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屏叙事与价值拓展:抖音非遗系列微纪录片的创新

2021-01-30 12:37陈厚萍
视听 2021年7期
关键词:竖屏纪录片

陈厚萍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一种文化记忆的凝练和历史积淀下的精神产物通过互联网的赋能得以被记录、传播和传承。短视频平台汇聚了大量用户内容创作者,用数秒的影像展示社会生活的多面性,这种平民化的微纪录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技术便利。据《抖音非遗大数据》①统计,截至2020年5月,在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抖音短视频入驻的账号涵盖了1318项。在此趋势下,国内的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非遗传播的重要力量。新媒介的融合共生使得视频形态和主题创新更加多元化。2020年抖音发布了系列非遗题材的竖屏微纪录片,包括《走丢的神仙们》《追影》和《老手》三部短片,从非遗传承人和非遗MCN(多频道网络)的主体视角出发,借助纪实影像的创作手法,生动展现了贵州银饰锻造、陕西皮影、宫廷杭绣等非遗项目的精湛工艺和精彩表演。以人物为线索讲述了非遗传承人通过短视频同互联网结缘,新媒介形态为传统文化和非遗从业者带来机遇与挑战的故事。

一、移动短视频时代非遗之美与纪实影像的契合

(一)非遗影像的日常化

“大审美经济时代”是对于当前审美元素广泛渗透到文化消费中的一种描述,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中具有的独特展示和体验功能,使得民众的日常活动走向“审美化”。具体体现在诸多文化资源和审美元素被纳入文化产业形态,如非遗融入影视、旅游等行业,变古旧的文化遗产为焕发生机的文化资源。移动短视频是发展趋于成熟的媒介形态,新媒体平台的去中心化特征使得其区别于线性单向传播的传统媒体,短视频的发布者能够从创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中任意转变。抖音作为典型的头部短视频平台,把文化和技术门槛较高的影像记录变为寻常百姓能够使用的社交媒介,将影像作为美好生活的载体,与非遗进入日常生活的趋势不谋而合。抖音短视频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通过非遗传承人创作者在平台内沉淀了大量短视频影像。该系列微纪录片在抖音短视频平台进行传播,被赋予了短视频的日常化和场景化特性,使非遗项目更容易被受众接纳和欣赏。

(二)非遗影像的活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本体对象的“非物质性”,依托传承人的制作技艺和能够予以呈现的表演等,伴随着民俗活动发生、发展的特性,使得其呈现出活态的传承形式。借助影像记录非遗的传承状态是保护抢救非遗项目的重要渠道,但目前在新媒体广泛成为宣发手段的阶段,非遗常作为主题或元素融入影像,更多地融合了影像的艺术特点,蕴含着创作者的真挚情感,刻画流变的手艺和传承人故事。录影录像技术突破了摄影的平面形态,成为一种能够捕捉运动的艺术形式,纪录片的动态性捕捉使非遗的活态表现得以完整地被保存,并且更加凸显非遗的情感魅力。但目前国内的非遗题材纪录片更多遵从纪录片还原真实、崇尚记录的取向,缺乏在整体性视角下传递非遗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传承群体具有的人情味。竖屏微纪录片恰好在人物特写和情感传达上弥补了这一不足。

(三)非遗影像的审美性

纪录片是影视艺术的一种独特类型,具有记录自然世界、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能够通过平实客观的视角捕捉自然界和社会关系中的真善美。纪录片的形式和题材如今已经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细节,通过创作者的精巧构思反观和映射世间百态。非遗扎根于现实土壤,在民间社会关系中传承和流变,成为与中华民族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项目。非遗中传统美术、传统技艺、舞蹈、戏曲等类型中的诸多项目本身就是我国传统艺术形式,特别是独特的图腾、样式、姿态凝结了地域文化,是历史积淀下的“有意味的形式”。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领域,影像记录与传播已经成了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方式,纪录片因其非虚构性的内容、纪实性与艺术表现力兼备的创作手法,与呈现并延展非遗的审美特征天然契合。如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通过影像造型和蒙太奇手法非线性地构建了传统非遗技艺的展示框架,以唯美的视觉效果将非遗的文化积淀、人文情怀最大程度地充盈起来,使影像富有更强烈的感染力。

二、抖音非遗系列微纪录片的影像特征

(一)短平快的短视频特性

在媒体融合时代,当前的媒介环境和传播场景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传媒艺术下的各种形态形成了一种混流状态,如传统媒体中的电视剧、纪录片和综艺形式与互联网融合,表现出与新媒体传播场景相匹配的特性。传统纪录片最早由电视媒体播放,在文本方面呈现叙事宏大、篇幅较长的特点,通过平实客观的视听语言忠实反映摄制对象。

当前传统纪录片则与新媒体短视频融合孕育并发展出了一种新的样态,即微纪录片,其通常是指时长约在5—20分钟,遵循传统纪录片的纪实拍摄理念和手法,将新媒体作为发布平台而具备某些特殊的文本及影像特征的影视艺术类型。简单概括来说,微纪录片具有短视频“短平快”的特点。“短”是针对时长而言,微纪录片往往短小精悍,体态轻盈,适于传播和观看;“平”是指其叙事往往选取小切口和单一化的主题,展现平行化的生活细节;“快”是配合视频时长和文本叙事而呈现出节奏紧凑和年轻化语态的特征。因此,抖音上该系列非遗微纪录片的“短平快”属性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趣味,与短视频的参与和分享属性相互连接,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竖屏形式的影像造型

屏幕作为影像传递的媒介,其形态的变化影响着纪录片的造型与构图。传统的纪录片通常是横屏形式,而抖音非遗系列微纪录片则选取了与短视频平台契合的竖屏拍摄形式,这种新形态的微纪录片在现实创作实践中较少出现。

首先,竖屏形态的视频占据了手机屏幕的整个界面,使得观众与视频的距离感缩短,沉浸在日常生活场景化的影像中,因此,竖屏微纪录片更适于拍摄生活场景和细节。其次,竖屏的影像形态使得视频的长度拉大、宽度减小,横向的拍摄场景受限,因此,应根据竖屏静态构图合理安排景别,善用近景和特写,突出表现人物的神态、动作等细节。在《走丢的神仙们》中,开篇就遵循了视频纵向呈现的规律,在拍摄贵州苗族群像时,用近景将人物置于中心展开自述,脱离环境的干扰营造一种对话感;再如,《老手》运用竖屏的构图优势,突破横屏纪录片无法近距离地同时容纳传承人面部神态和手中作品的局限,呈现出宫廷杭绣传承人制作时的整体状态,给观众以直观化的沉浸体验。

竖屏的沉浸式效果还需配合其他的影视艺术要素,如画面影调、同期声和后期蒙太奇。该系列三部微纪录片的整体画面根据所拍摄的非遗项目确定影调,与非遗所在的自然、人文环境和深厚文化底蕴相契合。如《追影》在拍摄陕西永兴坊皮影戏班表演时,营造了戏台皮影人物和幕后老人相配合场景中的偏黄调光影,烘托了传统皮影的历史韵味。

(三)故事线索的叙事方式

随着纪录片形态和创作理念的不断更新,“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拓宽了纪录片形式的审美维度,使其纪实层面的真实性和影像层面的艺术性达到平衡状态。纪录片的故事化不是指像电影一样的虚构架空,而经由创作者的巧思和蒙太奇的手法,为内容设计情节和悬念,以真实的生活素材为基础适当地放大内部冲突与矛盾,增强纪录片的戏剧性和可看性。微纪录片由于其篇幅大小和传播特性,创作者需要在有限篇幅内完整讲述某个故事,巧构矛盾与冲突,在短时间内吸引受众注意。抖音上的系列非遗微纪录片采用竖屏的拍摄形式,强调人的活动、文化的延展和情感的传达,故事化特征明显。

从内容组织和故事叙事来看,纪录片从长镜头、不加干扰的客观记录发展出具有影视艺术审美特性的新形式,即创作者根据拍摄内容设计叙事线,有选择、有组织地进行拍摄和后期剪辑。例如,央视出品的纪录片《指尖上的传承》在苏绣传承故事中梳理出了代际传承、传统与现代冲突、新旧和解的故事线索,增添了可看性。抖音上的非遗系列微纪录片以讲故事视角展开记录,将生活的真实素材适当戏剧化,如《追影》拍摄了非遗MCN公司和陕西永兴坊皮影戏班两类群体,在双线中展开二者分别面临的生存困境和传承困境,最后通过短视频这一关键枢纽破解矛盾、烘托主题。标题中的“追”字充满侠义情怀,也凸显了微纪录片本身的故事内核。

三、抖音非遗系列微纪录片的价值拓展

(一)传播价值

相较于传统的电视纪录片类型,新媒体微纪录片的传播价值拓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渠道拓宽,实现交互式裂变式传播。该系列微纪录片在抖音平台上播放,视频篇幅短小,传播效果更佳。其次,受众群体拓宽,吸引网生代年轻群体。非遗通常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文化表现形态,非遗传承人年龄往往偏大。纪录片在遵循客观真实记录的原则下,创作的影像作品缺乏艺术加工和情感渗透,使得受众面受限、传播效果不佳。而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为非遗题材的纪录片提供了立体交互式的传播渠道,瞄准网生代的年轻受众群体。非遗题材微纪录片也朝着年轻态的视听语言、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和趋于紧凑的叙事节奏等新方向展开创作。

(二)商业价值

新媒体是互联网商业生态中的一环,在生产创意内容的同时也附带着资本和流量,为平台带来经济收益和商业价值。与传统的电视纪录片不同的是,微纪录片除了内容文本所承载的情感和价值观外,还包括项目衍生出的营销部分,如宣传商业平台、推动城市旅游从而产生的潜在经济价值。短视频媒介为非遗产品和表演的营销打开了新思路,抖音在内容布局中借助非遗打造文化IP,推出了“翻脸比翻书还快”“我要笑出国粹范”等话题短视频征集,呈现了川剧变脸、京剧等传统元素在现代生活空间和社会场景中的运用,使非遗项目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联动,推动非遗产品与表演的消费。同时,抖音作为互联网商业平台,该系列微纪录片集中展示了平台非遗传播的成果,凝练出短视频活化传统文化的故事,伴随着非遗短视频行业所衍生的变现模式和营销方式,使社会效益与商业价值有效融合。

注释:

①参见抖音短视频APP《抖音非遗大数据》,2020年6月12日。

猜你喜欢
竖屏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横屏与竖屏混合视频的创作方法初探
竖屏微纪录片的生产特征和价值拓展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论竖屏网络剧的兴起、主要特征与发展路径
浅析竖屏影像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竖屏时代,如何以竖视频的形式讲好新闻故事
纪录片之页
竖屏剧将是视频网站争夺的新领地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