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视域下网剧叙事的解构与建构
——以《沉默的真相》为例

2021-01-30 12:37刘光磊
视听 2021年7期
关键词:后现代正义

文 璇 刘光磊

爱奇艺自制网络剧《沉默的真相》于2020年9月播出,相关话题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榜,并以9.2的高分位居豆瓣2020华语年度剧集榜第二名。该剧讲述了检察官江阳意外卷入一桩“自杀”案件,在重新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疑点重重,并不断遭遇阻碍,历经七载仍无结果,最后身患绝症的他在朋友的帮助下,以“自杀”的方式策划了一出“他杀”的假象,制造了轰动全市的“地铁抛尸案”,迫使警方全力调查,终于揭开了埋藏十年的真相,揪出案件背后的黑恶势力官商勾结、官官相护的故事。该剧以侯贵平、江阳、严良三人所在的三个时空作为三条线索展开并置叙事,在叙事结构、创作手法上与传统电视剧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样本。

一、后现代视域下的网络自制剧

新媒介技术的革新不断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人们周围充斥着各类图片、广告、数字电视、电影等所承载的视觉信息。人类正处在以语言文化为中心向视觉文化为中心转变的历史进程中”。网络自制剧在这样一个移动网络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环境中蓬勃生长。

网络自制剧又称网络剧,是指专门为电脑网络制作的、通过互联网播放的一类网络连续剧。与传统电视剧相比,其播放准入门槛低,满足了网民的碎片化收视需求。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网剧打上了深深的互联网烙印,具有与传统电视剧截然不同的叙事特征。而在后现代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网络文化又与后现代文化密切相关,可以说网络文化其实是后现代文化的表征。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整体性、中心性等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无深度概念等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网剧诞生成长于一个后现代主义大行其道、蓬勃发展的时代,几十年来在这样的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在大众影视文化中分离出了独特的网剧文化,形成了解构传统、消解权威、注重个体、多元开放等时代文化特点。

按照播放媒介划分影视类别,电影和戏剧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播放媒介,而电影与电视剧、网络剧的区别在于播放媒介的形式。电影大银幕向电视屏幕的转变催生了电视剧;电视屏幕向电脑屏幕的转变催生了网剧。因此,网剧应当属于最广义的电影范畴。后现代电影并非一个流派,它泛指“因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深入电影艺术领域的电影形态,即体现了后现代思维模式、表达策略、批判策略、审美风尚等的电影”。因此,具有上述特征的网络自制剧都应当属于广义的后现代电影范畴。

在后现代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网剧文化带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网络的平民化、开放性、碎片化、差异化等特性,与后现代反权威、多元化、去中心化的核心特征不谋而合,将网剧放置于后现代文化的视域下进行思考,分析网剧在叙事上的特点,能够更好地了解网剧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未来网剧创作的良性发展。

二、解构传统叙事:“颠覆中心”与“削平价值”的反叛性

(一)对“去主角光环式”的主人公形象的建构

在传统电视叙事中,主角的设定通常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人物,拥有出色的外形、过人的天赋、高尚的情操、坚韧顽强的品格等。为了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剧作会在主人公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设置一些艰难险阻,但是经过主人公的不懈努力,总能一一克服,跌入谷底可以触底反弹,濒临死亡也能九死一生。同时,主人公的身边总会有一些实力强劲的“贵人”默默守护相助。当主角们身陷绝境,千钧一发之际,“能力者”们就会如及时雨一样出现,施以援助,令主角化险为夷,最后达成自己的目标,迎来团圆式的美好结局。这一系列的人物设定和情节走向被观众们戏称为“主角光环”。

“主角光环”通常为主角定律的副产物,出现在形容由主角定律引发的不合理现象时。但即便如此,它仍是影视创作中的惯用手法。“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进行媒介接触是为了通过媒介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电视剧的主要功能是休闲娱乐,观众在闲暇时收看电视剧希望从中获得愉悦和放松,主人公一路“升级打怪”、成功逆袭,战胜邪恶实现正义等剧情设定,能够让观众将自己代入影视情境之中,通过电视剧中主人公的反抗、蜕变来发泄现实生活中的情绪,从而获得慰藉和满足感。

《沉默的真相》的主人公江阳无疑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当年刚刚从名牌大学政法系硕士毕业的他意气风发,顺利考入平康县检察院,与市检察长的女儿相爱,本来四平八稳、前途一片光明,却因为一个素未谋面的校友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开始查案时,江阳职位较低、势单力薄,他为了调取案件卷宗,多次往返公安局无果,刑警队长李建国虽然与江阳平级,但他是当地集团的保护伞,并与市长女婿有利益输送,对江阳的文件手续视若无睹,对他更是恶言相向、百般阻挠。而且李建国在公安内部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消息,江阳和刑警朱伟费尽心思追查到的线索总会在关键时刻被毁,他们一遍又一遍地经历着监控被删、证人被杀、尸体被毁的绝望。而李建国身后的强大势力在一层层权力的保护下,江阳一个小小的基层检察官根本碰触不到。遭人诬陷后,江阳从刚正不阿的检察官变成了遭人唾弃的贪污犯,出狱后只能靠修手机勉强度日,还因常年积郁成疾患上了绝症,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也无法看到自己苦苦追查了七年的案子真相大白,还要以自己的死亡布局,以换取警方查案的机会。故事伊始,在洒满阳光的镜头里笑着奔跑而来、年轻美好的江阳最后变成了一具蜷缩在行李箱里的冰冷的尸体,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该剧中江阳是一个没有主角光环的主角,为了查案付出了青春、事业、家庭甚至生命,在他的世界里没有转机、没有希望,没有帮助他起死回生的神秘力量。从他被警告、被诬陷、入狱、患病直到死亡,深刻地展现了一个基层办案者在强大势力面前的弱小无措,他的悲剧性解构了传统叙事中对主人公命运的理想化的预设,完成了电视叙事中主人公形象从“主角光环式”到“去主角光环式”的建构,以人物的痛点作为刻画的重点,反向但更深层次地塑造了江阳这样一个正义、善良的主角形象,具有鲜明的反叛性。观众在看剧时为江阳所遭受到的伤害与不公感到愤怒、心疼和无奈,虽然没有以往电视剧的“爽感”,但正是因为他身上真实的悲剧性,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会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被欺压的小人物的故事,给观众造成了一种深刻的无力感和疼痛感,使这一主角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二)能指与所指的反向撕裂,解构符号的反讽叙事

从语义学的角度出发,索绪尔曾提出能指和所指的概念。能指表示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语言符号;所指是语言符号所表示的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能指指单词的词形或词音,所指指单词所表示的对象或意义,两者互为依托。而在《沉默的真相》中,好人犯罪的文本叙事使“警察”“罪犯”“好人”等符号化的形象发生了能指和所指的反向撕裂,以一种反讽的姿态解构了剧情。反讽叙事不仅使案件更加扑朔迷离、剧情走向更加引人入胜,更抛出了几桩案件背后的思考,凸显了个体在正义与利益前的抉择,奠定了整部剧的情感基调。

剧中卡恩集团的董事长孙传福是一个戴着红领巾在国旗下演讲的“慈善家”,然而他一边给山区学校捐钱,一边却将该校的女学生作为行贿“礼物”“送”给市长的女婿,并在侯贵平发现此事之后残忍将他杀害;李建国作为一名警察本该为人民服务,却利用职务之便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暗送消息、销毁证据、掩藏真相、打击江阳查案,严重损害人民的利益;“江阳案”侦查过程中,看似是警方在审讯、追踪犯罪嫌疑人张超和朱伟,但实际上却是朱伟和张超等人在引导、帮助警方找到真正的凶手……“慈善家”“警察”“犯罪嫌疑人”这些符号化的形象与人物的实际行为发生了背离,体现了能指与所指的撕裂,以反讽的手法刻画了道貌岸然、人面兽心的伪君子的形象,展现了官商勾结、滥用职权的可耻可憎,突出了没有权势的小人物想要抵抗黑恶势力、揭露犯罪行为的艰难。

记者张晓倩、律师张超、法医陈明章等人为了帮助江阳实现生前未了的愿望,揭露侯贵平案的真相,从而巧妙布局,吸引警方查案,宁愿承担犯罪的后果也要让真正犯罪的人接受法律的制裁。从这一出发点来看,他们代表了“好人”这个词的所指,体现了正直善良、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但是从具体行为来看,他们为了引警方入局,做出了诸如地铁抛尸、引爆烂尾楼、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制造群众恐慌等行为,已经在事实上危害了社会公共安全秩序,触犯了法律,违背了“好人”的所指意义,与能指的关系发生了反向的撕裂。记者、律师、法医属于社会精英阶层,受过高等教育,是远离犯罪的一类人群,他们之所以以身试险、知法犯法,是因为只有通过制造轰动的社会事件,借助媒体手段和民众舆论监督的力量,才能让这个案子受到上级的关注和重视,从上往下施压重新彻查。“好人犯罪”的叙事手法揭露了现实的黑暗,展现了权势对普通人的压迫,在当权者的操控下一桩命案竟可以埋藏十年,需要无数人前赴后继才能换来一个对坏人进行审判的机会。最后“好人们”全部获刑坐牢的荒诞结局也极具讽刺意味,突出了在黑暗的长夜之中追寻正义的后果和代价,以及权力挣脱笼子的黑暗和可怕。人都说“正义会迟到但不会缺席”,可迟到的正义需要多少“江阳们”用血泪来唤醒。

如今随着信息的发达,“张玉环案”“聂树斌案”等重审改判的司法案件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人们在网络上关于“司法正义”“程序正义”的讨论也越来越多。《沉默的真相》通过对一桩冤假错案的影视化呈现,通过能指与所指撕裂的反讽叙事来探讨正义的意义和代价,具有观照社会的现实意义。

三、超文本建构:去中心、非线性的叙事特征

超文本是指在数据中又包含与其他数据的链接,用户在接受内容时可以方便地联想和跳转,更加符合人们的阅读和思维规律。网络媒体是一种全方位、多样化的超级媒体,不仅包含各种传统媒体及它们的混合形式的叙事方式,同时还产生了自己全新的叙事方式,即超文本叙事。因此,超文本是网络自制剧区别于传统影视作品的主要叙事特征,其在叙事中的体现可以概括为去中心化叙事和非线性叙事两种。

(一)人物去中心化,转向日常化、凡俗化叙事

网络的去中心化显示了话语权的转变以及个体的主体性的增强。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网剧产业中,受众的偏好和需求直接决定了网剧的风格和方向。比起洪流般的时代,普通人更倾向于关注时代下小人物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流转,因此网剧的定位脱离了以往的宏大叙事,着眼于生活中的小人物,转向凡俗化、日常化的叙事。

网络的开放性、低门槛性带来了网络去中心化,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格局向以受者为中心转变,个体话语权增强,网剧角色定位向去中心化转变。网络自制剧大多贴近生活,以现实题材和生活场景为主,在角色上定位于小人物,主要通过身份、职业、社会地位等方面的设定来塑造普通人形象,给广大受众带来心理上的贴近性。《沉默的真相》的故事远离都市,在一个小县城展开,主要角色包括支教大学生、基层检察官、法医、记者、警察、商人等各种职业身份的人,都是现实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具有强烈的接近性。去中心化的人物角色定位给人以真实感,使观众易于接受并产生共情。

除了身份职业方面的特征,网剧还应该从“人”的心理特点出发,展现人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一些影视作品在正反角色的塑造上非黑即白,好人就是纯粹的好人,没有自己的缺点和私心,像救世主一样大义凛然却又不谙世事。然而,一个人有找寻正义的勇气,也有畏惧困难的隐忧;有义无反顾的决心,也有明哲保身的私心,影视作品除了歌颂人的阳光、伟大、正向的一面,也要敢于展现人性自私、利己、惧怕的一面,只有摒弃脸谱化的人物叙事,才能塑造真实、有血有肉的角色。

江阳在剧中是正义的化身,为了查案呕心沥血,但一开始李静找他帮忙时,他的第一反应是犹豫不决和企图拒绝,他担心自己人微言轻,力不能及,工作也可能因此受到影响,后来在女友吴爱可的劝说下才勉强答应此事。吴爱可从小生活在家庭的保护之中,天真烂漫,满口职责与正义,她劝江阳查案说:“这是你作为一名检察官的职责”“我最讨厌凡事都权衡利益的检察官”……全然不知背后的复杂和险恶。有网友评论道,你以为吴爱可是愿意为了正义献身的人,结果她看到这个案子的严重性就退缩了;你以为江阳是明哲保身的人,结果他一查就是十年。有的人一看见黑暗就大声说要打倒黑暗,然而他渐渐就不吭声了;有的人知道黑暗的可怕之处,他曾经犹豫过、动摇过,但他一头扎进黑暗,就再也没有出来。

张超曾是江阳的大学老师,一直教诲他要保持正义、惩恶扬善,然而当江阳卷入侯的案件之后,张超却告诉他不要再来影响他平静的生活,即使他清楚侯的死一定大有文章。在查案过程中张超一直处于旁观的状态,直到江阳身患绝症后,感动于他的赤诚,才最终加入他们,成为“地铁抛尸案”的设计者和执行者。

法医陈明章有着过硬的专业能力和深谋远虑的智慧,在体制内多年,深谙其中的规则,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个案件的严重性,但精明的性格使他不会去涉及与己无关且自损利益的事,还曾多次劝江阳“要想清楚”。但江阳开始查案之后,他作为朋友不断给予江阳专业上的帮助,经商后虽然没有再直接参与查案,但一直在背后给予江阳金钱方面的支持。

张晓倩是十年前受到性侵的女学生之一,多年后她改名换姓,只想忘记过去的痛苦过平静的生活。当江阳找到她时,她本能的反应是拒绝,但是最后为了江阳和侯贵平能够沉冤得雪,为了真正的罪犯能够受到法律的制裁,她选择再次站到众人面前撕开自己的伤疤,亲口讲述当年被侵犯的事实。

在大义与私利抉择面前,有顾虑、有迟疑才是人的真实反应。如果一开始就奔着“正义”“友情”“奉献”等一些空泛虚无的词义无反顾,未免太过于理想主义,这样不仅人物没有行事的动机,情节推进生硬,而且在逻辑上就不具备真实性和说服力。观众已经厌倦了“傻白甜”“老好人”等完美人设的套路,在镜头前展示人的多样性,贴近受众的心理,才能使人物更加真实生动,使观众产生共情。

(二)非线性叙事——三线合一,并置叙事

非线性叙事与线性叙事是一组相对的概念,非线性叙事并非是严格按照传统叙事的方式,遵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固定模式,而是多个时间节点、多条人物关系线穿插使用。网络多元化、多媒体化的特点可以使其跨越多种媒介,任意地穿插、跳转,同时,技术手段和基础设备专业化也为非线性叙事创作提供了基础。

《沉默的真相》采用回忆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以严良查办江阳案为推进线索,以江阳查办侯贵平案为中心线索,三个人物、三条线索同时展开,将三个不同时空发生的事件不停地穿插、跳转来讲述,利用时间、空间的特性展现了三个案件的关联性以及案件行进的过程,剥丝抽茧、环环相扣,一步一步挖出隐藏在两桩案件背后的黑恶之手。在拍摄和剪辑上,该剧运用了大量的时空转换、空间重合、分屏镜头来完成并置叙事,形成了戏剧张力,营造了悬疑剧的氛围,保持了剧集整体的节奏感和紧张感。例如,2010年的警察和2003年的江阳分别驱车前往县公安局调取卷宗,分屏画面中,二人各自停车、上台阶、走进公安局的大门,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时空呈现的却是同样的地点、同样的行为和动作,体现了案件之间的关联性。再如,江阳和严良驾车去查案的路上都遭到了破坏势力的阻挠,双方在马路上展开了追击,画面从不同角度切换两人开车躲避后车的镜头,包括踩油门、打方向盘、挂档的动作,脸部表情、眼神的特写,两个时空不停穿插,营造了一种历史重现的感觉。这一画面背后也暗含了在黑恶势力的威胁下,作为正义一方的江阳和严良的命运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即使两人的人生从来没有发生过交汇,但此刻面对黑暗的深渊,他们就是命运共同体,严良就是另一个时空里的江阳。

这种非线性叙事手法在美国科幻电影中较为常见,如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盗梦空间》《信条》即非线性多线叙事的典型作品,但为了广大观众易于理解和接受剧情,传统电视剧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网络自制剧中对非线性的应用反映了网剧根据受众定位做出的创新,符合当下年轻受众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和心理特征。不少网友在弹幕中表示,在观看这部剧时看到了电影般的质感和剪辑。

非线性手法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单线、有序的模式。三个案件的时间跨度虽然长达十年,但是跨时空的调度、流畅的剪辑、无缝衔接式的转场,使三条线索相互交织牵引,共同指向一个主题——揭开沉默的真相,唤起迟到的正义,除了使剧情更具有张力、引人入胜,也更加符合当下场景化、碎片化传播的特征。

《沉默的真相》通过反传统式主人公形象的建构、能指与所指撕裂的反讽、去中心化和非线性的超文本叙事,展现了网剧解构传统、去中心、多元化的后现代特征,体现了后现代思维模式、表达策略、批判策略、审美风尚,是一部成功的网络自制剧,也是一部优秀的后现代电影。上述的叙事特征也可以看作该剧在众多网剧中突出重围、引爆网络的原因。在如此快节奏的时代,观众的时间精力异常宝贵,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快速抓住观众眼球,紧凑高效地讲好一个故事就变得尤为重要,《沉默的真相》不失为一个借鉴样本。然而,它在制作上也有不少被观众吐槽的地方,例如,消费主义侵袭,漫天的广告植入牵强生硬,严重破坏画面构图,影响剧情的连贯性和观赏性;巧妙转场对接实现时空切换堪称本剧最大的亮点,但除此之外的视听语言与摄制手法就稍显平庸;影像风格偏纪实,缺乏艺术性;剧本写作少有润笔等。这些都值得创作者们复盘和反思,也需要在今后的网剧创作中引起重视。

猜你喜欢
后现代正义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90后现代病症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坚守川剧的后现代主题
法律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