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021-02-19 19:10李玉飞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语文素养

李玉飞

摘   要: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语文教材,组织学生开展关于读、说、写、演、绘等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实践活动;创新思维能力;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34-0017-0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此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必须贯彻《课标》的具体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潜心研究教材并充分利用好教材,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路径,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学习过程的快乐和幸福,在扎实语文知识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读——丰富知识积累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讀书”(李苦禅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高瞻远瞩,科学规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广泛阅读的实践活动,从有益的书刊中拓展生活视野,积累好词佳句,学习写作方法,丰富生活知识和写作知识,让高大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先进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崇尚真善美和摒弃假恶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制订阅读计划,定期向学生推荐阅读书刊,还可以利用班级群举行书刊推介会,适时指导阅读方法,及时解答学生的阅读疑难,让学生获得更多更有效的阅读信息。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学进度向学生推荐拓展课内阅读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如教学《冀中的地道战》这篇课文后,可以向学生推荐剧本《地道战》,让学生深刻体会在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地道战这种特有的作战方式,彻底粉碎了日本鬼子对根据地的“大扫荡”,体现了坚持生产和积极抗日两不误的无穷智慧。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朗诵《七子之歌》,激起学生对外国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领土的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慨,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有中长期的自主阅读计划,阅读文学名著名篇、游记、科幻小说等题材的作品,从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和祖国河山的美丽壮阔,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觉读书的良好习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好基础。

爱因斯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积极为学生搭建阅读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学生汇报阅读收获、分享阅读心得、说说阅读故事、讨论阅读疑难、评选阅读标兵,激活并维持学生的阅读热情。只有学生爱读乐读,人人都有阅读的期盼,班级才会洋溢着浓浓的读书气氛,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事半功倍。“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收获不要追求完美统一,要尊重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阅读体验,大力表扬学生精辟独到的见解,引发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让智慧的泉水自然喷涌,让不同的观点在交流中呈现,学生面对各种观点就会产生新的认识,做出理性的选择,有利于学生建构新的知识,获得新的体验。

二、说——提升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的载体和最常用的交际工具。说是语言的主要表达形式,是一个人思维活动的外部体现。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或设计学生喜闻乐见且容易触发学生说话欲望的话题,引导学生开展说话练习,让学生大胆地说、真实地说、准确地说、带着感情地说,用生动的语言来清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练习,锻炼学生说话的胆量,训练学生说话的姿态和表情,力求做到把亲眼见到的事情或心中的想法带着感情且有条理有重点地说出来。学生如果能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让人听后没有疑问,说明学生已对事情进行过思维加工,这样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说的训练形式很多,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每天一条好新闻”交流活动。每天早上利用10分钟时间,让学生分享在校园、社区、报纸、电视等看到的或从广播里听到的最有意义的新闻。学生说完新闻后,教师要做精准点评,并号召学生重点关注身边的好人好事、国家外交、科技发展、生态保护、体坛盛事、乡村振兴、红色旅游等题材的新闻,让学生在说新闻和听新闻的过程中拓宽视野,增加信息的摄入量,从中感受祖国的繁荣富强和自己生活在新中国的温暖,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为了赢得同学们的称赞,学生在搜集新闻时就会精挑细选,深思熟虑,筛选出自己最喜欢且有深刻意义的新闻讲述给同学们,自然提高了学生追踪新闻的兴趣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教师也可以组织“热点话题讨论会”,引导学生从校园生活、社会热点、时政新闻、国家政策等人人关心的事情中选择话题,让学生先在学习小组里展开讨论,然后由小组派出代表在全班分享,帮助学生增长见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三、写——表达真情实感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学生把自己的见闻和感想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每一篇文章都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劳动的成果。学生具备较扎实语言文字基础后,当心中突然萌发表达思想情感的需要时,就有了“我要写作”的强烈欲望。语文教师或许都有这样的体会:要让学生真正爱上写作、乐于写作、有效提高写作能力,单凭课堂上的语文教学是不够的。所以,教师要有“课内长知识,课外育专长”的教育思想,努力抓好课堂教学的延伸,利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让学生在写作路上乐此不疲。教师不要怜悯大力表扬的话语和对学生肯定的目光,要发挥教学语言的魅力,积极引导学生在文章中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到作文是有感而发,鼓励学生“用我口说我心”,“用我笔写我心”。

听故事、讲故事都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事情,大部分学生听起故事来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快乐之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正当嗜好,引导学生听完故事后续写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如让全班学生自由组成四人故事小组,每天安排一位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在组内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听完故事后展开讨论,共同探讨“后来会怎么样”,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设想多种“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或有可能出现的场景”,再推想“可能出现的结局”,然后动笔写下来。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讲故事的开头部分或结尾部分,让学生讨论后补充完整故事。对学生新编的故事,教师不要过分追求与原来故事是否吻合,只要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开动脑筋,深入讨论并把故事写完整,教师就要充分肯定学生善于思考和敢于想象的学习精神,设法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教师也可以倡导学习小组开展同读一部(篇)作品的活动,让学生给作品写批注,采用灵活的形式做好读书笔记,小组内定期分享读后感受,鼓励学生对作品发表建设性的见解或提出疑问,然后撰写读后感,丰富阅读的收获。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后,作文不再是学习负担,而是学生文思泉涌时厚积薄发、信手拈来的事情,作品数量会逐渐增多。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反复修改文章,锤炼词句,配上插圖,编辑个人作品集,制作目录和封面,最后装订成册,让全班同学轮换阅读。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被同学分享,喜悦自然在心头上荡漾。

四、演——重现精彩故事

课本剧是把课本中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改编成小剧本,再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在舞台上合作演绎出来的表演艺术。课本剧能把一行行文字叙述的内容通过准确的动作和生动的台词展示出来,再配上适当的情境音乐,就会产生化静态为动态,化无声为有声的艺术效果。学生观看课本剧,在娱乐中学习语文,减轻了学习负担,因此课本剧一直深受学生的喜爱。表演课本剧不需要装饰豪华的舞台和变幻无穷的灯光,但要求学生在编写剧本时要合作探究,真正领悟文本内容,反复揣摩人物思想,通过深入研讨和多种尝试后确定表演剧本。在编写剧本和排练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学生的顾问,鼓励学生用简洁的台词、简单的动作和合适的表情吸引观众。为了赢得更多观众的青睐,学生就会发散思维,创新故事情节和台词,最后集思广益,形成自己满意的作品。创作剧本和表演是学生合作探究且不断让作品走向完美的过程,学生的钻研欲望会不断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会得到相应的训练。

《将相和》是以秦国和赵国的矛盾为背景,淋漓尽致地展示赵国谋士蔺相如智慧外交的典型故事。教学这篇课文后,就指导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通过多次修改和排练后,演出十分成功。剧中秦王的贪婪、霸道,赵王的胆小、善良,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一心为国着想和廉颇的英勇善战、居功自傲、知错能改的人物形象演绎得栩栩如生。蔺相如设法从秦王手里拿回和氏璧和蔺相如两次请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的环节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观众如临其境,啧啧称赞,喝彩声不断响起。

编演课本剧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教师要重视教材的深度开发,积极利用好教材中每一个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的观点得到充分展示,个性得到尽情张扬,思维得到有效碰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水到渠成。

五、绘——再续诗情画意

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古诗,这些古诗结构工整,韵律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古诗含意深刻,意境深远,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思想情感。教学古诗时,教师在学生反复诵读理解古诗意思后,可以指导学生围绕古诗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加深对古诗的感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璀璨。如教学《枫桥夜泊》这首古诗时,在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后,让学生一边观看课件,一边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着读着,学生的思绪仿佛回到了遥远的古代。接着,教师顺应当时的学情,让学生根据诗歌表达的意境绘制简笔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致盎然,学习积极性被激活了,有的学生拿起画笔轻轻描画,有的与同学展开讨论,有的独自推敲古诗意境……一心想把古诗的诗情画意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在汇报学习收获时,学生们胸有成竹,兴奋地拿着自己的作品,有声有色地向同学们介绍起来。教师欣喜地发现,学生展示的作品各不相同,但都表现出独特的构思,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了古诗,发散了思维。最后,指导学生继续修改简笔画,并在简笔画下面写上简要说明,课后办一期简笔画展览,供全班学生学习和讨论。

给古诗绘画较好地促使学生深入探究古诗的意境,再续古诗的诗情画意,无形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诗绘画创新了古诗的教学方式,学生能根据诗意绘出图画,说明学生已理解了古诗含着的意思,又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感。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教师要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潜心研究教材教法,结合教材设计适合发展语文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荣生.解读“语文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06,(4).

[3]郭守寨.小学语文课后实践活动策略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

猜你喜欢
创新思维能力语文素养
加强初中生物演示实验教学的尝试
小学数学教学中开放式课堂的构建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