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白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湿热型泄泻的临床效果

2021-02-25 06:49莫丹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26期
关键词:湿热型灌肠黏膜

莫丹

湿热型泄泻是肠道感染中最常见类型的一种,多发于夏秋之交。多因外受湿热疫毒之气侵及肠胃,传化失常而发生泄泻。常见症状有泻下急迫;泄而不爽;肛门灼热;肛门下坠;脓血便;烦热口渴,小便短赤等[1]。西药治疗虽然是临床治疗腹泻较为常用的手段,但只是针对病菌本身进行杀菌。中医对于湿热型泄泻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经验,相较于西药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从整体上调节患者的机体状况,达到和缓、全面治疗的目的。中药保留灌肠可以直接作用病变部位,可有效发挥药物的作用,而且中药保留灌肠不需要肝脏代谢,可以减轻患者肝脏负担,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组织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增强疗效。本研究选取医院收治的湿热型泄泻患者50例分组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三白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观察三白灌肠方保留灌肠对湿热型泄泻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益阳市第一中医医院收治的湿热型泄泻患者5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21~69(53.37±5.36)岁。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24~70(54.10±5.70)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临床上确诊为湿热型泄泻,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病历完整;(2)患者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胃肠道肿瘤性疾病患者;(2)合并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3)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5)治疗前1个月内曾使用其他治疗湿热型泄泻疾病药物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主要为抗感染、肠道黏膜保护剂、补液等对症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三白灌肠方保留灌肠,中药组方:白花蛇舌草20 g,白芨10 g,白头翁15 g,五倍子10 g,土茯苓12 g,虎杖10 g,三七10 g。加减方法(以内镜所示肠黏膜病变为依据):肠黏膜有出血者加云南白药1 g;肠黏膜充血,水肿者加苍术白术各15 g;肠黏膜广泛性糜烂,溃疡者白芨加至20 g;肠黏膜红白相间或肠管痉挛,狭窄者加乌梅15 g,丹参20 g。药液温度控制在35~38 ℃,接近或稍低于体温,对黏膜刺激小,减少不适感。灌肠体位,采取左侧臀高头低位,利于药液流向肛内;插管深度可随内镜可见黏膜病变位置而调整,使治疗靶向性更准确。在患者灌肠治疗后,应为患者做好治疗后的相关干预处置措施,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活干预、饮食干预以及行为干预能力,尤其是在饮食干预指导上应严格改进,避免患者治疗后摄入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进而保障在患者治疗后的饮食干预指导中提高预后效果。同时在患者治疗后的运动干预指导上也应作出适当调整,加强患者治疗后的运动指导水平,在运动干预指导中增强患者自身抵抗力,从而为其后续病症康复提供帮助。2组均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 (1)在电子肛门镜下观察直肠黏膜变化比较2组治疗效果;(2)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积分,主要从腹痛、腹泻和肛门下坠等指标进行评估比较,每项总分值5分,分值越低表示症状越好;(3)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主要从睡眠质量、躯体能力、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4个指标进行评估,整个测评总分值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5 疗效评定标准 以临床治疗症状改善情况评估为基础,做好相关症状指标的判断和分析,分为治愈、显效和无效3个方面。治愈:患者治疗后各项症状完全消失,其体征指标相对较好;显效:患者治疗后其相关症状有所改善,各项指标数据逐渐恢复正常;无效:患者治疗无效果。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4周,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68.00%(χ2=4.878,P=0.023)。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主要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治疗前,2组腹痛、腹泻、肛门下坠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腹痛、腹泻、肛门下坠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各项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分)

2.3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睡眠质量、躯体能力、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湿热型泄泻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发病率高。湿热型泄泻发病机制复杂,临床治疗难度较大。西医认为腹泻主要由多种致病菌感染引起或肠道菌群失衡导致。腹泻容易导致患者食欲低下,严重可出现电解质紊乱、脱水等,对于患者的生命健康影响较大,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因而西医主要采用抗感染、调节肠道菌群的方法进行治疗。西医治疗主要从感染的致病菌出发针对性使用抗菌或抗病毒药物,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西医的治疗虽然效果较明显,但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额外的损害;同时西医治疗知识针对相关的致病菌进行病因治疗,未认识到疾病的整体性,没有从根本上调节患者病菌入侵的薄弱身体状况[3-4]。

特殊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是导致湿热性泄泻的主要外在因素。腹痛、肛门灼热、急性泄泻是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如果不能有效治疗,将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慢性泄泻是一种以排便增多、粪便腐烂或颗粒完整,甚至排水样便为特征的疾病。该病病程持续2个月以上,经常反复发作,难以恢复。中医辨证多属于虚实夹杂。证型复杂,治疗往往因证而异。强调人、证、护之间的关系和个体差异,注重多角度纠治致病因素,提高疾病治愈率和患者生活质量。湿热泄泻是泄泻辨证中临床常见的多发病。本病病因多为外感热湿,侵入肠胃,引起胃肠气滞血瘀,化脓性血,或因饮食不洁,误食不洁之物,致湿热、气血凝结,化脓血,形成腹痛、泄泻。泄泻,临床上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泄泻如水。饮食不节制、情绪紊乱、脾胃虚弱、久病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异常、排便异常[5-6]。

中医对湿热型泄泻疾病具有独特的治疗方法,中医对于泄泻疾病的治疗主要从人体阴阳失衡的角度出发,通过使用药物温和、逐步地调节人体五脏六腑情况,使得总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相比更具综合性,同时不容易导致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治疗过程更加和缓。中医观点认为湿热型泄泻疾病主要由于外邪入侵、脾胃虚弱导致,因而该病尤其好发于形气不足、脾运不健的人群[7-8]。夏秋季节湿浊邪气入侵后困阻脾胃是导致该病的重要诱发因素。湿热之气下注大肠、清泄不分,使得患者大便不止、稀如水样。中医认为湿热型泄泻的治疗原则上需要加强清热、利湿、清肠、止泻等处理。中药对于湿热型泄泻具有独特的治疗经验,通过采用中药制剂从整体上调节人体状况具有明显的效果。

夏修文等[9]研究指出,由于湿热型泄泻是一种较常见的肠道感染疾病,很多患者在发病后其自身生活质量会受到明显影响,因而需要采取科学的治疗措施,经中医辨证治疗后,能够了解患者病症诱发因素,对改善患者症状具有显著优势。而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则以三白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为主,经该方及治疗后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为患者自身治疗症状控制和改善奠定了基础,患者经过治疗后其症状指标改善效果显著。尤其是在主要症状体征积分改善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在临床治疗中推广该种治疗方案,以此为患者治疗质量控制奠定基础。梁龙飞等[10]也指出,目前临床研究发现,湿热型泄泻是一种发病率相对较高的疾病。患者发病后,其自身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并且患者发病后自身症状较显著,如果未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将会严重影响到患者治疗效果。通过中医辨证分析,能够了解患者发病因素,为患者治疗技术控制和选择奠定了基础。并且在给予患者治疗中,联合三白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病症并为其自身治疗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符合患者治疗需求。本研究与上述学者研究结果相符,验证了三白灌肠方在湿热型泄泻患者治疗中的优势和价值,该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68.00%(P<0.05);治疗后,观察组腹痛、腹泻、肛门下坠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睡眠质量、躯体能力、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中药治疗湿热型泄泻主要利用三白灌肠方,该方剂中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消痛散结、利尿除湿;白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白头翁清热解毒,止血凉血,杀虫去燥;五倍子收湿敛疮、涩肠止血;土茯苓清热利湿解毒;虎杖可以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各味药方具有不同的功效,共同起到抗炎、清热、利湿、活血、解毒、杀菌的效果,综合调节患者的湿热状况。

通过联合使用三白灌肠方保留灌肠可有效治疗湿热型泄泻疾病。中药保留灌肠是治疗湿热型泄泻安全有效的方法,中药通过患者的直肠黏膜吸收,直接作用于病变组织,达到清热利湿解毒、活血化瘀的效果。不仅操作简单安全,患者痛苦少,易于接受,而且药物通过肠黏膜吸收快,大部分溶液直接作用于直肠,减少了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胃肠道非刺激性直肠给药吸收快于口服给药,总吸收高于口服给药。同时避免了胃酸对药物的损害,也有利于发挥功效。需要注意的是,最好在每晚睡前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每次灌肠前应告知患者排便,并煎煮中药液至50~200 ml。如果量大,会影响液体在患者体内的滞留时间,操作要尽量温和、熟练,以减少保留灌肠管对患者肠道黏膜的刺激。导管插入深度应为15~20 cm,具体根据插管深度可随内镜可见黏膜病变位置而调整,使治疗靶向性更准确。药液温度控制在35~38 ℃,接近或稍低于体温,对黏膜刺激小,减少不适感。如患者有强烈的排便欲望,可张嘴呼吸,这样可减轻患者的腹压,有利于中药长期留存。保留灌肠后,指导患者采取左侧臀高头低位,利于药液流向肛内,嘱保留30 min左右。

综上所述,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三白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湿热型泄泻效果显著,可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减轻患者症状。中医治疗湿热型泄泻疾病的宝贵经验不容忽视,中医、西医二者相互结合有利于发挥两者的互补优势,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也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湿热型灌肠黏膜
Tiger17促进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布规律及中医治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黏膜脱垂10 例临床效果报道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理中汤加味寒温组方治疗虚寒兼湿热型胃痛
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缓解慢性盆腔痛的作用
中药内服外洗治疗湿热型脂溢性脱发50例
不同温度退黄灌肠液治疗肝胆湿热型黄疸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