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社群的互动机制研究
——以弹幕视频网站Bilibili为例

2021-01-30 12:37
视听 2021年7期
关键词:弹幕社群参与者

王 惠

弹幕是指观众在观看视频时利用网络技术实时发表的评论性文字,其从右至左掠过屏幕,就像密集的子弹划过的场景。Bilibili弹幕视频网(以下简称B站)是目前国内最受欢迎的弹幕视频网站,它从最初一个小众的 ACG(Animation动画、Comics漫画、Games游戏)内容创作与分享的视频网站,变成了如今涵盖众多垂直内容、聚集用户互动和交流的多元文化社区。站内视频场景中的观众会通过发送大量的文本或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弹幕赋予了这些表达行为高度的交互性和仪式化特质,吸引用户参与情感共享以及生产身份认同。本文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为理论框架,从B站的弹幕行为出发,分析弹幕社群的内部互动机制。

一、互动仪式链理论

仪式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宗教社会学,如涂尔干提出宗教仪式的整合作用。之后,戈夫曼提出“互动仪式”一词,从微观互动角度研究日常生活中的仪式问题。然而,涂尔干和戈夫曼仅仅强调了仪式的概念和社会功能。随后柯林斯结合微观社会学和宏观社会学,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系统地探讨互动仪式的作用机制。互动仪式的建构需要以下四个要素:第一,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一个场所,能通过身体在场而相互影响;第二,对局外人设定界限;第三,人们将注意力放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彼此知道关注焦点;第四,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二、弹幕社群中的互动仪式要素分析

(一)跨越时空的身体共在

柯林斯提出完成互动仪式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个场所,通过身体在场而相互影响。他认为亲身在场使人们更容易察觉彼此,以产生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而生成仪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媒介改变了人际沟通的方式。柯林斯认为,各种远程媒体的比较表明了语态的重要性,而视觉焦点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监视其他参与者。若不亲身在场也能捕捉其他参与者的状态并实时传递信息,那么远程交流的传播效果与身体在场将会是一样的。这种“虚拟在场”拓展了仪式空间。

弹幕技术实现了用户在视频场景下的身体共在,其表达主要以文字形式展现,文字内容隐喻了真实身体的在场。一方面,弹幕的即时性特点展现了参与者跨越空间的身体在场。B站在PC端的视频页面可以显示几人正在看以及弹幕的数量,而在网站最新上传的视频场景中,当用户看到自己发出的弹幕得到回应,就像现实中人与人进行的面对面友好交流,这种同时段展现的弹幕表明不同个体在屏幕前的身体在场。另一方面,弹幕共时性的特点则表明了参与者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在场。B站视频场景下的历史弹幕会留存并在观众选择开启时划过屏幕,使处于不同时空下的参与者在观看视频时感知到与他人“共在”,并且用户对某一条弹幕因关注或认同进行点赞后,其提示消息会使不同时段停留在B站的被点赞用户产生互动的参与感,让身处不同时空的个体通过网络界面的“同时性”建立想象的联系。

(二)亚文化圈层对局外人设限

形成互动仪式需要明确群体成员身份的一致性,因此,互动仪式会对局外人设置屏障。作为网络亚文化,弹幕文化独具风格的形式和内容设置了准入门槛将“他者”排除在外。B站设有严格的会员准入和等级机制对成员进行筛选和限制,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在所有的视频场景中发送弹幕,且随着个人观看及互动行为的增加,会员等级逐步提高,能获取的弹幕功能也就越多,非正式会员则无法发送弹幕。成为正式会员需要进行“考试”——1小时内完成100道题目,达到60分表示通过,考试内容包括社区规范题目、规范发言题以及兴趣自选题。弹幕圈的这些准入条件决定了进行互动的主体需要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只有认同且了解弹幕文化的人群才能顺利进入此圈层。

弹幕独具个性的内容文化也对局外人设限。一方面,B站中的用户基于共同的价值取向构建起圈层内独特的“符号”进行弹幕交流,比如“耗子尾汁”“奥利给”“凡尔赛”等词汇,这些符号承载着隐藏在群体内部的社会文化信息,群体外部的人难以理解其中的意义,无法成为全身心的参与者。另一方面,B站内的视频内容风格多样,不同类型的频道分区完成了对局外人的又一设限。比如,不同于其他视频网站的普通风格,B站中设有“鬼畜”频道的分区,将单一的素材文本解构重组,进行二次创作。其将原视频中的台词或对话重新剪辑拼接,制作出押韵且快节奏的“恶搞”作品,此类型的内容并不被所有用户青睐和理解。至此,以亚文化风格为特征的弹幕圈就设置起不同文化类型的社群之间以及社群内部不同兴趣圈层之间区隔的屏障。

(三)相互的共同焦点与情感共享

互动仪式的形成,需要参与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同一对象或相同的活动上,通过相互分享传达关注的内容以及自身情绪,使彼此知道关注焦点并能共享情感体验。在B站的视频场域之下,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正在观看的同一视频上,人们的共同关注焦点是视频内容。具体说来,一方面,由于B站上的青年亚文化群体具有相似的兴趣爱好,因此会对视频中某些特定的情节或对象产生共同关注,如一句台词或者人物的一个神情。另一方面,视频内容中对信息的标示以及历史弹幕的留存,表示UP主和先前聚集的参与者会对新参与个体的关注焦点产生引导,比如“前方高能”的提示弹幕会直接吸引并聚集观众的关注焦点,这就促使参与者之间产生共同话题。用户基于这些共同的关注焦点发布吐槽、感慨或者剧透等不同内容类型的弹幕,来表达自身的情绪情感,以创建一个共享的观看经验。

基于共同的关注焦点,人们将生发的情感嵌入文字符号并展现在屏幕上,其他用户在浏览的过程中通过评论、回复、点赞弹幕来回应情感,这是情感互动的体现,而在B站建构的公共场景内的这种情感互动也是一种情感共享。随着情感的深入,互动不仅是回应而且也影响着弹幕中的其他人,随着个人更加充分地融入其中,会越来越成为相互连带的一部分。弹幕的发送频率变得越来越协调,其内容也逐渐同步,而且这种同步是无意识的,人们进入了相同的节奏,他们之间产生情感共鸣,通过预期与其他参与者保持“节拍一致”,发送的符号相似或相同,进而高节奏连带的情感被唤起,逐渐产生集体兴奋,形成没有间隔的、充斥整个视频画面的“刷屏弹幕”。

三、弹幕社群中互动的仪式结果

(一)产生个体的情感能量

成功的互动仪式会使个体产生高度的情感能量,即一种对社会互动充满自信与热情的感受。B站弹幕社群的互动仪式使参与者的情感状态变得强烈,具有支配性。其中,UP主以及富有强烈情感的参与者,即UP主的部分粉丝,作为情感能量的启点及中心,引导互动仪式中的其他参与者产生持续的热情,使个人在互动中得到认可,进而产生思考和主动表达观点的信心,有利于人们发展积极的情感,并将短期的情感转化为长期的情感,这种长期的情感建构起成员身份,吸引普通用户成为UP主的粉丝。参与者能在群体互动仪式中获得情感回报,为下一次的互动提供驱动力,形成情感能量的循环与再生产。

(二)身份认同和群体团结

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中成功建立起情感协调的结果就是产生了团结感,而个体通过互动仪式也会产生一种成员身份的感觉。B站用户基于各自的兴趣爱好在不同类型的视频下聚集,用户群体的弹幕互动仪式通过对视频主体的共同关注,衍生出高度的相互关注以及节奏和谐的情感连带,参与者被仪式节奏所带动而强化了个人作为B站弹幕成员或某UP主粉丝等的身份感和团结感。如狭义上的“御宅族”,在B站的ACG文化场域下,“宅男”“宅女”通过弹幕在与他人基于二次元文化分享经验和情感的过程中,得到UP主或其他用户的回应,实现彼此之间的关注。经过互动仪式,个人从群体中获得身份感,产生对圈子的归属感,这个群体也就更团结,以此能够提高用户黏性。

(三)集体符号的产生

互动仪式产生涂尔干所说的“神圣物”,它是标志或其他的代表物,能够使成员感到自己与集体相关。人们通过此符号可以认定身份一致,并且即使在其他场合,只要看见它就能重新唤起成员的身份感。弹幕社群的成员通过各种类型的话语或者符号建构起彼此之间的互动。例如一时间在B站爆火的以“早安,打工人”为话语模板的系列视频中,诸如“打工人,打工魂,打工就是人上人”“加油,打工人”“卑微打工人”等弹幕话语频繁出现,这种表达在成员互动中逐渐发展成一种仪式语言,重复的强调和运用使“打工人”最终演化为互动仪式的共同符号。弹幕社群成员围绕“打工人”这一集体符号表达相似或相同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状态,作为集体身份的重要标志,可在不同场景下唤起成员的情感共振和集体团结感。

(四)自觉遵守弹幕礼仪

互动仪式的运转会使参与者生发出一种维护集体的正义感。获得身份认同的成员尊重群体符号,采取行动制定道德准则,以防遭到违背者的侵害。这种道德感具体体现在弹幕实践中是生成的“弹幕礼仪”,即参与者自觉约束自己的弹幕话语表达以及发送行为。在B站,当弹幕话语中出现对视频主体或UP主的诋毁或违反弹幕规则的行为,如不文明用语或者故意遮挡字幕,UP主的粉丝或者该视频内容的拥护者便会据理力争,执意说服不同意见者,甚至驱赶用户或举报弹幕,而B站平台会对被举报者根据其违反规则的程度进行不同形式的处理。如此,参与者通过虚拟仪式达成情感共识,强化了群体归属感,进而促进更高层次的群体道德感的形成。

猜你喜欢
弹幕社群参与者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门限秘密分享中高效添加新参与者方案
HOLLOW COMFORT
“弹幕”防御大师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社群短命七宗罪
当四大名著遇上弹幕
基于代理的多方公平交换签名方案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