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宫素在妇产科临床的应用研究

2021-02-23 23:59高倩
健康体检与管理 2021年12期
关键词:缩宫素妇产科应用研究

高倩

摘要:缩宫素可改善子宫平滑肌,因此在妇科中被广泛应用。但也存在部分并发症,为此国内针对其研究相对较多,本文旨在对其在引产、催产、预防以及产后出血的治疗中进行应用,为此将其综述如下。

关键词:缩宫素;妇产科;临床;应用研究

缩宫素(0T)也被称之为催产素。缩宫素有着改善子宫平滑肌收缩功能的效果,主要用作產科中引产、催产,目前已经在国内外的临床科研应用中越来越广泛,而在2008年,美国ISIP安全药物实验研究所也开始把缩宫素列入了需要谨慎应用的药品名单。为此笔者对当下结合与缩宫素在妇产科专业中所使用的有关资料,总结缩宫素的使用疗效和研究进展情况,现报道如下。

1缩宫素药物特点

1.1生理作用

缩宫素对于子宫的作用主要通过与该药物的受体相结合而产生效果。如与子宫平滑肌舒张内细胞接受器结合,则可以诱发子宫内平滑肌舒张细胞的收缩,从而有利于产妇分娩或用以预防产后大出血同与子宫内蜕膜细胞膜的受体相结合,则可以促进内蜕膜细胞排出相应的前列腺素,从而改善了宫颈细胞成分,促进宫颈软化。其中宫颈软化是促进儿童成长的关键。

1.2药物动力学

静脉注射缩宫素后3~5min可发生宫缩,40min后可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停药20分钟后,效果消退。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缩宫素半衰期为1~6min,国外大多为5~12min。缩宫素对子宫收缩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药效学,有机质比率引起子宫收缩的范围约为11~13Mlu/min。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患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小剂量也可能导致一些患者出现强烈的子宫收缩。相反,可能需要大剂量才能导致子宫收缩减弱。相关研究发现。正常孕妇快速静脉注射10u缩宫素可使心率增加28次/min,平均动脉压降低33Mhg,患者会出现胸痛等反应。

2缩宫素的临床应用

2.1引产、催产

缩宫素属于中国国内产科中最广泛使用的引产保产药,当临产孕妇子宫发生紧缩而于24~48H内成功从女性的阴道分娩,即为引产。引产过程中所应用缩宫素主要包括高剂量和低剂量二类,低剂量:首次药物用量约为1~二Mu/min,然后调整为1~二Nl/min,持续时间约为三十min,该方法有效防止了因子宫内收缩速率过快,导致的胎心数出现异常。高剂量:首次剂量为4~6nu/min,第二次剂量为4~6nu/min,时间为15~30min。该方法主要用于产程短、绒毛膜羊膜炎或难产的剖宫产,但缩宫素剂量高,导致子宫收缩导致胎心率异常。缩宫素是临床过程。收缩力不足会导致宫颈扩张和停滞[5]。为此,静脉注射缩宫素可获得足够的子宫收缩力,但应注意缩宫素的剂量控制,以避免子宫破裂。

2.2防治产后出血

据报道,70%以上的产后出血患者是由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出血。为此,缩宫素可以有效减少产后出血。缩宫素是治疗产后出血的常用药物之一。孕妇可以在分娩前注射低剂量的缩宫素,以降低产后出血的可能性。尤其是剖宫产时,为了保持子宫的收缩能力,减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避免产后出血,应将吉宫的剂量控制在3u/h以下。

2.3妇科手术在妇科手术的过程中,有些疾病需要采取清宫术,但由于该病患者子宫大而软,在清宫过程中容易引起大量出血,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缩宫素5~10u/500mL溶液可用于静脉输注,有利于子宫口的充分开放,增加子宫收缩强度,降低出血概率。在临床手术中,主要用于流产手术,以提高子宫的收缩能力,减少出血量。2.4联合米非司酮终止妊娠米非司酮是临床常用的流产药物。Elami suzinm研究了联合使用缩宫素和米非司酮终止妊娠。结果表明,米非司酮和缩宫素药物流产后寒战、发热、羊膜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然而,应该注意的是,子宫对缩宫素的敏感性与妊娠周期有关。当妊娠期超过20周时,不建议使用缩宫素终止妊娠。

3缩宫素的不良反应

当缩宫素用于引产或引产时,应密切观察母亲的子宫收缩情况。如果患者在30分钟内宫缩过于频繁,可能导致胎儿宫内缺氧和缺血。因此,为保证孕妇胎心率平稳恢复,应暂停输注缩宫素,并采用侧卧位,及时调整体位,同时吸氧。当缩宫素用于血管时,很容易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某些不良反应,如低血压、外周血管扩张、心动过速和肺动脉压升高。根据相关文章,静脉注射10u缩宫素后,心率可增加28倍/min,平均动脉压可降低33mmHg,患者会出现胸痛等反应。而过大剂量的缩宫素会引起低钠血症、昏迷等症状。目前,我国广泛采用低剂量输注缩宫素,以减少局部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4小结

缩宫素在当前仍然主要使用于产科的引产和催产过程中,因为该药有着显著提高自然分娩成活率的效果,同时在防治产后出血症状中亦具有突出优点。不过,在临床使用中也必须小心缩宫素的不良反应及其所造成的危险,合理地了解缩宫素的相关功效和使用注意事项,并按照实际情况限制用药用量,以提高临床使用缩宫素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媛, 李震, 谭德讲,等. 化学合成缩宫素生物活性测定法的替代研究[J]. 中国新药杂志, 2019, 28(5):7.

[2] 唐文静, 王乙钦, 唐标. 穴位埋线对原发性痛经大鼠子宫组织前列腺素相关因子和核转录因子κB的影响[J]. 针刺研究, 2020, 45(7):5.

[3] 胡婷婷、范淑丽、朱晓玲. 瘢痕子宫经阴道试产使用缩宫素的研究进展[J].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20, 21(6):3.

[4] CHEN Pan-bi, QI Shuang-shuang, CUI Jin,等. 隔药灸脐对原发性痛经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J]. 针刺研究, 2019, 044(002):120-124,135.

[5] 胡社英, 王春琴, 余有妹,等. Cook宫颈扩张球囊联合缩宫素引产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研究[J]. 重庆医学, 2020, 49(6):4.

[6] 秦红, 徐红兵, 杨晓畅. 预防性使用马来酸麦角新碱与缩宫素在第三产程应用的观察研究[J]. 重庆医学, 2019, 48(15):3.

猜你喜欢
缩宫素妇产科应用研究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浅谈如何有效避免和处理妇产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
超声在妇产科急诊疾病中的价值
护理持续质量改进在妇产科中的应用效果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缩宫素在高危妊娠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的防治效果
不同给药方案对剖宫产术后出血产妇的心率及血压影响
进驻数字课堂的新兴教学媒体
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
AG接入技术在固网NGN的应用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