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隐喻视域下国家形象的建构探析

2021-02-03 04:11刘佳慧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0期
关键词:我和我的祖国国家形象

摘要: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广泛存在于语言、声音、图像以及文字等多模态中。文章以福尔切维尔提出的多模态隐喻为理论基础,分析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蕴含的多模态隐喻以及这些隐喻是如何相互协调实现对国家形象的建构。研究发现,该电影中存在旅程隐喻、时间隐喻、意象隐喻、拟人隐喻、空间隐喻,这些隐喻共同建构了一个富有活力、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具有强大民族信仰的国家形象。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国家形象;《我和我的祖国》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0-0224-03

一、引言

国家形象是指一个国家呈现出来的总体面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变得尤为重要,这也使得许多学者将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建构作为研究的焦点。其中已有一些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来探讨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包括文学(郝敬波[1],2013)、跨文化传播(梁晓波[2],2014)、叙事学(孟娇娇[3],2016)等。很少有学者从多模态隐喻视角来探讨国家形象的建构,因此文章拟从多模态隐喻视角来探究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国家形象的建构。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是201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所拍摄的,影片选取了开国大典、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女排首次奥运会夺冠、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神舟十一号飞船航天员回归等7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这七件事将国家大事与人民生活紧密连接,从个体的视角来叙述大事件,表明中国人民与中国这个国家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对理解国家形象具有重大意义。

福尔切维尔[4]在《多模态隐喻》中明确提出,模态是指利用具体感知过程可阐释的符号系统,并且根据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五种感官将模态分为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味觉模态以及嗅觉模态。国内许多学者用多模态隐喻理论研究广告(蓝纯、蔡颖[5],2013)、政治漫画(潘艳艳[6],2011)等领域,丰富了理论的应用价值。文章探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体现的多模态隐喻以及这些隐喻是如何建构国家形象的。

二、《我和我的祖国》中的多模态隐喻

电影的画面、光线、声音、背景音乐以及演员的表情等多种模态共同传递信息与塑造形象。《我和我的祖国》用七个历史瞬间映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来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人民与国家休戚与共、同心同力。该影片存在一个根隐喻——旅程隐喻,旅程隐喻的路径是起点—路径—终点的意象图示。

旅程隐喻在电影中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次伟大的旅程,并通过多种模态呈现,主要包括以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关系:开始旅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旅行者—中国人民,旅行目的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三组映射关系中,源域隐藏,目标域通过图像模态、文字模态和音乐模态呈现出来。旅程隐喻贯穿整部影片,七个大事件分别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进程,分别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奥运会夺冠、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这些事件是以历史时间轴来书写的,相当于旅程过程中实现的小目标,映射着中国在科技、航空以及体育等领域的进步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除了旅程隐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个伟大的旅程,影片中还蕴含了时间隐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一场赛跑,意象隐喻-英雄是支撑国家民族的柱石、信仰是白昼流星,拟人隐喻-中国是热情的人、中国是立场坚定、有责任担当的人、中国是开放包容的人,空间隐喻-中国是一个圆梦的舞台。

(一)时间隐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一场赛跑。影片的第一个故事《前夜》讲的是开国大典前夜,为了确保大典万无一失,林治远模拟天安门广场升旗过程,克服种种困难,与时间进行赛跑。在影片16分46秒处显示离验收还有3小时49分,此刻需要重做升旗所用的阻断球,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阻断球做好了。影片22分到24分13秒这一时间区间,林治远将做好的阻断球送往天安门广场,他奔跑的画面诠释出为新中国大典顺利进行的使命感,他是在与时间进行赛跑。

源域赛跑包括赛前准备、起跑、到达终点三个阶段,目标域新中国成立包括大典前准备、大典进行、典礼结束三个阶段,片中语言文字模态表明再过几个小时就是开国大典了,这一阶段也就是准备阶段,与此同时听觉模态的背景音乐变得急促,加上视觉模态呈现的奔跑的画面,这些都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于中国而言,开国大典是国家的一面旗帜,容不得丝毫拖沓与马虎,因此在大典开始前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升旗装置的各种模拟测试,因此必须与时间赛跑,这一隐喻映射着中国是一个跑者形象。为了从历史的压迫中挣脱出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力奔向新起点。这个过程历经坎坷与艰辛,但是中国这个跑者并不惧怕困难,而是秉持着“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奔跑理念,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这一隐喻体现了中国是努力奋进的,是艰苦奋斗的,中国的崛起像一个跑者一样,其不断攻坚克难,如此富有活力。

(二)意象隐喻

第一,英雄是支撑国家民族的柱石。影片的第二个故事《相遇》讲的是科技发展背后的感人故事。为了国家的原子弹试验工作,许多工作人员的身份是高度保密的。影片35分33秒,由语言文字模态呈现出来,医生对负责原子弹爆炸研发工作的領导指出,你们的工作是高度保密的,连家人都不知道,以及44分30秒处角色高远曾经的相亲对象埋怨他为什么三年来杳无音讯。这些映射了个人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进步,可以隐姓埋名、背井离乡、默默奉献的爱国情怀。

高远是一位英雄,他为了国家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在一次原子弹试验过程中,高远不顾生命危险,迅速反应,解决实验的故障,但也因此遭受核辐射,生命垂危。影片45分30秒,听觉模态传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信息,视觉模态呈现了高远热泪盈眶,带着尘埃落定的、难以言表的激动与喜悦走到人群中的画面。

影片46分14秒响起背景音乐《歌唱祖国》,此刻语言文字模态、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共同映射出群众的自豪感和家国情怀。语言文字模态和听觉模态同时呈现了“胜利歌声多么响亮,美丽宽广的土地是我们的家乡,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伴随欢快的旋律,映射出群众高昂的情绪,人民对于国家的科研成果感到喜悦,也进一步映射出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视觉模态呈现出人们挥舞着飘扬的国旗、流露出激动振奋表情的画面,映射了祖国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展现了人们对家国这一概念的理解与阐释,表明中国与中国人是团结一致、家国统一、一荣俱荣的融合关系。

但是,影片47分40秒,听觉模态的背景音乐《歌唱祖国》骤停,转向悲伤而悠长的音乐,营造了一种忧伤的氛围。镜头呈现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蘑菇云图片,接着转向高远含泪而笑直至倒下的特写镜头,这映射出民族英雄牺牲了。最后电影里的电视播报解说词中,通过语言文字模态表明英雄是国家民族的柱石。源域,柱石,物理上起到支撑物体的作用,在此,目标域英雄也具备支撑的作用,他们支撑了国家民族的发展与进步。“英雄是支撑国家民族的柱石”映射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英雄的奉献与牺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15年间,那些甘愿为了国家发展、科技进步而舍弃小我的人们,是民族进步的基石,他们是中国的英雄,是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民族名片。

第二,信仰是白昼流星。影片第六个故事《白昼流星》讲的是2016年11月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期间的故事。一天,兄弟俩回到家乡这片贫穷土地上。父亲想让孩子们找份正经差事,所以带他们去拜见了李旗长。李旗长在家乡是比较有声誉的人,是帮助乡里人走上脱贫道路的人。此外,家乡流传着白昼流星的故事,说哪天能在白天看到流星,那他们的贫穷日子也到头了。一次李旗长带领兄弟二人迎接“贵客”,实际上是去看宇宙飞船的降落,就在这过程中,兄弟二人找到了自己的流星。

在影片2小时5分21秒时,兄弟二人看到了天上的白昼流星。三種模态呈现的白昼流星,凸显了流星这一隐喻意象。语言文字模态呈现的白昼流星,视觉模态从天而降的流星,以及听觉模态令人鼓舞的背景音乐。兄弟俩开始追逐天上的流星,映射着兄弟二人在追逐自己的信仰。片中,兄弟俩在追逐到自己的星星的时候,见到宇航员出舱的画面与场面,见识到了世界的宽广,看到了生命的可能性,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们在那一刻找到了自己的信仰,选择留在家乡,帮助家乡发展。他们深深地记下李旗长因病离开前对他们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站起来”。

的确,要站起来,找到自己的信仰。靠别人的帮扶是短暂的,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信仰是白昼流星”映射着中国人是自己站起来的,不是靠别人扶起来的,中国有自己的信仰。中国的信仰就是依靠自己,发展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影片中的贫穷群众映射着发展初期的中国比较落后,人民生活不富裕。然而,经过不断探索,中国寻找到自己的白昼流星,逐渐走上了富强的道路。这里的“白昼流星”映射着信仰与希望,中国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通过改革走上富强的道路。“信仰是白昼流星”也映射着落后的国家要自己站起来,屹立于世界之林。影片中的站起来表明了中国的魄力,中国的信仰。

(三)拟人隐喻

第一,中国是热情的人。影片第三个故事《夺冠》主要讲述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奥运会夺冠并首获世界三连冠的故事。这个故事隐喻的是中国是热情的人,行动的人。视觉模态上呈现出邻里日常交流与问候以及聚在一起看中国女排的热闹场面,展现了一幅和谐融洽的生活画面;同时音乐模态上,欢快的背景音乐营造了青春有活力的氛围。故事的小主人公冬冬为了解决电视天线问题的行动映射了不怕困难,要用实际行动解决问题的理念。将中国拟人化到具体的人,这一拟人隐喻意在说明中国是热情的、行动的人。

第二,中国是立场坚定、有责任担当的人。影片第四个故事《回归》讲的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故事。从电影画面、语言文字模态呈现了外交谈判代表文彬,在谈判桌上就香港回归祖国时间问题上的态度之坚决。从文斌的态度映射出在有关国家统一的外交事务上,中国绝不可能退让。语言文字模态——中国等了154年,一秒都不能再等了,展现了中国在国家统一外交事务上的坚定立场。视觉模态——从画面中文彬坚定的眼神映射出坚定与笃定。另外,电影画面的图像模态以及语言文字模态中显示承诺准时升起国旗,晚一秒对不起人民,早一秒就食言了,建构出中国是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人。

第三,中国是开放包容的人。影片第五个故事《北京你好》主要讲的是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故事。出租车司机幸运地获得一张北京奥运会门票,激动兴奋时说出了“牛掰格拉斯”和“歪瑞嗨皮”。语言文字模态呈现的这两个词是汉语与英语发音融合后的一种语言,出租车司机兴奋激动的表情共同映射了中国人愿意接纳外来文化,是开放包容的,进一步建构出中国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人。

(四)空间隐喻

中国是一个圆梦的舞台。影片第七个故事《护航》主要讲述的是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的故事。吕潇然从小就渴望飞翔,长大后最终成为了飞行员。这次阅兵,她是备飞人员。在这一过程中,吕潇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帮助队员排除了故障,使得飞行队伍圆满完成任务。从吕潇然的梦想经历可以映射出中国是一个大舞台,像吕萧然这样作为舞台上的人,可以通过努力实现梦想,中国在这一过程中负责为梦想保驾护航。

三、结语

多模态隐喻通过语言文字、声音、画面等将源域与目标域映射关系呈现出来。文章以多模态隐喻作为理论框架分析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呈现的多模态隐喻对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分析后发现,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通过旅程隐喻、意象隐喻、拟人隐喻和空间隐喻共同传达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就像跑者一样与时间赛跑,它富有活力、努力奋进、不断发展科技,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另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的信仰,中国是在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是有自己信仰的国家。在此基础上,中国保持着责任担当、开放包容与热情,为个人实现梦想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郝敬波.《蛙》:小说叙事与国家形象[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9(5):19-23,54.

[2] 梁晓波.中国国家形象的跨文化建构与传播[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7(1):107-111.

[3] 孟娇娇.讲故事 塑形象:建构国家形象的公共外交叙事研究[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6,23(1):68-78.

[4] 福尔切维尔,尤里斯-亚帕拉西.多模态隐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8:23.

[5] 蓝纯,蔡颖.电视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以海飞丝广告为例[J].外语研究,2013(5):17-23.

[6] 潘艳艳.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及身份构建[J].外语研究,2011(1):11-15.

作者简介 刘佳慧,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我和我的祖国国家形象
听徐峥谈《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征集活动启事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征集活动正式启动
《我和我的祖国》让自豪感爆棚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诞生记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道、势、术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