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笔墨元素再设计与教学应用

2021-02-22 07:02常雁来
艺术评鉴 2021年1期
关键词:再设计墨韵笔墨

常雁来

摘要:书画元素笔墨再设计,是将传统书法、中国画的笔墨造型形式按视觉设计规律进行设计表现和运用。设计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初步掌握书法、国画的笔墨技巧外,培养学生善于发掘书画的构成特点,创意运用书画元素进行再设計,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设计素养尤为重要。

关键词:书画元素  笔墨  线条  墨韵  再设计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1-0100-04

书法与中国画在民族文化中最具有特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符号。现代设计往往与文化积淀密不可分,文化是设计的源泉与根基,故有“设计文化”之说。设计文化与民族文化、审美观念等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不论是在起源与发展,还是在造型特征、构成形式或者说美学原理等方面都有许多相通的共性。这种共性与联系,恰恰就是传统文化元素再设计的缘起与动因。

传统文化元素再设计,是将传统艺术造型形式按视觉设计规律进行设计表现和运用,是将传统的图形符号赋予现代意义的设计。书画艺术是传统文化元素的典型代表,对于再设计教学,学生首先要了解并掌握毛笔书法、中国画水墨韵味等传统艺术的基本表现方法及技巧,更重要的是掌握其与现代设计的关系,并对书画元素深入发掘与再创造,学会在设计中灵活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推陈出新,激发设计创意。这样才能赋予设计作品新的生命力,提升作品整体的文化气场和民族归属感,凸显我国现代设计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书画笔墨再设计在教学中的应用如下:

一、线条再设计

“以线造型”是中国书画艺术的主要特征,可以说中国书画主要是线的艺术。书法中的线,由点、横、竖、撇、捺、勾、提、折等不同笔画结体成字,通过不同书家的曲直、粗细、疏密、虚实、刚柔等处理,展现汉字的间架结构和空间关系,另外还可以通过用笔的藏露、偏正,行笔的提按、快慢、顿挫,表现主观情感与个性。国画中的线,不但表现形体轮廓,而且表现造型结构,当然也寄情缘物。国画线条的设计典范当属“十八描”。

(一)字体笔画再设计

增减:字体笔画的添加、删减在很多碑帖中很常见,原有字体多一点、多一横或少一点、少一横并不是错别字,有时是书家为了字体的均衡、美观而有意为之。行书、草书是对真书(楷书)的快写、简化,其实是通过对楷书笔画的连接、概括而造成笔画数量的减少。简化后的字体仍然具有辨识功能,而且取得了另外一种简约大气的美感。笔画的增加在篆书、隶书、楷书作品中较为常见,可以使点画密处更密,强化字与字之间的疏密对比,增加“势”的分量。我们可以在字体设计中利用这种规律,在不改变原有字体的基础上,大胆添加或删减局部的笔画,增加多的笔画可以排列成“线化的面”,为字体“造势”,笔画减少的地方反而扩大了空间,计白当黑,增添了想象的余地。

移位:也就是改变原有笔画的位置,使其符合平衡、呼应等需要。同一个字在不同书家笔下具有不同的风格,主要改变的也是字体的笔画位置。位置改变就会影响视觉的注意和平衡,会打破原有的单调、秩序,有时会起到特异、跳跃的错位美。

置换:真、草、隶、篆四种书体风格各异,一般一个字或整幅作品使用统一的书体。置换就是改变这种统一性,一个字的局部笔画或一幅作品的个别字采用其他书体替换,或者用图象、符号代替。置换后的元素与整体形成反差,相映成趣,别具一格。清代郑板桥的书法自称“六分半”体,将“真隶相参”而以行草的笔法写之,甚至还加入了画兰竹的笔法,貌似杂糅,其实是巧妙地使用了“置换”的创新方法。

夸张:夸张是艺术处理中常用的方法,线条夸张主要表现在粗细、长短、曲直、正斜及墨色浓淡等方面。可以局部夸张,也可以整体夸张,夸张后的线条起到醒目、引人注意的作用。很多书家运用了夸张手法为了凸显自己的独特风格,线条或厚重或秀雅,或坚如铁或柔似带。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的那样“观乎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若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变形:变形也就是变化造型,对于线条的变形,除了运用夸张变化外,莫过于改变线条的原有形态。古人早有“一波三折”“蚕头雁尾”“钉头鼠尾”等用法。置换也有变形的意味,不过是取而代之的做法。在具体的字体变形设计中,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笔法、墨法或不同的速度等来达到形态各异的目的。但变形不能“面目全非”,既要能辨识,又能“随机应变”,巧妙得体。

(二)线条结构再设计

打散:从字体构成角度看,笔画的穿插组合是固定的,一旦拆开打散就难以识别;从设计角度讲,字体笔画不打散,字体结构不能改变,设计就无法进行,这是矛盾的关系。但打散不是一盘散沙,而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打散,在整体框架还能识别的基础上打散局部的笔画组合,或者破坏围合结构,变为开放态势。打散后的线条既可以“妙手偶得之”,自由组合,也可以根据设计的需要有意识地排列、组织。

叠加:线条密集的地方容易叠加或重合在一起,形成体块。对于水墨线条来说,淡墨线条与浓墨线条、枯涩线条与湿润线条叠加在一起,就会产生层次丰富的美感。这其实是“淡破浓、浓破淡、干破湿、湿破干”的“破墨”笔法。墨线的叠加、交融在书法、国画中运用非常普遍,形成了线、面有机结合的美感,同时也增加了视觉上的空间感与体积感。

错位:字体原有的上下结构可以变为左右结构,左右结构可以转换为上下结构,字体书写的结构和笔顺可以灵活改变,这在书法作品中很常见,尤其是一些古体字的写法与原有字体差异较大,很难辨识。只要字体结构错位合理得体,会产生奇妙的视觉动感与落差感,加深观赏者的印象。

穿插:物象的结构主要是由线条穿插、围合形成的,线条的穿插、交错也形成节奏、虚实等形式美感。字体的形成主要是线条穿插造成的,国画造型的多变主要是线条的交错造成的。不过,线条的穿插须符合一定规律与法则,否则就会杂乱无章。穿插有纵横穿插、倾斜穿插、曲直穿插等多种形式,形成交错、围合、叠加等形式感。

重构:重构是在打散、错位的基础上进行的,重构的目的是改变形式,创造新造型。书画线条的重构首先要构思好效果(立意),按照造型的思路和要求组织线条的穿插、方向、位置等。重构有两种,一种可以在原有结构基础上改造,一种可以完全解散旧的结构后创新,后者难度要大一些,不过产生的效果是全新的。

(三)线条性情再设计

笔墨线条自身是没有感情的,但是经过各种变化后就会产生“笔情墨意”,让人玩味不已。正如汉代蔡邕《九势》所描述的那样“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显然,书画线条的性情是人赋予它的,具体来讲是书画家和欣赏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所谓的“共鸣”。不同的人欣赏同一幅书画作品,所产生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笔墨线条的性情再设计,首先要设置造型的情感倾向,然后用不同的笔墨形式与情感一一搭配。例如,直线、折线、方线表现刚强,曲线、弧线表现柔美,粗而黑的墨线表现沉重感,淡而细的墨线表现轻盈感,另外还有枯涩、滋润的笔法美感。

刚强——直线、折线、方线、直线交叉等,且墨色浓重;国画中多表现山石、金属、舟车、工具、男性等。

柔美——曲线、弧线、抛物线、圆等,墨线可浓可淡,淡墨最佳;国画中多表现云水、花草、衣饰、女性等。

沉重——粗而黑的墨线;大篆、隶书等粗重笔画更能体现历史的厚重与积淀,浓墨开篇方显大气磅礴。

轻盈——淡而细的墨线;草书、行书用墨宜少,迅疾飘逸的连笔貌似轻盈,实则绵里裹针、韧劲十足。

枯涩——干渴的笔划出的淡墨、焦墨的线条;国画里多表现沧桑、贫瘠、枯涩的质感。

滋润——笔上水分多、墨液少,线条湿润;国画里多表现云雾、水流以及雨、雾等潮湿天气。

二、墨韵再设计

(一)水墨层次再设计

墨水混合产生的奇妙韵味常常被设计师所青睐,浓淡变幻的层次美恰恰是我们设计的灵感所在。墨韵是不断变化的,而且能形成朦胧模糊的形象,似物非物,难道不像一幅幅现代抽象的作品吗?显然,墨韵变化完全符合抽象形式的创造,具备抽象美的形式感。

在水墨层次设计上,我们可以弱化古人的“墨法即笔法”影响,把墨韵设计从笔法里面剥离出来,这样可以充分发揮水墨的层次变化,扩大水墨元素的应用范围。当然,笔法的作用不可忽视,尤其是在线条的设计方面。水墨的设计一般有淡墨破浓墨、浓墨破淡墨、干墨破湿墨、湿墨破干墨等方法。

淡破浓——大面积浓墨添加少量淡墨,或浓墨包围淡墨,浓墨多,淡墨少,形成黑多灰少的对比。

浓破淡——大面积淡墨添加少量浓墨或焦墨,亦或淡墨包围浓墨,淡墨多,浓墨少,形成灰多黑少的对比。

干破湿——大面积湿墨刷入少量“飞白”(渴笔、枯笔)或焦墨,湿干相间,湿墨多,干墨少,形成湿多干少的对比。

湿破干——大面积焦墨刷入少量湿墨,干湿相间,焦墨多,湿墨少,形成枯多水少的对比。

泼墨——将墨与水不充分混合(量要大),也就是稍加调拌,迅速泼洒在纸上或水面上,形成偶然的墨韵状态。也可以将纸面倾斜,让水墨自然流淌混合,利用纸面的不同倾斜和水墨的不充分融合,自然形成墨韵。泼墨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需要对形成的效果有选择地截图、裁剪,筛选可用的设计图样。

(二)墨彩结合再设计

墨与颜色的结合古人有语“墨不碍色、色不碍墨”,也就说两者不能互相冲突,应搭配协调。古人的做法一般是墨强色弱,墨多色少(如水墨画),反之亦可(如工笔重彩、年画等)。我们在墨彩结合设计上,也可以采用墨与颜色所占面积多少来形成对比。其实,色彩对比中黑色、灰色经常起到调和、过渡的作用,有时作为底色统一画面,甚至可以起到稳定画面的作用。

墨冲彩——色彩种类多,且面积大,容易造成视觉上的“眼花缭乱”和疲劳感,加入黑色或灰色可以调节、缓冲审美疲劳。这种情况一般是彩色面积大、黑色灰色面积小。

彩冲墨——黑色、灰色作为大面积底色,容易导致沉闷、单调,适当加入彩色既可以形成对比,又能起到点缀作用,使画面豁然有生气。少数名族服饰多采用这种方式。

墨彩交融——在水墨技法和水彩技法中,墨与颜料在水的作用下产生奇妙的融合,墨彩淋漓,相映成趣。这种情况一般是颜料与墨的含量大致相等。

三、材质肌理再设计

(一)工具、材料的拓展

随着艺术种类的多元化发展,传统书画与现代艺术的交叉、渗透、融合也成为常态化。书法与国画的工具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毛笔、墨汁、宣纸等,而是大大拓展了取材范围。当然,不能说使用毛笔、墨汁、宣纸才能叫做书法、国画,传统书画也体现在壁画、岩画、陶瓷、青铜器、锦帛、丝绸、竹雕木器等载体上,篆刻“以刀代笔”,刀法相当于笔法等等,这些都说明了不能以工具来界定、限制书画的范畴。

有时为了制作特殊效果,毛质较硬的油画笔、水粉笔、板刷等可以代替毛笔,不同材质的“底版”如亚麻布、水彩纸、素描纸、木刻版等可以代替宣纸,墨汁也可以由单色颜料替代。当然,书画工具的拓展是在承继传统笔法、墨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工具材料的拓展是为了更好地丰富传统书画艺术的内涵。

(二)图文与肌理的结合

肌理的自然美感有时会让作品产生事半功倍的特殊效果,当然,肌理的应用不能过于单一,需要与图文紧密结合,起到烘托、陪衬、渲染气氛等作用。碑拓的书法作品虽斑驳脱落,字迹甚至难以辨认,但沧桑之美仍吸引着无数的书法家为之迷恋玩味。敦煌壁画历经千年,其色彩、线条早已晦暗剥落,但仍不失典雅沉着之风范。有些篆刻作品完成之际故意用刻刀敲击,制造边框残缺、字迹斑驳的美感,这也是一种肌理之法。

制作肌理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不再列举。图文与肌理的结合需根据作品的题材、内容而定,不能用的过多过滥,造成喧宾夺主的局面。

四、结语

当然,将书画笔墨元素应用到现代设计中,不能简单的照搬传统技巧,而应把它放在设计语境中去思考,用设计的语言来提炼它,结合现代艺术手法对其进行重构和创新,创造出具有时代感的新的设计元素。

传统文化元素再设计教学,旨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承继优秀文化艺术成果,将经典优美的艺术形式与现代设计紧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对书画元素的形式语言进行深入研讨与挖掘,使其在现代设计中被广泛借鉴和应用,在设计中体现中国风范与民族气质。

猜你喜欢
再设计墨韵笔墨
墨韵书香
墨韵书香
墨韵书香
墨韵书香
老字号,新活力
苏州昆曲文创产品的再设计研究
废旧木制家具再设计及制作
传统婚庆视觉产品再设计研究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