于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点和辅助,把学生引向文本深处。自读课文的旁批主要有评点式和问题式两种类型。评点式旁批多指向课文的结构形式、语言特点、内容理解等关键之处,它们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问题式旁批主要针对文章的重点及难点进行设疑,从而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提升思维能力。阅读提示配合单元重点选取文章的独到之处进行指导,并尽可能向课外阅读和学生的课外语文生活延伸。借助旁批及阅读提示,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高质量的阅读和发现,充分发挥教师在自读课上“导”的作用。所以,我在“自读课文,感知可怜生命”的教学环节中就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结合编者在文中标注的五处旁批,自读课文,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3.巧设活动,提供路径与支架。统编教材自读课文充分体现了“学为中心”的理念,学生在自主阅读、独立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有质量有组织的分享、讨论、升级、归纳和展示,才能享受思辨性阅读的乐趣,提升思维能力,提高学科素养。除了巩固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之外,课内自读课文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因此,自读课上教师应该是引导者的身份,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充足地读、自由地讨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仔细研读课文,借助课内助读系统等,巧设语文活动,为学生进行有质量的阅读提供路径。自读课是练兵场,教师可结合本单元教读课文涉及的语文知识和阅读策略,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的支架。为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教师还可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写下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之后,经过师生之间的筛选与讨论,整理出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本节课,我在第四个教学环节设计了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体悟作者对小桃树的别样情感。

4.适当向课外阅读延伸。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试图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自读课是链接教读与课外阅读的纽带,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能力的实践基地。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心灵,激发其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其认识自己和思考未来。纵观统编教材自读课的“阅读提示”部分,不难发现,大多“阅读提示”也指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地向课外阅读延伸。因此,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文本和学生的学情,在进行自读课教学时提供一些课外资料、推荐一些书籍,以引导学生开启类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以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获得心灵的成长。这节课,我提供了一些背景资料,增加了学生对作者的了解。

总而言之,统编教材自读课是把教读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迁移和运用。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师理应做出改变和尝试,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去思考。让学生在“连滚带爬”的自读中,获得真实体验。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对“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探究、体会作者从景中感悟的人生哲理”这一教学难点突破不够。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5页。

[2]见《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09页。该文引文具体出处以下行文不再一一标示。

[3]陈恒舒:《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的设计思路》,《语文学习》,2017年第11期,第12页。

[4]见《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五单元导语内容。

[5]王雅静:《自读课教学要有单元意识——以〈朱元思书〉教学为例》,《七彩語文(中学语文论坛)》,2018年第1期,第18页。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教育事业发展中心教学教材研究室)

猜你喜欢
贾平凹桃树教材
抬水
捉鱼摸鳖的人
教材精读
贾平凹的手
小桃树的朋友
月迹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桃树的“吱吱呀呀”歌
桃树醒了
有关老师的好句好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