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综《这!就是街舞》的价值升维之路探析

2021-01-30 12:37边建伟杨伟光李自琴
视听 2021年7期
关键词:街舞舞者综艺

边建伟 杨伟光 李自琴

2007年,网络综艺破土而出,持续保持快速发展,如今已成为网络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精神文化消费的“主餐”之一。

2018年2月,优酷推出网络综艺《这!就是街舞》(下文简称《这街》),这是一档街舞选拔类真人秀。节目通过“明星导师专业舞者真人秀”的模式,采取个人选拔、团队作战的表演方式,在四位队长的带领下组成四支战队,进行团队间的群舞Battle(比拼),最终产生总冠军。《这街》成为当年当之无愧的爆款节目,掀起“全民街舞”热潮,2018年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街舞综艺元年”。

《这街》将街舞这一小众的青年文化带入大众视野。三季节目的成功播出,让《这街》成为网络综艺市场中独树一帜的“综N代”IP,也通过青年文化的外延、内容创作的创新、内容+科技的融合,以及本土化与走出去的兼容并蓄,在社会价值、行业引领价值、跨界融合价值、海外传播的文化价值等方面不断升维,为网络综艺这一大众艺术形态,也为“街舞文化”注入了更多正当其时的时代价值。

一、润物无声的社会价值:《这街》IP推动青年小众文化逐步走向主流

街舞源自美国黑人青少年街头舞蹈,因率性、潮流、炫酷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具有较强的参与性、表演性及竞赛性,但同时,街舞舞者也被不少人贴上了“叛逆”“不务正业”“坏孩子”“地下”等标签。《中国综艺节目社会价值报告2020》显示,随着《这!就是街舞》的播出,公众对于街舞的评价有所改观:第一,街舞原本虽为街头流行文化之一,但是随着这一文化内容的不断加深、拓展、跨界,已经成为许多人进入艺术学习、欣赏、培养艺术气质的途径;第二,这种既传递不屈不挠正能量精神又培养大众艺术知识与能力的节目,符合国家鼓励美育教育的方针①。

《这街》为街舞文化中的精华提供了放大器和聚光灯,也通过节目的精心策划,挖掘出了更多街舞文化中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持续推动街舞这一青年小众文化走向主流。

(一)从小爱走向大爱

《这街》不局限于一个舞种、一种爱好的平面表达,而是挖掘其背后的文化精神纵深,力求从小爱走向大爱,实现更广泛的共鸣与共情。节目第一季和第二季秉承街舞文化的精神内核“Love&Peace”,用扎实的专业信仰、永不言败的Battle(比拼)精神以及对对手最大的尊重,诠释了“爱与和平”的真谛,也让这个主题深入人心。

第三季的创作遭遇新冠肺炎疫情,节目在“爱与和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主题——“为爱而战”。“为爱而战”的灵感来自于疫情期间武汉一个小区内两户居民隔空对话相互打气,用疫情里独特的方式传递出浓郁的情感。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传递爱与温度,街舞舞者便希望用街舞把积极、乐观的正能量注入生活,积极迎接“春天”的来临。

(二)从当下走向古今

从第一季由节目组带领着舞者们来到西安古城、清远瑶寨浅尝街舞与传统文化的跨界融合,到第三季越来越多的舞者自发地扎根街舞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艺术创作,带来一个又一个有意境、有沉淀的优秀作品,频频登上热搜被广大网友热议。《这街》突破了街舞的现实意义,在与中国文化本土化结合的过程中,展现出街舞更深刻的艺术性、包容性、开放性与创造性。

如张艺兴对狂派舞融合国风的多次精彩演绎;夫妻选手杨文韬和张灿表演的《囍》,用现代舞的技巧、控制和力量,融入民族曲风和年代故事,在唢呐声中展现人性的大悲大喜;黄潇与乔治的《双》表达了“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的哲思故事,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与厚度以及人性的悲悯与宽阔;还有《侠隐》的荡舟江湖、《丹青》的水墨意境等,无一不在展现精湛技艺的同时释放出街舞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大魅力与能量。

(三)从个体走向群体

《这街》定位于一群热爱街舞的年轻人所构成的小众文化圈层,意在打开街舞潮文化的大门,向全社会展现街舞文化的酷、燃、热血与激情,深度挖掘这一文化群体的共同特质。正因如此,节目所展现的以舞者为代表的中国青年奋斗群像是一个有信仰、有梦想、有专业、有竞技、有友谊、有活力的群像,贴切而又鲜活地向大众呈现出中国当代年轻人该有的面貌,也向喜欢并致力成为街舞舞者的孩子们呈现出他们未来应当为之努力的样子。

数据统计,与2018年相比,2019年全国各地区的街舞线下培训数量均实现178%的增长。2020年12月,Breaking(霹雳舞)正式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街舞从小众到出圈,到奥运竞技项目,再到全民街舞热潮,街舞文化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认可,而越来越多街舞舞者的工作和生活也因此有了质的提升。他们不仅不会再受到质疑,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登上更大的“舞台”实现更大的梦想。

二、内容为王的引领价值:《这街》IP三连跳,打破“综N代”口碑魔咒

“综N代”节目往往具有可观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却也天然面临制作疲软、口碑下滑的危机。如何保持“综N代”节目的生命力,是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内容为王永远是一档节目保持生命力的关键。《这街》历经三季,正是在“综N代”的焦虑中不懈创新,围绕“街舞”这一相同的主题,在使命、专业、创作三个方面不断攀登,力求让内容持续释放出更多的闪光点与新鲜感。

(一)使命进阶

从普及、传承、作品到国际化,《这街》围绕着不同阶段应有的不同使命,将“街舞”的故事娓娓道来,用强烈的使命感牢牢牵动观众的心。

第一季,节目作为中国第一档专注“街舞”这一主题的综艺节目,以“普及”为使命,给中国观众留下了“燃”“炸”的第一印象。第一季总决赛落幕时,带领战队拿下冠军的易烊千玺谈到比赛结果时说道:“赢的还是街舞本身”,时至今日这句话仍旧在街舞圈中广泛流传。

在“普及”之后,第二季讲的是“传承”的故事。第二季舞者呈现出新老的“两极分化”,一方面邀请了一批中国街舞圈最资深的O.G(元老),如冯正、高博、阿牙等,堪称中国街舞文化的“编年史”;另一方面,优秀的新生代舞者,在与前辈的切磋和比拼中,不仅习得一身技艺,更重要的是接过传承本土街舞文化的重任。最终新生代舞者叶音获得本赛季冠军,也为“传承”点燃了希望的焰火。

第三季,是“作品”出圈率、影响力最大的一季节目,也通过“作品”的沉淀与厚重,让观众对街舞艺术性的认识提升到了更高层次。街舞以solo(独舞)、battle(比拼)见长,留得下、传得开的“作品”一直十分稀缺。节目在把个人技艺展示到极致的同时,也逐步引导舞者们开拓眼界,在单一舞种之外探索多舞种的兼容并蓄;在freestyle(即兴发挥)之外探索齐舞、编舞的魅力;在即兴的感性表达之外,探索用作品承载更深刻的思想艺术表达。

2021年夏天即将播出的第四季,将回到“国际化”这一“原点”,在中国街舞历经近40年的本土化后,以最强的阵容迎战国际顶尖舞者,在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碰撞中展望中国街舞更大的远景。

(二)尊重专业

作为一档专业竞技类节目,“专业”是《这街》的立足之本。专业的主创团队、专业的明星队长、专业的选手,共同用专业的态度,打造出这档对专业的追求远超娱乐性的综艺节目。令人欣喜的是,专业度并没有降低节目的观赏性和影响力,相反,正是因为节目真正做到了对专业的尊重,反而赢得了普通观众和专业舞者共同的喜爱。

《这街》的制作团队灿星是国内最资深的舞蹈节目制作团队,曾经推出《舞林争霸》 《中国好舞蹈》等多档成功的专业舞蹈竞技节目。节目总导演陆伟称,他为了了解街舞及街舞文化,阅读了大量书籍、观看街舞赛事、和选手沟通,甚至是自学街舞。他在节目中一直坚持使用“扔毛巾”和“转瓶子”环节,这便是节目尊重专业、致敬街舞文化最重要的仪式感之一。队长方面,三季节目以易烊千玺、王一博、张艺兴等多位“顶流”明星出圈。他们是明星,但在《这街》的舞台上,他们只是舞者。《这街》让队长们卸下明星光环,“街舞”始终是主角,流量成了带动更多观众认识街舞、喜欢街舞最好的手段。选手方面,《这街》几乎聚齐了中国街舞圈中各舞种最优秀的舞者,多位海外顶级舞者也受邀参与比赛,在专业的赛制和激烈的竞技下,激发出优秀舞者更大的能量与创意,持续不断地输出一场又场“更高、更快、更强”的街舞竞技“名场面”。

自媒体“时尚实验室”在第三季播出期间,采访了一批专业舞者观众对节目的评价:“《这就是街舞》是真的在尊重舞者,尊重Hip-Hop文化,是用心了解之后才能做出来的节目。评委,赛制,都是圈内人才能知道的东西。推广街舞文化面向大众,让更多人喜欢街舞”②。

(三)创作升级

《这街》在赛制设计、花字包装、制作创意等方面都受到了行业和观众的广泛肯定。

赛制设计。赛制在一档强竞技节目中起到了关键性的催化剂的作品。第二季相对于第一季来说,整个节目的编排和赛制更加完善,在保证赛制好看的情况下尽可能展现多元化的街舞文化,也增加了节目的对抗性和冲击性。第三季在形式和内容上较之前两季有了更大胆的创新,赛制从突出舞者个人转变为突出作品。所以,从未在舞蹈类综艺中出现的水舞台和火舞台应运而生,水火交融间的视觉冲击力为作品点燃了氛围。

花字包装。《这街》率先利用综艺节目的“花字”作为向观众普及街舞知识文化的强有力工具。舞蹈解说上,在表演过程中随着舞种和动作的变换以花字幕的形式进行同步说明,例如Breaking(地板舞)中的一些元素:TopRock(摇滚步)、Freeze(空中定格)、托马斯全旋等,能够让没有街舞知识背景的观众迅速入门。其次,在街舞文化表现上,街舞文化中常用的一些语言符号也以花字的方式呈现,例如battle、keep real、freestyle、old school、Love&Peace、燃、炸等。这些高频语言符号为受众所接受,从而造就街舞文化下的一批网络热词。

制作创意。从第一季的队长大秀,到第二季开始的线下巡演,再到第三季的冠军之夜,《这街》的制作创意能力毋庸置疑。尤其是第三季冠军之夜,近万人到现场观看,直播时长超过7小时,是中国最长的一场综艺直播决赛,画面呈现舞美之绚丽夺目,引发全网热议。

三、文化+科技的融合价值:助力内容产业数字工业化进程迈上新台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5G商用时代的到来,“内容+技术”的融合驱动力是推动内容产业提质增效、提速数字工业化进程的重要路径。优酷植根阿里巴巴技术优势,长期以来不断推动“文化+科技”的融合创新,力求助力内容产业数字工业化进程,同时为用户带来“更极致”的视听体验。《这街》作为优酷头部IP,自第一季开始便积极探索“自由视角”在视听内容领域的落地与应用,积极探索“文化+科技”的实践模式,激发内容本身以外的行业增量价值。

在《这街》第三季热播期间,优酷App上线了“自由视角畅享街舞”体验专区,用户可用手指随意滑动屏幕,自由转换视角。“自由视角”可以充分发挥多角度、多细节、自由观看的特点,帮助用户从不同角度欣赏,增强参与感、沉浸感,摆脱对导播的依赖。“感觉像CG”“我已经看了快10遍,喜欢”“谁告诉一下这是啥,怎么才能做到,太酷了吧,BOOM”……弹幕中大量用户对内容之外的视听体验创新进行热议。

其实,《这街》第一季开始便融入初代“自由视角”技术——“子弹时间”。“子弹时间”来源于电影《骇客帝国》中著名的子弹慢动作场景。《骇客帝国》时期,拍“子弹时间”特效需要用120台高速摄像机,每秒拍120个镜头,成本极高。在2018年第一季节目中,通过阿里的技术优化,只需要40台普通的相机或GoPro便可以达到同样的视效效果。而到2020年的第三季,阿里文娱摩酷实验室历时两年研发的“自由视角”技术,与上一代“子弹时间”技术相比,实现了从“定帧观看”到“视频观看”的飞跃。

通过在《这街》中的成功应用与实践,目前“自由视角”技术还成功落地到《这!就是灌篮》、CBA、CUBA等综艺和体育等更多场景中,将来还会在直播中使用,并且有机会出现在北京冬奥会转播当中。未来在5G环境下,“自由视角”会发挥更大优势,甚至可能成为更多节目的标配,以技术赋能视频行业上下游,同时积极探索行业新赛道,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四、本土化与走出去的文化价值:对舶来文化进行本土化,反向输出影响更多海外年轻人

舶来文化的反向输出,需要先经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过程中逐步融合出其新的魅力、新的影响,从而再次走向海外。中国的“街舞文化”正在经历这一过程。

街舞源自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最初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进行传播与发展,90年代之后则逐步蔓延至全国,成为一项大众化的舞蹈艺术。然而,街舞始终保持其“舶来”的艺术风格,与我国舞蹈的文化格格不入,导致其始终处于圈内人玩的状态③。

《这街》借助综艺这一大众艺术形式,让“街舞文化”成功破圈,从街舞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中国少数民族舞种的融合、与大众传播形式的融合,与大众欣赏认知范畴的融合中,推动其加快与中国本土文化兼容并蓄的进程,并借势中国网络视听行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繁荣兴起,以更加昂扬和自信的姿态,再次走向世界舞台。

《这街》第一季就曾打破中国综艺海外版权价格的天花板,创下历史新高,并在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电视台播出,获得良好的播出效果。第三季节目,在原有东南亚用户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了北美新媒体平台。《这!就是街舞3》在泰国真视频(True vision)电视台旗下新媒体平台True ID与优酷视频实现同步播出;在马来西亚Astro电视台全佳高清频道,该节目每周收视均排频道前二,总决赛收视一度排名第一,平均收视排名第二。《这街》第三季在北美市场也表现不俗,iTalkBB、On Demand China(ODC)等北美新媒体平台中,该节目获得海外网友的关注和喜爱,在ODC综艺榜单持续保持收视第一的地位。该节目同时在覆盖欧盟27国以及英国和爱尔兰的KanChina频道播出,广受好评。

五、结语

《这!就是街舞》在社会价值、行业引领价值、跨界融合价值、海外传播的文化价值上深入探索,构建出一条新时代网络文艺的价值升维之路。正如人民日报《街舞背后的活力与自信》一文中对节目给予的评价:“这一轮街舞热引发了我们对青年文化的重新发现和思考——许多人印象中边缘化的街舞,原来也可以公益化和本土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契合;原来我们的社会主流文化早已摘下了看待和理解青年时尚潮流的‘有色眼镜’,以包容的胸怀呈现出新时代中国的开放和自信。”④

注释:

①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中国综艺节目社会价值报告2020[R].2020-12.

②摘下粉丝滤镜,专业舞者如何评价 《这就是街舞》?[EB/OL].时尚实验室,2020-08-04.https://www.sohu.com/a/411454421_99951532.

③陈安安,秦海波.街舞在中国发展中的“新生”[J].艺术品鉴,2020(26):103-104.

④李一然.人民日报辣评:街舞背后的活力与自信[EB/OL].人民网,2018-05-17.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8/0517/c1003-29995170.html.

猜你喜欢
街舞舞者综艺
舞者
风中的舞者——蜡梅
聚焦《这!就是街舞》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综艺的出路
以《这就是灌篮》探析体育综艺发展趋势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街舞达人朱璐铭
少女席嘉琪的街舞梦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