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T评分在院前沟通中的运用对于早期识别脑卒中病人的研究

2021-02-23 09:51陈子聃
健康体检与管理 2021年12期
关键词:脑卒中

【摘要】目的:分析应用院前沟通(急救电话)进行面、臂、言语、时间(FAST)评分量表评分对早期识别脑卒中病人的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3月至2021年12月接到急救电话中疑似神经系统疾病患者100例进行分析,其中2021年3月至2021年7月的院前急救患者(未采用FAST评分量表)为参照组50例,实验组:2021年8月至2021年12月院前急救患者(应用FAST评分量表)50例,分析两组诊断用时,以及两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实验组诊断用时低于参照组;实验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参照组,两组对比形成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院前沟通中运用FAST评分,可以准确的识别脑卒中患者,缩短了诊断用时,更有助于救治的开展。

【关键词】FAST评分;院前沟通;脑卒中

前言

急诊医疗体系的构成有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室)和重症监护室(ICU),院前急救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一个城市或者区域的医疗水平,尽管目前国内的院前急救各项模式,标准不足,不如国外急救成熟,但随着急救医学的发现,目前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急诊科最常见的疾病为脑卒中,为了减少患者的伤残和死亡,应当缩短救治时间,早期诊断更有助于预后的提高,对此本文将接到急救电话中疑似神经系统疾病患者100例(病历时间:2021年3月至2021年12月)进行分析,评定在院前沟通中的运用采用FAST评分对早期识别脑卒中病人的效果。

1 研究数据和方法

1.1 选取资料

实验抽取2021年3月至2021年12月所有在接到急救电话中,疑似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共100例。其中2021年3月至2021年7月的院前急救患者(在院前电话沟通中,未采用FAST評分量表),共50例,设为参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20-71岁,平均年龄(45.32±5.36)岁。实验组:2021年8月至2021年12月院前急救患者(在院前电话沟通中,采用FAST评分量表),共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5.12±5.20)岁。

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组间无差异,P值>0.05。

1.2 方法

实验组在院前沟通中采用FAST评分量表,即抽取本院的急救医师,神经内科,放射科CT、MRI科室相关的负责人参与实验中,在院前急救出车的过程中,急诊医生先通过电话联系或者和陪同的人员进行了解,倘若患者有符合突发神经病学相关的体征和症状,即开展FAST评分,评分包含:(1)颜面,上下肢体出现麻木,没力,笨拙或者是沉重,尤其是发生在一侧的肢体上;(2)有一侧的面部,或者是出现口角歪斜的情况;(3)言语不清楚,不能正常的说话,理解能力也较差;(4)双眼朝向一侧凝视;(5)单只眼睛或者双眼视力不清模糊;(6)看物体的是否出现旋转,或者是无法平衡;(7)出现了平时不会出现恶心头痛,呕吐的情况;(8)精神行为异常;(9)出现不明原因的意识障碍;(10)已经出现了意识障碍或者抽搐,评定后对患者及时的转送和诊疗。

参照组在院前沟通未采用FAST评分量表,即由医生对疑似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诊治,提供初步的判定,放射科的医生进行影像学检查,依据结果给予意见,神经内科的医生根据以上医生出具的意见进行综合参考,并且对患者进行治疗。

1.3 观察标准

分析两组诊断用时,以及两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1.4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纳入SPSS30.0 处理,计量资料以(X±S)进行记录,并应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间比较采用Fisher 精确概率法。分别计算FAST 评分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当P<0.05证实存在差异性。

2 结果

2.1对比两组诊断用时

实验组诊断用时(33.20±1.50)S低于参照组(58.89±3.46)S,组间对比存在差异(T=43.0843,P=0.0001)。

2.2对比两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表1数据证实,经过FAST评分在院前沟通检查确诊48例,实验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卒中救治的关键是缩短时间,快速诊断十分关键,选择操作简单,诊断准确率高,可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FAST评分操作简单,评估的速度较快,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该评分表是通过对患者10项评定内容进行判定,例如颜面,上下肢体出现麻木,没力;有一侧的面部,或者是出现口角歪斜的情况等,若符合三个以上的症状就可考虑患者为急性脑卒中,经过FAST评分对于疑似的脑卒中患者,立马进行转诊,并且开启绿色通道,激活卒中单元,以便缩短患者从发病到个体化救治的时间,提高了预后效果。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采用FAST评分也会出现错误,这考虑是因为患者,或者是陪同人员的主诉错误,以及参与院前急救医生的经验水平不够,也会造成FAST电话评估低于现场评估,在接诊的过程中需要引起重视。另外尽管进行了FAST评分,也需要再次综合判定,脑卒中的病情变化多样,医护人员不可放松警惕,在临床护理中,需加强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健康宣讲,严格的按照护理操作的标准进行,提高自身的急救护理理论以及专业水平的提升,展现出急诊医护人员的优势,更好的服务患者。

综合以上结论,在院前沟通中运用FAST评分,可以准确的识别脑卒中患者,缩短了诊断用时,更有助于救治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陈文才;院前急救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年04期.

[2]叶作龙,汪祖强.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1):76.

作者简介:姓名:陈子聃 性别:男 名族:汉族 籍贯:四川成都 职称:主管护师 大学本科单位: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研究方向:急诊护理

猜你喜欢
脑卒中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与脑卒中类型及预后关系探讨
“三位一体”急救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救治和预后的影响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