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一场与生活的“美遇”

2021-03-02 01:20谷珵张妍琳
教育家 2021年3期
关键词:美感美育美的

谷珵 张妍琳

美,可以是浩瀚星空、远山大海,也可以是春去秋来、寒暑往复。对于美的定义和感知,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育是什么?能给成长留下怎样的印迹?当下儿童究竟需要怎样的美育?为了找寻答案,我们采访了数位不同行业的从业者,听听他们心中的美育记忆。

童年美育应该与生活融合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步社民

我的童年在物资短缺的年代里度过。起早贪黑劳作的母亲完全不懂什么叫美育,但我们依然受到了美的熏陶。一是因为勤劳节俭会持家的母亲不仅没让我们饿着,还常常在星空下给我们讲诸如“磨子和灯草过银河”的故事。大字不识一筐的母亲不知哪来那么多好听的故事。二是年少不知愁滋味,拉着伙伴去游戏。田野、海滩、柴垛、树林、小岗都是我们的游戏场。我们的游戏“主题”大都与打仗有关。为何?因为镇上的放映队常在各村巡回放映“打鬼子”的片子,我们会追着放映队在临近的村子一部部看;“小人书”很少,偶得一本小伙伴们会抢着传阅,其内容也大多与打仗有关;夏天纳凉时,有位上海“下放”来的伯伯会讲“三打祝家庄”的故事,也是“打”。现在回忆起来,母亲的身影里有勤劳之美、节俭之美;星空下讲的故事里有人性之美、励志之美;我们在游戏里体验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把家乡之美刻印在心灵深处;而“打仗”成为我们“英雄审美”的源头。这是我们童年的精神养料。

美育有丰富的内涵。霞光朗月、风霜雨雪、长江黄河、鸟语花香里有自然之美;丰收的田野、繁华的城市、忙碌的海港、奔驰的高铁里有人类的劳动创造之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里有人性之美;程门立雪、见利思义、诚实笃信、疾恶如仇里有中华德性之美;自由、平等、公正、民主里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美;唐诗宋词、蒙娜丽莎、多瑙河之波、春江花月夜里有艺术之美……美育绝不仅仅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也不仅仅是带着孩子上各种才艺班。

真正的美育在生活里,在孩子的游戏里,在成人与孩子的平等对话里。成人首先要有正确的“童年审美”。福禄贝尔认为童年最美好的状态是孩子专注于游戏的状态,因为孩子是通过游戏来发展自己、发现世界之美的;成人应为孩子营造一个“美”的成长环境,包括美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环境“浸润”才是最有效的美育;成人还要把孩子带到大自然去,在家乡的田野、花丛、林间奔跑,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留下“根”的记忆;成人也要鼓励孩子劳动,从用过的物品归位、整理美化自己的小房间开始,从身边的“秩序之美”开始走向创造之美。成人最终会发现,这样“接地气”的美育才是孩子一生向美的基础。

震颤灵魂的美感,教会人看清自己

文字爱好者  亦晴

关于“美”的记忆,在成长过程中有三个印象深刻的场景。

小学三四年级时,偶然读到了《儿童文学》,文字里透露出的美感和想象力以及其中的奇幻故事,给每天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我带来看世界的机会。当时每个月有5元零花钱,最激动的时刻就是攒下足够的钱,到报刊亭换一本杂志。翻开时扎进去深吸一口,是书香的味道。

初一时,爷爷工作的工厂关闭,工资用库存的棉纺织品抵算。家里多了一堆儿童袜,年纪最小的我也穿不上。于是,奶奶到马路上摆摊兜售。有一次看见奶奶用力拎着摆地摊的包裹回家的背影,想到奶奶一辈子没有工作,年轻时靠着帮人织毛衣、做衣服贴补家用拉扯大几个孩子,在看大了第三代后,依然不停地为家庭服务,心头酸酸的。奶奶去世10年后,这幕情景还深刻地留在我的腦海里,她让我看到了女性的顽强和坚韧。

高中时,陷入一段单向的懵懂情感关系里,课业压力加上少年的心事,令人郁郁寡欢。难过时,喜欢在放学路上到河畔吹吹风,冬季的寒风猛烈地扑到面颊上,有时候仿佛把呼吸都扼住了。那时候便懂得了,天地大美不会为人有本质性的改变,人太渺小,看清了就不再执着于个人的情感起伏。30岁生日那天,我和挚友再度来到故地,在冻得结结实实的河面上行走,看着海鸟强健地飞来飞去,凛冽的美依旧令人着迷。

这就是我理解的美育。可能是某个片段、场景,甚至是碎片式的零星感觉,但是当它击中心头时,会化作属于你的吉光片羽。它不一定与艺术有关,却让人领悟到同样震颤灵魂的美感,教会你怎么做人、怎么处世、怎么看清自己。

美育是教化,从美感上有深入认知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吕鹏

美育是为了培养一种素养。审美素养首先体现在我们对视觉形象的解读,对其中隐含的美的信息有较为准确的回应,其次体现在能将这种回应与我们以往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相连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审美核心素养。

以我个人观点来看,美育就是对人的审美教育。比如,我们每天穿什么衣服、喜欢什么样的家具,甚至喜欢什么脸型的人,这都是审美。再比如中国人对水墨画中不同墨色具有天生的接受能力,这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审美经验。我们觉得齐白石的红花墨叶看起来十分和谐,这就是审美对我们的影响。

审美无处不在,美育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美育是一种教化,其“化”的功能要重于“教”的功能。“寓教于乐”还是“寓乐于教”是美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最好的方式是从“旁观者”到“参与者”,让人沉浸其中,享受美所带来的快乐,形成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最后生成审美素养。美育作为审美教育、通感教育,与艺术学科教育有所不同。我高中开始学中国画,对笔墨、色彩、表现形式等进行了长期的学科式学习,从比较肤浅地知道步骤、方法,到熟练地掌握复杂的技能,逐渐从中国画内在的美感理解它的魅力。比如,中国画的媒材美感、形式美感、笔墨美感、意境美感,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有一位艺术家和他的时代,如果我们只顾以学科的方式学习,那必将停留在背熟概念、熟练操作的层面上,对于审美的帮助是有限的,要从美感上有更深的认知才行,这种认识和理解需要长期积累。

自然之美和自信之美最强大

四季舞团创始人  杨焱

我们那一代人对“美”的定义,是浑然天成。那时我们穿着军装,扎着辫子,没有现在这么多打扮的手段,却洋溢着朝气与生命力。那种由内而外的自然之美,如今并不容易寻觅了。

美育,我觉得是在培养人的感知力,去鉴赏那些无法用文字表达的美。这种审美能力需要大量坚持不懈的输入。当你听过成千上万首不同种类、不同门派的乐曲,才能有更好的音乐素养;当你学习了艺术史、了解绘画艺术派别,才能对画作有较高的鉴赏能力。现在很少有人愿意慢下来,在艺术素养的积淀上花费时间了。

在社会飞速发展、过度商业化的大环境下,教育很难独善其身,速成、竞技至上成为潮流,忽略了对美的欣赏与感知。以舞蹈为例,花费几万块几天就能拿到证书,短时间的学习,掌握的只是技巧等外在的东西,感受不到跳舞内在的美。我自己也曾是“竞技”的受害者,为了踢得高、为了下腰,儿时跳舞留下的腰伤、腿伤至今还在。离开舞台后,我意识到违反人体生理功能的训练方式是不科学的,跳舞应该顺应自然之道,顺应自己的身体。基本功练习是舞者的必经之路,苦练基本功去竞技就像在爬山,竞技只是“拐杖”,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爬到山顶去看更好的风景,能拥有更高的水平去欣赏艺术之美。如果艺术教育只把注意力放在“拐杖”上,而忽视了艺术素养的培养,即使站在了巅峰也看不到美好的风景。

美育是给予孩子养分的过程,哪怕他未来不从事艺术工作,但看过的著名舞剧、听过的优秀音乐剧,将培养出孩子对美的鉴赏力和感知力,成为植入骨髓的艺术素养,让其终身受益。现在很多家长的美育观错了,让孩子学艺术,不着眼于提升孩子的素养,而是用孩子竞技取得的成绩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缓解自己的焦虑感。想让孩子们拥有感受“美”的能力,家长和教育者应保护孩子童真的本性,鼓励他们顺应自己的天性,探索发现真心热爱的事。绝不能挫伤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因为不自信会让孩子丧失对美的感知力和表现力。

美育需要在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

天津城市书院发起人  孙嘉镁

我小时候认为,“美”就是好看,好看的人、好看的画、好看的风景。比较深的跟“美”有关的记忆,是小学时的美术书,那时美术课不怎么教知识,但书上有很多精美的山水画。我把它们剪下来做成画册,觉得赏心悦目,特别有意境。另外就是看课外书,读《上下五千年》时,读到很多品德高尚的历史人物。他们品德之美让人很感动,像凿壁借光、孔融让梨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美”对人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最终选择了文化领域创业;在兴趣爱好方面,我小时候有收集国画的情结,长大后专门找了国画老师学习国画;还影响了我的为人处事,在重大事情的选择和决策上我会坚守自己的底线。

现在人们对美育的认知提升了,作为80后,在我小的时候,家里主要还在解决“温饱、上得起学”等问题。当下,无论是整个教育体系还是家长,都意识到了美育的重要性,家长特别重视孩子对“美”的认知和体验,将其视为重要的品质和素养。但是我觉得美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它植根于人的生活方式,像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我觉得同样属于美育教育,不应仅把美育当成升学加分项去做片面的追求。

老子有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欣赏古代文学中这种朴实的美学观念,推崇自然而非人为的美。对于孩子来讲,他们对“美”的感知应该来自父母和生活,是潜移默化地在生活中去体验,而非只是功利地学某个课程。父母平时多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把传统文化精髓讲给孩子;也可以带孩子走进自然,多去旅行開阔眼界;另外就是劳动,独生子女通常比较娇生惯养,不会做家务不会劳动,孩子们体验不到劳动美,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做些家务和手工,对孩子的成长都是有好处的。

猜你喜欢
美感美育美的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打破平衡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美的校 美的人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美育教师
自然美感的桌子