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珠海市文园中学美育的实践与思考

2021-01-30 21:11珠海市文园中学宋朝华
师道(教研) 2021年3期
关键词:五育美育空间

文/珠海市文园中学 宋朝华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并非自生的,美依托客观事物,需要人不断去发现、照亮、创造和生成。而学校作为“彰显美”的重要载体,理应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发现、照亮、创造和生成美”的肥沃土壤。如何补齐学校美育的短板,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一、 显性与隐性美育渠道有机结合

我们认为,美育不是孤立存在的,“五育”本就是人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过程中多个方面,它们各有侧重,互相支持。我们探索构建以“爱的教育”为核心的“五育并举”的文园育人模式,将艺术课程作为美育的主要渠道,在院校专家的指导下,已初步形成了美育课程体系。在艺术课程方案的研究中,开创性地将每周各一个课时的音乐和美术课均改为90 分钟/节的大课,18 节/学期(14 节单元课+4 节常规课),给学生提供更加充足的时间开展艺术学习和创作,使学生有了更多实践的机会。

在其他的必修课中,也充分强调美育目标,使美育在各学科中都得到高度的重视和全面的渗透。同时,开设众多的艺术选修课程,如流行音乐欣赏社、拉丁舞团社、国学绘画社、美食社、旅行与摄影社,等等。其次,通过各级各类艺术表演展示、学科活动周等活动,学生的艺术特长得到展示。

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什么要重视美育?就是要让孩子一直和美好的东西打交道,这样他看到丑恶的东西就不能容忍了,所以我们的教育规律之一,就是用美好的东西把邪恶、丑恶的东西挤跑。”我校将实践美育与活动美育作为显性美育渠道,将文化美育和环境美育作为隐性美育渠道,如校园里古色古香的“亦兰亭”“楹联”长廊,由学生书写的教育格言等,都在默默地展示着古典文化的美。

二、从硬件上提升美育空间品位

学校追求创建集智能化、课程化、人性化和开放性、审美性、生态性为一体的美育空间。在香洲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校艺术楼的内部环境由艺术家倾力打造,大大提升了艺术空间的美感。以学生的作品装饰的空间,凸显艺术课程优秀成果和学生高水平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便于艺术课程开展的教学环境设计,更体现人性化;艺术教室与图书馆改造成的X 综合客厅融为一体的改造,提升了空间的开放性和美感。美育空间的改革使学校向实现美育的梦想又走近了一步。

三、特色美育成果初现

青少年科技创新、心理健康是学校两大办学特色,STEM 课程和心理课程已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在美育改革研究中,学校大胆地将美育与之融合,形成了文园特色的STEAM 课程,在美术老师指导下,学生飞机模型和船只模型的艺术设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使作品更具有观赏性,课程深受学生喜爱。STEAM 课程何老师说:“与传统课堂相比,STEAM 课强调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比如古帆船制作这个课程单元,开设这个课,既让学生了解到造船相关的人文历史,也学习到了船只构造、航行原理等理工科知识,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学以致用,动手制作,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针对“阿斯伯格”症的学生,由特殊教育、美术、音乐教师组成的团队开发的“艺术疗愈”成果初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文园美育被激活,艺术被浸润,师生被唤醒,未来被期待,一切生机勃勃、活力激荡。

诚然,当前学校美育还有一些很难回避的现实难点,美育究竟应该怎样具体实施?美育的有效性如何体现?正如王德胜教授所提到的,我们希望美育不仅仅是艺术知识的普及、艺术方法的训练和主导的知识性的存在,美育不应局限于艺术教育,而应该通过特定的“审美”方式,持续完善人从现实生存领域面向精神高度发展、向生命深处发展的自我能力。另外,课程、空间、作品的设计需要认同,多个团队的分工合作需要协调,行政思维、任务思维、创作思维、学术思维需要融合。在隐形美育育人功能的探索上,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思考与完善。

猜你喜欢
五育美育空间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论公民美育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空间是什么?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创享空间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