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习力提升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思考

2021-02-22 21:03王敏韦海燕魏卉甜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5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成绩单育人模式协同育人

王敏 韦海燕 魏卉甜

摘要:“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承载着重要的育人作用,通过深入研究“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运行机制,不断挖掘“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方面的“三协同”育人方式,并完善相应的激励、评价、保障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才能有力保障“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人才培养体系下持续推进。

关键词:第二课堂成绩单;育人模式;协同育人

多年来学校教育一直面临着专业课堂与课外活动,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难以协调的困境。传统上人们认为,学校教育应全力抓好第一课堂,然而毋庸置疑,“第二课堂”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挖掘兴趣、发挥特长、了解社会,提升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应着力解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平衡关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能力的落脚点在于学习,如何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使之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拥有积极学习能力值得教育者认真思考。通过“第二课堂”反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是本文重点要阐述的内容。

一、“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运行现状及问题

(一)校内覆盖范围小且宣传不足

截至2021年,全国已有1000多所高等院校启动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该项制度作为共青团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早已在全国铺开,然而许多高校是从大一学生开始试运行,因此“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很多高年级学生中的认知度并不高。在一项对全国32所高等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调查中显示(吴疆鄂,唐明毅,聂清斌,2019),在对1054名本科、研究生全部年级的学生调查中发现,只有46.2%的学生了解“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这个数字还未超过半数;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认识方面,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说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更有33.26%的学生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持有中立态度。这些数据一定程度反映了高校在推行“第二課堂成绩单”制度的过程中,对其内涵、本质和对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并未广泛宣传或宣传不到位。因此,学生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并不十分了解,也就无法利用“第二课堂”资源促成自身成长发展。

(二)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获得感不高

为激励学生普遍参与第二课堂活动,高校在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过程中都普遍采用积分兑换制,即参与活动获得相应积分,积分累加兑换一定学分才可以毕业,且一般要求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服务三个模块内容为必选项目,在这三项上必须达到相应积分才能毕业。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但长久下来,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并寻找投机取巧的做法,随着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和“到梦空间”的熟悉,很大一部分学生开始出现各种情况,比如,选择“第二课堂”活动时较少考虑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而更多考虑先选上再说,同时学生也少考虑活动是否契合自己的需要和实际,而是考虑“不管三七二十一, 先选够积分能毕业再说”,这样图省事的参与办法,实在无法谈什么获得感。加之学校在设置“第二课堂”活动项目时存在缺乏教师有效指导、资源配置不太合理等问题,也会导致第二课堂活动出现“低水平”、“重复性”困难,学生报名虽然积极但参与深度并不够,获得感也就打了折扣。

(三)“第二课堂”课程模块完整但课程资源失衡

目前各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内容普遍包括七大模块: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这七个模块几乎涵盖学生在校期间可能经历和参与的所有活动。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学生参与比率并不均衡,各类活动参与率之间表现出不小的差异。从高校第二课堂大数据100至126期周报数据(第100至126期2021年5月3日-11月1日)显示,发布活动数量居前50的高校中,思想成长类活动占所有活动比例居高不下,其次为文体活动类、志愿公益类,这种情况从年初一直持续到每年7月“三下乡”社会实践季来临,志愿公益类活动比例急剧上升,远远超过前两类活动。然而这种情况通常只持续7、8两个月,随后在接下来的月份中思想成长和文体活动数量占比再次居高不下。

对七大模块活动的调查显示(吴疆鄂,唐明毅,聂清斌,2019),学生对“实践实习”“技能特长”和“志愿公益”类活动最为感兴趣,然而在这几项活动内容上的资源配置却最少,从高校第二课堂大数据连续周报中显示,以上三个模块的活动内容加起来的比例不足1/4,然而这一情况似乎在多数学校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孤军奋战,普遍缺乏教师指导

纵观全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高校,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中的教师指导比例并不高。一项对温州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调查中显示,534名学生中约有1/3的学生表示,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有教师指导,而其余大部分只有临时性指导或基本没有教师指导(严晓秋,丽君,卓琳,2018)。这种情况可能也导致了“第二课堂”课程内容单薄,体系不够完善,活动质量不高,学生获得感不强。

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育人模式的建构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共青团在深化改革的形势背景下,落实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反馈,激励学生广泛参与各类活动,促进能力素质的均衡发展,推动成长成才,提升就业竞争力。因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

(一)深入挖掘“三协同”育人方式

1.理论与实践协同育人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举措。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不难看出,在“第一课堂”关注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第二课堂”开辟了一个更为丰富的可以锻炼能力、提升技能的活动空间,调查显示58.5%的学生在选择“第二课堂”时会考虑与自己专业的相关性,超过半数的同学觉得参加“第二课堂”有助于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吴疆鄂,唐明毅,聂清斌,2019)。学生可以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或兴趣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参与,不仅可以锻炼技能,还能提升知识应用的能力。

“第二课堂”内容中的实践实习、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等几个模块都承载着“理论与实践”协同育人的作用,其中,学生对“实践实习”“技能特长”和“志愿公益”类活动最为感兴趣。通过调查学生使用“第二课堂”情况,做好项目模块的课程设置和开发,依托“到梦空间”发布高质量活动,将会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2.课堂与课外协同育人

“第一课堂”立足于理论和实验教学,常难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多方面的需要。以丰富课外活动为载体的“第二课堂”,不论从机制设计、制度保障,还是从内容设置、活动方式上,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充分完善,操作方式更贴合学生使用实际。“第二课堂”在课程体系上不但重视思想育人,从思想上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引导广大青年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更强调青年学生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年的坚定信念,外化为青年的自觉行动。

3.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

“第二课堂”为学生创设更多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机会,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组织,推动学生理论学习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突出个人实践与社会公益有机统一,使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更加主动、自信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二)建立完善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执行机制

制度化建设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协调运行的基础。建立完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保障机制,才能确保“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有力推进。在激励机制方面,通过简单地获取积分来激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已然无法满足学生需求,从全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角度来看,要求学校管理必须从全局谋划、打通学科、专业、科研、实验教学、学生培养等各级各类教学管理体系,促进学校对“第二课堂”的整体规划和投入,并有效利用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并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和对“第二课堂”活动诉求。在评价机制方面,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原有記录、审核、评价基础上,开发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性评价体系,不仅注重量化考核,还应逐步增加质性考核比重,确保学生深度参与、学有所获。尤其要注重活动参与过程中所出现的诚信问题或投机取巧的功利思想,对于这种情况,应逐步完善预防与处理相应制度,健全活动良性化运行机制,对诚信的背离应予以严肃处理,使诚信育人贯穿在全部育人活动过程中。在保障机制方面,制定与落实组织、资源、物质等制度性保障措施,认真研究“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和运行机制,真正把“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自上而下层层抓好落实。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持续良性运行的核心。做好课程体系建设,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借助大数据平台,定期分析学校活动开展情况和运行规律,同时兼顾不同学科、年级、水平层次学生的需要,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和学生兴趣特长及时间精力,合理有效配置课程资源。做好课程体系建设,还应增加教师对课程的指导,确保“第二课堂”活动能源源不断地满足学生深层次需求。学校应着力打造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第二课堂”活动,增加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努力创造一种学生不在“第一课堂”,就在“第二课堂”的良好学习氛围和校园学习文化。

三、“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育人困境与反思

(一)独角戏思维唱不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这出戏

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工作运行维度来看,共青团是主要运行部门,但统观“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运行全过程,期间所涉及到积分兑换、“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开发、课程资源投入、运行的组织保障等环节,这远远不是共青团一家所能实现的,需要全校上下、部门之间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科学合理开发课程并按供给配置资源,建立全方位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才能保证“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顺利运转。

(二)课程项目“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徘徊无法满足育人要求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不是“新瓶装旧酒”,不是简单地将原有学校活动套上所谓“第二课堂”的新帽子,而是通过科学的制度建设确立“第二课堂”课程项目的有效供给体系和质量控制标准,优化资源配置,高效使用资源来提高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因此,着力做好制度设计和建设,推进“第二课堂”供给侧改革,才能保障并最终提升服务学生成长的质量和效益。

(三)不研究供需就无法开出好的“第二课堂成绩单”

任何教育活动都必须回归育人本质,教育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形成“课程与学生”共生系统,即课程是为学生服务,学生需求又助推课程建设和发展。“第二课堂”是一个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体系,需要改革供给端口,研究“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提升课程项目质量,这就要求不断关注学生需求,以学生反馈评价为关键,不断注入优质资源,着力改进课程质量和体系。

四、结语

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塑造青年才能塑造未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立足人才培养,关注青年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推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落地生根,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素质,不断推动青年创新创业,顺利就业,实现自我价值,这不仅是共青团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更是党和国家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对新时代青年发展的整体思考和科学谋划。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中青联发[2018]5号[G].

[2]严晓秋,丽君,卓琳.聚焦师范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成绩单”育人模式构建研究——以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8(22):144-147.

[3]吴疆鄂,唐明毅,聂清斌.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运行机制探究.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5:91-93.

[4] 高校第二课堂大数据周报(第100期——第126期)2021年5月3日-2021年11月1日——“到梦空间”系统数据采集分析报告.

基金项目:河套学院教学研究项目(HTXYJX18003)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成绩单育人模式协同育人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情况研究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启示
浅析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重要意义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