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意识的发展与嬗变
——从《牵手》到《三十而已》

2021-01-30 12:37杨继耘
视听 2021年7期
关键词:牵手丈夫意识

杨继耘

在中国电视连续剧发展至今的三十余年里,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和飞跃。中国当代女性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基于教育平等和就业平等而释放出的巨大生产力,丝毫不逊色于男性。这种现象反映在电视剧创作中,就是产生了一批表现女性意识的女性成长题材电视剧,如《牵手》《我的前半生》《三十而已》等等。此类题材的电视剧均讲述了女性在爱情、婚姻、家庭、事业等方面经历种种挫折,突破重重困境,寻求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努力成就自我的感人故事,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女性多元化的价值观和多维度的人生。其中所蕴含的女性意识同广大女性观众渴望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在需求产生了强烈共鸣,因此备受女性观众的欢迎。女性意识是女性自我觉醒的产物,是女性通过后天的学习萌发出的自我意识,是女性在对自己性别认同的前提下,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然人。通常具有女性意识的女性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社会强加给自己的性别特质及责任会进行思考、辨析,有选择地接受①。纵观女性成长题材的电视剧,女性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表现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独立意识

婚姻是爱情的续曲,家庭则是婚姻的舞台。对这个舞台的解读,传统的女性文学有两种不同的表达倾向:第一种是宣扬女性在家庭中的美德,如东汉时期班昭写的《女诫》七篇,女性把自我身份定位为家庭中服从、服侍与服务的角色,甚至以此作为女性的道德戒律;第二种是描写因婚姻家庭严苛的教条而生成的“怨女”形象,表现她们的“愁、怨、痴、恨”的疲惫心态,如柳如是的《江城子·忆梦》,描写女性面对现实痛苦的内心体验。进入现代,中国女性文学对于自身的关注远远超过历朝历代。自“五四”女作家群的出现直至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趋势既有女性意识的独立崛起,也有女权话语向主流社会的趋近。

1999年,女性作家王海翎创作的电视剧《牵手》风靡全国。该剧讲述了一对离异夫妻再度牵手的故事。主人公钟锐、夏晓雪和大多数夫妻一样,人到中年,爱情已演变成亲情。钟锐因为工作压力大,和妻子夏晓雪的交流日渐稀少。夏晓雪为了家庭放弃了自己的事业,选择了清闲的图书馆管理员工作,而钟锐却觉得妻子变得愈发庸俗甚至无法交流。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危机,让钟锐和同事王纯滋生了婚外情。夏晓雪发现丈夫出轨,伤心离婚。她的母亲告诉她,一个女人在婚姻中,无论如何都不能失去自己。她恍然大悟,在痛定思痛之后努力学习、重拾事业和信心,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该剧的结尾部分,钟锐重新爱上了前妻,两人决定再度牵手。《牵手》表面上是婚姻家庭剧,实质上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女性内心成长、重新寻找自我的故事。安于现状的夏晓雪虽然大学毕业,却为了照顾家庭选择了清闲的工作,没有事业追求的她终于遭受丈夫的厌弃。该剧给广大已婚女性敲响了警钟。剧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警示已婚女性——在婚姻家庭中应具备独立意识,永葆独立人格,婚姻才会永葆新鲜的魅力。

二、表现女性从寻求经济独立到人格独立过程中的不懈努力

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在她的代表作《致橡树》中表达了女性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呼唤女性意识回归:“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首诗作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女性独立意识让人眼前一亮。

女性的独立首先是经济独立,这要建筑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在封建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没有经济地位,被迫“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女性一生没有自我,沦为生儿育女的工具。清朝末年,有识之士纷纷开办女学,上海经正女塾、务本女塾、贝满女中、江南女子公学、平阳“益智高等女学校”等女校成立,让女性有了同男性一样受教育的机会。到了五四时期,女性接受教育已成为社会共识。1954年,“男女平等”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对推动中国人口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女性得以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顶起半边天”的作用。

2017年,改编自香港女作家亦舒的作品《我的前半生》的同名电视剧播出,迅速在社会上掀起了有关女性独立的讨论热潮。35岁的罗子君是全职太太,若不是丈夫突然提出离婚,她打算就这样安逸地过下去。但是离婚迫使毫无工作经验的她闯入社会,她的人生从高处跌到谷底。生活给子君扒了层皮,却也逼出了骨气,她重头学起,脱胎换骨。试想,如果子君的丈夫没有出轨,她还是个安逸的太太,她的人生也就这样安安稳稳地度过了。即使她大学毕业,接受过高等教育,她在家庭里的价值跟普通家庭妇女也没什么两样。她再努力也就是个好妻子、好妈妈。丈夫的变心迫使她进入社会,参与职场竞争,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了自身潜能,从最初只为谋生而工作发展到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人格独立。所谓“不破不立”,女性只有走出家庭的藩篱,才能在广阔天地里翱翔。

三、构建以女性自我为核心的内在评价体系

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芜杂的、似是而非的价值观。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各种声音都有。有人认为,女性最重要的是家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就应该成为全职太太,好好照顾老公孩子。也有人认为,女孩子到了年龄就应该结婚,否则成为大龄“剩女”就没人要了。还有人对女性不结婚不生子指指点点,认为女性的人生价值就是生孩子、成为母亲。面对这些世俗的眼光和陈词滥调,女性成长题材电视剧里的女主人公们有着以自己为核心的内在评价系统。她们顾全自己的感受,她们用行动告诉世人,女性的价值不仅仅是成为一个母亲、一个妻子,还应该成为她自己。

2020年,电视剧《三十而已》热播,迅速引发热议。《三十而已》是一部反映新时代女性成长的电视剧,剧作者从女性视角去思考女性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并给出了“成就自我”的完美答案。在该剧三位现代都市女性的故事中,顾佳的故事颇具典型性。顾佳是事业上的“女强人”,家庭生活中的“女超人”。她要颜值有颜值,要才华有才华,身兼好妻子、好妈妈、好女儿、好闺蜜、好老板多重角色。她在婚姻中占据着强势地位,表面上是全职太太,其实丈夫的公司是她和丈夫一起创办的,公司遭遇危机均由她来摆平。她“入得厨房、出得厅堂”,为了孩子读国际幼儿园,可以屈尊给没文化的阔太太提鞋;为了开拓丈夫公司的业务,可以混迹于她看不起的“富太太圈”,给她们做蛋糕;为了开办茶厂,她不辞辛劳。但就是这样一个堪称完美的女性,依然要面对丈夫出轨的残酷真相。当她发现丈夫出轨后毅然提出离婚,却又在丈夫公司破产时卖房赔偿欠款,付清员工遣散费,对丈夫有情有义。在处理完丈夫公司破产清算事务后,她依然选择跟丈夫离婚。顾佳的故事告诉我们,女性的独立不光是经济的独立,更应该是精神的独立。只有精神独立的女性,才能在面对丈夫出轨的残酷现实面前,不隐忍,不妥协,重新出发,寻找真正的幸福。

《三十而已》中的另一位女主人公王漫妮,貌美如花、聪明能干,三十岁了还没结婚对象,面对父母的催婚,她虽然着急却坚守择偶标准。在一次邮轮之旅中,她邂逅一位又帅又有品味的有钱人,完全符合她的要求,但是在相处中对方表示他奉行“不婚主义”,虽然爱她但是不会跟她结婚。她犹豫过、痛苦过,但是对方实在太有魅力,她不忍放手,于是做出让步。孰料不久后对方相处了7年的女友找上门来,痛斥她是“小三”。“被小三”的她恍然大悟,对方不是“不婚主义”,而是花花公子。生活给了她一记重锤,她返乡回归平静生活。但见识过大海的人还怎么会喜欢小溪流?她最终返回上海,重新出发。在上海她面对新工作的挑战,凭借智慧和勇气获得赏识。当新老板要留她时,她有了更高的目标——出国留学,开眼界长见识,开拓事业的蓝海。王漫妮是剧作者的理想化人物,很多网友认为电视剧的结局不真实。从事业上说,明明她已经受到新老板的赏识,为何还选择出国留学?从婚姻上说,等她留学回来就是不折不扣的“剩女”了,还怎么嫁人?而笔者认为,王漫妮的选择恰恰体现了她作为一个真正具有独立人格的当代新女性的更高追求——追求人生的无限可能性。

近三十年来,人类社会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女性的价值观、人生观、婚育观发生了多种改变,有些甚至可以说是超前的或颠覆性的。从《牵手》表现的女性独立意识的萌芽,发展到《我的前半生》对女性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的探讨,以及《三十而已》的王漫妮为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而追求放飞自我的个性,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也许目前这只是一个小趋势,但一旦形成则势不可挡,势必发展成更大的趋势。电视剧作为一种最亲民的文化传播媒介,要做的就是顺势而为,既要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又要为社会的宽容进步推波助澜,让更多的新时代女性展现出姹紫嫣红的个性和风采,这就是女性成长题材电视剧的现实意义和引导作用。

注释:

①百度百科:女性意识,https://baike.baidu.com/item/女性意识。

猜你喜欢
牵手丈夫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我丈夫是得抑郁症了吗?
丈夫做事先斩后奏为哪般?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
怎样保护丈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