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多维空间 见证“初心”践行
——试析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庄严承诺》

2021-01-30 12:37任中坤
视听 2021年7期
关键词:政论专题片文稿

任中坤

八集大型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一经播出就引发了海内外的强烈反响。该片“全景呈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恢弘历史进程。截至成稿时,跨媒体总触达人次达到12.22亿,首轮传播触达海外受众4.25亿”①。《摆脱贫困》以电视镜头、影视语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创造奇迹的又一历史阶段,其在海内外引发的热烈反响再一次证明,面对“摆脱贫困”——全人类生存发展的愿景,中国共产党人给予全世界以鲜活的经验。如此热烈的海内外反响是如何达到的?本文以该专题片第一集《庄严承诺》为文本,从配音员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撰稿功力为节目夯实“稳重”基调

撰稿为该片的成功提供了重要保证。对于政论风格的电视纪录片,撰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系列片第一集的撰稿,决定着整个系列片的视角、格局、境界,甚至具有风格引领的作用,也就是说,要给整个系列片“定调”。无疑,第一集的撰稿达到了这样的要求,而且在主题深化、境界提升上有着独到之处。该片在主题意义上毋庸置疑,如何实现宏大主题的大众传播,第一集的撰稿下足了功夫,从文字呈现上看得出力透纸背的功力。第一集的文稿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观念坚定、视野开阔,打造主题认知空间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该片对“贫困”概念的解读上。片中将“贫困”置于不同时空中,多次从不同层面进行阐释,或人类历史长河、或国际环境、或国家民族命运,并有针对性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对其采取的态度,形成了该片的结构暗线。

片子开篇给出了“贫困”的客观标准——“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日生活费1.9美元的标准”。这一标准的树立,直接把“中华民族”置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此层面上提出“摆脱贫困”的自我要求,显示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底气与胆识。随即,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成立之际的“责任”意识回顾,追溯中国近代历史,形象地表述了“贫困与国家形象”的关系。继而,通过对总书记2013年首次新年考察的回顾,勾连起“梁家河岁月”,阐释了“贫困与人民福祉”的关系。回应开篇,片子重读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确定的目标,将“贫困与全人类命运”进行认知高度的提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呼应。在布局谋篇中,该片通过对“贫困”的多视角解读,视野愈发开阔,内涵不断深入。

撰稿不断对“贫困”的意义进行深挖,表现出党和政府“摆脱贫困”的勇气与能力,层层推进,使得主体认识逐步深化,主题空间建构水到渠成。实际上,对“贫困”解读的不断深入,正是作者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审读社会现实,撰稿很好地把握这一点,并坚定地执行,使文本表达正气浩然,引领观众深思。

(二)选材独到、立意高远,拓展主题升华空间

片中重点回顾脱贫攻坚中的典型事件——习近平多年来首次新年考察均放在贫困地区。专题片对总书记的问寒问暖,“摆脱贫困”的工作现状、目标和愿景进行接地气、具体化的描述。从在河北阜平的看“真贫”到在甘肃六盘水的确立“惯例”,再到于湖南十八洞村中提出“精准扶贫”,乃至于张家口的暖心誓言“一个都不能少”……撰稿颇具心思地把典型事件置放在脱贫攻坚的“大战场”中,进行“全景式”的再审视,一次次单独的“慰问考察”事件被赋予了时代使命,突出了党和政府“摆脱贫困”的决心和信心以及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与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诸多单一典型事件的再审视,形成片子的新“意义群”,升华主题,突出“承诺”的庄严与神圣,加强了片子的内涵张力。

(三)细节精当、叙事宏大,建构意义回应空间

作为宏大主题,如何选择内涵丰富的“小切口”,非常考验撰稿的功力。全片以《摆脱贫困》的出版引入,开门见山但意义深远,直扣系列片的标题,将主题认知的理性思考延伸到“改革开放”繁荣下的“省身”层面。这一延展,一方面为片中对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接续奋斗提供了历史背景的恰适衔接,另一方面使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得以与时俱进的表现。

在第一集中,除了开篇《摆脱贫困》的出版,“小切口”还表现为“六盘山”“江西瑞金”的选择。“六盘山”是红军长征胜利前的最后一座地理高山,翻越六盘山,“中国革命就迈向一个新的阶段”(原稿语)。“六盘山”与“脱贫攻坚”的类喻是长征精神赓续的表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取、永续奋斗的写照。与之相映成趣,江西瑞金,“这个中国革命的摇篮,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兑现了中国共产党当年的承诺,而这个承诺,更是让中华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原稿语)这既呼应了片子的开篇,也回应了历史时空中中国革命的原初动力。在历史的行进中,不断回望命运的节点,在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铭记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承诺与担当。

(四)文字洗练、润物无声,提供受众品味空间

《庄严承诺》的文稿,没有故作深沉、深奥难懂的字句,既符合大众传播的特点,也表现出撰稿者的真诚。同时,也为“人民即江山”的执政党本色提供文意互文。在洗练的文字中,表达深邃的意涵,通俗中的隽永带给观众品味的空间。

二、声音为辅,为文稿添色;以声传情,为节目增彩

电视专题片离不开声音,通过画面和声音的有效融合,将电视艺术呈现在观众面前,以视听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在《摆脱贫困》中,一篇好的解说词,配合专业的配音,声音与文稿、画面相得益彰,在互补中形成了和谐的整体,让受众在收看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接收到该片深沉、稳重的感情传达。

如何做到如此成功的配音工作?《摆脱贫困》主创人员介绍到,播音员从该片的前期筹备、文稿策划、后期剪辑到后期配音,都充分参与及沟通。在配音前,与文稿作者进行了深入沟通,对文稿中提到的人物、地点、事件都有充分的理解,掌握情感的张力,使这篇文稿的配音具有渗透力和感染力。诚如《庄严承诺》作为《摆脱贫困》系列专题片的开篇,声音传递出的“大格局、高起点”凸显了“大制作”的节目定调。

播音员根据专题片的需要,合理地运用配音基本功,根据专题片画面的变化,相应调整语速语调,加之情绪的合理配合运用,恰如其分地强调、停顿,突出重点以及留白,让声音更好地配合电视专题,从而提升视听的艺术价值。

三、精益求精,为了获取更大的进步

从整体表现看,《庄严承诺》是成功的政论专题片,但是也有一些遗憾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整体上呈现“宣讲”趋势,从“上”向“下”的角度偏多。这或许与第一集在整个系列片的位置有关。二是镜头剪辑不够讲究。片中视频镜头不能实现单独“表达”,似乎只是文稿贴画面。剪辑节奏、色彩衔接、跳轴、镜头重复等问题较多。三是配乐平庸。第一集的音乐、解说铺得太满,片子整体节奏没有表现出来。音乐对文稿中主题的层层推进没有实现助力,反而拖累片子的整体呈现。

四、结语

本文重点分析了大型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的撰稿表现,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该片的撰稿可圈可点,值得借鉴;另一方面,作为播音员、主持人,只有深刻理解稿件文本的内涵与外延,吃透稿件的精神实质,配音播报时才能胸有成竹,以声达意,用二次创作为作品增光添彩。在建党百年之际,从实际工作出发,从个人业务入手,在党史学习中,感悟身边正在发生的变化,品读生活中正在发生的历史,激发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是实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重要途径。

注释:

①大型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引发热烈反响 总台面向海内外发行《摆脱贫困》音像制品[EB/OL].央视网,2021-02-27.https://news.cctv.com/2021/02/27/ARTIpCZt3dFLHd8PiF94EAO8210227.shtml.

猜你喜欢
政论专题片文稿
文稿规范
文稿规范
融媒体时代做好党报新闻评论的策略研究
本刊文稿中参考文献的要求
天耀中华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片尾曲)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电视政论片《浩荡》的“浩荡之气”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基于《勇立潮头》创作实践浅析电视政论片要素组合
探索政论传播新形态——从人民日报“任仲平”推出微视频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